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雪芹小传 作者:周汝昌-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人入关以后汉人〃投充〃入旗者而言,后来也就乱用了。民国初年,俗语还指不缠足的妇女〃是个大旗下〃(大脚,因为满洲风俗妇女都是天足)。)。这种历史名词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呢?这就得对〃旗〃先有个大概的认识。

  旗,这语词还是明朝汉语,满语本是〃固山〃(译音)。旗,这物件本身原就是旗帜、旗纛的旗,可是在清代,这种作为军伍分队标志的旗,已经引伸其义而变为军队编制上的一种代称了。明朝已有〃总旗〃〃小旗〃的名目,其性质已经是一种编制等级了(注:可参看孙承泽《天府广记》卷十八兵部:〃明之兵制……大都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设'总旗'二名,'小旗'十名,大小联比以成军。〃);像农民军领袖闯王李自成,立号为〃奉天倡义大元帅〃的时候,曾自建白鬃大纛,而于左营立白帜,右营立绯(红)帜,前营立黑帜,后营立黄帜:这制度在形迹上已和满洲的分旗极为相似(注:旗制固为清代特有制度,其实亦受汉人旧制影响,由以上二例可以窥见其迹象,不过满人旗制又有它自己的特点而已。又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二分册指出,满洲旗制与其祖先金人的〃猛克〃制度有相似点。)。所不同的,满洲的固山旗,又不仅仅是一种军队编制,而是合军政、民政、〃家政〃三者而为一的整体制度,极有其特点。满洲的贵、贱、军、民,后来都编入〃固山〃,受旗制的严格约束。 

  满洲旗制共分八旗,各旗身份地位不尽相同,我们也必须稍加了解。这种身份地位的不同,是由一系列的历史根源和发展而形成的。   

  最初,满人由于出猎行围(这是他们当时的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每人出箭一支,每十人择一人为之率领,维持队次秩序,叫做〃牛录额真〃。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清太祖)本着旧有的习俗,分编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为长官(后用汉名,称为〃佐领〃)。后来,以每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后来的〃旗〃和〃都统〃)。这就是〃旗〃的雏型和基本编制。又由于行围时队形本来也有组织:中间为〃围底〃,犹如中军、大本营;左右分二〃围肩〃,犹如左右翼;两肩末端为〃乌图哩〃,犹如所谓前哨;四处各有旗帜:中立黄纛(注:黄色在当时最为〃尊贵〃,代表封建统治政权。努尔哈赤以黄色旗为首旗,而李自成以白色旗为首旗,贬黄旗为末色,这是否也反映出封建性与革命性的区别,还是一种偶然现象,可备研讨。),两翼立红、白二纛,翼尾立蓝纛,以为标志,便于指挥(注:见弘■《瑶华诗钞》卷九《忆昔》诗原注。昭槤《啸亭杂录》所叙即据此入书。按此记载虽系稍晚的实况,但其为旧制之遗迹则无可疑。八旗中的四色,次序是黄白红蓝,这是改定后的次序,在早期的时候,四色的次序与此不同,后来白旗升次,蓝旗降次,才成为有清一朝的旗色定制。),所以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努尔哈赤便将军队在上述基础上正式编立了四旗制。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因人数日增(以满人为主,也包括着蒙、汉、朝鲜、俄罗斯等各旗人),于是又由旗扩充为八旗。八旗的旗帜颜色分别法是上述四色整旗、外加以四种原色为地而围以异色镶边的镶旗。后来,又迭加增编〃蒙古旗〃和〃汉军旗〃(注:汉军旗编立最晚,原是满人初得明朝大炮以后所编的炮兵队;其后明朝变节将领率兵投降满洲,亦编入汉军旗。这和满洲旗里的汉姓人是绝然不同性质的两回事。),原来的本部遂因区别上的需要而专称为〃满洲旗〃。实际是三类军旗各八旗,共有二十四旗。 

  曹雪芹家所隶属的,是满洲正(〃整〃字简写体)白旗。   

  一般说来,非满洲血统而隶属于〃满洲旗〃而又是〃正旗〃的,都是资格很老的〃旧人〃(注:参看下两条注。),这道理,看了上面的叙述就不言而喻,因为这种旗内都是归旗极早的人家。这种人家,由于和满洲的关系密切、历史久远,其生活习俗,都〃满化〃得很深了,除了一两点表面标志之外,有时就猝然难以分辨了,这种从辽东入关的老汉姓旗人,如果渐渐改用汉人的习俗,会被指斥为〃纵欲丧心〃的(注:乾隆时满人舒坤批《随园诗话》曾记:〃余见汉军蒋攸铦,本籍宝坻〔按当云本辽东人,入关后居宝坻〕,其先人因田文镜提拔,遂登仕版,……其家妇女缠足饮食日用,悉仿南人〔按指汉人〕,……内用尚书,例兼都统,以不识清文〔满文〕辞。此尤纵欲丧心者也。〃即斥辽东老汉军之改从汉俗,则其本皆满俗可知。老包衣籍之曹家视老汉军又过之远甚。)

  曹雪芹家,正是这样的一户〃老旧家〃。   

  了解了上一点,还必须了解曹雪芹是所谓〃上三旗包衣人〃或〃内务府包衣旗人〃。   

  上三旗是:厢(〃镶〃字简写体)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八旗中的其余五旗,相对地称为〃下五旗〃。上三旗由皇帝自将,下五旗归王公分领。这种区分,其历史内容说来也很话长,如今只极简单地说明一点:满洲(那时国号还叫做〃金〃)初期,虽亦有〃汗〃为总酋长,但全体的军、政大事,实由各旗旗主共议公决;旗主在个别本旗固然是各方面的最高统治主,即在整个旗集体中,也是和〃汗〃平起平坐、身份不甚悬殊的首领,因为实力(即所拥有的本旗兵丁)既然全等,所以威权自亦相当;后来随事势演变,〃汗〃的权力地位日益增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随之而日益加深,于是出现贵族们自相残害、兼并的丑事;本来分领于三个旗主的三个旗,竟然为皇帝(由〃汗〃发展而成的)一手所集中掌握,就是这等情事的结果。因为这三旗既然是归皇帝直接管领的了,所以特称为〃上三旗〃。 

  正白旗,本来并不在上三旗之数。早期正白旗的第一代旗主本来先是努尔哈赤自己兼领,后归多铎率领;崇德四年(1639)多铎获罪,此后多尔衮逐步掌管了此旗。曹雪芹的始祖,名叫曹世选(〃世选〃后又作〃锡远〃,又单名一个〃宝〃字。本名是曹宝,世选是改名或表字),原来可能是居住东北铁岭卫(今辽宁·铁岭县)到辽阳这一带地方,一种推断是约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或略为先后,被满洲军队俘掠(注:满洲贵族,以武力从极北的早期根据地向南发展推进,攻城陷地,随处俘掠人口为奴;因此原籍愈在北一带的旗下奴隶,就愈是被俘入旗最早的〃老资格〃。用这办法,来考查从关外到关内的无数批的被俘汉人旗奴的历史次序,大致不会错。),另一推断是后来由于别的原故成为奴隶,不久就跟了多尔衮。从此,曹家世世代代作满洲奴隶,隶属于正白旗。 

  多尔衮(1612…1650),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却排行在九,人称〃九王〃(现在北京城东还有〃九王坟〃这地名)。他带领的正白旗兵,是八旗中最强大的一支大军,东征西战,多立首功(注:这〃功〃,实际都是罪行,因为当时满洲统治者的军队是到处侵略掠夺者。若论〃首功〃,那么满兵刚要入关时先把李自成的农民军给打败了的,就是白旗兵,这实际更是首罪了。闯王的军队也以白旗为主色,所以描写当时战场情景的人说是一片白旗如雪。)。因此他很为努尔哈赤所鍾爱,有意立为嗣子。及努尔哈赤一死,帝位却被其第八子皇太极(清太宗)谋得。由这里种下了很多皇室内部矛盾事因。但到明朝的京都为农民军所破、满洲兵乘机进入北京的时候,第一个占据了〃龙位〃的满洲皇帝,名义上虽然是皇太极的幼儿福临(顺治帝),实际上就是这位〃摄政〃的九王。他才是满洲入关前后之际的大清帝国的真正〃创业主〃,掌握一切实权,顺治至称之为〃皇父〃〃父王〃。入关后以顺治的名义第一次赏赐多尔衮是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万两! 

  曹世选是跟着这样的〃主子〃进了关,而他家遂由〃包衣下贱〃一跃而成为〃从龙勋旧〃。   

  多尔衮的威势,以他意外的早亡(顺治七年)而告了结束;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演变发展的结果,使他在死后不久即获罪名、削封典、籍家产,〃九王系〃的势力全部败覆,顺治才得〃亲政〃。他遗下的正白旗这一支实力,未再另派旗主,遂归顺治系自己占有(注:按原来制度说,上三旗的分属是:厢黄旗归太子,正黄旗归皇帝,正白旗归太后。见抄本《永宪录》卷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本)。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一也有同样记载。因此曹家可能和康熙的太后有关系。)。正白旗之所以独得〃拔乎〃诸旗之表而与厢黄、正黄两旗(皇帝系的实力)并列,成为〃上三旗〃之一,即由于此。

  曹家,自然因此也就入于上三旗。这就是说,他家和实际掌政的皇室派系,始终不由己地〃凑合〃在一起,而且关系十分特殊地切近。   

  不过,曹世选的奴隶身份却不能改变,他家世代都是〃包衣〃人。〃包衣〃是满语音译,意思是〃家里的〃〃家下人〃,就是家奴(注:〃包衣〃的全称是〃包衣阿哈〃(booiaha),亦可单称〃阿哈〃。包衣阿哈中男的叫做〃包衣捏儿麻〃(booi niyalm a),女的叫作〃包衣赫赫(booi hehe),义即男仆、女婢。按曹家隶属于〃包衣旗鼓佐领〃;抄本《八旗掌故》卷一云:〃又满洲八旗包衣参领下分辖各佐领……下又有'管领''分管''管辖'各名目,其佐领或称'旗鼓佐领',……蒙古、汉军,俱无包衣佐领。〃又注云:〃旗鼓佐领下人,多系国初民人投充,如见在大粮庄头、园夫之类。〃而福格《听雨丛谈》谓包衣佐领原系兵弁家丁性质。曹家先世毕竟如何归旗并成为何种家奴,尚待详考。参看书末补注。)。满洲贵族把这种人是看得极为〃下贱〃的,但又非常需要他们,离开不得。

  明朝的皇室,没有另外的家奴,只有宫廷里的特种供役人:太监。太监本是极穷苦的好人家的子弟、被残害了身体(连带着精神)而送入牢笼去受苦服劳的最为可怜的一种受压迫者,但他们往往受了封建统治者的毒害,却变为穷凶极恶的统治爪牙,无恶不作;明朝的腐朽败亡,太监们特别〃与有力焉〃。清朝皇帝有鉴于此,所以在承袭明朝各种制度的同时,却先将太监们管事的〃二十四衙门〃加以删并,最后撤除,而改设〃内务府〃,以皇室家奴上三旗里的包衣人来代替了太监的各项执事。 

  内务府于是就成了管理皇家的财产、收入、饮食、器用、玩好、各项日常生活琐事、各种有关礼仪……的〃管家衙门〃(注:参看《文献论丛》曹宗儒《总管内务府考略》:〃世祖入关,……而掌宫内政令者,仍属包衣昂邦。昂邦,又译作总管,是其名为家之总管,而清帝已化家为国,官文书遂译为内务府总管矣。〃包衣昂邦或总管,实即〃管家头儿〃的意思。昂邦或译谙班。内务府并无下五旗人,也并无蒙古旗、汉军旗的人。有汉族血统的包衣人,一概称为〃汉姓人〃,因为他们还是属于满洲旗分之内。清末成立了海军衙门,职位完全为满人把持了,所以当时还有〃新内务府〃的讽语。)。从这一点讲,特别是和明朝的二十四衙门以及司礼监干政和东厂掌刑比起来,内务府完全限于皇帝〃私家〃的事务,和刑、政等国家大事分清了,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有它的改进性和可取之点;但它也还是由太监制那里承袭来了一些〃流风余韵〃,例如一些重要税收,像盐政、织造、窑、矿等项,仍旧要由作为太监之〃后身〃的内务府人员来全部掌握或部分干预。   由上所述,就可见内务府包衣人是一种身份极为特殊的清代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也是满洲早期比较原始性阶段的社会的遗迹。内府包衣,在最高统治集团之内,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受害者,而在那集团之〃外〃,却又是进行压迫、剥削的害人者;一方面,他们的身份至微极贱,而另一方面又〃呼吸通帝座〃,反而可以比别种人更容易地升官发财、假权作势,他们的〃富贵荣华〃,实际享受,比之一般大官巨卿,有时并无逊色。 

  曹雪芹的家世,就正是如此。我们上面所谓曹雪芹的〃特殊身份〃,就是指这点而说的。   

  要讲曹雪芹的一切,不由这里说起,就无法讲下去;这是决定曹雪芹的特殊生活经历的第一层关键。同时也可以弄清楚,有些人说曹雪芹家是〃权要〃、是〃豪门贵族〃,那实在是一种并不十分正确而很易滋生误会的提法。我想,如果稍为了解清代康、雍、乾时期的真正权要豪门,如明珠、隆科多、傅恒等人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