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市井贵女-第2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遍吧。”他真是一刻都不想再看到这个女人了。

丽妃木木地拾起一看,是一份与慕容紫烨断绝关系的声明。

……

待丽妃被人送回雎鸠宫,皇上长长叹出一口气,闭上了眼睛。这场大戏,最终还是要由他来决定结局。皇上很佩服自己,竟然有耐心跟这些人玩到最后。

皇上嘴角扬起一丝冷笑,慕容尚书谋算了一生,所为何来?君臣一场,或许慕容尚书应该感谢他这个君主为他惩治了不孝不义的儿女。

自从上次宁王(大皇子)带着九皇子在皇上面前向书杰讨要“灵丹妙药”,“幽冥”就盯上了慕容府,慕容紫烨整日忙忙碌碌地做着各种准备,却不知道自己身后一直有一双眼睛盯着。

当皇上看到幽冥的报告,知道宁王弄来了“苟活”给慕容紫烨时,冷笑连连,这就是他的儿子、他的臣子,为了利益,人伦天理都不顾了,忠孝都抛之脑后。

皇上当时幽幽说了一句:“为了他的野心,如果有机会的话,想必他也会非常乐意把‘苟活’用在朕身上吧?”

吓得唯一的“听众”大福子赶紧噗通跪下:“圣上有神灵庇佑……”

这几个月,皇上一直冷眼看“大戏”,等着看慕容府怎么唱结尾。所以,当丽妃从皇后那里得了出宫牌,双眼红肿、无限哀伤地出现在他面前辞行时,却一点儿也没有引起他的怜惜。

当时他只是幽幽地问了一句:“现在才去吗?会不会晚了点?”

丽妃怎么能想到皇上话里的“深意”?只能懵懵地答道:“臣妾毕竟是后宫嫔妃,郎中确定父亲无法救了,才通知臣妾,希望臣妾能出宫再见父亲一面。”

……

第二日一早,围在慕容尚书府门口丢臭鸡蛋烂菜叶的人们迎来了宫里传旨的太监。

传旨太监首先大声宣读了丽妃娘娘亲笔写的声明,摘清了丽妃与“苟活”事件的关系:丽妃娘娘惊闻父亲死亡真相,不能容忍兄长慕容紫烨大逆不道的恶行,当众声明与慕容府断绝关系。

接着是皇上的圣旨,令慕容府迅速安葬慕容尚书。慕容紫烨不孝不义,品性败坏,剥夺官职,永不起用,慕容府这一支三代以内禁止为官,不能参加科考。

因为慕容紫烨毕竟是在慕容尚书死后给他下的毒,不算杀人,没有罪名可套用,只能是道德上的惩治。

慕容老夫人惨叫一声,两眼一翻,向后晕死过去。

慕容紫烨安安静静地跪坐在原地,没有表情,谁也看不出他在想什么?昨晚,他就已经想到这样的结局了,还有什么好惊讶?

慕容紫烨的弟弟以及两个庶弟不服,大呼冤枉,说他们并不知道“苟活”一事。宫里来的人轻蔑地冷笑了几声:“慕容府没有分家,作为儿子,长长数月时间里,你们连自己的父亲死了没死都不知道?还配为官?配入仕?”

传旨太监一行摘下“尚书府”的招牌,踏了几脚,才扬长而去。

围观众人大呼皇上圣明,此等不孝不义之人,岂能为官高高在上?像慕容紫烨那等牲畜不如的混蛋就该自裁,向自己父亲的在天之灵告罪。

义愤填膺的人、以及曾经受到慕容府“欺负”的人都纷纷冲了上去,狠狠地踩踏那块“尚书府”的门牌。现在的慕容府,同他们一样是市井小民了。不,他们的子女只要努力,还有科举出仕的机会,慕容府可比他们不如。

人群外,一辆素净的马车悄悄地停在角落里。一早刚刚从庄子里赶回来奔丧的贾巧娘一脸震惊和意外,怎么会这样?“苟活”的事除了丽妃和慕容紫烨,就只有她知道,怎么泄露的?

贾巧娘昨晚刚刚得知自己报了部分大仇,高兴得一夜没睡,只是惋惜没有如愿将甄府的酒楼拿来,还有,竟然让朱氏肚子里那个孽障逃过一劫。

贾巧娘暗骂秋菊(慕容芷的贴身丫鬟)的动作太快了些,破坏了她原先的计划。现在慕容芷这颗棋子废了,慕容府和甄府的关系也断了,她还得另外想办法在甄府埋设毒桩子。

无论如何,她一定要让甄家万劫不覆,只有那样才能平息她心里的仇恨。

她昨晚一直在兴奋地计划着将如何继续,却没有想到,在她兴高采烈的同时,慕容府里又发生了这么大的事。

“市井小民”?人群中零零碎碎的字眼从马车外传来,贾巧娘喃喃念道,难道她又要回到没有权势倚仗的生活?那她还怎么报仇?她的两个儿子将来如何做人上人?

贾巧娘这边还在愣神,马车外又再次传来嘈杂的声音:“让开,让开,慕容紫烨,你这畜牲不如的混帐东西,我们于家瞎了眼,才会将妹妹嫁于你,快快签了这和离书,从此我们于家与你们再无任何瓜葛。”

正文第341章赠药(二更)

慕容府不敢耽搁,一来,皇上圣旨“迅速安葬”;二来,为了能留下慕容尚书的骨灰带回祖坟安葬,慕容紫烨终于还是决定将尸体送去寺庙里火葬。

大周朝的人过世后,多是土葬,讲究“入土为安”。但因为佛教的盛行,仍然有很多虔诚的佛教徒选择火葬。

佛教的信仰,不仅使其门下僧侣死后采用火葬之法,而且寺院往往还主持火葬,大力宣扬火葬,并免费为百姓办火葬场,即化人亭,埋葬各类无主尸体,以来普渡众生。

因此,火葬在大周并不是惊世骇俗的事情,此刻对慕容府来说,还能让他们留下慕容尚书的骨灰,带回大名府去,这恐怕是他们现在能做到的唯一能弥补、安慰慕容尚书在天之灵的方法。

火葬那天,已经和离回于家的于曼莲也出现了,同僧众一起为曾经的公爹慕容尚书诵经,倒是为她自己挣得了不少同情和赞誉。

于曼莲很感激她的两位兄长没有抛弃她,虽然她再次成为了“莲居士”,总还是官家人,也不用陪着慕容府的人遭到世人唾弃。在火葬那天的出面,更是让善良的人们完全将她从那龌龊的事件中洗脱出来。

不过,人总是喜欢比较的,有人在谈到慕容府前后三位大夫人时,突然“恍悟”:“甄氏出身最低,却最是旺家旺夫旺子女,是有福之人;小丁氏就别说了,绝对的灾星啊,连生下的子女都是;至于莲居士,那个所谓有福气的人,好像也没有什么好表现嘛?既没旺夫、成亲三年了也没生个一男半女,呃,也许只是她自己有福吧?夫家出事了,还能和离回娘家去。

连着几日躲在自己院子里“念佛”的于曼莲好不容易平复心情,取了自己的绣品去寻两位嫂嫂联络感情,就正好听到了这一番比较:

“啊呀大嫂。小姑跟人家甄氏能比吗?人家死了还能被追封为一品候夫人呢。再看看人家的孩子,啧啧,福星郡主、雍亲王府准世子妃。我们家小姑成亲也三四年了吧,却……”

“行了行了,你也别泛酸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好过那个小丁氏不是?老爷和二叔可都是很心疼这个妹子的。好在小姑本身名头上没有什么损失,在府里呆着倒也没什么影响,以后让她几个侄儿养着就是。”

……

于曼莲一脸苍白地退回到自己院子里,身后的亚心、圆心两个贴身大丫鬟紧跟着。大气都不敢出(于曼莲以前用惯了的无心和清心因为嫁给了慕容府的管事。这次都没能跟回来)。

……

没几日。于曼莲带着奶娘李妈妈、两个贴身丫鬟、还有几户原本跟去慕容府的陪房,搬到了一处嫁妆院子里。

于曼莲坚持说自己搬出来是为了静修,且这座院子靠近西城门,去云都山的青莲庵比较方便。她的两位兄长倒也没有怀疑什么。

李妈妈摇头:“娘子这又是何必呢?”两位老爷和夫人算是不错的了,住在府里,以后老了也有几个侄儿照顾不是?反正娘子的私房不少,孝顺的侄儿也不会少了好处就是。

于曼莲知道奶娘是为她考虑,奶娘自己就是失了丈夫孩子,好在把心思都放在了她身上。“奶娘放心,过一阵子,等我们安置好了,我就请哥哥帮忙。在族里过继一个孩子来,没有哥儿,姐儿也行。”

“好,好,这样好。”李妈妈总算放下心来,娘子愿意过继一个孩子,总好过孤独终老。

此时,甄大贵的府里,唐氏也正在同朱氏谈孩子的事。

因为肚子里孩子的支撑,朱氏强逼着自己暂时放下失去大宝、小宝的悲痛,专心养胎、养身子。除非她要离开甄家另嫁,这个孩子将是她以后唯一的孩子了。

为母则强,由这种信念产生出来的爆发力其他人无法理解。朱氏逼着自己笑,逼着自己吃,逼着自己放松心情,只因为郎中说若不是她身子底子还不错,之前那十几日的折腾早就让这个孩子随着两个小兄长去了。她如果真想保住这孩子,顺顺利利生下来,就必须比一般的女子多三分小心。

幸好,唐氏和柯旻去了一趟两侯府,带回了一颗书瑶赠予的保胎丸,说是买了高明德制的药丸,又用吴震子教的方法熏蒸过了,效果增加了一倍。

朱氏一听,马上接过来,让人端来开水服用了,丝毫都没有犹豫。

唐氏略有些惊讶:“你倒是一点都不含糊,我还在想着怎么说服你呢。连瑶儿在给我药丸的时候还有一丝犹豫,让我保证不假他人之手,必定亲手交给你,看着你服下才作罢。”

朱氏苦笑一声:“在甄家这么多年了,若说我真正能信任,敢接过东西就吃的,第一就是瑶儿妹妹,第二是二婶你。

瑶儿妹妹不愿意跟我亲近,但是她也从不敷衍作假,她不愿意说、不愿意做的,就不说、不做,但只要她愿意说,就是真话,愿意做,就不会算计你。

再说了,以瑶儿妹妹如今的身份,更不屑于算计我们了吧?她现在愿意给我这药丸、恐怕也只是看在当年做‘迎亲童子’时,我娘家众人真心喜欢他们姐弟、诚心待他们的份上。他们三兄妹就是那种你待他们三分好,他们待你十分好的人。可惜,祖母和公婆永远不懂这一点,自己亲手把福气往外推。”

唐氏点头叹道:“你是个明白人,不过,瑶儿说了,这药丸她只是赠予你和你肚子里的孩子,与……与你们那个甄府无关。她希望你不要再让你们府里其他人知道这件事,自己好好养胎就是了。”

唐氏这话说得艰难,她也是甄家的媳妇,不过书瑶三兄妹对他们二房另眼对待,没有因为甄老夫人和大房做的那些事疏远他们,这着实是他们二房的幸运,不过对着朱氏说还真是有些别扭。

正文第342章恶人自有恶人磨(一更)

朱氏却是比她坦然,去年书瑶他们回京前她去送行那次,就已经想透彻了。甄府与书瑶三兄妹的关系不可能修复,她也没必要再想着为那些人争取什么。

她将从两侯府带回的火龙果送去娘家时,父母也对她说,书瑶三兄妹是有福之人,年纪虽小,却比常人更加聪慧。想与他们交好,只能凭真心,不能去算计,也算计不来。

在书瑶三兄妹那里,居心叵测的亲戚,无论是叔伯还是舅舅,都谋不到半点好处;而完全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街坊邻居却能沾光沾到让人眼红。

再看看二叔甄大贵一家,虽然也是甄家的人,却一点没有受到永平侯府的排斥,“珑玥坊”的生意越来越好,甄柯旻定了一门如意的亲事,听说甄柯瑜能进京都幼学也是书杰写的荐书……

为什么?还不就是因为当年二叔不顾父母兄长的压力跑去慕容府接妹妹甄氏?(这是朱氏住在这里几日偶尔听到仆妇“八卦”的。)还有甄大贵和唐氏从不算计书瑶三人。他们真正将书瑶一家当作亲戚,书瑶三兄妹自然也把他们当作亲戚来往。

朱氏很庆幸,她虽然一直谋划着想拉近甄府与永平侯府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做过对那三兄妹不利的事情,否则,今日书瑶也不会赠她这颗保胎丸。

朱氏就是莫名地相信,服下了这丸药,肚子里的宝宝就安全多了。不管药效如何,至少沾了福星郡主的福气不是?

坦然地笑笑,朱氏点头道:“烦请二婶转告瑶儿妹妹,大恩不言谢,我心里明白着呢,请她放心。”让那些人知道了,岂不又自作聪明地以为人家永平侯府图名声,或者自以为是地又开始端外祖母、舅舅舅母的架子?

书瑶救了她肚子里的孩子,对她来说就是天大的恩情,让那些人跑去使坏。她可真成了恩将仇报了。以后万一再有什么事,相信书瑶睬都不会睬她。

唐氏赞许地点点头,她真心觉得,朱氏嫁给甄柯宝真是“可惜了”。

两侯府里,书瑶一边绣着巴掌大的小衣服,一边同柳妈妈几人聊天。前几日全程陪着乌文叻公主逛街市、拜寺庙,游皇庄别院,哪能如此清闲地坐在这刺绣?

墨锦笑道:“那乌文叻公主还真是有趣,来的时候趾高气昂的,回去的时候却依依不舍。哭得稀里哗啦。比我们郡主还大一两岁了。啊哟。倒过来向我们郡主撒娇。”

书瑶嗔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