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清-第3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等我们走了以后呢?这些孤儿谁管?”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已经有人盯上了那些遗属,邓名听说行动迅速的人已经在劝寡妇和孤女嫁给他们,甚至可以照顾他们的孩子和兄弟。不过这话也就说说而已,赤贫的漕工用不了多久就会抛弃这些他们根本承受不起的负担,到时候他们的妻子也因为生活所迫而不会坚持。

“去找一找,把所有的孤儿带上。”整场军事行动造成了几千漕工丧生,他们留下的遗孤数量比邓名想象得要多,未成年的男、女孩加起来也有三千多了。

听说明军愿意收养,寡妇们也都含泪把孩子交了出来,尤其是十岁以下的男孩,运河旁不会有人愿意抚养他们很多年,交给明军虽然也是希望渺茫,但只要不亲眼看见孩子死了就还可以自己骗自己下去。

“对了,我听说死的几个漕头,也都有一堆家小,比如有个叫董笑野的,他好像就有两男三女,都找来了吗?”

邓名的问题让姜楠楞了一下,过了片刻才问道:“提督,这些漕头的孩子,我们也要救吗?”

死去的漕头和漕工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孩子一样生存几率极低,董笑野等人死后不久,他们的家产就被瓜分一空,妻妾也都改嫁。或许有几个手下能看在漕头以前的恩情上养他们的儿女,但漕头的仇人也非常多,孤儿正是理想的报复对象。

就算没有人报仇,而且有人愿意收养,那董笑野的儿子大概也只有两条路好走,或是和其他普通漕工一样,忍气吞声干苦力;或是和他父亲一样,拿着家伙去和其他帮派争夺地盘,最后多半也是横死运河旁的下场。

“都一起带走吧。”邓名点点头,表示手下没有听错命令。

“这些都是提督的仇人啊。”姜楠有些不解地问道,普通漕工也就算了,与明军之间的仇怨还好化解一些,他们的孤儿本来也没有什么前途,跟着明军走也不必之前更差;但这些漕头都是清廷的走狗,而他们孤儿地位一落千丈,很可能会对邓名怀恨在心。依着姜楠的看法,邓名甚至可以考虑斩草除根,以免万一有人能长大成人,会想找邓名报复。

“这和你下令防火烧五十步内的房屋一样,有时候,为了保证军队的安全,我们必须要攻击那些看起来无害、其实也可能是无辜的人。此类行动有时是无法避免的,但却是不对的,所以我才会给漕工们赔偿。”听明白姜楠的暗示,邓名就解释道:“就因为怕有人长大报复我,就把孩子都弄死,这中预防就有些太过分了,就类似你为了防止有人袭击我军,结果见人就杀一样,属于超过必要尺度的反应。”

“可,可是……”武保平和姜楠还是觉得危险。

邓名扫了他们一眼:“鞑子有时就会无节制地进行预防,而且还认为这是天经地义、不需要赔偿的,你们觉得应该向鞑子学习吗?”

“当然不是。”武保平和姜楠一起摇头。

“提督打算让这些孩子干什么?”武保平多问了一句:“有的孩子才几岁,十年之内什么都做不了。”

“他们可以先读书,我会成立一个孤儿院,让他们念书,将来他们会是好的商人、水手、工匠,也会有合格的账房、养殖能手。”邓名琢磨了一下,决定给手下打一点预防针:“女孩也得去念书,她们将来可以当老师,帮都府教育幼童。在我邓名的旗下,光想白吃饭不做事是不行的,她们不替我教两年书还账,别想出去嫁人。”

“确实,”在最初的惊愕过后,姜楠露出了赞同之色:“把一个丫头养大也得费不少粮食,我们也得想办法收回些本钱来。”

……

五十年以后,回顾成都孤儿院的第一批成员时,人们发现这批漕工的儿女中,涌现除了大量邓名迫切需要的人才。漕工的女儿们也在各个方面都做出来杰出的贡献,使得传统的看法被更迅速地改变。研究者发现,漕头的遗孤们,对政治的关注程度超出了平均水平。比如一个董姓漕头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成为一个报纸的记者,以揭露黑社会和官府的勾结黑幕为己任,他的侦查报道导致很多贪官污吏和黑道人物落入法网,最后在一次乔装潜入行动中失踪,从此再没有人见过这位勇敢的记者;而董记者的弟弟,则表现出了对法律的热情,当上了提刑官,详细分析过几百件官府对平民权利的侵害案例,并写下了大量的相关司法x论述,被认为是这方面的法律权威。

……

在和邓名达成协议后,林起龙一边忙着履行条款,一边给师爷口述给朝廷的奏章精神,让他们帮助拟稿。

林起龙报告,邓名此番围攻扬州时,裹挟漕工以及两江百姓数十万,而导致邓名进犯扬州的原因,却是因为盐商之前的通敌——经林起龙查明,扬州很多盐商向邓名麾下大将穆谭行贿,以求安全通过长江,但事后反悔,赖掉了答应给穆谭的大量贿赂,导致穆谭怀恨在心,一心劝说邓名来犯扬州。

除了穆谭以外,还有很多被邓名裹挟来的江南百姓也和盐商有仇,正是因为盐商在长江两岸仗势欺人,骗人钱财,所以才引起大批百姓仇视,邓名利用这种不满情绪煽动他们一起进攻扬州,堵截运河。

而漕工参与围攻扬州,林起龙声称还是因为盐商——他们在运河上屡屡克扣拉纤的工钱,还勾结一些漕头残酷压迫漕工。这些漕工不懂得太多君臣大义,听邓名一喊去扬州讨要工钱,就都跟着来了。

为什么这些百姓没有走正规途径呢?那自然是漕运总督衙门里有一些害群之马,他们勾结盐商,对被害人置之不理,蒙蔽了漕运总督——林起龙也向朝廷承认了工作失误,虽然他才上任不久,但没有发现就是没有发现,他向北京表示工作时间短不是理由。

总的说来,林起龙认为漕工和江南百信都是来要账、讨薪的,不过他们在正规途径走不通后,竟然不肯继续当良民,而是闹出这么大的事情来,还给邓名摇旗呐喊,那当然是恶意要账、恶意讨薪。

对于这种把个人利益置于朝廷利益至上的反贼,林起龙认为镇压是完全合理的,当一部分人在城外向城头上的梁化凤喊冤时,后者也表现出了足够的觉悟,义正辞严地斥责那些乱党:“大将军奉旨讨贼,唯知有战!”

“……数万乱贼跪地不语,一手指天,一手指心……”在叙述过梁化凤的豪迈言语后,林起龙又继续描述恶意要账、讨薪的百姓的可怜之处:“皆称奸商恶吏勾结,运河两侧暗无天日……”

林起龙称,他觉得这些百姓还是应该与邓名的死党区别开来,因此仔细对照查验过他们带来的成千上万份文书后,林起龙拿出府库中的全部积蓄,又向扬州的缙绅募捐,筹得白银三百万两,支付给了这些百姓。还把那些贪渎的官吏、以及为非作歹的盐商都尽速斩首,以平息民怨。

后后果就是扬州城外欢声雷动,百万民众、漕工齐声颂扬朝廷英明,然后一夜之间就尽速散去。据林起龙说,现在邓名计穷,身边也只剩下党羽万余,估计扬州之围很快就可以解除。林起龙还告诉朝廷,他现在已经把扬州城内的那些盐商的家产都抄没入官,恢复府库积蓄后,剩下的会用来还给那些掏钱帮助官府度过难关的缙绅。

第59节助剿

北京,收到林起龙的奏章时,顺治刚刚从索尼和鳌拜口中听到黄梧的建议,相比崇祯的那帮阁老,被顺治倚为左右手的索尼、鳌拜等人还是要诚实得多的。尽管索尼和鳌拜用词谨慎,但顺治还是立刻明白福建的战事比他想像的恐怕还要糟,如果水师不是被重创到完全没有进攻能力的话,黄梧肯定不会拿出这种先自损一千,以求杀敌八百的招数。

“速传黄梧进京,朕要他面奏。”顺治立刻下令道,这个战略会给清廷的税收带来重大损失,迁海移民的花费也肯定不小。不过确实如索尼刚才所说,能节省每年数百万两的海防投入,而且若是完全断绝海贸的话,还能让郑成功蒙受损失,以满清占据的地盘之广阔,若是和郑成功拼消耗那断无不赢之理。

不过在下这个决心之前,顺治要先亲自问过黄梧,以便彻底搞清五省水师的现况。若是让黄梧上奏章,第一,他有可能会照顾朝廷和地方大员的脸面而不尽不实,这当然对顺治做出正确判断不利;第二,他有可能会实话实说,在奏章上把五省水师的惨状如实道来,消息传播开来,对朝廷的威信、地方大员的脸面都会造成很大损害,顺治虽然需要想做出正确判断,但并不想付出这样大的代价。

皇帝时间有限,大部分事务只能从奏章上听取汇报,不过禁海迁民这样的大事,顺治还是舍得抽出时间与黄梧见上一面的。

不过禁海不禁海说到底也不会动摇国本,对清廷来说海贸本来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渔业和造船业相比农业来说也不值得一提。眼下更让顺治忧虑的还是沿着长江流窜的邓名,下令湖广派出协剿部队的圣旨才走了没有几天,这支明军就开始围攻扬州了。漕运和海贸不同,乃是清廷的命x根子,清廷给八旗发粮饷、供养北方、西北的战斗部队、安抚依附的蒙古王公,都需要南方钱粮,漕运是绝对容不得有闪失的。

“虽然湖广未能将邓名拦截,但他本来只有几千党羽,后来在江西裹挟了几千,朱国治那个白痴又送给他万余,加起来也就是二、三万。”顺治看到林起龙的奏章后,顿时又是气不打一处来:“这回可好,扬州那帮贪官盘剥百姓,一下子让邓名裹挟了几十、上百万人!”

几十万、上百万由漕工和贫民组成的大军,顺治并不看好他们的战斗力,在武装到牙齿面前的政府军前,这些流民部队根本就是任人宰割——现在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还没有堕落到太平天国时期,比崇祯时期的大明官兵战斗力也还要高一些,尤其是为明清倚重的陕西边军,杀手无寸铁的流民来绝对毫无压力。

顺治担心的是他们的破坏力,有邓名的嫡系武力作为核心,江南的地方部队就无法把他们迅速驱散,几十万流民拥有把运河两岸的仓库、码头等设施破坏一空的能力。就算从抽调甘陕绿营来江南镇压,那也需要花费钱粮,而且若是把几十万漕工都杀光了,明年的漕船谁来拉纤呢?顺治觉得他从崇祯身上得到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让外省军队入内地,现在他已经同意楚军进入两江协剿,再把秦军放进去……只有在确定江淮地区会为邓名源源不断供血的情况下,顺治才会本着“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精神一拍两散。

“这三百万两银子花得值得!”顺治看到林起龙的处理办法后,忍不住击节赞叹道:“关键时刻,还是林起龙这样的稳健老臣靠得住啊,梁化凤就是一个匹夫,就知道杀、杀、杀!那句‘奉旨讨贼,唯知有战!’,说得是痛快,但把人都杀光了,明年他给漕船拉纤么?这个人勇则勇矣,但不可委以大任。”

虽然把梁化凤鄙夷了一通,但顺治心中责怪的意思其实也不重,军队还是放在这种匹夫手里才放心啊;尤其还是汉人的军队,更不需要一个文武兼备的统帅,再说不是还有林起龙这样老臣谋国的人节制嘛。反倒是湖广那个周培公,让顺治感到越来越不放心,不但有军事才能,听说还不屠城,在湖广士人中的口碑很好,现在居然两江方面也指明要他去协助对付邓名,如果周培公这次去两江时还能控制住楚军,不烧杀抢掠,把两江变成一片白地的话,顺治就要更加担心了——顺治也知道这很矛盾,他既盼着楚军击退邓名、还能祸害得轻一些,让他能够少免几年税;但也盼着周培公残暴无能,即使不是真的不懂得拉拢人心,只是靠屠城自污也好啊。

对林起龙的灵活手腕,索尼和鳌拜也只有称赞,官吏盘剥百姓不新鲜,放在平时也不算事。不过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还盘剥就是蠢货了,就是死有余辜!崇祯才上吊十几年,这帮官吏就好了伤疤忘了疼。至于林起龙说盐商在运河上干的那些破事,顺治、索尼君臣都深信他们完全干的出来,绝非林起龙污蔑。这同样是一个时机问题,如果邓名没有打到江南,相比给朝廷提供大量收入的盐商,漕工显然无足重轻,那时顺治根本不会关心这种小矛盾,就算听说了也会一笑置之,顶多轻飘飘地说一声“无奸不商”,若是激起民变的话,漕运总督的河道官兵自然会进行镇压;可在邓名威胁漕运的时候,这种问题就要另当别论。

林起龙在危机关头迅速做出了正确选择,用漕运官吏和盐商的脑袋收买人心,应对得当。失去了这几十万百姓后,邓名就又只剩下那一、两万党羽,最多在加上马逢知和张煌言这两个盟友,清廷对付起来也就会轻松得多了。

清廷毫不犹豫地给林起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