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祁,他本是布店老板,花了20多年时间,细读《金史》十余遍,并与其他版本的《金史》
和其他有关文献互相参校,写成《金史详校》10卷,订正了不少版本、史实错误,是读
《金史》时所必备的参考书。
    《金史》完成之后,至正五年(1345年)九月即在江浙等处刻印了100部,以后明
代、清代、民国都有刻本。目前最为通行的是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校勘本,它
吸收以前诸种版本的长处及国内外学者的许多校勘成果,极便我们学习阅读。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60 《元史》




因以往之兴废,作将来之法戒
    《元史》是记载自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至元朝灭亡160余年历
史的史书。
    1206年,蒙古族卓越的首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草原各部落后,建立了
蒙古帝国。1271年,忽必烈在接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同时,也接受汉族儒士的建议,改国
号为大元。1276年,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自成吉思汗始,共传14位皇帝,立国
162年。元顺帝统治后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军队攻克大都(今北京市),元顺帝逃到漠北,元朝灭
亡。
    明朝建立的时候,元朝的残余势力仍然很强大。元顺帝在漠北地区仍然维护着自己
的统治,史称北元。参与镇压红巾军的地主武装在陕甘地区与北元协同抵抗明朝,元朝
残余势力还占据着东北和云南,江南的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不肯与明朝合作。朱元璋面
临着巩固统治和统一全国的任务。为了巩固政权,笼络元朝遗民,招抚和平定割据势力,
朱元璋利用编修《元史》这一举动,来表明自己建立明朝的合法性。
    《元史》修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朝代的结束,从而打消元朝残余势力复国的幻想。明
朝在建国之初即急于编修《元史》是有着良苦的政治目的的。同时,明朝修《元史》也
是为了总结和吸取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明朝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
    明军攻克大都后,获得了元朝大量的文献典籍,为《元史》的编修创造了必要的条
件。
    洪武元年十二月(1368年),朱元璋下诏编修《元史》,命中书左丞相李善长为监
修,宋濂、王祎为总裁官,并组成了16人的编修班子。第二年二月正式开局修史,至八
月就完成了元顺帝元统元年以前的部分。接着又派人到各地征集史料。
    洪武三年二月(1370年)再次开局,继续修史,这次除仍用宋、王2人为总裁官外,
只有1人参与了前一次的编修,其余人员都是新人。至七月,全书修成。《元史》编修
前后总共用了331天,参加修史的人员前后共31人。
    明朝修《元史》时,元朝的各位皇帝的《实录》、《后妃功臣列传》是《元史》本
纪和列传的重要资料来源。《元史》的《志》和《表》则主要取材于元朝所修《经世大
典》。
    《元史》全书210卷,其中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
    《元史》有14位皇帝的本纪,《太祖纪》除记载铁木真一生活动外,还记载了其以
前10世的简单情况和世系。
    《元史》各志,按时间先后记述事实和制度的变化沿革,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
《天文志》记载了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制作的天文仪器的制作、使用方法、用途和效果,
以及引进西域的天文仪器。还记录了元代的各种历法,特别是郭守敬创制的《授时历》。
《地理志》记录元代考察黄河发源地的情况,是汉唐以来对黄河河源考察最具体、记载
最详细的文献。《祭祀志》对蒙古族生活习俗的记载为研究蒙古族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
宝贵资料。
    《元史》有列传人物1281人,去掉重复者,实有1270多人。《外夷传》记载了20个
国家和地区的情况。
    《元史》由于编修时间仓促,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同时也因为它多
照抄史料,所以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使它具有比其他某些正史更高的史料价值。元朝
的13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部分内容只是靠《元史》才得以保存下来。《元
史》的本纪和志占全书一半,而本纪又占全书近1/4,保存了大量失传的史料。列传部
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就不完备,汉人(特别是文人)常有碑传资料可以参考,而一
些蒙古名臣的资料常常无处可找,因此立传的不及一半。就列传中的蒙古、色目人而言,
其中一部分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后世对这些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只有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元史》的编修者违反一般的修史惯例,把一些儒家学者
认为不值一提的史实也记入《元史》。如本纪中记载作佛事,礼乐志中记载游皇城,列
传则把佛教、道教人物排在最前面,其次是方伎传。这些内容虽还有悖惯例,但恰恰反
映了元代真实的社会情况,对研究金朝、元朝时期佛教,尤其是道教各流派的情况提供
了重要资料。
    《元史》存在的不足也是很多的。就资料而言,在长期战乱之后,史籍散失很多,
一时难以征集,很难完备,已经收集到的资料,限于翻译条件,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如《元朝秘史》以及元朝的蒙古文典籍、档案等等,都是很大的缺憾。
    本纪和列传部分的记载,大致是后世多、前世少;文臣多、武将少。这是由于元朝
史料本身原因造成的。从编修人员看,前后两次开局,人员变更大,当时修史的人员也
是临时凑集,大多是江南的文士儒生,缺乏修史经验,这也造成了书中的许多错误。比
如内容重复,前后记载矛盾,同一地名、人名、译名不统一,等等。
    《元史》曾受到许多人的批评,清朝以来,不断有人重修《元史》,流传到现在的,
有邵远平《元史类编》、魏源《元史新编》、曾廉《元书》、柯劭忞《新元史》、屠寄
《蒙兀儿史记》等,但因为《元史》有保存原始资料的长处,所以这些史书都不能取代
《元史》。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61 《明史》




“一代贤奸托布衣”
    《明史》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反映我国明朝(1368—1644年)历史情况的纪传体通史。
全书336卷,其中目录4卷、本纪24卷、志75卷、表13卷、列传220卷,其卷数在二十四
史中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却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修成之后,
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评,认为它超越了宋、辽、金、元诸史。清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
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
《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
者。”
    1644年3月,农民军攻克北京,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而死,明朝灭亡。次年5月,
即顺治二年五月(1645年),清朝政府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奏请
下,即下令设立总裁官、副总裁官,开始纂修《明史》。但是因为当时南方各地的抗清
斗争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清朝政府反动强暴的“剃发令”又引起了江南老百姓的坚决反
抗和抵制。在这种战火纷飞、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当然是无暇顾及修史的。
    朝廷的意图也主要是想借此宣布明朝已经不复存在,以及笼络明朝遗老及降清明臣。
加上当时明朝的大量档案、邸报等材料也没来得及整理,史料非常缺乏,因此纂修工作
并未实际展开。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随着三藩之乱的基本平定,政治局面完全
稳定,经济、文化各方面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力、物力得到充实,明朝史料也大量发掘
整理,修《明史》的条件已经成熟了,才正式开始《明史》的纂修工作。这一年,康熙
试博学鸿儒143人于体仁阁,取上等20人,二等30人,命他们组成班子,纂修《明史》。
但康熙也带有强烈的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目的,对修《明史》并不特别热心,因而
纂修工作也就时紧时松,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直至康熙去世、雍正继位之后才完成四
部《明史》稿本,一种是313卷本,一种是416卷本。这是所谓万氏《明史稿》,即由民
间史学家万斯同审定的两种明史稿本;另外两种是王鸿绪分别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进呈的205卷本(列传部分)及雍正元年(1723年)进呈的310卷本,但王鸿绪这两种稿
本完全是在万氏稿本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
    经过近50年的努力(1878—1723年),《明史》纂修的主要工作可以说已经基本完
成了,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重开史局,以隆科多、王顼龄为监修,张廷玉为总裁,
在王氏《明史稿》(310卷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增损、考订、修改,于雍正十三年
(1735年)十二月,由大学士张廷玉进呈,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明史》终
于完成了。如果从顺治二年(1645年)始修算起,直至乾隆四年正式刊行,《明史》的
纂修至刊行经历了近一个世纪。
    《明史》经三次纂修,延时近百年,经手之人众多。第一次纂修时诏谕中提到的总
裁官有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第二次纂修时,监修都总裁官有徐元文
及李霨、王熙、熊赐履、张玉书,总裁官有叶方霭、张玉书及徐乾学、汤斌、陈廷敬、
王鸿绪,另有编修、检讨50余人。此外还包括一些未入史馆或不署衔的人,如“布衣”
万斯同等;第三次再修《明史》时也有总裁张廷玉、朱轼、徐元梦以及纂修官23人,最
后由张廷玉进呈于皇帝。可见,《明史》经过三代学者精心撰写、勤奋钩考,历时近百
年始告完成,因而它成为二十四史中的佳作之一也就不奇怪了。而《明史》之所以取得
这样的成功,其功最伟,用力最多的当数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斯同。
    万斯同,字季野,浙江鄞县人,幼年即阅读古书及家藏明朝史料文献;后与兄万斯
大一起从著名学者黄宗羲学习,尽窥其史学蕴奥及治世致用的学问精神。康熙八年
(1669年),他在越城(绍兴)姜定庵家,精读姜所藏明十五朝实录,并参以其他野史、
笔记等,从此熟识明代史实,为以后写明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十八年(1679年),
应都总裁官、大学士徐元文之请来到北京,居其家中。当时修史之人,都可拿七品俸禄,
称翰林院纂修官,但万斯同因祖宗四代效忠明朝,又受其父万泰、其师黄宗羲忠于故国
思想的影响,不愿做清朝官,所以他不署衔,不拿俸禄,只作为徐氏门客,以“布衣”
身分参加史局。与一般的总裁、编修不一样,万斯同是作为总审稿人参与纂修的,对明
史稿的最后定稿起了关键作用,据后来全祖望在《万贞文先生传》中说:万入史局后,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复审。先生问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
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
手定。”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四月初八,万在京师王鸿绪家中去世,为《明史》可
谓耗尽了毕生的精力。黄宗羲《送万季野北上诗》所说:“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贤奸
托布衣。”(《南雷诗历》)即反映出万斯同在《明史》修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明史》之成功当然也与所据史料十分丰富有关。明朝自朱元璋开国至崇祯灭亡共
历16帝,历276年。在这期间,产生了许多官私史书、笔记、文集,积累了大量的公文、
档案。
    这些在清初基本上都保存下来了。加上修《明史》时还征得了不少的私人文集、遗
事等,因而《明史》修撰所据材料是十分丰富的。尤其明朝十三朝实录完整地保存下来
更是史事之渊薮。万斯同便是通过熟读明朝实录而熟悉明代史实的,其余官修政书、方
志,如《大明会典》、《大明一统志》、《万历会计录》以及大量奏疏、文集、笔记和
私人所撰明史,如郑晓《吾学编》、李贽《续藏书》、陈建《皇明从信录》、谈迁《国
榷》、王世贞《弇州山人史料》等都成了《明史》的重要参考材料。既有如此丰富的史
料,《明史》的史料价值当然是比较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