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顾盼成欢-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67章 解决(2更求首订~)

可恼恨之余,老太太与秦氏也不得思索起对策来。

若乔秀儿的夫家是怕事的,或者贪财的,这件事都好解决,左不过舍些钱财罢了,可那一家若是不怕事不贪财只想揪住乔秀儿要个公道的,那这件事倒有些棘手了。

顾锦淙做了这等丑事,最后却要别人来收拾烂摊子,老太太和秦氏虽然容貌没有半分相似,但这一刻两人眼中的厉芒,却是一致的。

这一晚,延寿堂里直到深夜才熄了灯。

顾锦淙被盛怒之下的老太太赶了出去,乔秀儿和怀哥儿先被秦氏安排到了府里空置的院子。

对乔秀儿,秦氏如今是恨不得将她视作空气,若不是这件事还未解决,她压根儿不会管她。

唯恐拖久了会有别的变故,第二天一早,秦氏身边的心腹嬷嬷就去乔家庄寻到了乔秀儿的夫家。

这位嬷嬷姓李,乃是当年秦氏的陪嫁,因这些年年事已高,也没在秦氏院子里当差,置了个宅子住在离顾府不远的地方,算是荣养了。

顾锦淙这件事,秦氏当然不希望有更多的人知晓,所以就遣了李嬷嬷去处理。

李嬷嬷一早出去,下午天擦黑了才回了顾府,一回来就直接去了秦氏那里回话。

秦氏为了这事也挂念了一整天,见李嬷嬷回来了,把丫鬟们遣下去便有些急切地问道:“李嬷嬷,事情办得如何?”

李嬷嬷先是点了点头,然后才与秦氏说起事情的经过来。

就如顾青未所说,乔秀儿的夫家人苦寻乔秀儿并非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出心头的那口恶气。

李嬷嬷去到乔秀儿的夫家,把事情改头换面的与乔秀儿的夫家人说了,在她的说法里,顾锦淙是清河县某个颇有资财的员外老爷,十几年前巧遇私逃遇险的乔秀儿并救了她,不想乔秀儿便要以身相许。

怜惜乔秀儿一届女流孤身在外,顾锦淙于是将乔秀儿纳作了妾室,直到最近听闻乔秀儿的夫家人四处打听的这个人与自己的妾室有些像,这才渐渐知道了真相。

李嬷嬷极尽所能的把顾锦淙形容成了这件事的另一个受害者,然后才与乔秀儿的夫家人商量起了这件事的解决之法。

乔秀儿的夫家人憋了这么多年的气,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乔秀儿的消息,哪里能轻易放过,但听完李嬷嬷的话,犹豫许久之后,他们终是点了头,并让乔秀儿的丈夫写了休书。

当然了,休书上的日期写的是十几年前。

每个人心里都是有念想的,只要看准了心思,要解决这样的事自然并不困难。

乔秀儿的夫家只得乔秀儿的丈夫这么一个儿子,之所以存了心思一定要让乔秀儿浸猪笼,与其说是要出气,倒不如说他们有些自暴自弃。

独子不可能有后,他们家岂不就这样断了香火,哪里还有未来可言?

李嬷嬷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正好戳中了他们心底最在意的事。

顾锦淙愿意拿出一笔银子换一纸休书,除此之外,顾锦淙使人让乔秀儿的夫家人搬到别处去住,还负责寻个聪明伶俐的孤儿过继到乔秀儿丈夫膝下,好叫乔秀儿的夫家将来也有人摔盆捧灵。

乔秀儿的夫家人最遗憾的也就是后继无人,一听李嬷嬷的话,自然便动了心。

虽是过继孤儿,可只要年纪小点,他们再好好养着,又没有亲生父母,难道还怕将来不与他们亲近?

更何况,有顾锦淙出的那笔银子,他们也能让孩子过上好生活,如此一来,可不比收拾了乔秀儿却对自己一家没有任何的改变来得好?

至于乔秀儿,虽然没能亲眼看到她被浸猪笼有些不甘心,但那位老爷既然使了人来他们家处理这件事,听李嬷嬷暗暗透出来的意思,她那主家也是规矩甚严的人家,他们就不信了,这次之后,乔秀儿还能好好的做她的姨娘?

所以,乔秀儿的夫家干脆利落的写了休书,只等着搬家,再领个儿子。

这件事到此便算是了结了。

知道这些,顾青未也松了口气。

到现在,这件事才算是真的被无声无息压了下来。

乔秀儿的夫家人不闹,这件事自然不会为外人所知,顾家的名声也不会被顾锦淙所累。

至于前世在这件事里得了好处的乔姨娘……

老太太和秦氏早就摆明态度,绝对不会允她进门,顾锦淙也因她的“不小心”让顾青未知道了这件事而让自己的丑事曝光而待她再无从前的宠爱,待这件事解决之后,就被远远送去了一座庵堂里。

乔秀儿不是没想过闹。

她的前夫一家还没闹起来就从顾家手上得了大好处,没道理她就不能闹吧?

可没等她闹起来,就被秦氏的手段吓住了。

秦氏的原话是这样的:“不过是个比玩意儿都不如的外室,你要是安安分分的去了庵堂,吃的穿的不会少你的,可你要是还有非份之想,灌了哑药把你往外面一丢,你以为你会有什么样的下场?要不是看在你好歹给三老爷生了个哥儿,你以为你还有活路?”

在亲眼看了秦氏是如何处置府里背主的奴才之后,乔秀儿再不敢有任何的异议,不吭声儿不出气儿的去了庵堂。

只是从这天起,顾家三房除了顾亦琅这位四少爷之外,又多了一个十岁的七少爷,顾家下面的少爷排行也跟着有了变动。

至于顾亦怀的来历,却只道是当年陈氏进门之后几年不得子,就作主把身边的丫鬟开了脸给了顾锦淙做通房,后来得了这么一个哥儿,因这个哥儿生来体弱多病,请了高僧算过,必须养在外面十年才能平安长大,所以一直被养在外面,直到今年过了十岁的生辰才被接了回来。

老太太和秦氏能随意处置了乔秀儿,但顾亦怀却是再真不过的顾亦血脉,无论如何,她们既然知晓,总不能叫顾氏血脉流落在外。

这个说法虽然牵强了些,不过是顾家庶出三房的庶子,又有何人会刻意来打探这其中的缘由?

只要能面子上遮掩过去,也就罢了。

☆、第68章 羡慕(3更求首订求月票~)

乔秀儿和顾亦怀的事得到了完美解决。

因老太太和秦氏特意敲打了知道这件事原委的少数几个下人,所以虽然府里多了个哥儿,却也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倒是府里其他几房的主子,老太太和秦氏没想过想瞒着,事实上就是想瞒了瞒不了,就寻了个机会把其他几房的人都叫到一起,把这件事大致说了下。

知道顾锦淙居然也能做出如此荒唐之事,其他几房的人也都震惊不已。

震惊之余,他们也知道这件事若是传出去的后果,于是再三保证绝不会外传。

而在这之后,顾锦淙因为这件事被收回了手中负责的所有顾家的庶务,从此过起了深居简出的日子,算是被变相的夺了权。

另外一个老实下来的,却是林氏。

林氏是亲眼见证了顾锦淙之事是如何解决的,每每想到老太太生辰那日,若不是欢姐儿突然出现,只怕她已经把乔秀儿和顾锦淙的事闹了出来,她心里就后怕不已。

就算她可以不在乎外人是如何看的,可她还有儿女,要是她的华姐儿,她的谦哥儿和哥儿因为她而受累……

经此一事,林氏倒也放下了存了十几年的对三房的怨气,从此待人处事都要平和了许多,尤其是待顾青未,更是极尽亲热。

这倒是个意外收获,顾青未想。

将家中的糟心事处理完,秦氏这才有了心情接待娘家嫂子和两个侄儿。

卢氏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其实是随秦朗一起进京,替秦朗安排好京城的事,让他能毫无后顾之忧的参加春闱。

但如今不过才四月,离明年春闱还有差不多一年,所以卢氏倒也并不心急,又有秦氏的挽留,想着京城的宅子要收拾好也需要时间,所以决定留在顾家作客,到四月二十二再启程进京。

秦朗和秦明都少有这样在别家作客的机会,倒是极为拥护卢氏的这个决定。

顾家的少爷们与秦朗秦明两位表兄弟处得倒也极好,都是同龄人,家世又都差不多,还是姻亲,聚在一起自是说得上话。

尤其是秦朗,不过十七岁就已经准备进京参加科举,倒叫顾家兄弟们又是敬佩又是羡慕。

顾青未这几天就一直跟在兄长表哥们身后转悠。

秦朗只觉得与这个小表妹十分投缘,去哪里都愿意带着她一起,倒是秦明,每次一看到顾青未出现就觉得一阵不自在。

问他是哪里不对劲吧,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或者,是因为表妹看他时,那仿佛在用眼神称量他的奇怪表现?

若是叫顾青未知道秦明的想法,只怕要先道一声“敏锐”了。

从舅母卢氏那里得知秦明表哥尚未定亲,顾青未再看秦明时就难免多了几分衡量。

若按她自己的想法,她倒是宁愿不嫁人留在父母身边的,可想也知道父母就是再宠她,也不会由着她胡来,所以既然嫁人是一定要的,那么嫁给谁就是个问题了。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秦明都是个好夫婿的人选,出身好,性格开朗热情,也没有那么些坏习惯,舅舅舅母待她又都很好,若是她真嫁去秦家,还真是个很好的选择。

可是看母亲和舅母,似乎都没想到这上面来,那么,她要怎样让这件事顺着她的意发展下去?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考量,顾青未看到秦明时难免就会多注意几分,却不想会让秦明察觉到异样。

不过,虽然有这点怪异之处,但秦家两兄弟与顾家少爷姑娘们还是极为亲热的。

这天下午,覃先生有事不能指导顾家姑娘们的功课,就放了她们半日的假,正巧顾亦宁和顾亦安领着秦家两兄弟去顾锦源的书房,顾青未也就跟着去了。

去寻顾锦源,是秦朗的主意。

顾锦源幼年时也是得了极有名气的大儒悉心教导的,不过在前朝,像顾家这等大世族子弟,根本就不需要用读书来寻出路,只要出身够好,就能决定他们日后必将走上一片坦途。

所以顾锦源虽然在读书上极有天赋,却也没有在此道上太过专注,更别提他后来还接常了顾家,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来读书。

不过,虽然不专注此道,但顾锦源却仍保留了许多风雅的爱好,在诗词字画上都颇有造诣。

上次顾亦琅撒谎要一千两银子买名家字帖时,顾青澜挤兑他让把字帖送到顾锦源这里来鉴赏,也便是缘于此了。

一行人有些浩浩荡荡的去了顾锦源的书房。

顾锦源虽然有些诧异,但对儿女、妻侄们的到来仍觉高兴。

“你们怎么一起一来了?”顾锦源从来严肃的脸上现出笑容,然后转向秦朗和秦明两兄弟,“朗哥儿明哥儿若有什么需要的,尽管与你们表兄表弟提,千万不要客气。”

秦朗和秦明自然连声道谢,又寒暄了一阵,秦朗才道明来意。

“久闻姑父当年才惊易安先生,小侄虽然为明年的春闱准备了三年,但仍有许多疑惑之处,如今有了这机会,正好向姑父好好请教一番,姑父可不要嫌小侄愚笨才是。”秦朗谦逊地道。

秦朗这番话说得好听,但也并非刻意恭维,当年顾锦源师从大儒许易安,确实没少被易安先生称赞。

易安先生如今已经年逾古稀,但偶尔与人谈起顾锦源这个昔年的弟子,仍不无感慨,更曾说过,若顾锦源当年参加科举,绝对有状元之才。

顾锦源闻言便放声笑了起来,精心修剪过的美髯也跟着上下震动。

对于这个有才华的侄儿,顾锦源也极为欣赏,两人当下便将其他人甩到一边,讨论起锦绣文章、制艺技巧来。

顾青未和秦明对这些都没什么兴趣,百无聊赖的开始在书房里四下打量。

看着看着,顾青未的视线就落到了三哥顾亦安身上。

三哥顾亦安今年十四岁,比起大哥顾亦宁的沉稳,三哥显得要文弱一些,气质上看起来,倒与秦朗表哥有些相似,称得上是温文儒雅。

但,让顾青未注意的却不是这些,而是顾亦安眼中那很是隐晦的羡慕。

☆、第69章 劝说(4更求首订求月票!)

顾青未心中一动。

三哥顾亦安生来就带了股书生意气,待稍大些之后就对书本格外的感兴趣,前两年也不知道是为了好玩还是怎么的,竟瞒着家中长辈偷偷去参加了童生试,若不是有考中秀才的喜报送到顾家来,长辈们还不会知道这件事。

如今是大周朝的天下,大周朝皇室本就对世族心存忌惮,世族们没了以前的特权,再想要进入朝堂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便不像从前那样容易。

当然了,也不是说世族子弟如今就不能入朝廷为官。

大周朝以科举选士,无论寒门还是世族,只要能在科举上有所建树,都可入朝为官。

但五姓七望这种千百年传承的大世族,在大周朝建立以前,便是朝代如何更迭,世族们凭着特权都能在朝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周朝立朝不到三十年,根基都不敢说稳,就急着想打压世族的生存空间,世族中人享了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