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姑+1番外 作者:时久(晋江vip2014-04-15正文完结)-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梦里她念的那首民谣还记在脑中,他用筷子敲碗沿为节:“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念到最后,竟有些难以成句,梦里抱着她熬夜守岁时的情景犹在脑中,臂弯里唇齿畔的触觉仿佛仍未离去。
  杨末听着这琅琅上口的民谣,乡情顿起,语气也软下来:“这是哪里的风俗,你从哪儿听来的?和洛阳不尽相同,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他想了想:“大约是燕蓟流传过来的。在我们鲜卑的民俗里,腊月正月是恶月,数九寒冬青黄不接,一年里最难熬的时候。上京也有不少汉人,但从不庆贺新年。末……颖坤,跟我去南京过年吧,那里都是汉人,有过年的气氛。”
  她没有回答,但眼神里显而易见是向往的。
  他心知这事十有**是成了,微笑道:“洛阳的年俗也和这首民谣里唱的相似?”
  她点点头:“廿三祭灶,廿四扫尘,之后几天采办年货。”
  “年三十吃馄饨吗?或是饺子?”
  “馄饨和角子都有,吴地迁过来的人喜欢前者,洛阳当地人喜欢后者,味道差不多,我都爱吃。”
  “有没有在馄饨里藏钱币的说法?”
  她欣喜道:“这你都知道?我家人多,每次要包好几百个,吃到的人娘亲会给他一份大礼。家里人差不多都轮过来了,我和七哥最想要,可是一次都没吃到过;四哥是个闷葫芦,但数他运气最好碰过最多,最可气的是他每次都一副走了大运也无所谓的样子,顺手全分给别人,气死我了……”
  她停住了没有再说。差点忘了,四哥就死在面前这人手里。
  他只当不觉,继续问:“三十晚上,也会守岁熬一宿?”
  “会啊,”她垂下头低声道,“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点灯行令游戏,一直守到天亮。”
  宇文徕站起身:“我这就去向母亲请命,带你同去南京。出发还得过几天,你有什么想带的先收拾起来。”
  他步履轻快地跨出殿外。去南京,陪她一起过这个年,取个好兆头,是不是就能有一生一世的长久?
  宁信其有。
  他记得她说的,除夕守岁的风俗,新婚夫妻的第一个新年一定要一起过、一起守岁,才能长长久久,一辈子不分离。
  以后的每一个新年,每一月、每一日、每一夜,都要在一起。
  直至百岁、千年。


☆、 第一章 忆王孙1

  春去秋来又一年。
  远北方边陲军事重镇雄州;经年并无太多改变。自从元熙十七年吴魏订盟边境开设榷场;白河沿岸通商城镇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兴旺发达起来。雄州作为军镇要塞;管理严苛法规众多,对外邦人士盘查犹为谨慎,城中居民反而越来越少了,俨然已成了一座固定军营。
  七郎原先每个月都要往家里寄一封家书;但是随着年齿渐长;那件促使他远离洛阳来到边疆事刻意地不再被提起,家中长者也以为他和他们一样淡忘了,他婚事就时不时地信中提及出现。他不作回应;只是寄回家信变少了。大嫂家书里屡次说母亲已经不再责怪让他回洛阳;他都避而不回。
  一转眼,来雄州已经有整八年了。母亲看开了,但是他还没有。
  大哥很忙,不太意这些家事,不会像大嫂一样对他终身大事忧心忡忡,只是偶尔想起来了问他:“不娶妻也就罢了,要不要先纳个妾侍身边服侍你?”
  七郎立刻贼兮兮地竖起手指指着他:“大哥,你说出自己心里话了,我要写信回去向大嫂告状。”
  杨行乾被他反将一军哭笑不得:“我都半老头子了,也有你大嫂和萱儿,能跟你大小伙儿一样吗?”
  萱儿是大哥女儿,老夫人唯一孙女。离开洛阳时她还是个梳两根朝天双丫辫拖鼻涕小女娃,今年也有十七岁了,大嫂看了几家中意儿郎,等大哥回朝时定夺,明后年就该出阁嫁人了。
  “等萱儿出嫁成亲,你这个做叔叔总不能不回去了吧?”
  七郎笑了笑:“那当然,萱儿是我唯一侄女,你和大嫂可得擦亮眼替她选个好夫婿,不然我都不答应。”
  杨行乾道:“侄女都出嫁喽,你这叔叔还是个光棍,脸皮臊不臊?”
  七郎推脱说:“雄州城里全是咱军营里大老爷们,一个姑娘得十来个人抢。为了军心安定,我还是让给需要兄弟吧。”
  杨行乾想起一个人:“对了,末儿身边那个叫红缨丫头,从家里带过来,知根知底勤俭耐劳,人相也不错,要不我帮你要过来?”
  七郎连忙摆手:“大哥,你别乱点鸳鸯谱,我要是敢抢末儿人,她还不把我撕了。那丫头被末儿惯得比别人家小姐脾气还大,又会武功,打人一点不手软,我可不喜欢这样。”
  杨行乾摸着颌下胡须:“那丫头年纪也不小了,一个姑娘十来个人抢,她怎么也没挑中个嫁了?还有福叔儿子,就比你小一岁吧?耽误了福叔抱孙子,他指不定心里怨我呢。”
  七郎鄙夷道:“大哥,你是军中统帅,兼领二镇,怎么还有工夫管这些家长里短闲事?看来真是要成老头子了。”
  杨行乾摇头笑道:“你们这些少年人呀,我是越来越搞不懂你们想什么了。”略过此事不再谈论。
  两人说着话,靖平送进来一封书信:“二位将军,洛阳又寄来家书了。”
  七郎一看信封上是大嫂笔迹,缩手不接:“大哥,还是你来看吧,我怕大嫂又催我成亲养娃生孩子。”
  杨行乾拆开家书看了两眼,脸色渐沉,递给他道:“等不及萱儿出嫁你就得回去了,叫上末儿一起吧。”
  七郎看完也没有心思嬉笑了:“大哥,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回去?”
  杨行乾道:“没有陛下准许,我不能擅离驻地。娘想念是你们俩,这么多年没见着了。我反正已经外头惯了,中间也回去过。你们先回去侍奉她老人家,如果情势紧急,我再请旨回京。”
  七郎点头道:“我去跟末儿说。”
  他手持家书去军营中找妹妹,到了她驻地,下属士卒正换防,却不见她踪影。他拦住一名士兵问:“你们杨校尉呢?”想起此营有两名姓杨校尉,又补充道:“杨颖坤校尉。”
  士兵回道:“杨校尉有事外出,要过几天才回来。”
  她没有向上报备,或许是私事。“去哪儿了?”
  “好像是去了焦塘镇。”士兵见他有些着急,“上午才走,要不要派人去把校尉找回来?”
  七郎想了想:“今天什么日子?是不是到冬月了?”
  “十月廿九。”
  “难怪……”他若有所思,“不必去找了,等她回来再说吧,不急这几天。”
  无法忘记过去,并不止他一个人。
  焦塘镇是白河南岸一座兴小镇,十几年前还只是边境上居无定所穷苦渔夫聚集起来村庄,白河上建起了连通两国官道、可容八马并骑石桥,桥畔焦塘村也跟着沾了光。如今十余年过去,焦塘村已改为焦塘镇,镇上有居民千余户,光是客栈酒肆就有上百家,南来北往行商客到了这里都免不了要停下歇歇脚、打个尖。
  两国以白河中线为界,这座石桥便成了一处奇景,南半边是吴国领地,北半边是魏国疆域;这头守关是吴国士兵,那头则换成了鲜卑将士,行商过桥通行两地,两边都要勘察路引过所、检查货物。阳春榷场兴旺时候,桥两头都要排上长队,有时一天都排不完,只能焦塘镇上过夜。
  入冬后天气严寒,过往商人也渐渐少了。桥上当值押官免不了要查得仔细些,见一人头带斗笠帽檐遮面,不由多看了几眼。斗笠下面容年轻秀致,竟是女子。
  他觉得眼熟,回想片刻大吃一惊:“杨校……”想起几十丈外桥那头就是鲜卑人,虽然隔着一条河未必听见,还是立刻住了口。
  戴斗笠人扬起脸:“你认识我?”
  押官小声道:“小人前月刚调来此处,原属司仓参军孟进麾下,有幸见过杨将军及校尉几面。”对将军印象不深,但将军这个妹妹,一名女校尉,见过人想必都会记得。
  他看了一眼手里过所文折,上面写是“文三娘,年2拾陆,丁寡,代夫行商”,定是她用化名。他连忙签书勘过,盖上印信递还给她:“杨校尉这是要去鲜卑……?”
  杨颖坤没有回答,接过文折收好:“有劳了。”
  她是防御使妹妹,两位兄长都军中身居要职,化名潜入鲜卑境内当然不需要向他说明。押官道:“校尉到了鲜卑人地方可要小心。”
  她点头致谢,复又拉下帽檐,牵马过桥。押官向桥那头眺望,见鲜卑士兵如常检查过她路引过所,顺利通过并无枝节,才放心检视下一位。
  过了白河往北再走不到两百里,就到魏国南京,即燕州。一人一马轻骑简从,晴天三日即可到达,来得及冬月初三之前赶到燕州西北郊外西山。
  冬月初三,咸福忌日。每年这个时候,她都会孤身一人乔装成行商寡妇,去西山皇陵祭拜。
  燕州西山皇陵并不显赫,只宇文敩登基前葬过几位无名妃嫔,陵园只有几名吊儿郎当守卫,嫌上山洒扫辛苦,偷偷雇了一名老叟住山上照看陵墓,自己领着皇粮自逍遥去。
  起初她是翻山私自进去祭拜,但此地常年无人来访,扫墓留下痕迹自然会被发现。老叟有心,掐着日子守墓旁,被他撞见了几次。老人家并未向守卫举报,只说:“会来祭拜仁怀太子,想来也不是坏人。”
  她每年都来,碰过几次面后,老叟已经认得她了。有时她来不及当天下山,老叟还会留她山上暂住一晚。
  老叟是燕地汉人,至今说起仁怀太子仍满腔感佩怀念:“如果没有仁怀太子,我们这些鲜卑制下汉人日子只怕难过,燕蓟也不会有这些年太平昌盛。可惜天妒英才韶华早逝,如果他能继承大统,说不定真能胡汉合一,再创文皇帝时盛世。那些鲜卑达官贵人啊,大都鼠目寸光,还念着他们骑马游牧茹毛饮血时代,骂文皇帝数典忘祖胳膊肘往外拐,也不想想现富贵是谁给他们。这几年记得仁怀太子人也越来越少了,今年清明一个人影都没见着。”
  老叟有时也会好奇地问她:“娘子是从南边吴国来吧?怎么会和太子有故旧,年年都来祭奠?”
  她只回答说:“吴人也受过太子恩泽。”
  老叟点头道:“也是,如果一直打仗,你们吴国吃亏。我们虽然身属魏国,但咱们都是汉人,本是同根,不想和你们吴人开战。”
  陵墓建成后再无修缮,只有老叟一人看护清理,一年年日晒雨淋,燕州风大,墓石边角缝隙都开始剥蚀风化。墓碑是一整块漆黑玄石,高有丈许,阴刻字迹中金漆已经剥落,走近了仰头才能看清墓碑上主人名字:魏故仁怀太子讳徕。
  她墓前点燃香烛,默默坐了半天。现她已回吴地,任职军中,私下里生活则清寡如水,数年如一日,实没有什么需要告诉他。如果亡者当真天有灵,那些她想向他诉说,他一定早就知道。
  下午老叟却突然找到墓前来:“娘子,这回你恐怕不能多作停留了。山下忽然来了人,是南京留守亲派,说奉旨来祭太子。他们明早上山扫墓,你趁现赶紧下山吧,被他们撞见就麻烦了。我也得收拾东西避一避,免得他们追究起来牵连老儿我。”
  杨颖坤听他说“奉旨来祭“,留了个心眼,辞别老臾后山上露宿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潜藏陵园中。【通知:请互相转告唯一地址为。'作者有话要说:这章卡了好久,感觉像开坑一样_(:3乙_


☆、 第一章 忆王孙2

  当初慕容皇后因为通奸罪名而被赐死;死得确实不太光彩;不久宇文敩就立了拓跋辛推举拓跋氏女子为后。拓跋辛一举铲除了皇后、太子、将军,后家这一支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皇帝宠信,朝中势力都被拓跋辛清洗干净。从太子墓冷清败落也可以看得出,宇文敩基本上已经把过世原配长子抛诸脑后。
  有传言说宇文敩近年病情加重,愈发昏聩。拓跋辛把任命官员奏表递交皇帝圣裁,许多人他都不认识,昏智糊涂无法决断,竟用掷骰子方法决定去留。传言或许有夸大附会,但皇帝无力视朝、任由拓跋辛把持朝政却是事实。
  这种时候皇帝突然下旨来祭奠过世多年儿子;不免让人生疑。与渤海女直停战后,拓跋竑趁机入驻占据了燕州,如今南京留守也是拓跋氏族人。但是这次拜祭,南京留守显然上了心;声势颇为浩大。
  鲜卑人早年信奉萨满神明;建国南迁后佛法传入,从宣帝起数代帝王都佞佛。这回法事,既有萨满跳神祭祀;也有僧人唱经超度;看架势要做好几天。山下还有工匠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