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伐-第3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完颜兀古气得几乎发疯,更将一心想谈成和议增加政治资本的汤思退气得暴跳如雷。

南宋臣子之所以敢如此大胆,自然是得到了朝廷中权臣的暗示,这个暗示来自于虞允文。就在见到冯狗当晚,虞参政一面扣下冯狗,一面暗自召见了参与谈判的宋臣,指使他们暂时不要继续和谈,然后匆匆进宫面见皇帝赵构。

汤思退严厉斥责了所有参与和议的宋臣,然后让礼部与鸿胪寺重开和议,务必要尽快达成和约。谁想到,这边他刚刚下令,外面的临安城里就有谣言出来,说汤思退私通金国权臣,暗中与金国使者往来,要在和议中加上一条,希望金国能保住他的宰相位置。

听到这个谣言,当即有后宫的内侍传回赵构耳朵中,经过数十年权力争夺培养出来的赵构,在权力斗争中早已是无比纯熟,现在一听到这个谣言立时出了一身冷汗,陈康伯与洪过勾结的真相他早已知道,之所以纵容汤思退搞倒陈康伯,只因此公太过耀眼,已经成为廷臣的眼中钉,本以为汤思退可以做个孤臣,谁想到,这汤思退竟是有心成为秦桧第二?要是那样的话,还有他赵构的活路么?

好不容易从秦桧阴影中走出来的赵构,绝对不能容忍的,就是他的朝廷里再出现一个权臣,一个被和约背书,受到金国朝廷保护的大宋权臣。那样的话,宋国的朝政还是无法落入他赵氏皇族手中。

当其他内侍回来向赵构禀告的时候,这个谣言已经不仅仅是谣言了,谣言里说的有鼻子有眼的,连哪年哪月哪日,汤思退私下里与金国权臣谁谁通信,信上说些什么,哪月哪日汤思退与金国使者完颜兀古私下见面,见面后都说了些什么,全部讲得清清楚楚,容不得其他人多怀疑。

这下子,赵构哪里还会不信,他脸色铁青的坐在内宫,咬牙切齿的挤出一句话:“汤思退,该退了!”

消息一出,御史台的诸位御史就如打了鸡血一般,疯了一样上书弹劾汤大宰相,一日之间,汤思退的家中就收到了四十多份弹劾的奏折副本,平均下来每个御史要写下四本洋洋洒洒的万言书。

这下可好了,汤思退也必须按照规矩在家里老实呆着,等候南宋朝廷的处理结果,大宋的左右丞相全回家了。让整个政事堂几乎为之瘫痪。

汤思退倒台是个明显的信号,一下子,朝中大小臣子纷纷投入到陈康伯门下,虽然现在的左丞相还在大理寺牢狱之中,也不妨碍这些家伙去陈府拜望,浑似左丞相大人已经重返政事堂一般。

但是,赵构的决定出乎所有人意料,他竟然任命参知政事汪澈为权领右丞相兼枢密使,主持政事堂的所有事务。汪澈是什么人,那是前任御史中丞大人,赵构的心腹。虽然资历略有不足,总好过虞允文这个火线提拔的参政吧。

汪澈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处理洪过的奏折。

说实话,洪过虽然归宋不久,却是令所有南宋权臣宰相一想到他就脑仁疼,现在的汪澈也不例外,请示过赵构之后,汪澈终于用政事堂的名义批复,要洪过稍安勿躁不必过于慌乱。

显然,南宋朝廷对东海路这份送上门的大礼并不领情,他们不希望与金国有太多的纷争,能保持现在的局面就最好了。可是,洪过才不希望如此,若是真的保持了现在的局面,要他如何继续,难道真的要在襄阳割据一方么?

要说割据,其实洪过手下的谋士们中间,早有人劝说他不如不去归宋,就在宋金之间割据一方,当个左右逢源的逍遥王爷。可是,这个建议被洪过断然否决了。

洪过否决的原因,并非是他对南宋有多么忠诚,而是仔细考校一番后,感觉如果真的割据在宋金之间,怕是无论宋金都不会容许他的存在,尤其以完颜乌禄那种性格,定然是在扫平大名府后继而将兵锋指向他自己,而南宋呢,现在宋金交恶时候还好,自己可以被宋金利用着充作缓冲。可是如果宋金和议呢?会不会被两个大国利用后一脚踢开?到那个时候,就以宋金之间没有太多天险的地势,他经得住南北两面夹击么?

是以,洪过断然否定了割据的建议,毅然而然的回归南宋。既然早前占据汴梁都没搞什么割据,难道现在有了一个小小的襄阳,还要反过头去让天下人耻笑么?为了让迫使南宋让步,洪过眼珠一转。想出一个霸王硬上弓的鬼点子。

就在绍兴三十三年九月末十月初,一个惊人的消息在临安城里风传:高丽的国主王晛,现在金国东海路都总管大人,亲自乘船来到临安港,要向大宋俯首称臣,将土地献纳给大宋,自请作个大宋的臣民。

虽然前面拒绝了洪过的要求,现在高丽人已经是巴巴的送上门,连他们的国主都来了,一下令南宋的礼部陷入被动,经过短暂的吃惊后,马上派出以礼部侍郎为首的馆伴团,登上了王晛乘坐的海船,小心翼翼的将身形枯槁的王晛接入了四方馆。

此时的王晛已经彻底麻木了,在洪过的软硬兼施下,这个本来还有些雄心壮志的高丽国主,早已将所有的野心和抱负扔到一边,任由洪过将他折腾来折腾去,昨日投靠大金,今天又来归顺大宋,反正洪过怎么说他就怎么办,只求自己能够活命,保住高丽王族一脉就好。

听说王晛到来,完颜兀古立即提出严厉警告,告诉了南宋朝廷,若是答应高丽王的请求,那就表示要与金国开战。只是,汤思退都倒台了,谁还想着什么和议,现在的完颜兀古已经没几个人愿意搭理,大家躲都来不及呢,怎么会搭理这样一个家伙的警告?

有德圣君在位,天下万邦来朝。虽然明知道是洪过在背后推动,赵构还是乐滋滋的过了一把圣君的瘾。

等到赵构当过了圣君后,要给予洪过回报了。想赖账是不可能的,从李显忠传回来的消息,这段时间来,洪过就没消停过,一直在襄阳练兵屯粮,手下的精锐扩充到了四万之巨,而且没有一个南宋军民,全部来自那些北方的移民,这些人与洪过利益相关捆在一起,早成了洪过手下最忠心的一份子,四万雄兵,完全就是洪家的私兵!

如果此时与洪过撕破脸,就凭这四万人,也足以将南宋的京西南路彻底捣毁,甚至说,如果宋军一如当初正隆南侵时候的表现,洪过直捣临安的局面也并非不可能出现。

看着李显忠底气不足的奏折,赵构连发脾气的力气都没了,而且洪过刚刚送了他一颗甜枣,正是需要他回报的时候。终于,赵构摆摆手,汪澈会意,返回政事堂后立即批复了洪过的奏折。

按照南宋朝廷的意思,接受高丽国王成为藩国,同时,接受王晛的恳求,以南宋大军镇抚高丽,帮助高丽抵御北面女真威胁,这位统军的大将,正是刚刚被南宋朝廷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东海安抚制置使的洪过洪改之。

到了这个时候,洪过先前的五问中,最基本的东西被满足了:将汤思退免官问罪,改武职为文官,虽然官位上略降两级,总算是变成了文官,有了安抚一方,甚至日后入朝为相的资格。同时,南宋朝廷用“出镇”这种方式,掩盖了自己的尴尬和难堪,想把洪过尽快打发走。

按照正常来说,闹到这个程度应该是见好就收,虞允文和赵玮给洪过的私信中也是这个意思,当然,两人说的更加大义凛然,“留下有用之身以待变局”,一句话透出了赵玮的不甘心,还有心中对未来北伐的渴望。连洪遵送来的信中,也希望洪过到此为止,洪家若是继续支持下去,就与谋逆造反不远了,洪家内部到底有多少人肯继续走下去,还真不好说。

可是,那个洪过似乎永远会让所有人吃惊,他并未马上接受南宋朝廷的旨意,反是上奏赵构,希望能将滞留在襄阳的百万北民迁往高丽,“既然朝廷供养百万流民多有不便,不若由洪某为朝廷和官家分忧,洪过愿意倾全力一试,定要不在京西留下流民一人,以徒增朝廷烦恼”。

洪过说的客气,实则说的清楚:你们南宋朝廷不愿意赡养这些百姓,老子来养活,这些百姓都是信了老子洪过的话才来到这里,老子就要一定负责到底。

经过政事堂的商议后,索性顺水推舟答应下来,如果能用这百万人拖垮了洪过,那才是南宋朝廷的大幸。

得到了南宋朝廷批复后,洪家商号的各种船只立即动员起来,不仅仅是洪家商号的船,所有来往于汉水长江淮河的船只,都被人动员起来,从长江口的海门县溯流而上的船只装满了大米白面,返航时候满载了百姓一直运到海门,在那里,有洪家大批的海船等待着,装满一船就扬帆起航,向着东海路源源不绝的输送汉人百姓。

虽说,整件事看似解决,但是,洪过的大军一日不离开襄阳城,甚至说一日不离开南宋境内,大宋君臣就不会真正放心下来,此时此刻,洪过已经成为南宋的心腹大患,以至于赵构不惜得罪金国,也要利用高丽去安置洪过,甚至说,来个祸水北引,如果洪过能继续和金国死嗑才好。

眼看着南宋用牺牲金国利益,换取自己暂时安全,把个完颜兀古气得半死,反复警告和威胁无效后,他只有给大定天子完颜乌禄报信,希望乌禄能够采取有效的行动,立即制止这种牺牲金国利益的行径。

接到了完颜兀古的报信,乌禄苦笑一下,不得不承认,这完颜兀古是个合格的使者,如果没有洪过插脚,怕是现在金宋已经达成了新的和议。怎么每次他乌禄有什么大事要办,都会出现洪过这个家伙,而且只要有洪过掺合进来,乌禄的事就一定砸锅。

虽然心中如此痛恨洪过,痛恨赵构,可这一次乌禄真的没有办法了,不仅仅因为在东海路损失了五万兵马,此时东海路的那支签军竟然屯兵鸭绿江南岸,大有乘势向北突入金国境内的势头,虽然这些签军的战力微弱,可一旦真个被他们冲进去,还真会给乌禄的后方造成巨大威胁,此时乌禄能够想出的办法,只有拼凑了三四万女真老弱,装成一支精锐的样子,布置在了鸭绿江的北岸,试图暂时威吓住来自东海路的威胁。

之所以如此窘迫,是因为完颜乌禄面临了来自西面草原的威胁。

这次威胁大定朝廷的,不是草原上的游牧各部,而是那支逃入草原深处的契丹叛军。

原来,契丹叛军在耶律窝罕的率领下遁入斡鲁朵城后,经过一阵子的休养生息开始恢复实力,重新磨利爪子的契丹狼们,开始对周围的部族虎视眈眈,想要寻找一个新的目标试一试自己的锋芒。

就在这个时候,斡鲁朵城背后一阵骚乱,在克烈人和乃蛮人敬畏的注视下,一支风尘仆仆但不失雄壮的大军,向斡鲁朵城逼近。

让耶律窝罕大吃一惊的是,这支军队竟然也是打着辽国的旗号,人数在两万之间,看似实力不如他,但是从他们满是风霜的脸上,可以看到坚定的表情,无法想象,这些人会向他屈服。

在周围或是猜疑或是不怀好意的目光注视下,两支打着同样旗号的军队碰面了,与这支远来大军相比,耶律窝罕部下的旗号竟是那样的杂乱与寒酸,让坐在毡车上的耶律窝罕情不自禁的生出一种自卑感。

对方派人过来大声通报,他们是辽国皇帝耶律夷列陛下的臣子,受耶律撒八的请求,远征千里支援在女真人暴下的契丹同胞而来,至于耶律夷列其人,乃是辽国先皇帝耶律大石陛下的儿子。

耶律大石,西辽帝国!

耶律窝罕的部下立即闪过这个名字,原来,耶律撒八之所以肯对金国两个皇帝隐忍,竟是早就去寻找西辽帝国的耶律大石子孙回来,既然天祚皇帝的子孙都不在了,那么耶律大石的皇位就是不可动摇,如此一来,耶律窝罕所谓的辽国皇帝简直就是个笑话。

耶律窝罕脸色极为难看的返回了营地,刚刚回到这里,他的部下就做了鸟兽散,低着头扎入自己的帐篷中不再出来,似乎完全不将他这个皇帝放在眼中,让他暗自生气,但此时又不好发作,就只有暂时忍下来,等渡过这次的难关再与那些家伙算帐。

不过,耶律窝罕也感觉周围的空气万分紧张,别看西辽的大军人数少,但是,竟然反过来给耶律窝罕三天考虑,如果逾期,西辽的大军就要首先平叛,然后再去帮助契丹人夺回上京。是以,窝罕回到自己的汗帐后,立即调动了亲信的三千宫卫骑军在周围,牢牢守护住汗帐以防出现意外。

“平叛,哼,竟然说我是叛逆,老子提着脑袋造反的时候,你们这班少爷兵还不知在哪里享乐呢,耶律撒八,你这个混蛋,死了死了还不让老子消停——”

耶律窝罕一边喝着酒,一边愤愤的骂着,就在这个当口,突然外面传来一阵骚乱声,他烦闷的吼了几嗓子,外面的声音一下消失不见。

以为自己的喊话见效了,耶律窝罕又喝了几杯,突然,外面爆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