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印顺法师-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项 汉译的四阿含经

  汉译的四阿含经,不是一人传译的;长、中、增一──三阿含,属於古译,句义也有些晦涩;而四阿含又不是同一部派的圣典∶所以研究起来,没有巴利语Pa^li本的便利。然而也就因为如此,对於组织的次第,经文的具缺,文句的出入,在比较研究上,不同部派的圣典,有他独到的参考价值。近代学者,忽略汉译而偏重巴利语本的研究,我觉得这一倾向,是多少值得考虑 'P91' 的! 


  A『增壹阿含经』∶五一卷,五二品,「东晋 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San%ghadeva译」;与巴利本『增支部』相当。『增壹阿含经』的译者与部派,是有异议的。在经录中,『出三藏记集』,隋法经『众经目录』,隋仁寿『众经目录』,唐静泰『众经目录』(1),都以为『增一阿含经』,仅昙摩难提Dharmanandi所译,作三三卷,或开为五0卷、五一卷。隋『历代三宝记』卷七(大正四九·七0下),说僧伽提婆再译∶ 


   「增壹阿含经五十卷'隆安元年正月出,是第二译,与难提本小异。竺道祖笔受。或四十二,或三十三,无定。见道祖及宝唱录。'」。 


  『大唐内典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承袭『历代三宝记』,以为『增壹阿含经』有二译(2)。但当时现存本,仍作昙摩难提译(3)。直到『开元释教录』,在「有译有本录中声闻三藏录」中,才将现存的『增壹阿含经』,作为僧伽提婆的译本(4)。 


  道安作「增壹阿含经序」,如『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中)说∶ 


   「四阿含义,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旨,不复重序也。┅┅昙摩难提者,兜 勒国人也。┅ ┅诵二阿含,温故日新。┅┅岁在庚申夏出,至来年春乃讫,为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 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也。┅┅此年┅┅全具二阿含,一百卷。┅┅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 'P92' 


  据道安所序,当作『增壹阿含经』序时,已有『中阿含经』序。『中阿含』(五九卷)及『增壹阿含』四一卷,共一百卷。这是甲申、乙酉(西元三八四、三八五)年间,由昙摩难提所诵出,竺佛念传译,昙嵩笔受的(5)。其後,参与僧伽提婆译场的道慈,作「中阿含经序」,如『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三下──六四上)说∶ 


   「昔释法师於长安出中阿含、增一、阿毗昙、广说、僧伽罗叉、阿毗昙心、婆须蜜、三法度、二众从解脱缘。此诸经律,凡百馀万言,并违本失旨,名不当实」! 「冀州道人释法和, 宾沙门僧伽提和,招集门徒,俱游洛邑。四五年中,研讲遂精。其人渐晓汉语,然後乃知先之失也。於是和乃追恨先失,即从提和更出阿毗昙及广说也。自是之後,此诸经律,渐皆译正,惟中阿含、僧伽罗叉、婆须蜜、从解脱缘,未更出耳」。 「会僧伽提和进游京师,┅┅晋隆安元年,丁酉之岁,十一月一日,於扬州丹阳郡建康县界,在其精舍,更出此中阿含。请 宾沙门僧伽罗叉令讲胡本,请僧伽提和转胡为晋,豫州沙门道慈笔受,吴国李宝、唐化共书。至来二年戊戌之岁,六月二十五日,草本始讫。 ┅┅分为六十卷」。 


  据此当时的原始资料,可见昙摩难提所译的『中阿含经』,是僧伽提婆在江南再译的,时为丁酉、戊戌(西元三九七、三九八)年。而『增壹阿含经』,并无再译的明文。惟在「洛邑」时 'P93' ,「此诸经律,渐皆译正」,「经」就是『增壹阿含经』。当僧伽提婆在洛阳时,「四五年中,研讲遂精」,「渐晓汉语」;当时的「译正」,也只是「改定」而不是重译(6)。所以,『历代三宝记』所说,僧伽提婆於隆安元年(西元三九七)正月,再译『增壹阿含经』,是值得怀疑的!依据当时的记录,僧伽提婆『增壹阿含经』的改正,在洛阳而不是江南。从来只此一部──昙摩难提所(译)出,僧伽提婆重治改定。 


  近代学者,或以为∶『增壹阿含经』现存本,为僧伽提婆所译;而昙摩难提本,已经佚失。并进而推论∶昙摩难提诵本,为兜 勒Tukha^ra传来的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本;僧伽提婆所译,为大众部Maha^sa^m!ghika本(7)。昙摩难提原译本,僧伽提婆改正本,可能曾同时流行,但只是初译本与重治本,而决没有异部别本的差别。如现经僧伽提婆改正本,共四七二经;而道安序所说,昙摩难提译本,也是「四百七十二经」。道安说「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今本的「录偈」,也是参差不全的。所以即使有两本流行,也只是「小异」而已。梁代所集的『经律异相』,引有『增壹阿含经』一五则,但不足以证明昙摩难提本,更难以证明为说一切有部本。昙摩难提诵出以前,我国早有『增壹阿含经』的部分译本,如『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说 ∶「杂经四十四篇二卷」,「安公云出增壹阿含」(8)。「百六十品经一卷」,「旧录云∶增一阿含百六十章」(9)。凡与现存『增壹阿含经』不同的,都不能推定为昙摩难提译本,及与僧伽提婆 'P94' 重治本有部派的差别。 


  福原亮严『有部阿毗达磨论书之发达』,基於昙摩难提本为有部本,僧伽提婆本为大众部的假定,进而以为∶昙摩难提本为有部本,但没有译完;後以大众部本修补(10)。福原亮严的意见,是著眼於『分别功德论』的。其实,『分别功德论』卷二(大正二五·三四上──中)是这样说的∶ 


  「此经本有百事。┅┅由是此经失九十事,┅┅时所传者,尽十一事而已。┅┅虽然萨婆多家,无序及後十一事;经浪流经久,所遗转多」。 


  福原亮严误读这一段文字,以为馀部仅存十一篇,唯有部存九十篇;於是而有何以没有全译的推论。不知『增壹阿含经』原有百事而後有遣失,为说一切有部的共同传说。不同的,馀部存十一事,说一切有部存十事。『分别功德论』说「无序及後十一事」,是说萨婆多家,经前没有序,经後没有第十一事,仅存十事。这如『顺正理论』卷四六(大正二九·六0四中──下)说∶ 


   「传闻增一阿笈摩中,从一法增乃至百法。┅┅故今增一阿笈摩中,唯从一增至十法在」。 


  论文非常明白,不知何以会引起误解?而且道安经序所说∶「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录偈」只是「录十经为一偈」(11),绝不能误解为经「序」;因而论断昙摩难提本没有经前「序」,属於说一切有部。总之,昙摩难提原本,四七二经,经前有序,明十一事,决非说一切有部本。僧伽提婆,只是加以重治改定而已。现存『增壹阿含经』,旧传为大众部本(未必是大众本部 'P95' ),是确而可信的。 


  B『中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凡六0卷,分五诵、一八品,二二二经,与巴利本的『中部』相当。如上所说∶『中阿含经』,初由昙摩难提诵出,竺佛念译语。後在扬州,由僧伽罗刹Sam!gharaks!a讲(诵)出,僧伽提婆译语。这先後二译,如道慈「中阿含经序」──『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上)说∶ 


   「其人(指僧伽提婆)传译,准之先(指昙摩难提)出,大有不同。於此二百二十二经中,若委靡顺从,则惧失圣旨。若从本制名,类多异旧,则忤逆先习,不惬众情。是以其人不得自专,时有改本从旧名耳」。 


  二本的不同,显然为名义方面的,并非在组织次第上、经文有无上,有什麽太大的不同。汉译的『中阿含经』,属於说一切有部的诵本,是近代一般学者所能赞同的(12)。『郁伽长者经』(「中含」三九经)说,向须陀洹应供受施,为大众部等「第八住中亦得久住」的经证。因此或以汉译『中阿含经』为大众部说;或以为依大众部本修治(13)。不知『郁伽长者经』、『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都引用而加以解说。这是诸部通诵的契经,说一切有部与大众部等,只是解说不同,怎能据此而推论为与大众部有关呢! 


  C『长阿含经』∶二二卷,分四分,三0经,与『长部』相当。依僧肇「长阿含经序」(14), 'P96' 这是姚秦弘始十五年(西元四一三), 宾沙门佛陀耶舍Buddhayas/as诵出,竺佛念译为汉语,道含笔受。佛陀耶舍为法藏部Dharmaguptaka律师,为『四分律』的诵出者。『长阿含经』的内容,『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这样说∶ 


   「大迦叶即问阿难言∶梵动经在何处说?增一在何处说?增十在何处说?世界成败经在何处说?僧只陀经在何处说?大因缘经在何处说?天帝释问经在何处说?阿难皆答∶如长阿含说」。 


  所说的次第,虽与汉译『长阿含经』不合,而七部经的内容,都见於『长阿含经』。特别是『世界成败经』,就是『世记经』。这是巴利『长部』所没有,其他部派所不曾提到的。法藏部律说到这部经;译经者又恰好是法藏部律师,所以汉译的『长阿含经』,属於法藏部诵本,最为可能!至於经中说到「二佛不并出」,也是诸部通诵,而诸部解说不同,不足以论证为说一切有部的。 


  D『杂阿含经』∶五0卷,宋元嘉年中(西元四四0顷),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在只洹寺译出;与巴利本『相应部』相当。这部经译出以来,次第极为紊乱,也有缺文。其中二三、二五──两卷,原本已佚,而是以求那跋陀罗的另一译品──『无忧王经』编入以足数的(15)。所以现存经本,实只四八卷。依『大正藏经』编目,实共一三六0经。 'P97' 


  『历代三宝记』以为∶本经梵本,是法显(从师子国)携来的(16)。因而或推论为化地部Mahi^s/a^saka 的诵本(17)。『历代三宝记』,为经录中最芜杂难信的。即使是法显携来,也不足以证明为化地部本。汉译『杂阿含经』,多数信认为说一切有部的。现在再略举文证,以确定其为说一切有部的诵本。如『顺正理论』说∶ 


   「赞学根本异门等经,说一切有部中不诵。拊掌喻等众多契经,於馀部中曾所未诵」(18)。 「(经部破有部说)非入结集,违总颂故。如说制造顺别处经,立为异品」(19)。 「如顺别处等经,(经部)皆言非圣教摄,是对法者实爱自宗,制造安置阿笈摩内」(20)。 


  『拊掌喻经』与『顺别处经』,是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论者所诵的契经,而为他部所不诵的。检寻起来,这二经都见於『杂阿含经』。『拊掌喻经』,如『顺正理论』卷一四(大正二九·四一一下)说∶ 


   「如抚掌喻契经中言∶ 刍!诸行如幻、如焰,暂时而住,速还谢灭」。 


  『杂阿含经』卷一一,有这样的经(大正二·七二下)说∶ 


   「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诸行如幻、如炎,刹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 


  「两手和合相对」,正是拊掌的比喻。这一经,巴利『相应部』是没有的。『顺别处经』,『顺正理论』曾两处说到∶ 'P98' 「各别处经∶法谓外处,是十一处所不摄法,无见无对」(21)。 「顺别处经,如彼经说∶ 刍当知!法谓外处,是十一处所不摄法」(22)。 


  与此文相合的,如『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一下)说∶ 


   「佛告比丘∶法外入处者,十一入所不摄,不可见无对,是名法外入处」。 


  『拊掌喻经』与『顺别处经』(『相应部』缺),为说一切有部,阿毗达磨论宗所特有的契经,都见於汉译『杂阿含经』。汉译『杂阿含经』,为说一切有部论宗的诵本,是毫无可疑的! 


  汉译有『别译杂阿含经』,现作一六卷,分二诵;『大正藏』编目,共三六四经。「失译,今附秦录」,为『杂阿含经』的一部分。从译文看来,比求那跋陀罗所译为早,所以「别译」二字,应该是後人所加,不是原译本所有的。这部经的部派问题,旧传为饮光部Ka^s/yapi^ya ,或推论为化地部、法藏部。如从经说的特有教义去推论,化地、法藏、饮光,都是分别说系 Vibhajyava^din,思想相近,难於决定到底是那一派。然从经文的组织来说,与说一切有部本非常接近。据铜 部Ta^mras/a^t!i^ya传说,饮光部从说一切有部中分出。在三世有无问题上,分别说系各派,也惟有饮光部接近(承认过去未与果业是有)说一切有部。所以论为化地部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