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4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说别的。就说眼下的这个。

灌溉一直是国家最头痛的事,尽管宋九搬来了筒车,而且这些年在逐步改良,甚至出现风力推动的更先进筒车,然而有太多局限性了。要么就是普通的水车。

想一想,现在的种植业依然是广种薄收的局面,宋九后世的农作物往往是一亩地以一千公斤计算。相当于二十一石!然而现在两季合在一起出现五六石,那么就是高高高产,高得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所以普通的一户人家最少得要三四十亩地才能满足温饱。

三四十亩地,用那种水车来抽水,仅抽一次水得要多长时间?

“好东西啊。”赵匡义喃喃道。

宋九离开书院,好久未出现好东西了,这次终于出现,就凭借这个东西,这些年花的钱也值了。

可以想像,这个物事一旦推广开来。会一年带来多少粮食增产?

不过书院几个学生也做了解释。

想推广还不行,它还有许多局限性,如容易损坏,如造价比较高昂。不过有了大模样了,不用十年。就可以渐渐推广。

“十年就十年吧。”

赵匡义黯然叹了一口气。

这个学问太神奇,这个东西更神奇。需要一些时间能理解的,不过自己大约是看不到了。

到是儿子有福气。

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啊。

怀复无比复杂的心情,赵匡义回到宫中多吃了一些酒。然后他就真正病倒了。连早朝都没有办法上,若有大事,让大臣们到便殿请示,他睡在病床上指示……

如果说王禹偁他们是宋朝官场上的奇葩,另类,有一个人可能是一个传奇。

一个伟大的诗人。

诗写得真不错。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潘阆。

这个人云里来,雾里去,居然都没有人知道他的籍贯,因此有人说他是扬州人,有人又说他是大名人,还有人说他是山西太谷人。如果都象他,那有点糟,国家整没办法管理了。

不过他颇有才气,因此当时的名流如王禹偁、柳开、寇准、魏野、钱易、宋白、孙何、丁谓、张咏都曾与他唱和。但他传奇的不是他的诗,而是他在政坛上闹的那些事儿。

因为其才气,被赵廷美召入王府,成了秦王府的记室参军,并且与卢多逊来往密切。后来赵廷美与卢多逊“谋反”,无论从赵廷美角度或者卢多逊角度,潘阆同样罪该万死。

然而就在京城密集抓捕下,潘阆居然神奇地逃了出去,逃到中条山隐居。然而中条山隐居生活太苦,他终是一个假隐士,非是林和靖。因此耐不住,可要生活啊,于是出来卖药,王禹偁在长洲县做知县时,他在杭州绍兴一带卖药,大约生意做得不好,又跑到成都卖药。然后他通过好友的口风,看到抓捕风松下去了,于是又来到京城,于开封大相国寺东门外讲堂巷开了药铺,以刘少逸、鲍少孤二人者为药童。

虽然因这段经历,让许多人以为不耻,但为了生活,也没有做错。因为去过的地方多,所以写了很多优秀的诗词,如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淳化年间。王禹偁在商州十分苦逼,潘阆卖药生意越做越大,手中也有了钱,便送了许多白银资助,因此老王同志很感激。写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卖药先生白布衣,书来方信在京师。减君炉里烧丹术,助我山中买酒资。闲似野云终不仕,闭如笼鹤已多时。飘飘又去黄河北,更负中条几首诗。

不仅老王,还有那么多贵人与他交好。包括寇准,后来的权相丁谓,上位也是必然,当然这些人不大好介绍,于是有意无意地便让他与王继恩相会。

寇准希望张洎相助,王继恩也希望有雅士成为他的好友。一拍即合,因此在赵匡义面前说了好话,赵匡义便赐其为进士及第,国子四门助教。

然而这时候高人与王继恩越走越近。

于是第二次传奇开始。

不过也奇怪,他犯了这样的大事儿,被抓后,赵元侃居然不久又将他释放。还给了一个滁州参军的官做,孙何与张咏还亲自替他送行。一直到十年后,平安老死在泗州任上。

潘阆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但还有一个前提,一个藏在张耆家中同乎没人注意的美丽妇人的心情。

这个女人快成妖精了。

若不是到了关健时候,她都不会找宋九。然而那一次以后,她又彻底消失。

但若疏忽了她对赵元侃的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

谁不念家乡好,为什么史上宋朝有交子,正是因为四川缺钱用。不得不用纸币代替铜钱,然而这引起了很大的混乱,包括许多假币。于是刘娥认真派官员筹划交子,由官府出面发行交子,解决四川用钱紧张的问题。

大家都是格老子……

王继恩在巴蜀的胡作非为。刘娥听闻后十分不满,这种心态也影响了赵元侃。

赵匡义不行了,王继恩就担心了。

他的好朋友,高高人潘阆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背下悄悄地说:“王总管,南衙(指开封府尹赵元侃)曾自谓当立,若立,对你不利啊。不如建议陛下重立皇储。”

王继恩傻了。

“立不当立者。”

那个皇子最没有希望做皇帝,这样扶上来才会感谢你。

“这怎么可能?”

“事在人为,如此……这般即可。”

于是王继恩找到赵匡义,秘密说道:“陛下,奴婢听闻陛下重病后,太子殿下在府中庆祝。”

这句话太过恶毒。

不过王继恩低估了赵匡义的智商,而且宋九临行前也对刘娥说过,不动如山,若动,可以动,学习唐高宗吧。因此赵元侃时常进宫探望赵匡义。

可能史书上因澶渊之盟以及拜神仙将他列为昏君,实际这个人还可以,也重感情。每次探望时那种悲伤也是真情的流露。

赵匡义便不相信,便派人秘密查了一下,查出真相。

然而没有王继恩就没有他这个皇帝,赵匡义没有处执王继恩,仅将高人潘阆贬官,用做警告。

事情到止应当就差不多了。

可这个王继恩胆贼大,本来可能会没有事,这一回真有事了。

他愁肠百结中便想到了另一个人,李皇后。

王继恩找到李皇后说道:“皇后,陛下龙体欠安,御医束手无策,皇后要早做准备。”

悲伤的李皇后莫明其妙。

“皇后,昔日登基,奴婢一直参与其中,虽然陛下得登大位,乃天下重望,随后恕臣斗胆一句,德芳德昭秦王之死,天下人不是很服气。正是这种原因,开宝皇后死后,王禹偁等人纷纷不顾陛下威严,上书不平。陛下在,群臣可以压制,陛下不在,群臣未必能压制。五代更替,往往原因莫明其妙,况且是这等原因。以奴婢之见,不如扶持大皇子登基,一是大皇子曾替秦王以及两位太祖皇子鸣不平,另一边又是陛下长子,他登基后,双方都会服气,国家自可平稳过渡。并且太后收养大皇子之长子,与大皇子也走得更亲近一点。”

还不说,李皇后真心动了。

什么德昭兄之死,天下不平,那与她有屁的关系?

主要就是从感情上,李氏与赵元佐更近一点。

而且如潘阆所说,立当不立者,正是赵元佐不可能上位了,自己扶立起来,才会有功劳。

李氏犹豫不决。

那就好办!

“况且李大将军召回京城担任都殿前指挥使之职!”

第四百八十九章大事不糊涂

赵匡义身体越来越差,也担心身后事,便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将宋九贬到苏州。

第二件事便是李继隆。

然而他功劳大,又是国舅,要命的还是武将。在地方上就能带兵,而非是文官,因此只好调到京城,变相地释去兵权。

还有一件事让李氏也掉下了水,那就是赵匡义上位的顺利。

赵匡义上位有多难,那么多精兵猛将都是赵匡胤一手培养出来的,赵匡胤还是不明不白死掉的,丈夫还不是顺利做了皇帝?现在这些精兵猛将却是丈夫培养出来的。

不管那个儿子都是丈夫的亲生儿子。

还有大哥在背后做保障,怕什么?

李氏猛傻了。

事后宋九差一点想将王继恩与潘阆大卸八块。

本来赵元侃上位,李氏也支持的,那么没有王潘二人,上位后赵元侃兄弟还是会很和睦,毕竟是一个妈生出来的。但正是因为这件事,蒙在谷里的赵元佐惭愧不安,终生不与弟弟相见。

不仅如此,国家不敢用李继隆了。

那是与神将级别的耶律休哥打了平手的人物,甚至某种意义上李继隆比耶律休哥更厉害。

等于让二人将国家一座重要的长城自己毁掉了。

不过眼下危机越来越重。

得到李氏同意,王继恩更加如鱼得水,又拉拢了两个重臣,第一个是知制诰胡旦,不是宰相,可这个职位能写诏书啊!

此公同样也是一个想急吼吼上位的人物。

其次是范仲淹的二岳父李昌龄,不知道怎么被王继恩游说。居然说服了。

有写诏书的,有宰相,还有军方大佬李继隆。宫中有李氏与王继恩,几乎大局已定下来了。

但有一个人让他们有点儿头痛,那就是吕端。

最糟糕的是王继恩先行做得太急。已经在赵匡义面前进了谗言。因此怕吕端面见赵匡义时,赵匡义将这件事说出来,让吕端有备。于是王继恩又做了一件更傻的事。

吕端到宫中问赵匡义病情,这不是要讨好,皇位过渡在封建国家里,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然而却没有见到。被太监打发出来。

吕端便隐隐感到不对。

于是他用牙笏写了两个字,大渐,让密吏带给赵匡义。

这个大渐意思就是病危。

很含糊的一个意思,若是赵匡义看到就明白了,不是你病危,而是可能宫中有不好的动态。

但是也没有听到赵匡义答复。

这让他担心万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危在何处,那些人在密谋。因此想找人商议都不敢找。还好,他这时担任好几年首相,包括东府一些胥吏,与他关系皆相处得不错。

因此王继恩在谋划,他也在谋划。不过相比王继恩,他更加被动。

但很万幸。

潘阆终是一个小博士。得到内情比较晚,因此他进献妙策时间更晚。王继恩动手得便同样晚,赵匡义这次病重,没有熬多长时间。因此留给王继恩时间并不长。

还有就是宋朝的制度,惩唐朝宦官专政的危害,宋朝太监数量一直很少,也不让太监掌握大权,甚至不喜大臣与太监交结。

这才将吕蒙正贬下去。

若吕蒙正在,他是首相,又与王继恩穿一条裤子的。大事可去矣。未必赵元佐上台后会变得很坏,但这个头开下去,那么可能就象东汉那样了。

时间在吕端忐忑不安中迅速过去,不久后,赵匡义病逝。

王继恩带着李皇后的口旨。请吕端进宫议立新君。

至此,吕端已经猜出来,不管宫中将要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个胆大妄为的王继恩一定参与其中。

但他面上没有任何表情,平淡地说了一句:“我收拾一下就进宫,你到房里将我的那个书盒子里的先帝所赐墨诏拿出来。”

王继恩没有想到其他,就进去了。

他刚进去,两个胥吏拿来一把超级大锁,将门锁上。

王继恩拍打着门:“吕相公,你要做什么?”

“先帝驾崩,国家危急关头,请王总管忍耐一会。”说完吕端从皇城中的中书离开,前去后面的内宫。

王继恩继续恫吓中书的胥吏,可是吕端安排好了的,无论他怎么恫吓,胥吏就是不开门。

李氏看到了吕端带着大臣们进来,没有看到王继恩,心情就开始紧张起来。实际这时候她发一下狠,说先帝临崩前下诏一定要立楚王,吕端还真没辄。或者王继恩在边上提一下醒,大事又休矣。

然而王继恩关进了中书小黑屋,李氏又非是刘娥、高滔滔、向太后那样的人物,紧张之下,说了一句:“宫车宴驾,立嗣为长,顺也,今将奈何?”

按照规矩是要立长的。

不过赵元佐不是不立,却犯了严重错误下去的,如今有了一个皇太子,赵元侃!

在这个大义面前,立嗣为长算个屁啊。况且李氏又语气不定地心虚地补了一句,今将奈何?

应当怎么办啊?

吕端心里说道,哦,知道了,这件事还有这个皇后参与。

不过她这种语气,吕端也就放心了,这不是干大事的人,便盯着帘后语气坚决地说道:“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更有异议!”

然而有的大臣趁机附和,特别在胡旦与李昌龄两人带动下,后殿中开始出现支持李氏的声音。

吕端大笑:“诸位,你们置皇太子于何地!”

赵元侃不仅是开封府尹,而且又得到皇太子的封号。你们现在改变,那不是立新君,是在谋反,包括太后你也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