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嫡长公主-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伸手摸着自己平坦的肚子,她的女儿要是太懂事的话,宣和帝怕是不会允许她有第二个孩子,那样会对太子和长公主造成威胁,只有她的清容不懂事,不得宣和帝喜欢,偏偏她做的事情又令宣和帝满意了,她才有可能有第二个孩子。

可是两个孩子也到头了,只希望她运气好些,到时候能生下个男孩,那样以后也有了依靠。

也不知吕嫔怎么那么好的运气,就侍寝了两次就有了身孕,而她自从宣和帝入后宫,虽说不上独宠,在后宫也是第一人,可是……咬了下唇,下次见母亲还是让问问有没有调理身子的药,必须快快有孕,等后宫进新人了,就不会如现在这样太平了。

只有她的地位稳了,以后女儿的指婚就好办多了,皇家女儿不愁嫁,她女儿再任性刁蛮,婆家也要供着,如此一想,对女儿的愧疚之情也少了几许。

吕嫔是已故丞相之女,对宣和帝有知遇之恩,怕是这次吕嫔不管生男生女,一个妃位是少不了了,她倒是要看看吕嫔有没有这福气生下六皇子,就算生下,也要有本事养大……

盘算了一番,林贵妃才迷迷糊糊睡着了。

萧玉祚回到东宫,显得有些闷闷不乐,宫人都以为是因昌平长公主离开才会如此,赵嬷嬷和李嬷嬷伺候萧玉祚梳洗了一番后,李嬷嬷低声说道,赵姐姐,今晚我陪太子吧,你也累了一天了。

赵嬷嬷手顿了一下,也好,明日我跟着太子,你到时好好休息。

李嬷嬷应了一声,赵嬷嬷帮着铺好被褥,给太子行礼后就退下去了,只是回到自己住的小屋,关好门后,赵嬷嬷才缓缓叹了口气,眼中带着几许担忧。

萧玉祚坐在床上看着那本小册子,李嬷嬷真的不能告诉姐姐吗?

惠懿皇后专门写给太子的。李嬷嬷柔声解释道,叮嘱奴婢等太子识字,并且独自一人时,再拿出来给太子看。

可是姐姐不是外人。萧玉祚手里拿的正是慧懿皇后亲笔所写,上面的用词语句浅显易懂,更没多少生僻字,显而易见是为了刚识字的幼童准备的,而内容更是教导他如何在宫中应对。

这话题萧玉祚说过不止一次,甚至第一次见到这个小册子他就想要去给姐姐看,只是被李嬷嬷一次次阻止了。

李嬷嬷见太子眼中的坚持,只能感叹慧懿皇后真是料事如神,心中虽有些不愿,可是慧懿皇后当初救过自己全家……太子你想,皇后是您的生母也是公主的生母,她给您写了这些东西,自然也给公主了。

啊?萧玉祚再聪明也只是一个孩子,听到李嬷嬷这么说,就睁开了眼睛看着他。

李嬷嬷心中有愧,可是话还是要说下去,可是公主都没有给您说过不是吗?

姐姐也有……还一直没告诉玺儿……萧玉祚沉默了许久才说道,脸上是显而易见的伤心。

李嬷嬷不忍,昌平长公主怎么对太子,她是看得一清二楚,虽能理解慧懿皇后的意思,却有些……您看,慧懿皇后交代您不能告诉别人,定也交代了长公主,而长公主从小就是听话的孩子。

听李嬷嬷这么说,萧玉祚心中微微好受了些,只是应了一声低头继续看册子,再也没说出要给姐姐看这话。

李嬷嬷把烛光调整了一下,看着认真看册子的太子,心中叹了口气。

想到当初慧懿皇后的话,又打起了精神,其实慧懿皇后写的册子不只这一册,只是分了不同阶段,让她按照太子实际阶段一册一册给太子。

这一册正是现如今的,也是最薄的一册,其实上面的内容不多,还配着图,使得小孩也能看进去。

那时候她也问过慧懿皇后,是不是要瞒着长公主,慧懿皇后的话,她至今记忆犹新,公主毕竟是个女孩,懂得太多不是好事。

再说太子可以依赖公主,却不能太过依赖,毕竟公主迟早是要嫁人的,在嫁人前公主能一心为太子,可是嫁人后呢?难道不会为了丈夫谋利吗?

到时候,太子对公主的依赖将会是害了公主,害了太子的毒药。

所以必须让太子成长,独立而强大,到时候反而保护公主,成为公主的依靠。

那些话也是慧懿皇后一句一句教导她的,仅凭他们姐弟之间的情分,足够太子在以后优待公主,也该让太子思考一下,就算再亲近的人也是有自己的秘密。

不能说慧懿皇后没有为公主着想,毕竟这是根本上断绝了以后他们姐弟之间矛盾的可能,为了公主以后做了铺垫。

可是更多的还是为太子着想,教导太子如何成为明君,李嬷嬷虽有些心疼公主,但她是太子的奶嬷嬷,和公主相比,自然太子更加重要。

就像是如果太子和公主只能活一人,别人还会犹豫,她肯定毫不犹豫的选择太子,这也是惠懿皇后把这些交给她的原因。

就算是一直跟在皇后身边如今伺候太子的赵嬷嬷,怕也是对公主的感情更深些。

萧元敏只停课了一天,第二日就继续上课了,只是上课的地点从东宫的书房搬到了凤阳阁的书房罢了。

王光鉴先是看了萧元敏做的功课,又捡了几段让其背后,才笑道,公主的字越发好了。

是师傅教导的好。萧元敏脸上到没露出得意的表情,昌平有几处不懂,想请教师傅。

王光鉴点了下头,等萧元敏问了问题后,一一作答,他并不是直接告诉萧元敏答案,而是一点一点引导,使得萧元敏自己想明白后,再告诉她自己的想法。

最重要的是王光鉴并不觉得自己解答的是最正确的,会和萧元敏一起讨论,把两个人的想法融合到一起,有时候宣和帝来了,还会拉着宣和帝做个评判。

宣和帝对两人的争辩很感兴趣,虽然萧元敏的想法有些幼稚,可是很新颖,思考的方向和那些朝中大臣都不一样,而王光鉴是再通透不过的人,心思敏捷,所以有时宣和帝会拿一些朝堂上的事情问两人。

王光鉴平时也是需要上朝的,所以很多事情是知道的,但是从不会下定论,反而给萧元敏解释明白后,等萧元敏说出想法,在通过她的话与宣和帝讨论一番,一直在他们身边的萧元敏可谓受益匪浅,特别是宣和帝与王光鉴两人有意照顾萧元敏,用词都是萧元敏能听懂的,使得萧元敏眼界想法甚至比其他几个皇子还高上一筹。

这一次宣和帝说的正是达奚国称臣的事情,达奚国战败,向瑾朝称臣,达奚王为显诚意,特带着其子女来瑾朝朝拜。

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是觉得应该严惩达奚国,使其每年上贡,一是觉得瑾朝应该体现大国风范,宽待达奚国。

只是两种意见的相同点是,达奚国降国为郡,达奚皇降王,以后只能成为达奚王。

女儿不懂这些,只是觉得,他们既然败了,就不要给他们机会。萧元敏皱着眉头,就像是父皇教女儿下棋时,说过不要给敌人翻身的机会。

宣和帝其实早有成算,今次就是考教女儿的,那玄玄说该怎么办?

萧元敏板着一张小脸,仔细思考了起来。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女儿和达奚郡的人不熟,所以女儿不放心。萧元敏说道,女儿怕他们不服气,就像是女儿和父皇下棋,输了总想再下,努力学了用功了好赢回来。

这又和父皇同女儿下棋不一样,那个达奚郡已经是父皇的了,女儿不想让他们再赢回去。萧元敏说出自己的想法。

宣和帝笑着捏了捏女儿鼻子,那怎么不说,你与父皇下棋,输了也要父皇的东西呢?

不一样。萧元敏倒是没有丝毫不好意思,我的就是父皇的,就算是父皇给我的,要是父皇需要了,女儿还会给父皇的,可是他们是陌生人,是坏人,当初都惹了父皇不开心,很坏!

看到女儿为自己抱不平,宣和帝脸上露出笑容,眼中也越发慈爱了起来。

那父皇把达奚王所有的孩子都留下,玄玄觉得怎么样?宣和帝开口道。

王光鉴听后,心中一凛,已经明白了宣和帝的打算,想到朝堂上争吵不休的同僚,心中略带同情。

萧元敏歪头思考了一下,可是他们会不会想父亲母亲?玄玄要是见不到父皇,会很想念父皇也会很难受的。

宣和帝叹了口气,摸了摸女儿的头,玄玄是个好孩子。女儿虽聪颖,但到底是心软,可是这样的女儿,更让宣和帝想把她捧在手心里。

王光鉴只觉得公主这一步走的极好,不管是真心也好,还是假意也罢,既显示了自己的早慧,又在宣和帝面前落了个心软体贴的样子,若是以后谁在宣和帝面前给公主上眼药,怕都落不到好了。

王光鉴早就发现了,宣和帝虽然一派和善愿意倾听大臣建议,可是他心里早就有了打算,除非能让他认同,觉得你所说建议更好,他才会加以采纳。

所以在宣和帝眼中,公主是好的,那么所有说公主不好的,就是居心叵测,除非宣和帝自己厌弃了公主。

宣和帝看了王光鉴一眼,王光鉴明白宣和帝这是要听自己的意见,思索了一下说道,臣觉得公主推己由人,此举大善,不如陛下留了达奚王在京都,为其建府,接其王子于弘文馆伴众皇子学习,即可显陛下仁慈,又可施恩于达奚王。

留达奚王于京,那……宣和帝眼睛一亮,王光鉴的办法可谓釜底抽薪,比他当初只留达奚王子嗣在京要好上许多,那王卿所见,达奚郡要如何治理?

臣只是听了长公主所言,才有此感,其它的,臣还没有细想。像是有些不好意思,王光鉴低下了头。

宣和帝更加满意了,赞赏地看了一眼王光鉴,是朕太过为难王卿了。说完就拍了拍萧元敏的头,晚些时候父皇再来检查你功课,你现在好好跟着王师傅学习知道吗?

是。

萧元敏与王光鉴等宣和帝离开后,才回到书桌前,王光鉴笑着问道,公主可看出什么?

学习的时候,萧元敏并不让人伺候,所以王光鉴说起话来,倒不用偷偷摸摸。

萧元敏思索了一下,是师傅教的过犹不及。什么事情都有一个度,低于那个度了,难免让人觉得你庸才,超过了会使人戒备,师傅,父皇此举为何意。萧元敏虽问了一句,但是并没有等王光鉴回答,就开始看书,像是不愿再提。

王光鉴笑了一下,并没放在心上,只觉得公主一时感叹,也不再说此事,开始给萧元敏讲解功课,心中感叹,昌平长公主若是男儿身,那么……又觉得自己果然无事了,竟胡思乱想了起来,叹了口气,认真教导长公主功课。

回府后,王光鉴与妻子说起了今日之事,王氏眉头微微一皱,王光鉴问道,可有什么不妥?

夫君说话处处妥当,怕是不多时必会被重用,可……妾身听夫君的意思,总觉得陛下本早有决断,为何还要引公主开口?王氏抿了下唇,是不是陛下专门说给夫君听?可这么想来,又觉得哪里不对。摇了摇头,妾身短见,夫君听听就罢。

王光鉴皱眉思索,一时也顾不上与妻子说话,王氏并不在意,反而亲手沏了茶,端到王光鉴手边。

原来如此。王光鉴想了许久,才想出来,怕是宣和帝那些话是说与他听的,意思是通过他的口说给其他大臣,让其他大臣主动提出这点,只是后来又因公主与自己的话,宣和帝变了对达奚郡的处置,但是初衷怕还没变。

怪不得长公主会问了一句,师傅,父皇此举为何意。

这句并不是公主的疑惑,而是公主的提醒,自己竟还没有一个髻年女童看得清,又觉得惭愧,枉平日里还觉得自己敏透,如今看来……

夫君以后小心就是。王氏柔声说道,公主小小年纪,竟能如此,实属不易,着实让人心疼。

昌平长公主得宠不仅因为出身,更是因为她摸准了宣和帝的性情,小心翼翼讨好,才有了今日的荣耀。

王氏想到自己的女儿,还在自己怀里撒娇不知事的样子,叹了口气,慧极必伤……有的时候,太明白了也不是好事,只希望公主能想开一些才是。

王光鉴点了下头,今晚我不在府里用饭了,你与母亲说一声。

好,我这就叫人给夫君备轿。王氏说道。

王光鉴应了一声后,就回屋更衣了,自此事后,王光鉴做事越发谨慎了起来,宣和帝心喜其懂圣意,不骄不躁,使其官途大顺,不得不说其福运甚佳。

其实王光鉴也是好人有好报,若不是他平日诸多教导,萧元敏一直记在心中也不会多嘴提那一句,王氏更不会产生疑问,也没了今日这些,更不会使得他入了宣和帝的眼。

果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宣和帝对太子启蒙之事格外重视,只是启蒙而已,就选了老臣与鸿儒,这次大臣到没说什么,毕竟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

大臣对太子的教育也格外重视,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教育与左右。

所以宣和帝不仅开始挑选太子以后的师傅,还注重太子伴读的挑选,宣和帝把家里有年岁差不多儿子的臣子看了一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