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2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要求,十年二十年也不行。若是能将就,去年前年就可以交出。这里有一个账薄,你们看一看。”

玉苹将一本小册子递给大家。

赵匡义让她交琉璃技术。玉苹明白,因为当初宋九有过承诺,早交迟交必然是交。并且这个琉璃让大家一起眼红,不如早点交。不仅是赵普,还有其他人。

潘美这次南下有功,神一般的战绩,神一般的民心所向。许多人也嫉妒,再加上河洲的收益,眼红的人更多,潘美与宋九又在南方,早晚必成祸害。交出来,河洲是正版,宋九花了无数钱帛研究,不大好说。可她将技术交给朝廷,再转到赵承宗手中,那是盗版。你能盗为何不分一点给我们,事儿就越来越多。但与河洲无关了。

想了半天,她才揣测着赵匡义的心思。

潘怜儿为何与她关系好,不仅是性子软,在宋家确实有很大作用。年长,又见识过许多风风雨雨。这不象宫中的小宋皇后,实际若赵匡胤不顾大家议论,真将徐氏放到宫中,说不定就没有后来的故事……

想通了,上交了。

大家看着账薄,一笔笔支出很清楚,包括相关的研发,这笔账很糊涂,有的研究是相连在一起的,或者是酸,后面酸试验规模大起来,但非是为琉璃研究,酸能量产,未来不知会产生何等影响,却让玉苹放在一起计算,那样就厉害了,前后花掉宋九十几万缗钱。

大家一起无言。难怪宋九在南方要钱用时,都逼得这个美妾向人借钱,这样烧法,什么样的家产也用光了。符昭寿在闹,韩庆雄说道:“二郎,你不用吵了,这是九郎的东西,交不交给朝廷,我们无权过问,你也要听听玉娘子解释一番。”

“谢过韩二郎,奴家再往下说,它可以交,也可以不交。为何不交,主要还是为大家着想,琉璃一多利润就会下跌,那一年蔬菜大家也许记忆犹新。我家只种了二十亩,又拿了许多送给别人。第二年种了几百亩,实际利润还不及我家二十亩的五倍。因为多了,它不值钱了。但奴家交,有两个原因,官人不在,担任广州通判,又不知何时才能回京,也许一年,也许两年三年。时间久了,就没有了约束力。这两样技术也不是不得到,还有一些学子,将他们聚集,依然可以得利。他们能放心,可他们有家人,父母妻儿,若是撕下脸皮对付,他们如何处之?”

大部分人低下头,赵承宗真强行来,他们敢说话吗?

“也许你们不相信,再给你们看一样东西,”玉苹又递出一个卷宗。

衣作坊没事,材料在河洲各商铺就能买到,而且很便宜。烧酒作坊问题不大,一粮食二酒曲,曲院属于三司,无论楚昭辅,或者宋九在三司的一段经历,曲院不会为难。

可是琉璃作坊需要许多材料,建筑也需要更多的材料。

还有其他产业的维修,扇作坊的一些材料来源,皆有一些官吏似有似无的变相刁难。

这个卷宗就是记录,包括水泥作坊几个小吏公开贪墨。

将它们一起甄别,就能感到一张无形的大网向河洲撒来。

与赵普无关,不值。也未必是赵承宗授使,但只要他努一努嘴,以赵普现在的权焰,自动有官员为了奉诚,而主动去做。

高处恭愤怒地站了起来。

大家一起望着他,没用,二大王都斗趴了,你那个后妈更不行。高处恭大喝一声:“岂有此理。”

“大郎,请勿生气,宋平家惨案发生,奴家那天正好在船上,就在奴家的眼前发生的……”

韩庆雄说道:“玉娘子。我们错怪你了,九郎纳了你,是九郎的福气,也是我们大家的福气。”

他父亲韩令坤去世了,韩家也不似以前那么威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高处恭还是气不过,没有找他父亲高怀德,高怀德早就明哲保身了,于是找他后妈,燕国公主膝下无子,对他们兄弟俩还是很关爱的。将情况一说,燕国公主也气不过。要命的是高家股份还比较多,这些年稀释了一部分,然而宋九那边稀释得更严重。今年为何开发西河洲,一部分是想卖房屋,一部分就是想稀释宋九契股。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十九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七。大家一起稀释那就没话说了。但就是稀释了。这是指总契股比,总资产却在不断地增涨,总收入更是逐年上升。今年宋九从南方弄来一个大订单。虽大多数必须在岭南留上两年,不管赚不赚钱,两年后就能收回来。并且留的只有一半,还有一半当成本钱与少许分红返回的。钱在哪儿,应当不会少。对于宋九信誉大家是百分之百地放心。那么赚的会更多。

琉璃是主要收入之一,燕国公主一想到琉璃象大棚蔬菜一样,最终也卖成菘菜价,不由地打起哆嗦,说道:“恭儿,你放心,我这就进宫讨公道去。”

结果让她很失望,赵匡胤肯定听闻了。

他想法没有一人能猜到,河北种种他认为主要是利润不行,因此给的仆役待遇不能与河洲相比。为此他刻意暗中派人调查,也不能说太低,京城有的作坊待遇比河北的还要低。交不交税问题不大,刘鋹一把火不知道烧去多少税务。但河北现在百姓越来越密集,不能让他们出事儿。河洲钱赚得也太狠了。交出来就交出来吧,平衡一下。河北有利润可以提高仆役待遇,河洲也不会让他人眼红。

实际前面宋九学子将技术献给三司,赵匡胤知道楚昭辅与赵普不大和睦,于是主动要来,转到了中书。

可自己这个姐姐不知天高地厚的哭闹,赵匡胤还真无辄,说道:“二姐,你别吵,我会下旨,查办这些不法小吏。再说,你家钱帛不够用吗?”

想到这里,不由又想起宋九。

谁都想过好日子,可得有一个度,赵普无度,二姐无度,诸官员无度,得多少钱帛才能满足你们?

燕国公主大闹:“这是我儿该得的钱帛。”

“二姐,你扪心自问,若无宋九,高家能分到这么多钱吗?”别说什么该得的,朕不听。

燕国公主辨不过又大哭起来,诉说以前种种,赵匡胤不能急了,俺们可是让你们臊得在家呆不下去,才离家出走的,不过终是他姐姐,能怎么办,难道也贬到汝州做牙校?

再三保证,到此为止,才将燕国公主打发下去。刚发生第二天,赵普就来找他,说一件事:“陛下,老臣得到图纸与说明,可太过复杂,甚至工匠们都看不懂,还望陛下准许老臣将书院一些学子召集,让他们过来指导。”

赵匡胤以为有了枪杆子就能出政权,但不知道就是没有枪杆子,同样也能出政权,没有枪杆子,野心照样会高高腾起。因此看错了最重要的两人,先是赵普,后是赵匡义。

但他也不是傻子。

脸色一阴,说道:“朕知道了,你先退下吧,还有,知足常乐,昨天燕国长公主来到宫中大闹,吾很不开心。”

“是,”赵普徐徐退下,略有些失望。

赵匡胤看了看来上茶的王继恩,说道:“王卿,你出去替朕问一问。”

“喏。”

他当然不会想到为何是王继恩过来上茶,反正是侍奉的亲信太监,于是顺便让王继恩出去查一查。

第二天王继恩才小心地过来会报:“陛下,奴婢听到好几件事。”

“说。”

“第一件事是赵相公下了堂帖(以中书名义颁发的命令)到书院,书院诸学子未听,赵相公这才进宫请求陛下。”

“堂帖?”赵匡胤喃喃道,不能说赵普做得不对,国家事务多,小事就在中书决断了,也就是堂帖。严格意义西府与能称为堂帖。只有三司还不能独立,必须接到诏书或堂帖,才能有权进一步决策。

仅是一个酸,赵普能用堂帖通知,不过这个堂帖权利很模糊,书院学子也能不听。这两者都没有做错。不过宋九曾经解释,赵匡胤说书院交给你,朕放心。宋九不会当真,甚至主动替赵匡胤辨驳。就说到一件事,无论是进士,进士就是官员,或者书院,毕竟将来有许多书院学子担任小吏,也会进化成官员,他们只能是天子门生。不能象太乙书院那样玩,那叫假清高,不为国家谋划出力,又有什么资格称为夫子学子?但它必须独立于所有人之外,包括宰相,包括微臣我,若影响,只能陛下一人影响。若陛下看得轻,开学时去一趟,若陛下看得重,一年最好去三四次,这样学子才能感谢陛下恩赐,为陛下所用。

赵匡胤在抹去宋九印记,宋九也在主动抹去自己印记。

这事儿赵普是知道的,但赵普却试图用堂帖号召学子,略略让赵匡胤不悦。

“继续说。”

“有没有官员附媚,奴婢不知,只听到一件事,赵相公堂帖到了书院,宋九那个小妾十分紧张,又跑到水泥作坊去,将几个学子与工匠呵责了一顿,意欲让他们早点研发出来献功陛下。但奴婢也不解,赵相公乃是国家栋梁,岂如此不知轻重,是不是宋九那个小妾对赵相公产生了误会?”

第二百六十一章保护(下)

“继续说!”赵匡胤很不悦地道。难道连自己身边太监也要替赵普说话吗?

但他“误会”了王继恩。

王继恩说道:“河北种种纠纷还是因为劳力问题,开始时劳力紧张,多数劳力去了河洲,河北劳力紧张,为了约束,造成一些不好的事。现在情况渐渐扭转,不似从前,宋平家的惨案,还是那个管事贪色所至。”

赵匡胤额首。

这才是禀报,他是自己身边的人,要站在朝廷角度说话,不能挟带其他想法进去。

王继恩又说道:“然而二大王略有些弱,陛下下诏捉拿罗管事弃市,二大王前去捉拿,罗管事嘴中污言秽语,对赵相公多有不敬,让二大王强行下令射杀。而且街坊多有传言,说此案与赵衙内无关,仅是赵衙内手下犯了错,倒是以罪勒归私第,不胜忿恚,借机将事态扩大,不然一个妇人怎能知道他的府第,到他府上喊冤鸣苦?奴婢斗胆说一句,二大王不行哪,再寻一人,才符合朝廷平衡之道。”

“寻谁?”

“薛相公,李相公……”

“别瞎扯,给朕添乱了,”赵匡胤道,连弟弟都斗不过赵普,薛居正李崇矩他们更不行。然后坐下来沉思,看到弟弟是吓坏了,最简单的道理,京城种种传言,显然是赵普派人散发的,来抹去宋平一家惨案的影响,若是以前,弟弟能放过这个机会么?赵普能散发谣传,弟弟也能散发。看来二弟是想做一个太平王,不想招惹赵普。

宋九想问题简单,大不了两个人都不用。什么问题也没有了。

然而赵匡胤压根就没有想过,以至后来局势那么凶险,他想的仍是起用赵匡美。

成长不同,想法不同。

他非是李世民刘邦与刘秀,生生打出来的天下。因此敢用人。他也非是杨坚,未篡国之前,杨坚权倾天下多年,胸有成竹。柴氏江山他在里面扮演的功劳并不多,而在皇袍加身之前,才刚刚升为点检使。资历不足,声望不足,再加上前代种种,让他对别人一直信心不足。

做了天子之后,想要了解外面情况,一是奏折。天知道里面有多少水份。二是石汉卿与王继恩这样亲信禀报打探,同样也有很多水分。因此外面必须有亲近的人把持国政。何谓亲近之的,赵普,赵匡义,除了他们还能有谁,赵匡美,太小了。不行。因此只能在他们两人之间玩一种平衡游戏。总之,这种小心与不自信有好有坏,那就是逼着他施行种种仁政,使国家安宁,即便征伐过程也是小心翼翼,宁肯慢一点,也不能大踏步前进,以防意外发生。还有,就是对武将的矫枉过正,在二赵之间玩平衡……

前期确实需要这种平衡。没宋九想得那么简单。

然而平灭南汉过后,二十几员重将死的死,收权的收权,有没有这个必要,天知道呢……除非宋九能力再强一点。直接影响到赵匡胤,然后再斗倒二赵……好艰巨的任务哦。

赵匡胤于是盯着地图看。

他认为赵普与弟弟反正在京城,自己眼皮子底下,蹦不出一个天来。因此想着岭南,潘美南下,有大功,也有大过,于是不赏也不罚。

不过问题不仅于此,潘美军事能力很强悍的,他在岭南可非是刘鋹在岭南,兵力虽少一点,然而岭南离京城太远,又隔着南唐与吴越福建,只有湖南一条路,湖南原来属于谁治理的?以及蛮人,秦再雄还是宋九的干哥哥。

而且北方兵士未经磨练,能不能适应南方的气候?

不赏不罚可以,潘美他们也知道原因,但不能让他们后院出事,那会让他们寒心的。万一逼急了,什么都有可能。想到这里,他问道:“你去了岭南,说一说你的看法。”

王继恩咯咯笑了起来,道:“陛下,潘将军与尹将军都傻了眼睛,还是奴婢喝醒他们的。”

“你不懂,”赵匡胤也得意地大笑,南下潘美是主帅,是头号功臣,不能让尹崇珂凌驾于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