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鼎-第9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竞争激烈,相信户部官员的出台,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户部,掌天下财政、民政,包括土地、人民小婚姻、钱谷、贡赋等。所属有户部、度支小金部x仓部四司。其中户部郎中小员外郎,掌户口小土地、赋役小贡献、镯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度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租赋小物产丰约之宜小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金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管理两京市、宫市等交易之事。并供给宫人、王妃、官员奴婢衣服;仓部郎中小员外郎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小食禀之事。

可以这么理解,户部其实就是财政部小民政部、鼻务部、审计部等多部门的联合体。

它的权力到底有多大。可想而知。排在第二,不是没有道理的。

新帝国的户部尚书,基本认定是殷红林。

户部侍郎,则认定是唐嫣。

若是唐嫣出任声部侍郎,将是数千年来,第一位如此高官的女性官员。

武则天不算,她是皇帝,而且是走后宫路线的。

平螂掌礼仪小祭享小贡举之政。所属有礼部小祠部、联部、主客四司。其中礼部郎中、员外郎,掌礼乐小学校小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小祥瑞小铺设。及百官小宫人丧葬增赌之数,为本省尚书、侍郎之副: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小漏刻、国忌小庙讳小r筵、医药、僧尼之事;膳部郎中、员外郎,掌陵庙之牲豆酒膳;主客郎中、员外郎,掌诸蕃朝谨之事。开元二十四只玄宗诏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这样,礼部的地个就大大提高了。

第587章新帝国(3)

礼部之所以能够排第三,主要和古代人的祭祀仪式是分不开。由于古代非常注重祭祀,皇帝希望通过各种各样的祭祀,实现自己的良好祝愿,最好是能够和神仙沟通沟通。给自己一些神丹,让自己长生不老。就算不能长生不老,起码也能金枪不倒。因此,祭祀的水平显得非常重要。

历代出任礼部尚书的,都是一此非常有学识的人。奸臣们最不喜欢的,就是礼部尚书。为什么?因为这个位置他们自己做不来,而做的来的人,一般都不会和奸臣为伍。所以,在某些时候,礼部尚书又被看做是老天的代表,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老天的意志。

对于朝廷的广大官员来说,礼部也是他们接触最早的,因为科举考试,就是礼部负责举行的。还有。所有的学校、私墅,都是礼部掌管的。只要是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都对礼都有份特别的情感。当然。走后门的人除外。走后宫路线的也除外。

尽管萧送和裴澈两人的功劳不大,日皇朝的痕迹也非常的浓厚,但是礼部还是他们俩最熟悉,除了窒浣等人,在学识方面,也没有人是他俩的对手。而窒浣显然有更高的职务需要担任,因此,新帝国的礼部尚书、礼部侍郎,应该是这两人分别出任。

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选授、考课、主持武举,以及军令小军籍和中央一级的军函,但并不直接带兵。所属有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其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诸事;一人判簿籍及军戎调遣之名数。员外郎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岁选解状。皆为尚书、侍郎之副;职方郎中、员外郎,掌地图、城徨、镇荐,烽候小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客至,鸿肿寺先询问其国山,小风土,然后制成地图上奏,并送副图于职方司。殊俗入朝,则图其容状及衣服样式通达于上;驾部郎中、员外郎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库部郎中小员外郎,掌兵器、卤薄仪仗。

可以这么理解,兵部就是今天的国防部。

除了户部争夺最激烈以外,兵部的争夺,同样是最激烈的。

鹰扬军将星云集,高手如云,最不缺的就是兵部的人才。

韦国勇被认为是兵部尚书的最热门人选。

只要杨骜飒不跟他竞争,就没有其他人和他竞争。

杨行密、钱耀显然也会在兵部任职,极有可能出任兵部侍郎。

刑部掌律令小刑法小徒隶并平议国家之禁令。其属有利部、都官小比部、司门四司。其中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为尚书小侍郎之副贰。凡是审理大案件,可用尚书侍郎之名义与御史中承小大理卿组成“三司”共同参议。

国家发布大赦令,可代表刑部召集囚徒宣布赦免名单;都官郎中、员外郎,管理俘虏,奴隶的薄录。给以衣粮医药,并审理其诉话事件;比部郎中小员外郎负责通会内外赋敛、经费小俸禄小勋赐缺乏物资,以及军用物资、器械、等事;司门郎中小员外郎,管理门禁关卡出入登记。以及各地上缴失物的处理。

显然,除了孙控和徐云虔之外,其他人都不够资格竞争两个主要的位。

两人当中又以孙控的名望最大。

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国家农、林小牧(军马除外)、淡业之政,以及诸司官署办公所需纸笔墨之事。所属有工部、屯田、虞部小水部四司。其中工部郎中、员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郎之助手;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虞部郎中、员外郎,掌苑固小山泽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给和蚊猎之事;水部郎中、员外郎,管理河流过渡、船册、沟渠桥梁小堤堰、沟汪的修络沟通,以及渔捕小漕运诸事。

由于鹰扬军的特殊发展模式,原本不受重视的工部,极有可能成为皇帝非常看重的部门。

平民出生的朱冉淼,极有可能平步青云,直接出任工部尚书。

若是如此,他将是有史以来升职最快的官员了。

徐长卿、秦汉、明礼夏等人,也有可能担任高职。

甚至连小姑娘马冰蝶,嗯,现在已经是大姑娘了都有可能获得高职。

六部长官称为尚书,正三品,副官为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唐初以来,尚书的地位很高,据《通鉴》开元二十四只的记载:‘惟日相及扬历中外有德望者乃为之”匕正因为如此,尚书实际上成为高官权臣的兼职。不能具体处理本部事务,这自然就被架空而失去实权。

唐代六部尚书分为三行:吏、兵为前行;刑、户为中行;礼、工是后行。各部官员的迁转就是按照这个次序的,由后而中而前的。所以担任某部尚书,并不等于熟悉这部的职务,而只是由于资格的关系。因此。中唐以旧,订部尚书基本上成为官员迁转之资。其官称只代表一种写”而不一定说明所任的职务。

新帝国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决定设立五个专职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口但是,宰相的品级,限定在正五品上,并不得遥领任何的实职。

唐代初年,以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门下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共议国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辅佐皇帝总领天下大政的官员。“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后来,因为唐太宗即位前虽曾任过尚书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职。便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门下侍中小中书令号称宰相。据《册府元龟宰相总序》说,自隋代以来。就有“或以他官参掌机事及专掌朝政者,并为辅弼”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轻易授人,故常以柚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如唐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称“参议得失”或称“参知政事”等等。名称不一,都是宰相之职。

相关典籍记载:贞观八年(公元膨年)申书令(《百官志》作仆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辞极为恳切唐太宗为之感动。说:联观古往今来,身居富贵。能知足者甚少。纵然才能不堪,身患疾病,犹自强居职位。公能识大体,精神诚可嘉。于是。太宗除下优诏,令其在家调养外,又命其疾小愈,两、三日一至中书门下平事。

贞观十七年(公元h强年)太宗以李绩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并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一样参预宰相职事。从此之后,就有‘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就是品级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则,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不加。

永淳元年(公元昭秤)以黄门侍郎郭侍举,兵部侍郎本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自此以后,“同平章事”也成为宰相的衔号。开元以后,为仆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结果就不能参与宰相机务,而被挤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乱以后。宰相名号又有了变化。由于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年)升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与此同时,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基本是藩帅兼领,几乎不单独作为宰相来设置,因此。唐后期的宰相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新帝国决定取耸所谓的“同三品同平章事”宰相就是宰相,六部高官就是六部高官。不得兼职。

同时,中书令小侍中、尚书令等,也不再称呼宰相。

宰相是正五品,可以跟随皇帝身边处理政务。

三省六部高官是正二品、正三品,位高权重。但是不一定跟在皇帝的身边。

这一点,类似明朝的大学士设置。

唐代初年。三省长官在门下省议事。这个议事地点称为政事堂。

《文献通考职官四》说:“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其后,高宗时的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历年)张说为中书令,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且列吏房、机务房、兵房小户房、刑礼房五房于后。“分曹以主众务。”

至此政事堂已从‘议事”之所变成宰相的办事机关了。

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唐玄宗以前,宰相都是三省长官兼职的(因三省长官尚有本省常务)他们上午在政事堂议事,下午就回本省办公,因此,不必要另立宰相的办公机关。玄宗开元以后,宰相数量少了。其职位更为尊崇,基本上是专职的(杨国忠虽身兼四十余职,但也以相职为主)于是就有必要设立一个固定的宰相办事机关,并列五房以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军国大事经政事堂会议商定,奏请皇帝最后裁决;机密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升降任免。只在政事堂议论。他官不得预闻。在政事堂(或中书门下)议事的几个宰相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玄宗时,李林甫、杨国忠为相,他们之所以能专权用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长期窃居了‘执政事笔”的职位。安史之乱后,肃宗鉴于相权集中而造成个人专断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笔、承旨,旬日而更”宰相十天一秉笔的制度,到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阳件)才改每日一人轮流秉笔,其用意显然是在于防止宰相专权,但德宗以后,这个制度并没有沿续下去,如穆宗、敬宗时的李逢吉,武宗时的李德裕都是独秉国政的。宰相权力的大小。都是取决于皇帝(还有中晚唐时期的宦官)的态度的。

新帝国的三省六部制,总的来说。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变比较弓人注目的是,宰相的设置,打破了之前宰相兼任实职的惯例。这对于约束三省六部高官的权力,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新帝国的监察机关,基本上还是沿用唐朝监察制度。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员。从三品;御史中莽二人,正五品上。

会昌二年(脓)御史大夫升正三品。御史中承正四品下,但是唐懿宗继位后,又恢复原状。御史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谋逆小造反、贪污、腐败、贿赔等行为。

由于御史台具有相当的权力。相当于整个帝国的监察机关,个置关键。刘鼎一度考虑,是否将崔码和王承颜分开,一人担任门下侍中。一人担任御史台大夫,同时将御史台大夫的品级,提升到正三品,和各部尚书相同,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监察作用。

御史台下属三院:台院,侍御史四人,从六品下。令史、书令史、亭长、掌田为流。

殿院:殿中侍御史六人,从七品上。

察院:监察御史十人,分察六部及地方州县,秩正八品上。

又有左肃政台和右肃政台。

左肃政台的主要工作,是监察文武百官。

右肃政台的主要工作,是监察地方官员。

新帝国的事务机关,主要有九寺、五监。

九寺:长官为卿。太常卿正三品,其余从三品;副长官为少卿。

太常少卿正四品上,其余少卿从四品上。寺下设署,分上中下三级,上署令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