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烈明-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品点点头。

儒生不由得有些发呆,继而啧啧称道,“想不到中都竟有如此人才?”

王品拍拍手,“放心,这个人才一定让你杨伯祥见到便是!”

说完了朱平安,王品将话题重又引回到儒生的身上,“对了,这次怎么会派你伯祥先生来走这一遭,您这一离开,太子身边不是无人可用了吗?”

儒生一声长叹,“王公公还不知道吧,我已经被调往兵部职方司,将要到宣大总督卢象昇卢督师麾下效命了!”

“什么?”王品大惊失色。

第六十六章杨廷麟

见到朱平安之后,来自于京师的儒生对于他的观感却有些失望。一个原因,眼前的这个武将着实是有点年轻的不像话了,听闻王品所说,此人眼下不过十六岁的年纪,跟儒生想象中能做出“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样豪迈的境界完全不搭界。

另一个原因,便是这位朱大人,从一进得房间来,全身的注意力便被儒生拿出的那张毕懋康当年进呈给皇帝的自发火铳图样给吸引住了,竟是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这个冒着风险,千里迢迢来到凤阳送图样的信使。

率领孤军,击退来犯至三万流贼;检举揭发廖永堂,除去凤阳一大毒瘤;训练士卒,整训精兵;关心民生,发现新作物。如此的桩桩件件,和眼前的这个青涩少年却是想去甚大,这让儒生不禁有些动摇。

王品力荐给太子竟然是这样一个人,会不会言过其实了。一个武夫,就算有些文采,但如果只重火铳这些旁门左道,而完全不懂得济世爱民之道,那今后也不会对朝廷社稷有什么益处。

看到儒生的脸色有些不豫,王品赶忙轻咳了一声,“这个,平安贤弟……!”

“原来如此啊!”朱平安如获至宝的捧着那张图纸,一时间如痴如醉难以自拔。“这不就是以转轮击打火石的雏形吗?果然便是燧发枪的鼻祖,我中华人杰地灵,竟然不逊于欧罗巴人发明此物!”

看到朱平安没有反应,儒生脸上的怒色更盛,王品只得站起来,起身到朱平安的身边,在他肩上重重一拍。

朱平安这才回过神来,看看王品和儒生的神情,不由得有些过意不去,连连拱手致歉。

王品咳嗽两声,赶忙再次为朱平安引荐,“这位便是从京城千里迢迢赶来的原东宫侍读讲读官,翰林院编修杨廷麟大人,现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王品着重加强了“东宫”两字,意在提醒朱平安,如果不是太子殿下帮忙,朱平安休想弄到这张毕懋康研发的自发火铳的图样。这份图样对于朱平安的意义非同凡响,王品希望以此为契机,就算不能让其现在表态效忠于太子,至少也能在心中东宫有一份感激之情存在。更何况,此次专程而来的,还是太子格外心重的杨廷麟,此人年少才高,可是朝廷中的后起之秀。他的到来,也能彰显太子对王品和朱平安的重视。

虽然,杨廷麟来凤阳只是适逢其会而已。

朱平安赶忙见礼。这是理所应当的,人家大老远的跑到凤阳来,就是为了帮你找一张图纸,这份情意着实是让朱平安心生感激。

朱慈烺虽然是诸多悲催的亡国太子之一,但其人在正史和野史中风评都还不错,只不过崇祯实在是比之更加倒霉,直接连带着他也受了连累,连皇位究竟是什么滋味都没尝到,便湮没于浩浩的历史大潮中,至于他是否是一位有能力的明君,一旦他即位,是否能够力挽狂澜,那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因为他和几个嫡亲兄弟的过早失踪或者是被杀,使得南明朝廷始终没有找到一个令各方势力都认可的君王,也埋下了南明诸王互相攻伐,白白耗费抗清力量,错失北伐良机的伏笔。

不管朱慈烺最终如何,反正现在他是率先通过王品向朱平安表达了善意,这一点,朱平安不可能察觉不到。

路振飞官居要职,接下来更有可能巡抚两淮,加上其个人的品性,他是绝不可能对王品的拉拢表露出明确的态度来的。

而朱平安也深知自己的恩师对于自己的提醒。和东宫一系的人马交往,可以,但要时刻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这和后世的官场没有什么区别。

等等,面前这个面带些许傲气,面白短须,个子不高的书生叫什么名字?杨廷麟?居然是他!

杨廷麟,字伯祥,崇祯四年进士。为朝廷中坚决的主战派官员,虽然官职不算显赫,但在朝中声望颇隆,被杨嗣昌所忌。之后改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入卢象昇宣大军中参赞军事,卢象昇大喜,委以重任。

巨鹿之战后,卢象昇以身殉国,杨廷麟被贬江西。清军南下,杨廷麟死守赣州,城破后,全身戎装,以身入城西清水塘自尽殉国。清军感其忠烈,以四扇门为棺,葬于南门外。

其忠义自此之后长留世间,即便是清廷入主中原,历任地方官府也自发为其修葺坟墓,兴建忠烈祠。究其原因,也许正是《王藩重修杨忠节公墓记》中所云:“呜呼!忠义之理不泯于人心也。”

杨廷麟也成为千万为抗清而殉国的士林中人的典型代表。

更重要的事,杨廷麟并不是那种只会空谈误国的读书人,而是真正有着实干之才的人物,这一点,倒是和路振飞极为相像。南明风雨数十年,其间涌现出不少志士仁人,然而大多数只是空有一腔热血,缺少的是真正有才干的官员。

隆武二年,清军进犯江西,时任隆武朝武英殿大学士的杨廷麟奉旨前往赣州辅助江西总督万元吉与清军决战。其时,赣州作为连接福建与湖南的枢纽,又是广东的屏障,其附近已经集结明军四万余人。杨廷麟力主趁诸军初至,锐气方张之时,与清军决一死战。如果万元吉当时能采纳杨廷麟的建议,或许之后的悲剧便不会发生。

但万元吉坚持要等候广东水师到来,水陆并进。清军便抓住这一关键时刻,首先截杀广东水师,接着便是顺势攻击赣州。明军各部锐气已丧,又遭逢清军猛攻,顿时大乱,各部慌忙撤退。将万元吉和杨廷麟这支孤军留在了赣州城内。

赣州失陷之后,福建、广东门户大开,不到半年,隆武帝便在汀州遇难,隆武朝廷由此覆亡。

杨廷麟的悲剧就在于,他的一生从未得到过真正的重用。崇祯朝时,被杨嗣昌排挤。到了隆武朝,虽然被奉为大学士,入主内阁,但此时,已经是各路藩镇掌握大权的时代。郑芝龙、何滕蛟、万元吉等人手握兵权,杨廷麟作为一个内阁大学士,手下可以调动的兵马不过千人,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战略眼光,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只能无奈的跳进清水潭中,眼睁睁的看着隆武朝廷的大厦倾覆倒下。

“看朱大人的神情,似乎是对这张图纸甚感兴趣。实不相瞒,此物已被积压在内库中经年,朝中文武甚至是陛下都未曾提及,恕我直言,实在是看不出这器械于朝廷于社稷究竟有何益处?”

杨廷麟的忽然开口,打断了朱平安的思绪。看看眼前这位历史名人,朱平安早已没有初来时看到名人便激动的不能自已的兴奋。而看杨廷麟的表情,似乎对自己看重这张图纸甚为不屑。

朱平安笑了笑。这也难怪,眼下的大明士子,眼光始终还局限在这片土地上,对于周围的邻国和广袤的世界还缺乏足够的了解,虽然大明已经算是一个开放的国度,但像徐光启那样的经世之才还是太少了。

朱平安冲着杨廷麟摇摇手中的图纸,珍而重之的叠好放进怀中,冲着杨廷麟一揖倒地。“平安为麾下将士、大明百姓多谢杨大人不远千里将这份图纸送至凤阳,未使其蒙尘深宫!”

杨廷麟一愣,随即便有些恼怒,却气极反笑,“看来我杨某人倒是沾了这图纸的光,却不知这图纸有何过人之处,让朱大人如此看重。在杨某看来,这不过是大明军中的一件普通军械,便是制造出来,却又能如何,难道可成为国之利器吗?”

朱平安想了想,郑重的点点头,“杨大人所言甚是,这真是一件国之利器!”

朱平安针锋相对的回答,让杨廷麟勃然大怒,“王公公向太子殿下举荐朱大人,这才有了杨某凤阳之行。淮河岸边,杨某亲见贵部士卒举止有度,尚且心中称奇,如今一见,倒是见面不如闻名了。朱大人只知对此细枝末节、军器小道感兴趣,难道圣人的经世治国之道便不重要吗?”

朱平安长叹一声。特么这大明朝的士子怎么都是这一个德行,刚刚对杨廷麟还有些好感,这句话一出,其人在朱平安心中的印象顿时大打折扣。

之前便遇到这样一个极品,就是东林党的死忠粉丝张继祖,张大举人。这位举人老爷奉旨在家闭门思过,刚开始闭门倒是确有其事,思过什么的倒是未必。到了后来,干脆连闭门也不干了,整日里有事没事学的和王品一样,喜欢上高墙卫的军营和田庄逛逛转转,见到朱平安便是一大通之乎者也,圣人言论的丢过来,搞得朱平安不厌其烦。

后来一想,这边几乎可以肯定便是那两个老匹夫黄公辅和陈子壮在背后搞的鬼。东林一党在崇祯朝也不受待见,眼见着影响力与日俱减,这些个读书人可是备受煎熬,将主意打到自己的头上也不稀奇,更何况,自己身后还有一个位高权重的恩师路振飞。东林一党如何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想不到这杨廷麟也是如此,枉自己还以为他是个实干官员,值得深交,却没想到一张口竟然和张继祖是一个德行,真是让朱平安大感失望,看着杨廷麟剑拔弩张、跃跃欲试的样子,朱平安也是血气上涌,这样的人不教训一下,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第六十七章舌战

职方司,全称是“兵部职方清吏司”。主官为兵部郎中,下设五品员外郎和六品主事,主要职责是拟定军事计划,进行军事统筹以及后勤工作,属于风险大、劳动强度高,油水少的“高危岗位”。

杨廷麟原为翰林院正七品编修,虽然品级不高,却因为才名卓著,被任命为东宫侍读,并为讲读官。如此一来,身份便水涨船高,这次被调往兵部,品级虽然提高了,但却是标标准准的明升暗降。

杨廷麟如何会被调至兵部,朱平安心中一清二楚。想到这里,朱平安对着杨廷麟一躬身,声调却冷淡了很多。“久闻杨大人乃是‘知兵’之人,却不知杨大人对此物有何看法呢?莫非在杨大人眼中,这只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吗?”

杨廷麟傲然而立,双手负在身后,听到“知兵”二字,却是脸庞微微一红。自己这次被调至兵部,便是托了这两个字的缘故。此时听到这句话,心中顿时不是滋味。

“此物不过是一件军械,要想一次改变朝局,振作军威,未免有些太儿戏了吧!内忧外患之际,正需要君臣上下一心,以圣人教诲推行王道,整顿吏治,肃正朝纲,这才会大有可为。像朱大人一般,沉醉于某些小道之中而不自拔,于国何益,于朝廷何益?”

朱平安淡淡的一笑,“大人说了这么多,我却只想问两件事情。第一,如今流贼作乱,烽烟四起,关外还有东虏虎视眈眈,朝廷欲平此两乱,钱粮从何而来?第二,剿灭乱匪,朝廷征调山陕、河北、河南等地官军不下十万之众,眼见着就要全歼乱匪。可是,如果东虏此时入寇南下,大人以为将要如何化解呢?”

“这两件事情,一为用兵之关键,二为目前形势,大人既然胸怀壮志,那就不妨先将这两个难题先解答一下吧。这之后,再说什么整顿吏治什么的也不晚啊?”

“这有何难?”杨廷麟冷笑一声,开始侃侃而谈。“先说你所言第一点。我大明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江淮江南尤其富庶,只要派遣能员巡抚两地,裁撤盐道镇府太监,清理盐务,便可得饷银数十万两。还有,福建、两广海贸兴旺,而朝廷却未能从中获利万一,唯有于当地设置市舶司,征收税赋,钱粮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还有你所言第二点,如果东虏南下。山海关一线集结我边军精锐数万,以坚城固守,加上我军火炮犀利,敌寇只能望而兴叹。还有,卢督师统重兵屯于宣大,其人文韬武略,乃是我大明名将,流贼闻其名而胆丧,有他在,何愁东虏?只要山海关一线和宣大能牢牢的拖住东虏主力。我大明官军必能全歼流贼残余,然后从容北上,与边军会师,共击鞑虏!”

一席话说完,杨廷麟神清气爽。这番思虑也是他花费了好长时间和好多心血才完成的。想不到今天竟然用在了和朱平安的辩论上,使得他有一种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朱平安倒是很惊讶,没想到杨廷麟居然能看到明末时期,盐务和海务对于朝廷财政的重要影响,有这一点,便足以证明杨廷麟并不是一个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只不过,虽然难能可贵,但也从侧面证明了杨廷麟毕竟是从进士直接进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