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中枢一木匠-第3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呀,是呀,这个时候,我怎么把他给忘了。”岳肃一拱手,说道:“爵爷,那肃现在就告辞了,等过些天,肃再行登mén。”

之极站起身来,说道:“本爵送大人。”

离开张府,岳肃马上吩咐金蝉,走水路前往武昌,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请李元琛到北京来。无论如何,也得把李元琛给请来。

金蝉当即领命,带了十几名护卫,这就上路。从北京到武昌,走水路的话,其实也不难,有京杭大运河,顺河南下,也就是了。

不提金蝉前往武昌,岳肃这边也没闲着,直接前往紫禁城,递牌子进去,要见皇上。

见皇上能有什么用,关键是要见太后,太后得知岳肃就见,立刻传召,到御书房见驾。

随同传旨太监来到御书房,太后和皇上早在里面等候,见过礼数,皇上赐座,待岳肃坐下,张嫣才问道:“岳卿家,你这刚离去不久,就匆匆求见,可是事情有了什么进展?”

“回太后的话,臣刚刚去了英国公府,见到英国公后,和他商量一番……”当下,岳肃就把适才自己和英国公的对话说了一遍。

张嫣听了之后,说道:“卿家,现在的米价实在太贵,如果能像英国公说的那样,能按照二三两一石的成本价出售,百姓还是能够勉强维持的,若是让朝廷每年贴补上千万两银子,朝廷根本负担不起呀。还有借他战船到南面购粮,也不算什么,英国公一家,世代忠心朝廷,还是值得信任的。要不然,哀家这就召他前来,褒奖一番,接着就让他立刻到南边购粮。至于和李家商谈别的法子,爱卿也可照常进行,毕竟以英国公一己之力,也不可能购到那么多粮食,先运回来一些再说,有了粮食,起码也能给朝廷缓解一些压力。”

“太后所言极是。不过,除此之外,臣还有另外一件事,想要和太后商议。”岳肃又说道。

“还有什么事?”张燕问道。

“英国公哪怕前往南方购粮,可一来一回也需要时日,李家进京,也需要一些日子,定好对策,再加以实施,肯定也需要不少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粮食还不知道会是个什么价钱,尤其是北京城内,天子脚下,绝不能出luàn子,臣在想,朝廷能不能开仓放粮,每日施粥给那些普通百姓。”岳肃提议道。

“这个……”张嫣想了想,说道:“朝廷现在也有一些粮米,皇庄也有一些收成,哀家可以拿出一半,甚至一大半赈济百姓,但也不能全都拿出来。毕竟宫内也是要吃用的。”

“太后放心,不需要全部,臣相信,过不了多久,就能有好消息。”说着,岳肃站起身来,走到中央跪倒在地,“臣岳肃代京城的所有百姓,叩谢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千岁千千岁。”

“卿家快快起来,百姓们是皇上的子民,也是哀家的子民,哀家施些粮米给他们,这和给自家的孩子又有什么区别。”张嫣连忙让岳肃起来,随即传旨,召英国公张之极入宫。

让张之极入宫,无非是先褒奖一番他的忠贞之心,跟着命他前往南方购买粮食,天津水师的战船,随便他用,但一定要抓紧时间。太后下旨,张之极怎能怠慢,领旨之后,便回家安排人手,押着上百万两银子,前往天津,乘战船南下。

前往南方买粮,huā费时日,自然也不能少了。金蝉从北京到武昌,坐船日夜兼程,可要比买粮的时间少多了,到了之后,李元琛也很是爽快,当下就跟着金蝉前往北京,一来一回,也就用了十二天。

李元琛在通州码头登岸,岳肃竟亲自到此相迎,见到姐夫亲来,李元琛心中暗道:“我这姐夫看来还真到了难处,要不然也不能亲自前来接我。”

“元琛……”岳肃上前一把拉住李元琛的手,微笑地说道:“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你盼来了,为兄现在遇到了难处,这一次你可一定要为为兄出个好主意呀。”

“姐夫瞧你说的,你我自家人,不必客气,有什么事,尽管说,只要小弟能够做到,一定义不容辞。”李元琛笑着说道。关于岳肃的为人,李元琛还是比较欣赏的,直来直去,有一说一,从来不做作。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你我上马车,一边走一边说。”岳肃说着,拉着李元琛的手就朝马车方向走去。

“好……”

马车距离岸边不远,二人上前,落座之后,岳肃吩咐回北京,紧跟着,拉上车帘,岳肃便将厉浩荃买粮打了驸马,以及去英国公府上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说到最后,冲李元琛一拱手,“贤弟呀,你可一定要替为兄想一个好的法子呀。”

“原来是为这事。”李元琛哈哈一笑,说道:“姐夫,稳定米价之事,说难是难,但说易也易,关键在于,朝廷能给我们多大的好处。”

“生意人就是生意人,贤弟既然直爽,为兄我也不拖泥带水,你想要什么好处,但说无妨,为兄只要能够做到,一定答应。哪怕为兄做不到,也会奏请皇上,为你李家争取。”岳肃急切地说道。

“和姐夫做买卖,倒也痛快,说句实在话,小弟也不是漫天开价的人,尤其是在姐夫面前。小弟的价格很公道,第一、朝廷答应的专贩之权,绝不能空口白话;第二,我家的这个伯爵,只是我父亲一代,到我这一代,就要降等,所以小弟还想世袭罔替的帽子。不知这两样,姐夫能不能给?”李元琛直截了当地说道。

“兄弟果然实在,也没漫天要价,这两个要求都不过分,为兄可以答应。”岳肃说道。

“好,那就让小弟先酝酿片刻,然后再说。”说完,李元琛闭上眼睛,斟酌起来。

可以说,李元琛一路之上,都在研究这事。他问过金蝉,找自己有什么事,金蝉哪里知道具体的事情,岳肃和太后、和张之极说话的时候,他也不在现场,只是在外面等候。到底为了什么,他说不出清楚,只是把厉浩荃买粮的事给说了。李元琛是什么人,听了这事,举一反三,就联想到粮价上面。猜测到姐夫请自己来,十有会是为了这事。所以,在路上他就在想,怎么能够控制米价。

眼下听了岳肃讲述,再联系起自己先前所想,没用多久,李元琛就想出说辞。

“姐夫,英国公说的很对,朝廷硬行分派粮食专贩之权,势必造成许多不良后果,不管怎么说,也需朝廷扶持。至于说怎么扶持,元琛能够保证,不用朝廷掏一两银子,但具体怎么个扶持,等下自会告诉姐夫,咱们先说粮价吧……”李元琛一脸神秘的笑容,看他这副模样,岳肃完全可以想到,李元琛已经是成竹在xiōng。

第四卷第一百一十七章猛药

更新时间:2012…8…21:18:53本章字数:4008

第一百一十七章猛yào

“要想粮价稳定,其实只需三家便能做到,一是英国公张家,二是魏国公徐家,三就是我们李家。书mí群4∴⑧0㈥5至于说要七家,朝廷想要制衡倒也无妨,不过那是后话了,眼前的么,只要我们三家齐心协力,稳定粮价绝不是什么难事。我先给姐夫分析一下,云贵两省,地处边陲,又属不máo之地,粮食自给自足也就行了。福建、广东也是一样,不必再说。现在粮米多的地方,一是湖广,二是江苏和浙江,三是广西,以这四省之粮,支撑北方四省,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应该足够。今年秋收的时候,我李家大量收粮,但我一家囤积的粮食,就有四百万石,因为我知道,这个年头,粮食不愁卖。不过这成本也不低呀,前期倒还便宜点,可南方这一闹腾,马上就把价格给提上来了,一石粮食,要背一两五钱银子。我们往外卖,也就四两一石,这也算是湖广的均价。以陕西现在的人口,四百万石粮食,省着点吃,应该够支撑陕西一年的了。英国公到南边收粮,想来会找上魏国公,这两大勋贵出面,只要价格公道一点,是个商人,都会给些面子的。不过,英国公的话也不错,现在购粮,成本就得三两,那还是给他面子。直隶人口多,他购入的粮食要是按照这个价格卖,几天就得被抢光,还有一点,那就是要提防别的米商趁机大量购买。我现在有一个法子,那就是看姐夫能不能下去那个手了。”

李元琛侃侃而谈,待他说完最后那句话,岳肃连忙问道:“你姐夫我的为人你还不知道吗?只要对朝廷有利,什么手都能下得去!”

“那就好。”李元琛微微一笑,说道:“现在粮价这么高,而朝廷的税率一直都是二十税一,像贩卖粮食,还不征税。大人现在,应该对粮食收重税了,小民百姓自家卖点余粮,这不算什么,但凡囤粮五石以上的米铺,税率最少在二十税四。”

“这么高,要是朝廷把贩粮之税上调到这个位置,其他商家还不得继续涨价,那小民百姓岂不是更承担不了了。”岳肃摇头说道。

二十税一,相当于征收百分之五的税,二十税四,可就相当于征收百分之二十的税了。

“这一点姐夫大可放心,这是有我们李家在后面撑着,四百万石粮食,给姐夫殿后,姐夫尽管放心。姐夫先在北京征税,但凡敢不jiāo的,直接查封,抄来的粮食,不也够朝廷救济百姓的么。如果jiāo了,英国公的粮食,和我这边的粮食,起码也能够送到一些,他们涨价,我们降价,让百姓限购,不给那些商家到我们这里买粮的机会,而其他的商铺粮价高,自然也就卖不出去了。他们卖不出去粮,是关mén还是接着卖呀,如果继续开mén,那就去收税,如果关mén不卖,朝廷也可问他们一个囤积大量粮食,有图谋不轨之嫌,是不是和范永斗一样,有心资助辽东呀。只要这么一句话,那些商人哪个不得傻眼,朝廷接着再来一句,你既然不打算卖,那就先借给朝廷吧,省的你拿去资敌,粮食不就到手了。京城这边有大人坐镇,哪个敢造次,至于其他地方么,湖广方面,有我李家,定然也是万事无忧。至于江苏和浙江,那就要看魏国公的了。不过若是直隶和湖广这两个地方办的顺利,魏国公也不好意思不动手吧。如果姐夫认为粮食有可能还不够,我这还有主意找藩王下手。”李元琛一脸微笑地说道。

“藩王怎么下手?”岳肃再次问道。

“这不过是下策,能不用最好不用,但姐夫想用,小弟也挡不住。藩王的土地当初在分封时,那是有数的,可这么多年延绵下来,不少土地都被他们买取,不管是亲王也好,郡王也罢,现有的土地已经差不多有天下土地的一半。这要是在太平时节,也不算什么,粮食够用,藩王想囤集居奇,坐地起价也不可能。可到了灾荒、战luàn的时节,情况就不同了,他们若一心为朝廷着想,按照平时的价格贩卖粮食,又或者是捐出粮食,对我家自然有利。可这些藩王没有一个有这般想法,恨不得粮价涨的越高越好,这样一来,对朝廷就不利了,粮食都囤在他们手里,他们不降价,百姓没有承受不起,天下就会越来越luàn。不过要想打压他们,其实也很容易,藩王一向最怕引朝廷怀疑,除了敛财,就是荒yín酒sè,其他什么也不敢做。好比楚王,就在武昌城内,如果我家的粮食降价,他家的粮食自然就卖不出去,楚王家的田地可不少,而且大多féi沃,粮食当然不会少了,卖不出去,他也不能降价,只能存在家里。这个时候,皇上可派人质问楚王,家里为什么存着这么多粮食不卖,现在紫禁城里的粮食都没你家多,你是不是有不臣之心呀。只这一句话,就能把楚王吓得半死。然后稍微使点手段,炮制一下,最起码能够按照市价,也就是我家贩卖的粮价把粮食收了。姐夫,你觉得如何呀?”李元琛又是一脸的微笑。不过他说的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强硬措施的基础上,甚至有些耍无赖的xìng质。

不过岳大人明白,现在这个年景,大明朝病入膏肓,真的到了利益重新分配的时候了。他闭上眼睛,沉思了许久,最后说道:“不必那么麻烦,保住直隶和山西就够了。还有你们湖广自己,一定要保住。”

听了岳肃这话,李元琛眼睛一亮,紧紧地盯着岳肃,看了好久,才说道:“姐夫,元琛低估你了。你这一刀可真狠呀,如果能成功把毒瘤挖出来,大明朝最少还有一百五十年的安稳。”

“元琛呀,你更厉害,连我想什么,你都猜出来了。你的爵位世袭罔替,我答应了,等回到京师,我便进宫为你讨这个赏。还有你说的那个扶持之法,也说给我听听吧。”岳肃说道。

“这个其实更简单,那就是粮食二十税四的制度,一直保持,而我家是商人封爵,世袭罔替,也算是勋贵,勋贵是不用纳税的,他们二十税四,同样的价格,哪个商人能够斗得过我家。把其他米铺都挤黄了,自然就是粮食专贩了。这还不用朝廷出一两银子,何乐而不为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