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含经随身剪辑-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时,圣弟子心觉知;
    心悦;
    心定;
    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觉知出息
    念学。
    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
    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
    断;
    无欲;
    灭。
    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
    (杂·八二二)

  ※如何在以呼吸作专注的训练中,完成四念处的观察呢?
    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集中的方法,在传统上,是以空气吸入我
    们身体的起始点──鼻孔口为觉察点,藉著觉察空气在鼻孔口流动时,所
    产生的摩擦触觉,来收摄心念,达到专注的目的。当然,也可以小腹等,
    身体上其它随著呼吸律动的地方,为觉察点,再配合不错乱地数著呼吸,
    念头就系在呼吸上了。然后,清楚每一个:
    ①长呼吸;
    ②短呼吸;
    ③清楚每一次吐(吸)气时,身体的律动过程;
    ④清楚每一次吐(吸)气时,身体放松、舒缓(休息)程度。
    以上这四个阶段,是以身体的觉察为主,由粗浅容易而细腻困难,属于四
    念处中的「身身观念住」。
    此时,如果心中因为专注于呼吸而有:
    ①属于二禅境界的喜;
    ②或进入属于三禅境界的乐;
    ③或有其他的觉受(心行)产生;
    ④或所有觉受都已平息时,都要能清楚地察觉,了了分明。
    以上这四个阶段,以觉受的觉察为主,是四念处中的「受受观念住」。
    不过,对刚学盘腿而坐的初学者来说,有可能会因为无法放松身体,而有
    苦(疼痛)的感受,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去清楚地察觉苦的感受吧!
    再进一层,觉察:
    ①心念;
    ②心念是在趋于欢悦;
    ③还是已经收摄、专注于一境,而入定;
    ④或是已经没有贪、镇、疑等念头的清净解脱。
    以上这四个阶段,以心念的觉察为主,是四念处中的「心心观念住」。
    不过,对初学者来说,在数呼吸中,念头常常会随著随机冒出、或心中挂
    碍的主题飘离(杂念),而不自觉。如果是这样,察觉了念头的飘移,而
    将之拉回到数呼吸上,也算是学习中的「心心观念住」了。
    再进一层,去觉察心念后面法理的变化:
    ①观察无常;
    ②观察欲贪一层层地断除;
    ③息灭烦恼;
    ④舍离、寂灭。
    以上这四个阶段,以法的觉察为主,是四念处中的「法法观念住」。
    初学者,常常会因为发觉专注力飘散了,而自责。此时,应当不要忽略了
    ,去察觉这个自责,所对应的价值观吧!
    以上,是在安那般那念的修习中,配合著四念处观察的修习。在每一念处
    中,都有四个层次,一共有十六个层次,《顺证理论》称之为「四门、十
    六种殊胜行相」(《大正·二九·六七五上》);《瑜伽师地论》称之为
    「十六胜行」(《大正·三十·四三二上》)。

135。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
    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
    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
    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
    随集、灭法观身、受、心、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
    (杂·六二三)

  ※在做「身、受、心、法」四念处的专注观察时,如果还能结合缘起法,观
    察、思惟这四个心念安住处的形成,以及消失的因缘,将会发现,它们都
    没有一个永恒的依住处。有了这样的体认,那么,对世间的一切,就不会
    再想要执取什么了。
    食,指的是四食,请参考本《剪辑》第五三条经文。
    触,是指根、尘、识三者具全后的认知,请参考本《剪辑》第一一四条经
    文。
    心,经中说,是依于名色,与识缘名色意义相当,请参考本《剪辑》第一
    一八条经文。
    法,泛指思想的对象,忆念一起来,法(忆念的内容)就随之而起,所以
    ,法也可以泛说是各种观念与思潮了。

136。尊者阿那律语比丘言:若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离诸有结
    ,正智心善解脱,彼亦修四念处也。
    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证者证,为现法乐住故。(杂·五四二)

  ※就是已解脱的圣者,也都还不离四念处的实践呢!

137。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
    云何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
    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杂·六五二)

  ※舍利弗去世了,阿难很伤心。佛陀因而以这段经文,来教导阿难。
    走在修行的路上,只能依靠自己对法的把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
    异),可以作为依靠的。而四念处的修习,就是这个可以依靠的法了。

十六、念佛

    念佛,是净土法门中,相当普遍的修行法。这种方法,最早,还可溯源到
    《杂阿含经》。
    从了解《阿含经》中,念佛、礼佛与供养佛的含义,也可以有所温故而知
    新的吧!

138。汝等当行于旷野中,有诸恐怖,心惊毛竖,尔时,
    当念如来事:谓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
    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现法能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亲近,缘自觉知
    。
    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间福田。
    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过去世时,天、阿须轮(阿修罗)共斗时,天帝释告诸天众:汝等与阿须
    轮共斗战之时,生恐怖者,当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时,恐怖得除。
    (杂·九七二)

  ※在阿含经中,念佛、念法、念僧,早先是被用来作为去除恐怖的,有稳定
    情绪的作用。其所念的,隐隐然是归于以「法」为主的喜悦与依靠,而不
    在表面上的佛与僧。
    除了佛陀(意思是觉悟者)的称呼外,在《阿含经》中,尚有十个称号,
    分别展现著佛陀的德行,称为「佛陀十号」的。这「十号」分别是:
    ①如  来:或译为如去,意思是如实地来,或如实地去。引伸为能如实
                地知法、说法者。
    ②应   :或译为应供、阿罗汉,意思是已断除烦恼,值得被供养者。
    ③等正 觉:或译为正遍知、三藐三佛陀,是依四圣谛而觉了一切法的意
                思。
    ④明行 足:明,是消除了无明。行,是行为。足,是圆满成就的意思。
    ⑤善  逝:或译为好去(能完美的去逝者)、好说(善于说法者)。
    ⑥世间 解:了解世间实相者。
    ⑦无上 士:没有比他更好者。
    ⑧调御大夫:善于调教者。
    ⑨天人 师:天界、人间的老师。
    ⑩世  尊:或译薄伽梵、众佑。是具有德威,值得尊敬者。
    从忆念「佛陀十号」的含义,而获得修行上的帮助,是《阿含经》中,念
    佛的用意。

139。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镇恚觉、离害觉,如是,出染著心。
    何等为染著心?谓五欲功德。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镇、恚,安住于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佛
    。(杂·五四九)

  ※如同念佛,念法、念「初果向」以上的八种圣者(四双八士僧)、念戒、
    念施法、念天德,佛陀说,这是六种「出于苦处,升于胜处」,可以让人
    们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的修行方法。
    这是将包括念佛等「六念法」,进一步由去除恐怖,稳定情绪的平抚作用
    ,提升为自身的砥励与观照,而成为离贪欲、镇恚、害心、染著的修行方
    法。这样的方法,是从一般大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便法教起,但又不忘再
    引导人们,继续深入趣向解脱道的典型。
    只有引导趣向解脱,方便法才发挥了功效,才有意义!

140。云何修行念佛?
    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观如来形,未曾离目。
    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十力、四无所畏、颜貌端正,视之无厌、
    戒德成就,清净无瑕、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慧身智无崖
    底,无所□碍、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增·一一)

  ※从集中精神,将如来的形体看个仔细,让如来的形影,活生生的留在脑海
    里,这是念佛的第一步了。
    达到这个程度后,接著,还要想念著佛陀的成就,例如佛陀有十种特殊的
    过人能力(十力,《杂·六九六》),四无所畏(《增·二四O》)等。
    念佛,当以思惟佛陀的成就,由仰慕而激发效法为主。

141。善业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
  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增·三二二)

  ※佛陀从三十三天回来了,佛弟子们竞相以能成为第一个礼佛者为荣。其中
    ,尊者优荨华色比丘尼,就以现神通,将自己化成转轮圣王的方式,来赢
    得大众的让路,而成为形式上的第一个礼佛者。
    在此同时,尊者须菩提,正在远处的耆□崛山中缝衣。想到佛陀即将回来
    ,也打算放下手上的缝衣工作,前往礼佛。但就在他挪动身体,跨出右脚
    时,想到:如来的形体,是什么呢?眼、耳、鼻、口、身、意吗?往见的
    礼佛者,又是什么呢?地、水、火、风的哪一种呢?一切诸法皆悉空寂,
    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亦无形。世尊不是说,若欲礼佛者,皆悉观无
    常;当观于法空;当计于无我吗?想到这里,尊者须菩提,实质上已经礼
    佛完毕,又坐下来继续缝衣了。
    念佛亦同礼佛,当以念空义──无常、缘起为贵。

142。如来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
    云何名供养?受法而能行。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长·二)

  ※佛陀入拘尸城,在末罗双树间,准备入灭。当时,在双树间所有笃信佛法
    的鬼神,都以非时花,布散于地,供养佛陀。佛陀因此而教导阿难说:
    真正的供养,是在实践佛法;
    最佳的供养,是在五蕴、六界、六入──我们的日常身、心活动中,去体
    会无我,实践无我。
    念佛,何尝不也是这样吗?

十七、其它

143。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
    如是,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
    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杂·七六O)

  ※正见的建立,是八正道中的首要基石,就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具关键性
    。

144。鄙法不应近,放逸不应行,不应习邪见,增长于世间。
  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杂·八OO)

  ※担心隔世之迷呢?还是担心邪见未除?

145。摩诃男白佛言: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
    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
    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
    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
    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
    天。(杂·九二二)

  ※已经向东倾斜的树,如果截断树根,那么,必然是向东倒下的。
    修行者实在用不著担心来世的因缘,因为这一生习性的转变,才是关键,
    才是当务之急。

146。离欲、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诸梵身
    天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
    先此行定,然后生彼。
    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成就游。
    诸晃昱天者,受定生喜、乐。此二定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