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烈明-第3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绿营的混乱却是出乎博洛的预料,尤其是在秦广廉等人带领五万多精锐断然出走的消息传开之后,绿营各部参将、统领等人心浮动,情势立刻变得无法掌控起来。

此时的博洛欲哭无泪,想战不能战,想走也是无路可循。想当初南下湖广时的风光无限,真是境遇两重天。此时还谈什么归路和粮草补给,看看眼下清军的乱象,就知道后路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那些曾经匍匐在脚下的汉人士卒,现在已经是变得不顾一切,甚至不惜对八旗中人刀兵相向。

“汉人果然是靠不住的!”博洛用鲜血在心中刻下了这个教训。但为时已晚。

夜幕降临之后,路振飞的安远军趁着火势发动进攻,一上来便投入了全部的有生力量,南京城下再度变成修罗地狱,清军的鲜血湮没了大大小小的溪流沟壑,明军的骑兵在尸体堆上纵横驰骋,人头滚滚落地,汉军士卒成片的丢弃兵刃跪地请降,八旗的兵丁绝望的在如林的刀枪中拼杀。直到力竭身亡。

博洛和屯齐带领着仅存的一万多八旗子弟在乱军中左突右冲,但没有了绿营的向导,加上夜色中火光冲天,烟雾弥漫所以始终就在秦淮河一线打转。

天光渐亮身亡时分,朱大典的浙江明军也赶到了战场,城内也组织起了两万多人由城中冲了出来,内外夹攻之下,清军临时拼凑起来的防线终于全线崩溃。博洛和屯齐带领着五千多残兵败将向滁州琅琊山一带撤退。

三路明军在聚宝门城下会师,一时之间欢声雷动。史可法、陈子壮、王廷臣、陈明遇等人出城迎接路振飞和朱大典的援军。

直到见到路振飞和朱大典两人,史可法等人这才知道,原来吴三桂已经在福建兵败,退往江西,到现在为止,清军南下的三路大军其中两路已经被打残。剩下的洪承畴远在四川,可以说,江南、闽粤的局面已经初步安定下来了,剩下的就是要将清军留在湖广、南直隶、浙江的残部剿灭干净。

朱大典已经六十多岁的年纪,虽然一身戎装。但保养的却是异常得当,须眉有些花白,脸色红润异常,与民间盛传的贪名却是有着迥异的差别。路振飞和史可法在朝中为官多年,深知此人贪名在外,但其人却是颇有才干,尤其是身为文官,却在剿灭流寇战役中屡次立下大功。自崇祯十四年被贬官之后,便一直在家中赋闲。直到义兴皇帝登记之后,这才复出。不过因为和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不和,所以一直未受重用。

想不到此人倒是极擅把握机会,竟然在浙江起兵,看他来援南京的节点,显然已经投靠了睿王朱平安。

朱大典其人的性格倒是与他的面像不符,面对史可法和路振飞的时候恪守礼制,但一转头过来,说出话却是大大咧咧。“今日之战真是痛快,被吴三桂那个背主小人在浙江追了半个月,逼得老子只能在天麓山中打转,如今杀得鞑子人头滚滚,这才出了一口恶气啊!”

史可法皱皱眉头,围城三月有余,最近这段时日,城中的粮草开始定量定时分发,已经有些捉襟见肘,史可法却是身先士卒,每日里只吃一餐,在他的带动下,阖城的官吏都是尽皆效仿,省下来的粮食都配给给守城的将士,因此整个人都消瘦一圈,以至于原本合身的官袍如今都显得空荡荡的。

朱大典这番明显拍马屁的话语,在史可法听来却是有些刺耳。索性一甩袍袖,自顾自的到军营中抚慰受伤的士卒去了。

不过朱大典看着他的背影却只是微微一笑,细腻红润的脸上笑容不减半分。

史可法前脚刚走,李过、李来亨父子便率领着忠贞营中的骑兵如同一阵分一般疾驰到面前。

三万忠贞营在三个月来减员将近三分之二,死伤可谓惨重,李来亨的赤虎营也损失不小。因此,这些个骑兵也都憋着一股子劲,总算等到了出城杀敌的时候。

城门大开之后,城中所有的骑兵倾巢而出,其中忠贞营和赤虎营倒是主力,追亡逐北、斩获无数。

战马扬起四蹄,傲啸长空,骑兵们随手一掷,便将三个人从马背上丢了下来,径直摔在坚硬的土地上。

李过父子翻身下马,冲着众人拱手施礼。直到如今,李过面对着明廷的文臣武将还免不了透出一丝尴尬,但李来亨却是没有丝毫的拘谨,黝黑年轻的面庞上透出掩饰不住的喜色,“托诸位大人的洪福,幸赖将士用命,咱们可是逮到了一条大鱼!”

听闻此言,众人都是好奇起来,纷纷看向那倒在地上被绑缚的如同粽子一般的三个人。

三个人中一个是身形干瘦、拖着一条花白辫子的老者,身上盔甲的破损处露出里面的内衬锦袍,竟是显现出黑色金线龙纹的式样。众人不禁一惊,这分明是满清藩王的服饰啊。

“鞑子天佑军主帅,我大明叛将,清虏怀顺王耿仲明,旁边两个就是他的兄弟耿仲裕和他的儿子耿继茂!”

话音刚落,朱大典便是惊呼了一声,慌忙走近了几步,探身到耿仲明的身前,旁边的侍卫会意,一把攥住耿仲明脑后的辫子,用力一勒,耿仲明口中痛呼,脑袋不由自主的向后仰去。

朱大典的双眼顿时变得通红,一口浓痰便径直吐在了耿仲明的脸上,抬起一直叫来,用力的在其脸上抹来抹去,耿仲明满是烟灰的脸庞终于露出本来的面目。

“叛贼,你也有今天!”朱大典捶胸顿足,不顾一切的冲上去对耿仲明又是打骂又是撕咬,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份,身上原本亮丽的甲胄也变得盔歪甲斜,头盔更是掉在了地上,发髻也变得散乱起来。

众人大惊,赶忙将其拉开,耿仲明的脸上却是生生的被朱大典撕下一块皮肉来,鲜血长流,惨叫不已,旁边的耿仲裕早已吓得瘫倒在地,屎尿流了一裤裆,耿继茂更是瑟缩成一团,浑身颤栗。

朱大典嘶声大叫:“初阳公,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贼终于授首,你在天有灵,可以含笑九泉了!”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山东吴桥兵变的时候,朱大典却是挂名的山东巡抚,孙元化被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叛军击败,后来被朝廷下狱问罪,冤死于京师西市。倒是这朱大典临危受命,担起平叛之责,率领三万辽军一举击败叛军,杀死叛军首领李九成、陈有时,逼得孔有德、耿仲明等人不得不渡海投靠满清。当时,吴三桂、刘良佐等人还只是他麾下的偏将而已。

可以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便是使得孙元化被杀的罪魁祸首。可以说,如果没有吴桥兵变,恐怕也不会让满清如此迅速的壮大。孙元化一死,登莱对于关外的威胁不复存在,对于满清的海商遏制也就此消失。

朱大典久在山东为官,自然是对这三人恨之入骨。

众人同心协力,总算将朱大典劝住,朱大典喘着粗气,瞪着一双通红的眼珠子,盯着耿仲明看了许久,忽然间却是放声大哭,猛然跪倒在众人身前。

“老夫次来南京,万没想到竟然能生擒毕生刻骨之仇敌,老夫只有一个请求,万望众位能够答应!“

朱大典一指耿仲明等三人,“此辈都是我大明之不忠不孝之徒,纵然千刀万剐也难解老夫心头之恨。如今初阳公的几位公子都在山东军中,这是初阳公之大幸,老夫也甚感欣慰,只求能将此贼交于老夫,老夫愿带着他到山东去,就在初阳公的灵位前,枭其首级,敬献于初阳公灵前!”

第四十九章滁州迷雾

从南京城下突围而出的第二天,天空中就飘起了雨丝,博洛不清楚,屯齐和麾下的五千多八旗兵卒们更不清楚,江南已经进入到了特有的梅雨季节。缠绵的雨势从开始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想要结束的打算,一连十三天,竟然没有看到一点放晴的可能。

从南京到滁州势必要经过琅琊山,一路上要经过大大小小十余座城关,但博洛却是丝毫不敢和这些城关的守将取得联系。南下大军的主力是绿营,绿营如今军心已乱,各部争相溃散,其中不乏重新投靠明军的,博洛和屯齐已经成了他们眼中价值万金的投名状,这个时候,博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再相信这些汉人的。

博洛甚至打定了主意,如果能活着回到山陕,回到北直隶,就算是要了他的性命,他也要上折子谏言,无论如何不能再重用这些汉人,这些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沿途被清军控制的城关不能信任,也就等于是博洛的这五千兵马已经成了一直没有补给来源的孤军。一路上,博洛收拢了两千多散兵游勇,但同时也丢下了不少的尸体。这些清军都是受伤的士卒,因为得不到救治,缺医少药,又承受不住艰苦的行军,不得不慢慢的走向死亡。

每丢下一具尸身,就像是往博洛的心口上狠狠的刺了一刀。

没有了甲胄和兵器,清军士卒们还可以忍受,毕竟四面楚歌。现在只要能活着便要比那些死在南京城上城下的袍泽们要幸运得多,但没有了粮食却让军中上下死气沉沉,看不到一点可以活着走出南直隶、湖广的希望。

不得已。博洛只得带着麾下这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头皮光光却顶着一条辫子的士卒们在山林里逡巡,能打到些野物来,已经是谢天谢地了。但这南方的山林却是又与关外的迥然不同,尤其是这淅淅沥沥的绵绵细雨,催生了不少的毒虫蛇蚁,清军士卒们哪里懂得这些。在山林中走了不到五天,便有两百多人永远的倒在了其中,死的不明不白。

眼前只有一个希望。那便是尽快到达滁州。滁州的守将是博洛安排下的心腹,也是正蓝旗中有名的猛将,别勒慎。跟随博洛南征北战多年,虽然官职不高。但却是实打实从博洛麾下走出的包衣奴才。就连在八旗之中都只认博洛的命令,这点憨直的脾气就连多尔衮兄弟都是一清二楚的。

之所以将别勒慎安排在滁州,当时也是博洛临时起意留下的一点后手,想不到现在却是真的用得上了。留在滁州的还有博洛麾下的三千马甲,虽比不得两蓝旗中的白甲精兵,但战力也是颇为强悍的。

如今,明军刚刚开始反攻,兵锋还打不到滁州。河南增援而来的明军依照教程的考虑,最快也只能是到达凤阳府和庐州府的交界。还远远不能威胁到滁州的安全。绿营兵如果有反意的话,没有数万人马加上火炮的支援,也绝不可能在一时三刻之间轻易的攻陷滁州,这一点,博洛对于别勒慎此人的才干有着绝对的信心。

盘桓了数日之后,博洛所部终于走出了琅琊山,根据派出的哨探打听,后面的明军暂时不见踪影,想来已经是被甩开了距离。博洛长出一口气,命令麾下将领士卒不惜体力,全力向滁州进发。

滁州是明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地,更是大明的发源地,在明朝的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凤阳府设立之后,滁州并没有归于管辖之下,而是自领一州,掌管来安、全椒等县,成为南直隶的直辖州府,由此便可见其“开天首郡”的称号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成祖皇帝朱棣迁都北京之后,修建京京官道,加强北京与南京之间的联系,滁州至南京这一段便是进入淮扬、江南的交通要道,也由此推动了滁州地区的繁荣和兴盛。

天启年间之后,天灾频繁,凤阳府、滁州也逐渐衰落下去,但京京官道却是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内乱频繁,朝廷连年调兵,官道也是不敢掉以轻心。所以保留的还算完整通畅。

但博洛却是不敢轻易的走宽阔的大道,只能走担子铺、官塘铺过滁河走小路直奔滁州,沿途的情形和博洛、屯齐猜测的差不多,原本留在各地的绿营守军果然不是背叛就是弃城而去,还有些直接便是落草为寇,专门以截杀落单的清军八旗士卒将领为生。这些天,死在他们的手中的八旗残兵便不在少数。

南直隶地界连年被流寇、官军、清军所洗劫,早已是千里无鸡鸣的萧条惨状,离开了山林,博洛清军所部竟然找不到一丁点补给的渠道。

就这样忍饥挨饿的总算到达了滁州城外,看着城头上依旧高高飘扬的镶着蓝边的金龙旗帜,博洛和屯齐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城外来了这么多的乱兵,城头上一片慌乱,透过连绵的雨丝可以清晰的看到,城头上全是身着八旗铁甲的士卒在紧张的布防。博洛的心头顿生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回身看看自己麾下的士卒等人,心头也是一阵酸楚,现在这幅样子,还有谁能够认出这就是昔日纵横无敌的两蓝旗精兵啊!

城头上的清军士卒大声用满语警告城下的兵马,让他们不要靠近,否则便要开弓放箭。屯齐急忙摘掉头上的铁盔,大声呼喝着士卒们不要鲁莽,让他们快快请别勒慎登城答话。

士卒们好像是认出了屯齐的模样,不大会的功夫,一员全副甲胄的将官便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城头,开口说话时却是一口沙哑的口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