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18-医学源流论-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人∶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 

卷下治法
针灸失传论
属性:《灵》、《素》两经,其详论脏腑经穴疾病等说,为针法言者,十之七八。为方药言者 
,十 
之二三。上古之重针法如此,然针道而方药易,病者亦乐于服药,而苦于针。所以后世方药 
盛行,而针法不讲。今之为针者,其显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与焉。两经所言,十二经之 
出入起止,浅深左右,交错不齐;其穴随经上下,亦参差无定。今人只执同身寸,根据左右一 
直竖量,并不根据经曲折,则经非经而穴非穴,此一失也。两经治病,云某病取某穴者固多, 
其余则指经而不指穴。如《灵枢》终始篇云∶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厥病篇云∶ 
厥头痛,或取足阳明、太阴,或取手少阳、足少阴;耳聋取手阳明,嗌干取足少阴。皆不言 
其穴,其中又有泻子补母等义。今则每病指定几穴,此二失也。两经论治,井、荥、输、经 
、合最重。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凡只言某经,而不言某穴者,大 
者皆指井荥五者为言。今则皆不讲矣,此三失也。补泻之法《内经》云∶吸侧内针,无令气忤 
;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为泻。呼 
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 
大气留止为补。又必迎其经气,疾内而徐出,不按其 为泻;随其经气,徐内而疾出,即按 
其为补。其法多端。今则转针之时,以大指出为泻,搓入为补,此四失也。纳针之后,必 
候其气。刺实者,阴气隆至乃去针;刺虚者,阳气隆至乃出针。气不至,无问其数,气至即 
去之,勿复针。《难经》云∶先以左手压按所针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来如动脉 
之状,顺而刺之。得气因推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今则时时转动,俟针下宽转 
,而后出针,不问气之至与不至,此五失也。凡针之深浅,随时不同。春气在毛,夏气在皮 
肤,秋气在肌肉,冬气在筋骨,故春夏刺浅,秋冬制深,反此有害。今则不论四时,分寸各 
有定数,此六失也。古之用针,凡疟疾、伤寒、寒热咳嗽,一切脏腑七窍等病,无所不治。 
今则只治经脉形体痿痹屈伸等病而已,此七失也。古人刺法,取血甚多,《灵枢》血络论言 
之最详。而头痛腰痛,尤必大泻其血,凡血络有邪者,必尽去之。若血射出而黑,必令变色 
,见赤血而止,否则病不除而反有害。今人则偶尔见血,病者医者已惶恐失据,病何由除? 
此八失也。《内经》刺法,有九变十二节。九变者,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 
写刺、毛刺、巨刺、淬刺。十二节者,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 
刺、浮刺、阴刺、傍刺、赞刺。以上二十一法,视病所宜,不可更易,一法不备,则一病不 
愈。今则只直刺一法,此九失也。古之针制有九∶ 针、员针、 针、锋针、铍针、员利针 
、毫针、长针、大针,亦随病所宜而用,一失其制,则病不应。今则大者如员针,小者如毫 
针而已,岂能治痼疾暴气?此十失也。其大端之失已如引,而其成尤要者,更在神志专一, 
手法精严。经云∶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又云∶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又云∶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其专精敏妙如此。今之医者,随手下针,漫不经意,即使针法如古,志不凝而机不达,犹 
恐无效,况乎全与古法相背乎?其外更有先后之序,迎随之异,贵贱之殊,劳逸之分,肥瘦 
之度,多少之数,更仆难穷。果能潜心体察,以合圣度,必有神功。其如人之畏难就易,尽 
违古法,所以世之视针甚轻,而其术亦不甚行也。若灸之一法,则较之针所治之病,不过十 
之一二。知针之理,则灸又易易耳。 

卷下治法
水病针法论
属性:凡刺之法,不过补泻经络,祛邪纳气而已。其取穴甚少,惟水病风 肤胀,必刺五十七 
穴。 
又云∶皮肤之血尽取之,何也?盖水旺必克脾土,脾土衰,则遍身皮肉皆肿,不特一经之中 
有水气矣。若仅刺一经,则一经所过之地,水自渐消,而他经之水不消,则四面会聚并一经 
,已泻之水亦仍满矣。故必周身肿满之处,皆刺而泻之,然后其水不复聚耳。此五十七穴者 
,皆脏之经络,水之所容也。此与大禹治洪水之法同。盖洪水泛溢,必有江淮河济,各引其 
所近之众流以入海必不能使天下之水只归一河以入海也。又,出水之后,更必调其饮食。经 
云∶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欲使饮食异居,则水不从食,以至于脾客观存在湿之处也。)无 
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此症之难愈如此。余往时治此病,轻者多愈,重者必复肿。盖由五十七 
穴未能全刺,而病患亦不能守戒一百三十五日也。此等大症,少违法度,即无愈理,可不慎 
哉! 

卷下治法
出奇制病论
属性: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正有反,有整有乱。并有从医书所之病,历来无 
治法 
者,而其病又实可愈。既无陈法可守,是必熟寻《内经》、《难经》等书,审其经络脏受病 
之处,及七六气相感之因,与夫内外分合,气血聚散之形,必有凿凿可征者,而后立为治法 
。或先或后,或并或分,或上或下,或前或后,取药极当,立方极正。而寓以巧思奇法,深 
入病机,不使 格。如 丁之解牛,虽筋骨关节之间,亦游刃有余。然后天下之病,千绪万 
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之处参悟通澈,而后能临事不眩。否则一遇疑难 
,即束手无措,冒昧施治,动辄得咎,误人不少矣! 

卷下治法
治病缓急论
属性:病有当急治者,有不当急治者。外感之邪,猛悍剽疾,内犯脏腑,则元气受伤,无以托 
疾于 
外,必乘其方起之时,邪入尚浅,与气血相乱,急驱而出之于外,则易而且速。若俟邪气已 
深,与气血相乱,然后施治,则元气大伤,此当急治者也。若夫病机未定,无所归着,急用 
峻攻,则邪气益横。如人之伤食,方在胃中,则必先用化食之药,使其食渐消,由中焦而达 
下焦,变成渣秽而出,自然渐愈;若即以硝黄峻药下之,则食尚在上焦,即使随药而下,乃 
皆未化之物,肠胃中脂膜与之全下,而人已大疲,病必生变,此不当急治者也。以此类推, 
余病可知。至于虚人与老少之疾,尤宜分别调护,使其元气渐转,则正复而邪退。医者不明 
此理,而求速效,则补其所不当补,攻其所不当攻。所服之药不验,又转求他法,无非诛伐 
无过;至当愈之时,其人已为药所伤,而不能与天地之生气相应矣。故虽有良药,用之非时 
,反能致害。缓急之理,可不讲哉? 

卷下治法
治病分合论
属性:一病而当分治者,如痢疾腹痛胀满,则或先治胀满,或先治腹痛。即胀满之中亦不同, 
或因 
食,或因气;或先治食,或先治气。腹痛之中亦不同,或因积,或因寒;或先去积,或先散 
寒。 中不同,皆当神其轻重而审察之。以此类推,则分治之法可知矣。有当合治者,如寒 
热腹痛,头疼,泄泻,厥冒,胸满,内外上下,无一不病,则当求其因何而起,先于诸症中 
择最甚者为主。而其余症,每症加专治之药一二味以成方,则一剂而诸症皆备。以此类推, 
则合治之法可知矣。若亦有分合焉,有一病而合数药以治之者,阅古圣人制方之法自知;有 
数病而一药治之者,阅本草之主治自知。为医者,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 
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几可以自信,而不枉杀人矣! 

卷下治法
发汗不用燥药论
属性:驱邪之法,惟发表攻里二端而已。发表所以开其毛孔,令邪从汗出也。当用至轻至淡, 
芳香 
清冽之品,使邪气缓缓从皮毛透出,无犯中焦,无伤津液,仲景麻黄、桂枝等汤是也。然犹 
恐其营中阴气,为风火所煽,而消耗于内,不能滋润和泽,以托邪于外。于是又啜薄粥,以 
助胃气,以益津液,此服枝汤之良法。主发汗之方,皆可类推。汗之必资于津液如此。后世 
不知,凡用发汗之方,每专用浓朴、葛根、羌活、白芷、苍术、豆蔻等温燥之药,即使其人 
津液不亏,内既为风火所熬,又复为燥药所燥,则汗从何生?汁不能生,则邪无所附而出, 
不但不出邪气,反为燥药鼓动,益复横肆;与正气相乱,邪火四布,津液益伤,而舌焦唇干 
,便闭目赤,种种火象自生,则身愈热,神渐昏,恶症百出。若再发汗,则阳火盛极,动其 
真阳,肾水来救,元阳从之,大汗上泄,亡阳之危症生矣。轻者亦成痉症,遂属坏病难治。 
故用燥药发汗而杀人者,不知凡几也。此其端开于李东垣,其所着书立方,皆治湿邪之法, 
与伤寒杂感无涉。而后人宗其说,以治一切外感之症,其害至今益甚。况治湿邪之法,亦以 
淡渗为主,如猪苓、五苓之类,亦无以燥胜之者。盖湿亦外感之邪,总宜驱之外出,而兼以 
燥湿之品,断不可专用胜湿之药,使之内攻,致邪与正争,而伤元气也。至于中寒之,亦先 
以发表为主,无竟用热药以胜寒之理,必其寒气乘虚陷入,而无出路,然后以姜附回其阳, 
此仲景用理中之法也。今乃以燥药发杂感之汗,不但非古圣之法,并误用东垣之法。医道失 
传,只此浅近之理不知,何况深微者乎? 

卷下治法
病不可轻汗论
属性:治病之法,不外汗下二端而已。下之害人,其危立见,故医者、病者,皆不敢轻投。至 
于汗 
凉,病者亦重加覆护,医者亦云服药,必须汗出而解。故病患之求得汗,人人以为当然也。 
秋冬之时,过暖尚无大害;至于盛夏初秋,天时暑燥,卫气开而易泄 ,更加闭户重衾,复 
投发散之剂,必至大汗不止而阳亡矣。又外存这徉,汗未出之时,必烦闷恶热;及汗大出之 
后,卫气尽泄,必阳衰而畏寒。始之暖覆,犹属勉强,至此时虽欲不覆而不能,愈覆愈汗, 
愈汗愈寒,直至汗出如油,手足厥冷,而病不可为矣。其死也,神气甚清,亦无痛苦。病者 
、医者,及同之人,皆不解其何故而忽死,惟有相顾噩然可已。我见甚多,不可不察也。总 
之有病之人,不可过凉,亦不宜太暖,无事不可令汗出,惟服药之时,宜令小汗。仲景服桂 
枝汤法云∶服汤已,温覆令微似汗,不可如水淋漓。此其法也。至于亡阳未剧,尤可挽回, 
《伤寒论》中真武、理中、四逆等法可考。若已脱尽,无可补救矣。又盛暑之时,病者或居 
楼上,或卧近灶之所。无病之人,一立其处,汗出如雨,患病者必至时时出汗,既吵亡阳, 
亦必阴竭而死。虽无移徙之处,必择一席稍凉之地而处之,否则神丹不救也。 

卷下治法
伤风难治论
属性: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非《伤寒论》中所云之伤风,乃 
时行 
之杂感也。人皆忽之,不知此乃至难治之疾,生死之所关也。盖伤风之疾,由皮毛以入于肺 
,肺为娇脏,寒热皆所不宜。太寒则邪气凝而不出;太热则火烁金而动血。太润则生痰饮; 
太燥则耗精液。太泄则汗出而阳虚;太涩则气闭而邪结。并有视为微疾,不避风寒,不慎饮 
食,经年累月,病机日深,或成血证,或成肺痿,或成哮喘,或成怯弱,比比皆然。误治之 
害,不可胜数。谚云∶伤风不醒变成劳。至言也。然则,治之何如?一驱风,苏叶、荆芥之 
类。二消痰,半夏、象贝之类。三降气,苏子、前胡之类。四和荣卫,桂枝、白芍之类。五 
润津液,蒌仁、元参之类。六养血,当归,阿胶之类。七清火,黄芩、山栀之类。八理肺, 
桑皮、大力子之类。八者随其症之轻重而加减之,更加以避风寒,戒辛酸,则庶几渐愈,否 
则必成大病。医者又加以升提辛燥之品,如桔梗、干姜之类。不效,即加以酸收,如五味子 
之类,则必见血,及见血。随用熟地、麦冬,以实其肺,即成劳而死。四十年以来,我见以 
千计矣,伤哉! 

卷下治法
攻补寒热同用论
属性:虚证宜补,实证宜泻,尽人而知之者。然或人虚而证实,如弱体之人,冒风伤食之类; 
或人 
实而证虚,如强壮之人,劳倦亡阳之类;或有人本不虚,而邪深难出;又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