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烈明-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兄弟这才慢慢坐下来,彼此看看,脸上这才轻松下来。多铎却是全没有将刚刚的事情放在心上。径直走到多尔衮的书案旁,呵呵一笑,“哥,我也知道你现在小心了许多,不过我就是这种脾气,改是改不了的了。不过我看,你也有些太谨慎,今日里老四一进帐,我便发觉,他的脸色较之之前在盛京时又差了许多。算一算年纪,有他如今可是快五十岁的人了,整日里沉醉于脂粉堆中,这身子可是一日不如一日了。”

阿济格的脸上也透露出兴奋之色,特意走到大帐门帘处向外仔细看了看,这才又走回到多尔衮和多铎面前,“这次我也看到了,老四的脸色差得很哪!”

“盛京那里有什么消息吗?”多尔衮却是有些不放心,“老四虽然心狠手辣,但的确是天纵奇才。父汗留下的江山是个什么模样你我大家都心知肚明,老四在这数年的光阴中将版图扩大了这么许多,其人也许兵事不如父汗,但在这政事上就连我也是不得不钦佩有加啊。他的心思很多,别是故意做出这幅样子来迷惑我等。”

听了多尔衮的话,多铎和阿济格也是深有感触的点点头。“的确是如此,不过盛京那边确是没什么消息。木什哈带人封锁了关雎宫,一应人等,就连太医也是常驻宫内,不得擅自外出,里面是个什么状况真是不容易打听。玉儿还特意派人送出了消息,宸妃身子大好的确是确有其事。不过,老四身边咱们倒是很难打探出什么消息来。”

“不过!”阿济格想了想,却是又说出一番话来,让多尔衮也是吃了一惊。“玉儿的心腹侍女苏沫儿曾经给我福晋送出一句话来。原意便是‘皇上心系宸妃,恐怕在军前并不能久留,请十四爷做好继续统领大军的准备。’”

大玉儿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宸妃的病情并不稳定,还是大玉儿得到了什么旁人不知道,而又不方便送出来的消息?多尔衮一时间有些拿不准了。

三人正在思量之间,纳古却是禀报一声走进了帐内,附在多尔衮耳边说了一句话,多尔衮点点头,“告诉他,今夜子时,寨墙边见面。”

……

晚风呼啸,关内依然是盛夏的天气。但在这锦州一线,到了晚间晚风依然是清凉舒爽。两白旗大营与正黄旗大营毗邻而居,一连十数里的联营到了晚间都陷入到沉寂的夜色中,只有点点的灯火依旧璀璨。

一对对的巡夜士卒不断的经过两白旗和正黄旗之间的寨墙,大营之外也有马队不断巡视,更远的地方则是清军哨骑的巡夜范围,一层又一层,牢牢的封锁着大营周围的一举一动。

何洛会身着一身镶了铜钉的棉甲,带着十余名亲卫从正黄旗的大营深处走来。今夜便是他值夜,每到此时。他从事带了一些亲随到处检查疏漏之处。正黄旗上下也都知道这位何洛会大人的严苛之处,因此每到他值夜,总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走到寨墙边,何洛会偷眼看了看两白旗的营地。此时。这片地域上。却是看不到两白旗的巡夜士卒,只是旁边的高楼刁斗上,始终矗立着两名士卒。另外便是寨墙边。孤零零的站着一名看来有些委顿,似乎正在打瞌睡的正白旗士卒。

何洛会似乎有些乏了,到了这里便不再往前走,一名亲随递上随身携带的水壶。何洛会喝了两口水,指指不远处的后营,那里是正黄旗的辎重粮草聚集之处,“你们去那里看看,告诉那边的统领,天干物燥,一定要小心使用火烛。今日我有些乏了,便在这里歇歇脚。”

亲卫们答应一声,便径直向辎重营走去。等到他们远去,何洛会这才松了一口气,走到寨墙边,靠上一根硕大的圆木。

此时,那名仅有和何洛会仅有一墙之隔看起来正在打瞌睡的士卒却忽然开口说道:“先生来的很准时啊!”

何洛会轻轻叹息一声,“王爷所料不错,肃王最终还是没有采纳奴才的建议!”

“老天把这么好的机会给了豪格,可他没有抓住,这不能怪到你的身上!”士卒将头上的铁盔向上扳了扳,露出来的却是多尔衮的面庞。

何洛会点点头,“皇上此番突然前来,的确是千载难逢的良机,肃王如果肯孤注一掷,胜算至少可以有六成。”

“没错,可换作本王是豪格,本王也不会听从你的计策!”多尔衮幽幽的说道。

“为何?”何洛会有些动容。

“如果按照你的计策,杀了本王,诛杀了两白旗的一干将领,然后再威逼皇上退位。以豪格今时今日的影响力,他是万万掌控不了八旗的。也许他可以暂时控制目前的局面,但接下来,八旗必将陷入分裂,接下来便是不战自溃,让明军白白捡了现成的便宜。而豪格要想再次一统八旗,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我满清一统辽东的战略必将因此而拖延……!”

“所以,如果我是豪格,我会在大局已定的时候动手,说不定还可以嫁祸于明军,哈哈哈!”多尔衮忽然放肆的笑起来。

何洛会顿时有些沮丧,但听到多尔衮的话却是心中一动,“莫非王爷决定……?”

多尔衮笑着微微摇摇头,“本王和豪格不同,豪格需要出奇兵才能扳回目前的局面,可本王就算以堂堂之策照样可以达到目的,又何必行此险招呢?”

“王爷雄才大略,何洛会受教了!”何洛会由衷的说道。“如王爷不弃,奴才愿效死命!”

多尔衮这才转过头来,脸上同样流露出会心的笑容。

“有件事情,奴才要禀报王爷得知。最近一段时日,范文程、希福、刚林等人正在追查什么,似乎是有关于八旗王公贵族秘密遣散士卒回乡的事情,其中也包括了两白旗的一些人,还请王爷早做准备!”

“先生肯归附与我,这便是最大的喜讯,其他的,本王都不放在心上。范文程他们查的那些事情不足为虑。”

“可……?”何洛会一愣,“范文程他们毕竟是皇上的直臣,有关于两白旗,王爷还是小心为上!”

“哈哈!”多尔衮轻笑一声,带着考究的眼神看看何洛会,“以先生的才智,难道还品不出本王刚刚话中的意思吗?”

第一百一十五章打白条

崇祯十三年七月间,朱平安已经做好了出兵潼关的准备。王品在觐见皇帝和拜谒王承恩之后,没有多做停留,已经离开京师返回登州。杨廷麟则作为登州同知将要跟随朱平安一同进入山陕作战。京郊本就驻扎有山东的三千兵马。在接到朝廷的诏旨后,朱平安又派人返回山东,调动七千人马向潼关进发,其中包括了张定边的两千骑军,以及新军第一旅张耀先的部分人马,预计八月底和朱平安会师。

兵部此次的动作倒是格外的迅速,一早便已经准备好了调兵堪和,没等朱平安上门来取,还特意派了人送到府上。一大早,便有家人前来禀报,说是兵部的官员前来送达调兵堪和。

朱平安却是有些奇怪,如今的兵部可不比往日,陈新甲是原先杨嗣昌一系,如今却是深得崇祯皇帝信任。兵部尚书的位置不好做,但陈新甲却是兢兢业业,在这一点上,和当初的杨嗣昌不遑多让。宁锦一线的战事虽然又回到对持的状态,但前一阶段可是实打实的打了几次胜仗,满清的大将都有十几人死在了锦州城下,由此,洪承畴和陈新甲都是获得了崇祯皇帝的信任。

陈新甲虽然目前还没有入阁,但看这形势,只要锦州能维持住目前的形势,逼迫清军不得不退兵,到时候,陈新甲凭借这些功劳入阁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过,陈新甲和朱平安却着实称不上关系和睦。原先周延儒和杨嗣昌争斗的时候,朱平安和陈新甲便结下了不少仇怨。就连杨嗣昌去世之后,陈新甲执掌兵部,对待朱平安依然是分外的敌视。

原本想着这次去兵部,总要受些白眼和刁难,却万没想到,兵部居然派人将调兵堪和送到了朱平安的府邸。

带着万分的诧异,朱平安换好官服来到前厅,一看到来人的模样,却是不禁笑了起来。就连杨廷麟也是不禁莞尔。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孙传庭的侄儿孙世康,当初跟随卢象昇在京郊迎接孙传庭的时候,朱平安曾经与之有过一面之缘。杨廷麟则出身兵部,与孙世康更是熟稔。

“琳骢贤弟。这是哪阵香风把你给吹来了?”杨廷麟笑呵呵的拱手致意。

孙世康二十多岁的年纪。红彤彤的面孔。身材魁伟,倒是比孙传庭的长子孙世瑞,更和孙传庭有些相像。一身半旧的从五品紫袍官服。露在外边的两只手掌也是粗大无比,看样子倒像是个武门的子弟。

孙世康一脸的苦笑,“伯祥兄取笑了,小弟不过是职方司的员外郎,整日里与舆图等物打交道,连兵部的大门都难得出来,今日里自己都是糊涂了,怎么一大早便被派了这么一个差使!”

三人互相见礼,一说话,倒是将其中的来龙去脉弄了个清楚明白。其中的意思不过是,陈新甲看不惯朱平安,原本就没打算和他照面,这次山东兵马赶赴潼关,兵部授命准备粮秣军饷,陈新甲却是没打算出一份银子。来的时候还特意嘱咐孙世康带来一句话,“久闻近年来山东富庶,朱总兵生财有道,如今朝廷困厄,兵部还要支应陕军和关外大军的消耗。因此,便先欠下山东军的费用,朱总兵不妨先记上账,我兵部自然会出一应文册清单,等到明年的税银入库,自然会为朱总兵报账核销。”

说着,孙世康从怀中摸出调兵堪和,还有一张盖了陈新甲私章的兵部信笺,脸色确是有些不好意思,双手呈给朱平安。

朱平安却是给陈新甲玩的这么一手给惊呆了,“怎么这崇祯年间便有了这打白条一说?不想竟然给我遇上了!”

直脾气的杨廷麟自然受不了这等闲气,当即便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堂堂一部部堂,怎么也耍这种手段,无粮无饷,让士卒如何用命?”

孙世康却是一张脸涨得通红。平日里他都是埋首于舆图、勘测之中,哪里遇到过这样的差事,想来总是没人愿意来做这样的恶人,因此才派了他这个平素里只知做事的老实人过来。明知道兵部此举欠妥,却是无从解释,只得红着脸听杨廷麟嚷嚷。

看着孙世康发窘的样子,朱平安心里虽然不痛快,但也知道这事情不应该怪到他的头上,当下连忙劝阻了杨廷麟。

陈新甲这一手虽然有些阴毒,但眼下再找他去闹也是无济于事。大明如今的财政状况千疮百孔,朝野之间谁人不知。王品押运进京的五十万两白银,在崇祯的怀里还没捂热,就被兵部和户部联手支应了三十万两去。总算勉强支撑了关外的洪承畴大军。即便是如此,关外每日里请求拨银拨粮的奏疏还是如同雪片一般飞来。

洪承畴的战略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层层推进,一步步的压缩清军活动的空间,利用人数上的优势,一点点的蚕食清军的有生力量。崇祯皇帝也深以为是。

但目前的财政状况却是根本无力支撑这样的战略实施。陈新甲已经在朝议上闹腾了好几次,强烈要求皇帝下达诏旨,命令洪承畴速战速决。皮岛李定国和朝鲜方面的动作倒是给了他借口,言道佛郎机人骚扰清军侧翼,朝鲜也摆明立场要重回大明怀抱,清军不得不抽调英俄尔岱两万大军驻守义州,宁锦一线的压力远没有当初的那么大,此时正是进兵的天赐良机,一战而下,可立不世之功。

这一点却是朱平安没有想到的,原本以李定国不断侵袭清军东侧,便是为了宁锦的战事,想不到如今却成了陈新甲催促洪承畴进兵的借口。

看来宁锦的战事的走向还是没有摆脱历史的纠缠,一旦洪承畴承受不住压力决定于清军决战,那胜算可是瞬间会跌到谷底的。如此看来,如今能做的,便是最大程度的消耗清军的军事力量,亦或者便是尽量挽救被围困的明朝大军。

现在这中局面,朱平安只能去找周延儒诉苦,尽量筹措一些军粮饷银。虽然目前的山东军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但这种情况最好还是不要让别人察觉到。

劝了好一会,杨廷麟总算平息了怒气,连带着孙世康都松了一口气。虽然只见过一面,朱平安却也直到,孙世康这个人是个老实的读书人,言辞虽然寡淡,但着实是个谆谆君子。

言谈之间了解到,孙世康自幼父母双亡,便是由孙传庭夫妇抚养长大成人,科举高中之后,因为名次不理想,因此没有直接入翰林院,而是在兵部任职,在职方司一呆便是八年的光阴。大明朝官员的薪水稀少这是有目共睹的,不少在清水衙门任职的官员也确实过得甚是艰辛。

孙世康虽然任职兵部,但却掌管着职方司无人问津的舆图勘测、绘制的工作。天启朝末年,宦官乱政,崇祯继位时少不得一番腥风血雨,职方司的舆图也在混乱中被付之一炬。因此,崇祯初年便开始有意识的恢复这些舆图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