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风1276-第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孔明灯做得极大,不就能把人带上天了吗?沈炼到了新思路。

不过有思路不等于完成,单是传统孔明灯形状对沈炼的误导,就耽误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他和他的团队想方设法弄到最优秀的钢材,制作成替代篾片的骨架,但要么太重无法使超大孔明灯飞起来,要么就是强度不够,在空中破裂变形。

青竹、浸桐油的竹子、南洋铁木、空心钢管……百折不挠的实验,只证明了一个道理:任何材料都不适于制作骨架。

既然什么东西都做不出骨架,那么,干脆不要骨架呢?沈炼慢慢改进孔明灯的结构,最后犯人们放风时踢得皮球给了他灵感,圆形,一定是最适合的形状!

没有骨架、圆形,确定这两点之后,选择孔明灯的蒙皮就容易多了,江南出产的一种茧绸,既致密又轻巧——实际上二十世纪合成材料发明之前,中国丝绸是极其高档的热气球材料。

用结实而轻巧的丝绳做成网兜,套在丝绸球体上,底下吊装柳条大筐子,乘客和燃烧用的火油(石油)装在上面,柳条筐子正上方架着铜质火嘴,正如任何射击火器的基本结构必然是个管状物,合理的设计也必然向近代热气球的基本结构靠拢。

然而第一次实验是很不成功的,丝绸固然是极好的轻质材料,但它是由蛋白质组成,最大的问题就是易燃……

尽管在柳条筐子架设的火嘴和丝绸气囊之间加了防火铜皮,一颗火星仍然酿成了灾难,在飞上天之前,整个热气球就成了巨大的火炬。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如此艰难,几乎每一步都能让人彻底失去信心,到了这时候,沈炼简直想对皇帝佩服得五体投地:高炉、火炮、车床……这些神奇无比的东西,皇帝是怎样百折不挠的将他们鼓捣出来的呢?当他云淡风清的向人们介绍的时候,谁知道在此之前他经历了多少次足以让人崩溃的失败?

或者,他真是天上降下,拯救苍生的英雄,所以能无师自通,凭空做出那些神妙无比的发明?

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沈炼再一次从失败中走出来,在匠户系老朋友斡旋下,军方提供了防火技术,丝绸以船帆防火广泛使用的重烧菱镁矿涂刷之后,就很难被引燃了。

确信丝绸防火达到要求,沈炼开始了实验。

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晴空万里,风力很小,空中甚至没有几片云彩,最适合孔明灯飞行,也必然适合热气球的放飞。

“撑起来,把丝绸撑起来,”沈炼大声喊叫着,指挥协助的犯人们,因为实验成功可以得到减刑,人们的积极性很高。

虽然涂刷了重烧菱镁矿,丝绸还是不可能抵挡火苗的直接舔舐,人们用长木杆将皱巴巴的球囊提起来,避免火焰直接灼烧到软塌的球囊。

“点火!”沈炼一声令下,手持火把的助手,先拧开火嘴旁边的阀门,待专门挑选的、质地较稀的火油流出,便将火把凑了过去,点燃了火嘴。

欢快的火焰在铜质火嘴上跳跃,沈炼痴痴的看着它,仿佛在看着重获自由的希望。

一定要成功,一定!有一个声音,在他的胸腔中剧烈的轰鸣。

调节火嘴旁边的阀门,让火焰变大了些,大股大股的热空气随着火苗的跃动,充入了空空如也的球囊,丝绸制成的球囊从干瘪慢慢鼓起,东一块西一块鼓鼓囊囊的,炎热的气体在球囊里滚来滚去,仿佛有一个恶魔被关在了里面。

渐渐的,球囊中的热空气越来越多,它也变得越来越鼓,按照缝制的形状和外侧丝绳的束缚,变成了圆球状,漂浮在空中。

加热、加热,球囊中的空气温度不断提高,就连它的发明者沈炼也不知道,随着温度上升,空气的密度正在持续降低,热气球囊装着的气体重量,也跟着不断下降,整体承受的空气浮力便越来越大。

沈炼并不明白这些道理,但他知道热空气上升——炊烟不正是往天空升去吗?

所以加热气球,球囊飞上空中,对挂着的柳条筐子产生了拉力,在他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拉力越来越大,热气球随时能腾空而起,沈炼兴奋的跳进了柳条筐子,一迭声的叫道:“解开缆绳,快,实验就要成功了!”

助手解开了缆绳,一瞬间,巨大的热气球像是被人踢了一脚的皮球,从地面腾空而起,向着蓝天迅速升起!

“天呐,沈大师真的腾云而起了!他要逃走了!”监室中的犯人们同声惊呼,沈炼随着拔地而起的热气球飞上半空,这不是腾云驾雾,还能是什么呢?

他们都想知道,大汉皇帝的禁制究竟对沈炼有没有用。

正当此时,大汉皇帝楚风真的出现在了操场上!

“我想,这玩意加上高倍望远镜,方圆百里之内大军行动,只怕逃不过他的眼睛吧?”在随行人员惊讶之极的时候,楚风微笑着指了指半空中的热气球。

“这、这简直是个、是个了不得的奇迹!”乌仁图娅惊讶得连话都说不顺畅了,她只是在想:渡海、飞天,还有什么是夫君做不到的呢?

刚刚下船就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史上第一例实用的载人飞天,陈淑桢不禁为留在江浙处理政务的文天祥感到遗憾,不过很快就被目睹这一奇观的兴奋打断了。

“夫君,我想咱们已经有克制蒙元铁骑在北方平原上超强机动力的武器了。”陈淑桢对热气球的军事价值了如指掌,所谓“善攻者飞于九天之上”,有了热气球,汉军就永远飞于九天之上,蒙古骑兵再善于迂回奔袭,也必将在热气球加望远镜的组合下无所遁形,偷袭,对汉军来说,永远不可能发生了。

此时监狱长怯怯的挤到楚风身边,指指天上的沈炼:“皇上,他还会下来吗?”

楚风哈哈大笑着,将手卷成喇叭状:“混小子,快给老子滚下来!”

大汉帝国终于有了原创型的发明,不枉老子一番心血栽培!

看着热气球缓缓下降,囚室中的犯人们惊呼连连:“果然皇帝有禁制,沈大师飞天遁地都逃不过皇上手掌心!”

第442章 两院院士

 若问任何一位琉球市民,全城最金碧辉煌、宏伟壮丽的建筑是什么?答案既不是财税部规模巨大防守严密的中央金库,也不是种植着奇花异草的汉皇宫,甚至不是重檐斗拱庄重肃穆的炎黄广场、英烈祠和华夏历史馆,而是坐落于市区东北的群山之间,沿山势错落分布,屋宇千重、接天而起的皇家学院。

郭守敬待在山顶新建的天文台,看着海碗粗的高倍望远镜,心潮澎湃难以抑制。

初到琉球,见到皇家科学院、皇家人文学院合用的大门上,题写着一行斗大的鎏金大字:“世俗之王向学术之王们致敬!”

他顿时一惊:世俗之王?谁这么大口气?

落款赫然是当今皇帝的名讳:楚风!

一位尊贵的皇帝,如狂飙如巨浪横扫半壁江山的神器之主,竟然以谦恭的姿态向学者们致敬?

但愿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很快,郭守敬和他的弟子们发现了大汉和北元的不同之处。

比如归汉之后的最初几天,。听说科学院院长一职无品无级,从紫金山带来的几位门徒,还颇有点失落:师尊在北元职任司天监正、知太史院事,乃是正三品的大官,将来按祖师爷刘秉中例入阁为大学士,更是二品大员,直追左右丞相;可巴巴的来到大汉,连个官位品级都没有,算怎么回事呢?

郭守敬为人淡泊名利,倒不怎么。在乎这些,在他看来,能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就万事大吉,其他一切都没什么可说。

倒是学术上的老对手、封龙山。曲海镜的造访,让紫金山门徒们没得话说。文教部长曲海镜告诉他们,两院院士都没有品级,因为楚风说过,“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在真理面前,世俗的权力应当保持谦卑,给学者们或高或低的官位品级,并不是重视,而是侮辱!”

曲海镜如是反问道:“诸位试想一下,皇帝、皇后亲自。兼任两院名誉院长,两院院士头衔之前皆冠皇家二字,则此院士、院长无品耶?超品耶?”

接下来的事情,不仅门下学生吃惊,连郭守敬都惊。讶不已:首先,是大汉给予他们的待遇,苍翠的山林掩映之间,错落有致的小别墅,每人都分得一套;第一个月领到工资,更是让郭守敬吓了一跳,几乎以为把全年的都支了来——两枚沉甸甸的金币,每个都有一两重,比起北元发放的严重贬值的至元钞,涨了十倍有余;出门有配备的专属马车,装饰虽不算华丽,但车夫的工资、马儿草料和维修费用,都由朝廷负担,这一点让政府官员们都羡慕得眼红!曲海镜告诉他,“咱们大汉官员都是自备车辆,惟有各学校五十岁以上的老年教师,和你们两院院士公费备车。”

其次,是整个大汉帝国上上下下官员百姓对知。识的渴求和尊重。国丈兼警部长王大海,和二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子一样参加院士答辩,以造船工程入选院士,郭守敬惊讶的发现,在答辩通过评上院士的时候,这位二品高官、与国同休的贵戚,竟然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蹦了起来!

财税部长张广。甫在申请数学院士时,因为只精通记帐方法,但天元术等理论深度不够,包括朱世杰在内的几位老院士竟然毫不犹豫的投下了反对票,张广甫遗憾之余很有风度的告辞离开了会场。

“他一定会报复的!比如克扣科学院的经费……”几位紫金山弟子一直认为,作为从龙之士的张广甫,听说他作风向来强硬,在财政问题上敢于面斥皇帝,他一定不会善罢甘休的,当年郭守敬不就是吃了阿合马的亏吗?

然而事实让他们无话可说,一连三个月,科学院的经费非但没有被克扣,因为郭守敬的到来,天文台开始建设,张广甫反而批给了高额的营建费用——比修建大都城郊那座天文台,足足多了七倍!

民间送子女到学校读书的热情,更是让郭守敬、王恂感慨万千。

孔圣人收弟子,尚且要付他腊肉为束修,天下士子拜师无不例外,唯有雀屏中选考上太学、国子监才有朝廷发给银钱,不过天下士子不知十万百万,能考上太学、国子监的又有几人呢?富家尚能延请塾师,寒门就只能“凿壁借光”、“囊萤夜读”、“映雪读书”,连灯油都买不起,逞论延请教师了!

千百年来皆如此,到大汉则改行新法,各学校不但不收学费,反而向学生免费供应笔墨纸砚,贫寒生员还能免费享用一顿丰富的午餐!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千年以降,惟我大汉能行!”郭守敬慨然长叹,师尊刘秉中没有看到大汉,才和蒙元提什么天下一家,照如今看来,大汉和儒家经典中大同之世,离得也不怎么远了!

常谓夏商周三代盛世,其后江河日下,如汉之文景、唐之贞观、宋之熙宁,皆只称治世而不称盛世,站在天文台上的郭守敬则怔怔的想:若大汉帝国的体制能通行全国,让天下人皆有衣穿、有饭吃、有书读,便是那尧舜禹汤,只怕也敌不过当今圣上了吧?

日落月升,星斗轮转,今夜晴空万里一片静谧,正是夜观天象的好天气!

“师傅,师傅,还不看月亮么?”一位门人兴奋的看着师尊身边,那部海碗粗、六尺长的巨大望远镜,跃跃欲试。

如今的天文台可不比大都那座,先进了不知多少,简仪、象限仪、浑天仪等天文仪器,都用精密铸造的方法制成,比以往的精度高得多,又添了座最精密的大摆钟,随时能计算时刻,观察星体运动的速度、轨迹就更方便了,而郭守敬等人最喜欢最渴望的,便是这部大天文望远镜。

八寸直径的物镜,琉球玻璃厂从来没有生产过,不过在皇帝不计成本惟求质量的要求下,工人师傅从上万块玻璃中挑出净度最好的一百片,精心磨制后又优中选优挑出一片装在镜筒上,目镜也是同样操作,终于制成了这部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并在今天白天送到了天文台。

大汉的玻璃制作工艺不过两三年积累,望远镜则是才起步,制作水平有限,以往借助小型军用望远镜,郭守敬和弟子们能看见月亮上面有大大小小的阴影,却看不清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难道是月宫吗?现在有了大口径高倍率的望远镜,他们的第一个愿望,就是看看那传说中的嫦娥、吴刚、玉兔和桂花树。

“且慢,且慢,待为师先看!”一把白胡子的郭守敬,在毕生钻研探究的问题面前,跟小孩子也没什么区别了,坏笑着拦着满脸怨念的徒弟们,霸住望远镜,对准月亮贪婪的看起来。

“师尊,有月宫吗?”

“师尊,嫦娥是如何模样?体态风流婀娜否?”

“您老可别光急着看嫦娥,给我们也看看呀!”

年轻弟子们急得抓耳挠腮,满嘴胡柴和这位平易近人的师尊没大没小开起了玩笑。

却见郭守敬一脸莫名其妙的表情,眼睛离开了目镜,紧紧抿着嘴唇,半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