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赵宋封建政权提供安邦治国的药方。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解决读《资治通鉴》的困难。
由于《通鉴》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实,取材宏富,但它只是每年记述,对于一件事情连
续好几年的,它未能连贯记述,如果要了解其全貌,就要翻阅好几卷,读者很不方便。
据说,《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希望写作班子以外的有关人员再看一遍,但使他很
失望,只有一个名叫王胜之的借去看了一遍,别的人面对这部巨著,有的只翻了几卷,
有的只看了几页就不想再看了。由此可见,《通鉴》由于篇幅太大使人阅读困难。司马
光本人也感觉到这一难处,他晚年时曾经想另写一部《资治通鉴举要历》,把《资治通
鉴》简化一番,但他老了,已力不从心,结果没有完成。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的重要史实,以事件为中心,按照《通鉴》原来的年次,
分类编辑,抄上原文,把司马光的史论也抄上,每事标以醒目的题目,而袁氏本人没有
发表意见,也没有加上一句话。这样,共编集了239个事目,始于《三家分晋》,终于
《世宗征淮南》,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共42卷。袁氏虽然只用了大约两年的时间编
写《通鉴纪事本末》,但他熟读《通鉴》却花了不知多少年的时间。他不但要熟读《通
鉴》,了解其全部内容,还要吃透司马光的史学见解。
    袁枢跟司马光一样,始终恪守“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
戒”的原则。因此他在编立标题,抄录史料时,对于灾异、符瑞、图谶、占卜、鬼怪等
绝少加以采用,即使稍有涉及,也是作为起警戒作用而引用的。这种反对天命论神学,
而重视社会现实的史观,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对于统治者袁枢是提出警告的,如袁枢
在《通鉴纪事本末》卷三《武帝惑神怪》中抄录了“臣光曰”,批评了汉武帝“穷奢极
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
由此可见,袁枢是有自己的政治见解的,这正如朱熹所说的,袁枢“其部居门目,始终
离合之间,又皆曲有微意。”(《朱子大全》卷81)所谓“微意”,就是指袁枢的政治
观点。袁枢把有关封建政治的主要问题,如杨万里(与袁枢同为太学官)所举的内容,
“曰诸侯,曰大盗,曰女主,曰外戚,曰宦官,曰权臣,曰夷狄,曰藩镇”(《通鉴纪
事本末叙》)之类,都作为全书的基本内容,使它成为当时及后世君臣的鉴戒。袁枢还
十分重视汉族政权的恢复事业,对于“祖逖北伐”、“宋明帝北伐”等,大书特书,而
对于进据中原及举兵南犯的少数民族上层统治分子,则视为“石勒寇河朔”,“赵魏乱
中原”。当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时,立即推荐给宋孝宗。宋孝宗
阅读时,赞叹地说:“治道尽在是矣。”(《宋史·袁枢传》)
    孝宗命令摹印十部,以赐太子和江上诸帅,命熟读之;还提升袁枢为大宗正簿。
    袁枢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从而
出现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足鼎立的体例。以“时”为中心的编年体和以“人”为
中心的纪传体各有千秋,而检索不便则是它们的共同缺点。而袁枢创立的以“事”为中
心的纪事本末体裁,却弥补了编年与纪传体的不足,因而丰富了史学内容,正如清代著
名历史学家章学诚所评论的那样:“因事命篇,不为常格,……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
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故曰:‘神奇化臭腐,而臭腐复化为神奇’。”(《文
史通义·书教下》)章氏的评论是正确的,袁氏创立的纪事本末新体裁,的确是对中国
历史编纂学的一大贡献。
    虽然《通鉴纪事本末》原抄《资治通鉴》,但对《通鉴》的校勘却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通鉴》流传已久,传抄刻印,难免会有错误。所以我们读书时,可以把两书互相
校勘。
    清代的张敦仁曾经用《通鉴纪事本末》大字本(即湖州版本;
    严州版本字小,又叫小字本),和明代万历年间杭州所刻《资治通鉴》元注本互校,
校出异文3000多条,写成《资治通鉴刊本识误》3卷,后来章钰撰写《胡刻通鉴正文校
宋记》时,把张敦仁校勘《资治通鉴》的异文而无别本资印证处,列为附录。1957年由
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本《资治通鉴》,除了章钰书中重要校勘都收入本书做注文外,
还选录了张敦仁书中的一些校勘做为注文。这就使标点本《资治通鉴》成为现有较好的
一种版本。
    《通鉴纪事本末》也有它的缺点。首先表现在取材上,因《资治通鉴》本来就是一
部政治史,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载比较少。袁枢所取资料,不过是有关诸侯、“大
盗”、女主、外戚、宦官、权臣、“夷狄”、藩镇之类,其他史事,多略而不书。这不
能不是一个欠缺。另外,它囿于《资治通鉴》范围,多属照抄,没有自取的第一手材料。
总之,《通鉴》有的,它不一定都有,《通鉴》没有的,它也没有。其次,《通鉴纪事
本末》记述的事与事之间没有联系,对于整个历史不能勾划出一个发展的线索,因此,
它只能记述了“治乱兴衰”的现象。
    还有,《通鉴纪事本末》具有明显的敌视农民起义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例如,对
于农民起义,多称为某某之乱(如“黄巾之乱”);汉族统治者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往往用“讨”、“平”一类的字样。
    《通鉴纪事本末》,宋本共42卷,明末张溥(字天如,江苏太仓人,复社领袖)曾
就《通鉴纪事本末》各篇,写成史论若干篇,附在各篇之后。这两种版本,一种有论,
一种无论,还是容易区分的。
    在袁枢的影响下,明、清两代许多学者仿照他的体例编纂了不少纪事本末体史书。
例如:《绎史》、《左传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史
纪事本末》,等等。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55 《通志》




“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
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属典章制度的书,一般称为“政书”。它专讲我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和演变,保
存历代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资料,使用价值很大。我国古代最早涉及典
章制度的,当推典谟训诰一类的文字记载,以及“三礼”专著。到汉代,司马迁作《史
记》,以八书——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的形式
记述了汉武帝以前历代典章制度的原委;东汉班固写《汉书》则改《史记》中的“书”
为“志”。此后,各代凡涉及典章制度的,修史者均依前例散记于有关史书的各“志”
中。这自然不可能是很有系统的。到唐代,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作《政典》,遂有典章制
度的专著,但它叙述十分简陋,不被人重视。后来杜佑在“志”的基础上更详细地论述
了历代典章制度,有《通典》问世,由于它编排得体,条理分明,记叙完备,在史学界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发凡起例者。
    《通典》之后为后人所注意的,有郑樵作的《通志》与马端临作的《文献通考》,
以上三书被合称为“三通”。“三通”所记我国古代典章制度内容全面,分类得当,源
流分明,检索方便,所以深受后人欢迎。
    郑樵(1103—1162年),字渔仲,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从16岁开始,
谢绝人事,闭门读书,“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
(《夹漈遗稿》卷二《献皇帝书》)。他不应科举,无心于仕进,深居夹漈山读书、讲
学30年,所以人称为夹漈先生。据《宋史·郑樵传》记载,郑樵好著书,自比不下汉的
刘向、扬雄。每搜奇书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其家之书而去。他一生著作甚丰,
有《氏族志》、《动物态》、《图书志》等80余种。但其代表作,却是一部包罗各代历
史的《通志》。郑樵是自学成才,既无家学,又不是史官,在客观条件上,既不如司马
迁,也不如班固。
    郑樵所处的时代,是金兵南侵,民族矛盾激化的年代,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
包围汴京,第二年汴京沦陷,钦、徽二帝被俘北去。从此,宋室南迁。郑樵从主张抗金,
转入著述生活。1158年,郑樵被宋高宗面召对策,他当着皇帝的面述说自班固以来历代
史家作史的不足之处。高宗很赞赏他的宏论,说他敷陈古义,自成一家。郑樵的晚年,
埋头撰写《通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抄成之后,便进京献书,终于得了一个枢
密院编修的官衔,准许他进入秘书省翻阅书籍,可惜被人弹劾,失去了这种权利,不久
便病死了。
    《通志》是郑樵毕生心血的结晶,他说是“五十载总为一书”。它共有200卷,记
上古至隋唐的制度(二十略记上古至唐,纪传记三皇至隋)。全书分为:帝纪18卷,后
妃传2卷,年谱4卷,二十略52卷,世家3卷,宗室8卷,列传130卷,载记8卷。其中,后
妃、宗室、世家三部分,性质和列传相近,篇幅也不多,后人把它归入列传,这样,
《通志》就成为纪、传、谱、略、载记五种体例构成的史书了。它实际上是继承《史记》
的传统体裁,不过在改“表”为“谱”、易“志”为“略”,以及全书纲目体例的统一,
史事的考订改编,二十略的创作等方面,都有他的独到的见识,也有所创新,所以,章
学诚称赞《通志》,是郑氏“别识心裁”的创作。
    《四库全书总目》说,郑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视二十略。
    这二十略有些是郑樵独创的,像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等略。郑樵自
己也说过:“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
之能事,尽于此矣。”(《通志·总序》)
    郑氏在编纂《通志》这部500多万字的巨著时,其方法是值得重视的,他先从各个
专门的学问入手,通过对史料的考订和实践的调查,把所有的史料“会同”起来,所谓
“会同”,是指把各种史料加以综合整理,也就是尽可能全面地汇总各种史料,按照年
代先后予以整理、编排,探其源流,理出各种事物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郑氏最后把其
研究成果,归纳入纪、传、谱、略、载记等体例之中,编成了独创一格的《通志》。郑
氏这种求实的治学态度,是他在史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种思想含有辩证法的因
素。他敢于批判某些传统的思想,如反对主观和迷信,这种思想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清乾隆年间所
修的《续通志》和《清朝通志》,就是根据《通志》的体例和方法修成的。甚至马端临
的《文献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著作,在体例上也吸取了《通志》的成果。后人
在研究目录学、校雠学等有关编纂方法时,也不能不研究《通志》。当然,它的体例和
编纂方法也有不少缺点。例如,二十略的体例虽有所创新,但从《通志》的整体来说,
它仍然没有突破正统的旧史的格式;在史料的考订方面,也难免有主观片面的臆断。
    由于郑樵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还有其立场观点上的问题。例如,《通志》所载的
有关农民起义的史料很少,而且对于农民起义都称“反”称“盗”。他说:“黄巾赤眉,
连山亘谷,四方之盗,如云而起。”(《夹漈遗稿》卷三《与景韦兄投江给事书》)此
外,郑氏还存在着地理史观、宿命论以及复古主义思想等。
    但是,综观得失,郑樵是一位有贡献的封建史学家,他在史学方面,特别是历史编
纂学方面的贡献是应当给予肯定的,而且其巨著——《通志》对于后代史学的发展也起
过一定的作用。
    
  北极星书库||ebook007






        

北极星书库|| ebook007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56 《文献通考》




“有志于经邦稽古者,或有考焉”
    《文献通考》,是宋元时代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马端临,字贵与,江西乐
平人,生于南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