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清-第2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上次的全部交易名义上都是于佑明在负责的,但这些胥吏也不是傻子,他们很清楚这肯定是来自明军高层的授意和命令,因此在得知朱国治战败后,他们不但没有丝毫的害怕,反倒还很高兴——若是明军打不下安庆,他们不就没有为新知府立功的机会了嘛。

正如这些安庆胥吏预料的那样,明军果然对他们相当客气,很快就有一个明军军官出面招待他们,这个军官自称穆谭,可以代表邓名答应所有的合理要求。一上来穆谭就向安庆胥吏代表提出建议,如果对方没有反对意见的话,那仍按照上次安庆的解决模式行事好了。

“穆将军,让我们自己收复安庆虽然好,但毕竟在北京那边看来,还是失守了;知府肯定要去职了,新来的人我们又得重新巴结。”

“那你们想怎么办?”穆谭问道,见几个胥吏代表脸上都有迟疑之色,就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不要害怕,有什么话还不好说么?难道你们还信不过我们提督吗?”

胥吏们希望明军不要拿下安庆,只要安庆不失守,那知府显然是有功无罪,也会更加感谢这些帮他渡过难关的胥吏。

穆谭思考了一会儿,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明军应该获得安庆库房中的储备;其次,安庆方面不能做出针对明军的敌意行为;最后,为了保证这两点实施,明军要派出一些人进城监视,还要派一些士兵化妆成清军控制一座城门。

穆谭的要求得到了胥吏集团的同意,有这些地头蛇配合,明军别说控制一座城门,就是控制安庆的知府衙门外人都看不出来。为了让明军更加放心,安庆的缙绅和胥吏集团还会派出人质到明军军中。

双方达成基本协议后,穆谭又提出一个商业邀请,那些人质来明军营内也没有必要天天闲呆在军营中:“我们此次带来了一些江西的土产,不知道安庆这里有没有想要?”

“什么土产,有瓷器吗?”听到这话后,几个有商业头脑的胥吏已经眼睛发亮,这大半年来发达的长江航运贸易不停地萎缩,就算有商船经过,也多半会把货物送往物价上涨更快的南京,或是商贾云集的扬州,而很少在安庆这里卸下大量的货物。

“既然是江西土产,怎么可能没有瓷器。”穆谭大笑起来。

……

得知朱国治全军覆灭后,蒋国柱沉默了很久,然后就在书房里长吁短叹,三餐都没有胃口吃。

“朱国治你这是诚心的吧?是诚心的吧?”蒋国柱权衡了一下眼前的形式,发现自己基本已经被张朝追上了,安庆一仗清军败得比九江还要惨,而且安庆的地位远比九江重要,现在肯定天下人的目光都被吸引到了南京这里,等着看会不会又是一场事关东南得失的大战。再也不会有人关注江西,北京也不会再往九江再多看一眼了。

得知安庆的一万清军披甲覆灭后,南京的两江总督衙门陷入了一片惊恐之中,蒋国柱的幕府人人有大难临头的感觉。在没有苏松水师的情况下,江南的清军只能把兵力全面摊开,摆出一副被动挨打的模样——这和上次郑成功围攻南京时的情况有点像,那时在郑军强大水师的威胁下,苏松水师也完全不敢动弹。不同的是那次郑成功和张煌言有大兵近二十万,因此郎廷佐选择放弃所有其他府县,集中兵力坚守南京,现在蒋国柱总不能为了一万多明军就放弃大批的府县。

不过蒋国柱心里知道他的情况并不比郎廷佐好多少,那时江南的绿营还比较有战斗力,几万披甲中不乏有战斗经验的官兵。但和郑成功苦战数场损失了大批直属精兵后,郎廷佐抽调所有府县精锐奔赴南京;接着又被邓名痛打,连府县里较有战斗力的披甲也都被歼灭了;最后还有一场马逢知反正,把南京这里的实力彻底耗尽。现在的江南绿营和郑成功攻入长江时相比,人数或许没差太多,但经验差得实在是太多了,装备也远远没有补齐,按照十日一操计算,今年入伍的好多披甲也就参加过十几次训练——操练也需要花费,蒋国柱之前为了供应达素的大军、协助漕运对江南绿营的军费总是能省就省,所以他知道就是这点理论上的操练次数也绝不可能达到,装备也够呛。若是知道一些披甲兵空有这个名义,实际上没有装备,也一次操练都没参加过的话,蒋国柱也不会感到丝毫地奇怪。

这一万集结在安庆的披甲兵已经是江南野战部队中较有战斗力的一批了,他们被明军歼灭后,江南绿营已经完全失去了救援和野战能力,接下来无论邓名要打那座城市,都只需要面对那座城市自己的力量。

“如果安庆、池州、太平一座座地失守,我就被张朝超过去了,”蒋国柱惊恐地发现,他马上要成为赛跑中落在最后的那个了:“至少董卫国还‘收复’了九江,朱国治能收复安庆吗?就算能,我能让他去收复吗?好歹董卫国和张朝还是一条心。”

经过一番苦苦思索之后,蒋国柱无可奈何地给池州等地的知府衙门送去秘密口信,要他们尽一切努力保住城池,只要能确保城池不失守,无论用上什么办法都可以。

“至于安庆那里……”蒋国柱觉得多半已经来不及了,但他最后决定也送去一个同样的口信:“尽人事、听天命吧。”

第32节吐哺

安庆一战中有两万多清军被俘,邓名并没有立刻释放这批俘虏,而是把他们当作辅兵来使用,不过邓名已经告诉这些俘虏,他们不必担心自身性命,等明军不需要他们效劳时自然会把他们统统释放,而且他们在明军中服役时,还有每月一两银子的军饷,离开时还有额外的一两遣散费。

“我们还要在江南征战一段时期,需要辅兵,用这些人就省得我们自己去招募了;而且,”对部下解释自己的意图时,邓名中途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道:“这是好几万人呐,说不定我们放了他们后,他们就会去池州等我们,到时候又投降要一两银子的遣散费;然后再去太平等我们,后面还有江宁、扬州、苏州……若是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那这一路下来,任凭我有金山、银山也要被他们吃穷了,无论如何也遣散不起啊。”

在安庆卖掉了一些江西货物后,邓名购入了一些粮食,然后继续顺流而下,不一日就逼近下一座重镇池州。

在池州城外扎营后不久,穆谭就跑来报告有使者前来求见邓名。

“不是一切都交给你了吗?”穆谭赶来的时候,邓名刚刚开始吃饭,他忙碌了一天,扎营后还先巡逻了全营才回到自己的帐篷准备吃饭,早就是饥肠辘辘。印象里穆谭刚才已经吃过饭了,邓名心里抱怨着穆谭饱汉不知饿汉饥,一边有些不满地说道:“你可以全权处理啊。”

“不是池州来人,是桐城来的人,而且进营后自称是桐城知县。”桐城也属于安庆府管辖,邓名全歼朱国治三万大军的消息传到桐城后,地方官知道安庆周围再也没有抵抗明军的能力,哪怕明军派一支偏师向桐城进发,他也肯定无法坚守,只能在自杀和被北京问罪处死间选择一个。

从那一天开始,桐城知县就完全失去操纵自己命运的能力,只能无助地呆在衙门里等待。这实在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折磨,但得知邓名没有攻下安庆就向下游进发后,桐城知县依旧没有如释重负之感,因为邓名的大军距离桐城并不远,基本属于朝发夕至的距离。

更糟糕的是,知县听说附近有人正在图谋作乱——这是八个月内明军第二次深入江南腹地,见邓名大军如入无人之境,清军好像完全没抵抗的能力,有一些江南士人的心思也开始活络了,比如桐城周围的这些士人就打算举兵攻打县城,迎接明军光复江南。

只不过这些士人空有一腔热情,却没有什么密谋的水平,他们收买的军官都很不可靠,已经有人去向县令告密;而他们收集粮草、招募百姓准备作乱一事也早已泄露,早在他们尝试收买军官前,县令对他们的意图就有所察觉。

如果是平时,桐城县令早就下令镇压,不过现在邓名大军在侧,知县可不敢大肆镇压拥明士人,生怕把邓名的注意力引到桐城;同样是由于邓名的军事压力,让桐城的官兵、缙绅、胥吏都首鼠两端起来——或许邓名不会长期呆在江南,但相比远在天边的北京的满洲大兵,邓名的一万精兵可是近在眼前,支持县令镇压拥明势力或许能得到北京的嘉奖,但是变成追授的可能性极大,为了不然自己享受到北京给的哀荣,桐城的拥清派也普遍反对武力解决意图起事的拥明派。

本着以和为贵的思路,知县就把桐城意图闹事的拥明派领袖用刀枪请到了他的衙门里,这个士人本以为必死无疑,但见面后却发现知县态度和蔼、言语客气,自称对大明念念不忘,在大清当官也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而已,大家都是读书人——读书人何苦要为难读书人呐?总而言之,桐城知县盼望这些士人不要闹事,至少不要在他任内闹。

没想到县令的这个态度让拥明派领袖产生了误解,以为知县也有反正之心,就开始劝说他加入密谋集团,还表示愿意把集团的第一把交椅拱手相让,大家一起把桐城献给邓名当作见面礼。遭到知县的断然拒绝后,拥明派领袖气哼哼地走了,临走前说再给知县三天考虑时间,若是到时候他还不肯出拥明派领袖的话,他们就要自己起事了。

拥明派领袖离开后,知县感到自己的麻烦更大了,由于态度软弱导致对方出现了误解,对起事也有了更大的信心,桐城发生战争看起来已经不可避免。最后有一个幕僚灵机一动,指出邓名才是这些麻烦的根源,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就建议东家与邓名取得谅解。

形势紧急,桐城知县等不得使者往访传递信息,就亲自赶来邓名营中,表示愿意将桐城的仓库尽数送给邓名,只求他不派兵支援桐城拥明派。

“既然是一方知县,那我确实得亲自见一下。”邓名无奈地放下筷子,站起身来跟着穆谭走出营外,肚子咕咕叫着表示着强烈的抗议——刚才吃进第一口饭后,那种饥饿感更是难以遏制。

听明白的桐城知县的来意后,邓名也认为那些士人举事过早,在明军还无力控制江南的时候,这些士人起事属于没有必要的牺牲。于是邓名马上换来任堂,让他带领一千精兵去桐城走一趟,慰问那些准备起事的拥明派士人,并向他们说明邓名暂时还无力控制江南,要他们继续积蓄力量,耐心潜伏于清廷境内。

“我可以不进兵桐城,保证你不会落一个失土的罪名,但我的条件就是桐城不能流血——流拥护北京的人的血无所谓,但这些心念大明的士人,必须毫发无伤,否则我绝不坐视。”邓名对知县说道:“既然我不能保证不干涉桐城,那么仓库里的东西我就不白要了,你认识不认识做桐城茶油、蜜枣生意的人?我打算买一些,此外我还有一些江西土产,你们若是想要也可以卖给你们一些,价格公平,绝不强求。”

为了保证知县不会秋后算账,同时也是为了保证桐城的拥明派不至于做出过激举动,邓名让桐城知县写了一封对邓名的效忠书,任堂会把这份效忠书展示给桐城的拥明派看,然后再带回邓名这里做保证。至于邓名给桐城拥明派的指示,任堂也会带到,那就是:长期潜伏、积蓄力量、等待命令。

忙碌完这一切后,已经又过去大半个时辰,邓名见天色已晚,就招呼桐城知县在明军营中住一夜,明日和任堂的一千精兵一起出发返回桐城。

回到自己的营帐中,邓名坐回饭桌前,扒了一大口饭,急不可待地将其咽下去,正要扒第二口时,阴魂不散的穆谭又一次出现在他面前:“提督,铜陵县令求见。”

“铜陵?我连池州都还没到,他来干什么?”邓名又惊又怒,但不管他如何不满,还是不得不放下饭碗,再次起身跟着穆谭走了。

铜陵属于池州府管辖,现在邓名距离府城不远,铜陵也在长江边上,位于池州的下游位置。江南不仅是满清的赋税重地、漕粮供应地,安庆、铜陵等地还有大量的黄铜产出,为北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铸币材料。最近几个月漕运为主,所以安庆、池州、铜陵一带产出的黄铜就不再北运而是储藏在下游的铜陵,准备等漕运结束后再送往北京。

朱国治在安庆大败后,池州为了加强府城的防守,连铜陵的那一、二百新招募来的绿营兵丁也不放过,统统调去了府城,现在铜陵除了胥吏一无所有,城中却还存着上百万斤黄铜。若是没有这些黄铜,铜陵知县觉得邓名还有可能过门而不入,所以他极力想把这批黄铜运去池州。

可惜池州坚决不收,府城的沈知府只要兵、不要铜——朱国治把江苏西部的机动兵力丢了个一干二净,池州就算刮地三尺也凑不出两千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