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2-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辛热也,目如脱状者、目暗胀突,如欲脱落之状,壅气然也。 
x越婢加半夏汤方x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 
半斤)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集解】李 曰∶脾运水谷,主为胃行津液,职卑如婢也。汤名越婢者,取发越脾气, 
通行津液之义也。今治肺胀,则麻黄散表邪,石膏清内热,甘草、大枣养正缓邪,半夏、生 
姜散逆下气也。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注】上气咳逆喘而躁急者,属肺胀也。乃风郁于外,水逆于中之候也,故曰∶欲作 
风水。当发其汗,故曰∶发汗则愈也。 
【集注】徐彬曰∶有邪者,尚可治也。若上气但喘而躁,则喘为风之扇,躁为风之烦, 
其逆上之涎沫,将挟风势而为风水。今使先泄于肌表,水无风战,自然顺趋而从下,故 
曰∶可汗而愈。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明其治也。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是外伤 
风寒,内有水气,主以小青龙汤,发汗则愈。加石膏者,因多一烦躁证也。 
【集注】沈明宗曰∶此互上条,肺胀治法也。风寒之邪,入于营卫,挟饮上逆,则咳 
而上气也。烦躁而喘,肺气壅逆,谓之肺胀,即肺痈未成之初也。 
尤怡曰∶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兼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 
大青龙之例也。又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而心下寒饮,则菲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 
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尤为密矣。 
x小青龙加石膏汤方x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 
二三服,小儿服四合。 
【集解】李 曰∶心下有水,麻黄、桂枝发汗以泄水于外,半夏、干姜、细辛温中以 
散水于内,芍药、五味子收逆气以平肝,甘草益脾土以制水,加石膏以去烦躁,兼能解 
肌出汗也。 
咳而脉浮者,浓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注】咳,谓咳而不上气也。脉浮者,风寒病外也。主之浓朴、麻黄者,以散外邪为 
主也。脉沉者,痰饮病里也。主之泽漆汤,以 
逐内饮为主也。 
【集解】尤怡曰∶此不详见证,而但以脉之浮沉为辨,而异其治。按浓朴麻黄汤与小 
青龙加石膏汤大同,则散邪蠲饮之力居多,而浓朴辛温亦能助表,小麦甘平,五味敛安正 
气者也。泽漆汤以泽漆为主,而以白前、黄芩、半夏佐之,则下趋之力较猛,虽生姜、 
桂枝之辛,亦只为下气降逆之用而已,不能发表也。仲景之意,盖以咳皆肺邪,而脉浮 
者,气多居表,故驱之使从外出为易;脉沉者气多居里,故驱之使从下出为易,亦因势 
利导之法也。 
x浓朴麻黄汤方x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 
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x泽漆汤方x 
半夏(半升) 紫参(一作紫菀,五两) 泽漆(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三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九味, 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集解】李 曰∶咳者,水寒射肺也。脉浮者,停水而又挟风以鼓之也。麻黄去风散 
肺逆,与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龙加石膏,为解表行水之剂 
也。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则水亦不行,故用浓朴疏敦阜之土,使脾气健运,而水自 
下泄矣。杏仁下气去逆,小麦入心经能通火气,以火能生土助脾,而共成决水之功也。又 
云∶脉沉为水,以泽漆为君者,因其功专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阴寒,桂枝行阳气以导之。 
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气逆不能通调水道,故用人参、紫参、白前、甘 
草补脾顺肺,同为制水利水之方也。黄芩苦以泄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沈明宗曰∶详《金匮》咳嗽病,本于肺则一,大纲有三∶一者,热刑肺金,气弱不 
振,咳而唾沫为肺痿;二者,风伤卫分,则病咳上气喘为肺胀;三者,邪传营血,凝而 
不行为肺痈。然肺胀之中,又分风、寒、表、里,饮多、风少,风多、饮少之治。故气喘 
而躁,脉浮者,为心下有水,欲作风水,当以小青龙两解表里,加石膏以清风热。目如 
脱状,乃风寒多而饮少,以越婢驱风,加半夏而下痰逆。风寒外束,火热内郁,喉中水 
鸡声者,射干麻黄汤,宣通表里之邪。风热壅逆,津液不布,化而为涎,时时唾浊,但 
坐不得眠者,皂荚丸以驱风郁之涎。若咳而脉浮,邪居肺气,以浓朴麻黄汤,俾从表解。 
咳而脉沉,邪入于营,将成肺痈,以泽漆而破壅结。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是无外邪,治 
当麦门冬汤,清润滋降。若见浮肿肩息,脉浮大而下利,真气上浮下脱,则为不治。以 
上皆外邪兼内饮合病,微细之辨,临证又当合《内经》五脏六腑,互相传乘之咳而辨之, 
则尽善矣。 

卷三
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属性: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 
【按】篇中只有奔豚一证,而吐脓、惊怖、火邪皆简脱,必有缺文。 
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注】奔豚者,肾病也,以其病从少腹上冲咽喉,有如豚窜奔突之状,故名之也。发 
作则肾气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则气衰复还于肾而止,故其病虽有微甚不同,然必皆从 
惊恐得之。盖惊伤心,恐伤肾,两脏交病也。水能胜火,肾上凌心,故治法宜泻肾而补心 
也。 
【集注】张从政曰∶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 
周扬俊曰∶少阴脉循喉咙,因其所系之经,而上冲殊便也。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 
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注】此条与《伤寒论》同。《伤寒论》中无“发汗后”三字,而有“太阳伤寒者,加 
温针必惊也”十一字,当从《伤寒论》为是。盖明所以致惊之由非一端,即寒侵针处,亦 
能为是病也。夫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谓病伤寒之人,卒然加以温针,其心必惊,非 
谓温针之后必生惊病也。烧针,即温针也,烧针取汗亦汗法也。针处宜当避寒,若不知谨, 
外被寒袭,火郁脉中,血不流行,所以有结核肿赤之患也。夫温针取汗,其法亦为迅烈 
矣,既针而营不奉行作解,必其人素寒阴盛也。故虽有温针之火,但发核赤,又被寒侵, 
故不但不解,反召阴邪,而加针之时,心既惊虚,所以肾水阴邪,得上凌心阳而发奔豚 
也。奔豚者,肾水阴邪之气,从少腹上冲于心,若豚之奔也。先灸核上各一壮者,外祛 
其寒邪,继与桂枝加桂汤者,内伐其肾邪也。 
【集注】周扬俊曰∶奔豚,北方肾邪也。烧针令汗,纵不合法,与少阴何与而作奔豚? 
盖太阳相表里也,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吾知前此之邪未散,而后此之邪复入,惟桂能 
伐肾邪也。所以用桂加入桂枝汤中,一以外解风邪,一以内泄阴气也。先灸核上者,因 
寒而肿,惟灸消之也。 
x桂枝加桂汤方x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注】奔豚气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是奔豚之甚者也。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是 
奔豚之微者也。甚者以桂枝加桂汤,从肾逐阴降逆也;微者以奔豚汤,从心调血散逆也。 
x奔豚汤方x 
甘草 芎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集解】沈明宗曰∶用芎、归、白芍、甘草调养厥阴、少阳血气之正,而邪自外出;以 
生葛、黄芩、半夏、生姜佐李根,解半表半里之寒热,而逆可散。盖奔豚虽属肾病,然 
兼厥阴、少阳之邪而发者有之。仲景用此方,明非仅寒邪一端致然也。 
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注】发汗后,心下悸者,心阳虚,本经自病也。脐下悸者,肾邪乘虚上干心病也。奔 
豚者,脐下气动而上冲也。欲作奔豚者,有似奔豚之状而将作未作也。茯苓桂枝甘草大 
枣汤,所以补火土而伐水邪也。上条发明外感寒邪,能病奔豚,此条更申明内有水气,亦 
能病奔豚也。 
【集注】徐彬曰∶仲景论证,每合数条以尽其变。言奔豚由于惊,又言其从少腹冲至 
咽喉,又言其兼腹痛,而往来寒热,又言其兼核起,而无他病,又言汗后脐下悸,欲作 
奔豚而未成者,其浅深了然。用和解,用伐肾,用桂不用桂,酌治微妙。奔豚一证,病 
因证治,无复剩义,苟不会仲景立方之意,则峻药畏用,平剂寡效,岂古方不宜于今哉。 
周扬俊曰∶汗本心之液,发汗而脐下病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动也。 
x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x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三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数千遍,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 
用之。 
【集解】程林曰∶汗后脐下悸者,阳气虚而肾邪上逆也。脐下为肾气发源之地,茯苓 
泄水以伐肾邪,桂枝行阳以散逆气,甘草、大枣甘温助脾土以制肾水。煎用甘澜水者,扬 
之无力,全无水性,取其不助肾邪也。 

卷三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
属性: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 
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注】脉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故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候病也。阳微,寸口脉微也,阳 
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 
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 
痛也。 
【集注】李 曰∶《内经》云∶胃脉平者。不可见,太过不及则病见矣。寸脉为阳,以 
候上焦,正应胸中部分,若阳脉不及而微,则为阳虚,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尺脉太过而弦,则为 
阴盛,知在下焦,故上逆而为痛也。 
尤怡曰∶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注】平人,无病之人也。无寒热,无表邪也。平人无故而有短气不足以息之证,不 
可责其虚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碍呼吸,当责其实也。 
【集注】李 曰∶上节云责其极虚,此又云实何也?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 
而不去,其病为实是也。然短气与少气有辨,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内经》云∶言而微, 
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是也。短气者,气短不能相续,似喘非喘,若有气上冲,故似喘 
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是也。 
尤怡曰∶平人,素无疾之人也。无寒热,无新邪也。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气因 
邪而实,或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萎薤白白酒汤 
主之。 
【注】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里气滞,迟则为脏内寒,主上焦脏寒气滞也。关上小紧 
而疾,小为阳虚,紧疾寒痛,是主中焦气急寒痛也。胸背者,心肺之宫城也。阳气一虚, 
诸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通,轻者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咳 
唾、短气证之必有也。主之以栝萎薤白白酒汤者,用辛以开胸痹,用温以行阳气也。 
【集注】赵良曰∶凡寒浊之邪,滞于上焦,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塞其前后阴阳之 
位,遂令为喘息、为咳唾。为痛、为短气也。 
程林曰∶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息咳唾也。诸阳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气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