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岛夷志略》是我们研究元代中外海上交通最有价值的必读地理著作。
    《岛夷志略》上承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下启明初马
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等书。但《岭外代答》,特别是《诸蕃志》,
主要是作者耳闻,而不是亲历,因此其中存在一些错误。《四库全书总目》在评价中指
出:“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
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征者比。”马欢著《瀛涯胜
览》,是受汪大渊的启发。他在自序中说:“余昔观《岛夷志》,载天时气候之别,地
理人物之异,慨然叹曰: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余以通译番书,亦被使末,随
其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
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
    于是采摭各国人物之丑美,壤俗之异同,与夫土产之别,疆域之制,编次成帙。”
《瀛涯胜览》虽叙事更为详细,但涉及的只有20个国家,远不如《岛夷志略》之广。费
信受汪大渊的影响更深。在他的《星槎胜览》里,许多地点的记述是从《岛夷志略》中
抄袭来的。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所收条目与《瀛涯胜览》相同,内容也大同小异,
实不过是根据马欢的记录加以润色,行文瞻雅罢了。
    《岛夷志略》自明至今,一直为我国公、私藏书家所珍藏。
    例如:明《文渊阁书目》、晁氏《宝文堂书目》、钱氏《述古堂书目》等均收有
《岛夷志》;《袁宇通志》、《大明一统志》、《东西洋考》、《古今图书集成》等,
都引用过《岛夷志》,清代的《四库全书本》中有《岛夷志略》,而《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则作《岛夷志略》,这说明明清官方都收藏有《岛夷志略》。
    在明代,未闻有《岛夷志》刻本,当时藏书家所藏刻本当是汪大渊在南昌所刻的单
行本。钱氏《述古堂》还藏有“元人钞本”,《天一阁》则藏有明抄本。元、明抄本今
已亡失。
    清代有刻本,也有抄本,民国初年所见的抄本为旧抄本和《四库全书》传抄本。彭
元瑞、李文田所藏的旧抄本与《四库全书》本有出入,说明在明、清有多种抄本存在。
彭氏《知圣道斋》藏本今在北京图书馆,丁氏《竹书堂》抄本今藏南京图书馆。在日本、
美、英、法也有藏本。
    《岛夷志略》自元以来,为中外研究海上交通的学者所重视,校注的人很多。从现
存的来说,以沈曾植的注本为最早。
    1912——1913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将该本刊于《古学汇刊》中,题名《岛夷志略广
证》,分上、下两卷。沈氏认为不妥,在他本人著作《海日楼书目》中改为《岛夷志略
笺》,孙德谦帮助校订。沈氏不懂外文,书中所考之地名往往游移不定,错误之处较多;
孙氏校订时,亦仅以沈氏笔误、字误为限,因而价值不大。今本则以北京大学苏继庼教
授的《岛夷志略校释》为最好,他以《四库全书》文津阁本作底本,同时以龙氏《知服
斋丛书》刊本、彭氏《知圣道斋》藏本、丁氏《竹书堂》藏本以及《寰宇通志》、《大
明一统志》等书中引用的《岛夷志》互为比勘,并以《诸蕃志》、《星槎胜览》等书为
旁证,因而纠缪补正较为完备。在注释方面,更是详征博引,参考图书达100多种,涉
及的语文、方言有10余种;他集中外诸家之说,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取长补短,考诸家
之所未考;
    此外,在校释中,苏继庼教授还涉及到了中外交通史、华侨史、西域南海物产志和
民俗学等,为研究古代中外关系提供了不少参考资料,并有独创的见解。这些,都是中
外其他学者所不能比拟的。
    《岛夷志略》在国外也有很大的影响。凡是研究元代东亚、南亚诸国及海上交通的
外国学者,都一定阅读《岛夷志略》。
    在国外,研究和阅读《岛夷志略》的学者大有人在。早在19世纪中叶,西方学者就
注意到《岛夷志略》这本书,接着就进行翻译、征引和考证。其中最著名的学者首推卫
理亚瑟(Arthurwylic)。在他1867年所编的《汉籍丛录》里,列有《岛夷志略》。格
伦维尔(Croeneveldt)在1876年编辑的《南海群岛文献录》里,亦有此书名。布莱资
须纳德(E·V·BreCitschneider)在1888年《中世纪史地探究》中,将《岛夷志略》
中的“天堂”条译成英文。伯希和(P·pelliot)对《岛夷志略》的有关地名,也有颇
多的论述。
    日本学者对《岛夷志略》的重视与研究远远超过海外其他诸国。藤田丰八以龙氏
《知服斋丛书》刊本为底本,参考其他藏本,对《岛夷志略》进行了全面的校订,同时
作出注释,题名为《岛夷志略校注》,于1914年在罗振玉主编的《雪堂丛刊》第二集中
刊登出版。1935年,又在北京《国学文库》中重版。这是当时最好的版本。作者博学多
才,所注可取者多。然而仍不完全,且多错误。现在,研究《岛夷志略》的日本学者仍
有不少。
    美国学者对《岛夷志略》的研究较晚。柔克义(W·W·Rockhill)曾将《岛夷志略》
的前99条中的60条地名译成英文,发表在1914—1915年《通报》上的《十四世纪时中国
与南洋群岛印度洋沿岸诸港往来贸易考》里。此后,随着贸易的发展,美国学者(包括
华裔汉学家)研究《岛夷志略》的日多。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86 《徐霞客游记》




“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
写的一部光辉著作,它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着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它
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受到国内
外广大专家和读者的赞赏,称霞客为“千古奇人”,称《徐霞客游记》为“千古奇书”、
“古今一大奇著”。英国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评
价道:“他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
察记录。”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明朝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市)南晹岐村(今属马
镇乡)人。他生于万历十四年(1587年),卒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享年54岁。
    霞客从小就有一个远大理想,立志游遍祖国的锦绣河山,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22
岁就开始外出旅游,直到生命结束为止,在30多年中,他先后东渡普陀,北游幽燕,南
达闽粤,西北勇攀太华之巅,西南远涉云贵边陲。游历了相当于今天的江苏、浙江、安
徽、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及
云南等16个省区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可以说,几乎大半个中国的土地上都留下了
他的足迹,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地理考察事业。
    徐霞客在考察大自然的过程中,不管困难多么大,条件如何恶劣,每天都坚持把旅
游的经历和考察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下来,据他自己说:
“余日必有记”,从未间断过。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因疾病缠身,双足不能行走,
才由云南木知府用轿送回家乡。
    霞客回家后,即卧病在床,已无力整理自己的游记手稿。
    临危前,不得不委托其外甥季梦良(字会明)来实现这一心愿。后经季氏、王忠纫
共同努力将游记手稿编辑成书。可惜的是,时值明末战乱之际,江阴县广大地区遭到清
军的蹂躏和屠杀,《游记》手稿大部分被焚于火,季氏整理本亦散失殆尽。幸世上尚有
数种抄本流传,但皆有残缺和讹误。后来由季会明、李寄(霞客的第四子)的多次搜集
整理,去伪存真,才使得这部《游记》免于湮灭的命运,世称之为李本,曾被后人误认
为是霞客的原稿本。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霞客的族孙徐镇又进一步对李本重新编订,与各种手
抄本对比校勘,考其缺失,订其异同,然后刻印出版,成为《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个木
刻本面世,这个本子一直流传至今。不过这个徐本仍然不够完备,尚缺考察太湖、泰山、
孔陵、南京、荆溪、勾曲、罗浮、京师、盘山、闽州、障州等地的游记和《滇游日记》
首册。
    嘉庆十三年(1808年),藏书家叶廷甲(字保堂)又对徐本进行了校勘,并增辑补
编一卷,其中收集了不少霞客及其亲友的诗文、题赠、书牍,成为最通行的本子,共40
余万字。
    此后陆续续印的各种版本(包括石印本、铅印本)达10余种之多,皆以叶本为底本。
    民国初年,在著名地质地理学家丁文江先生的倡导和主持下,专门撰写了《徐霞客
先生年谱》,编绘了旅行地图,与《游记》合在一起,重新印行,起到了宣传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发现了季本的残存部分,名为《徐霞客西游记》,
共5册,虽然只有崇祯九年(1636年)九月十九日至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七日的游
记,但比通行本记载详细、具体、生动。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为了恢复《游记》的本来面貌,约请褚绍唐、吴应寿两位
专家对《游记》进行整理、校点,以季会明抄本《徐霞客西游记》和徐镇本为底本,参
考多种抄本和印本,并由褚绍唐、刘思源二人编绘旅行路线图39幅,另印成册。卷首还
收有徐霞客的肖像、手迹和季会明、徐建极抄本书影及岩溶地貌等图片多幅,可以说这
是目前了解和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记》最完善的本子。
    《徐霞客游记》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和读者的欢迎,并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今天已掀起了研究徐学的高潮。大家一致认为《游记》至少具有以下科学
价值和社会效益。
    第一,《徐霞客游记》(包括《徐霞客西游记》)是霞客30多年旅行考察的真实记
录和结晶,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从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奇峰、异洞、瀑
布、温泉的探索;从动植物生态品种到手工业、矿产、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建置的记
述;从风土人情的了解到民族关系和边陲防务的关注等等,皆有记载。它为我国历史自
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
自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
    第二,霞客系统地考察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石灰岩地貌(亦称岩溶地貌),他的《游
记》对峰林、洞穴、溶沟、石芽、石梁、圆洼地、落水洞、天生桥和地热显示等地貌景
观的分布、类型、变化、特征和成因皆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研究,有比较科学的解释,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岩溶地貌的珍贵文献,比欧洲人于18世纪后半期才开始的
岩溶地貌的考察,还要早100多年,其中许多西方地理学家认识到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早在《游记》中有了论述。它在世界上开辟了岩溶地貌考察的新方向。
    第三,霞客考察了湖南、湖北、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大小河流,对诸水的源头、走
向进行过认真的探索,他勇于打破传统的错误说法,并纠正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地方志
记载的错误。尤其是他的《江源考》,正确指出长江的正源是金沙江,不是岷江,大胆
地否认了1000多年来陈陈相因的“岷山导江”的错误论断,为以后进一步探求长江源头
开辟了新方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四,《游记》对一些奇特的自然地理现象作了许多科学解释,揭示了一定的自然
规律。例如,它以福建宁洋溪(今九龙江)与建溪为例,说明二水发源的山岭高度相等,
但距海的远近不同而决定了二者流速的快慢,即所谓“程愈迫,则流愈急”。
    第五,《游记》中有关各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土人情,动植物的种类、
分布、特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亦有不少记载和认识,给我们研究历史经济地理和
历史动植物地理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资料。
    第六,《游记》充分反映了霞客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考察方法和追求真知
的献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