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光之心-第3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和池雷都不怎么看得上,但是,人数摆在那里,他们的日子不很好过,最多还有几天的时间,而部族战士们还没训练完成。还好后续的援兵很快就要来了,这一次他们可是在北辽沿海一遍遍巡弋,差点冲到人水师驻泊地点去轰击。现在这整个海域已经没什么能够对东平水师构成威胁的力量了,从宜城出发的船只抵达黑水港最短只要九天而已。

相比于一路都在小型战斗中度过的池雷和谈玮然,戴云可就累得多了,指挥着云州方面对北辽的正面战场全部力量的戴云,手里掌握的军队虽然是非常多,但面对的问题更多。而在叶韬和血麒军忽然失去联系的时候,戴云更是夜不能寐,紧张得不得了。好在一切都平息了下来,在戴云又摆出寻求决战的态势大举攻击的时候,北辽方面忽然一改之前的强硬作风,缓缓后撤。而后,戴云才知道,叶韬带着血麒军杀到对方背后去了。叶韬带着血麒军、天璇军、禁军的骑兵部队,在敌后和特种营会合,随即进行了一系列的破袭作战,一点点,但极为坚决地在敌人身后扎根下来。他拓展开来的活动范围,立刻就有后续的部队跟上,巩固住。终于这种情况让和戴云对抗了多日的敌人不得不退了。高森旗亲自做出了部署,全军放弃第一线的全部堡垒要塞,放弃包括三个小城十九个市镇在内的广阔空间,后撤,保存力量以利再战。高森旗也是无奈,要是他还不下这个决心,一旦叶韬所部再前进个一点,那他们军的整个侧翼就完全暴露在他的面前了。由于戴云在正面战场始终给他们施加着足够的压力,他们压根腾不出兵力防守侧翼,而让血麒军为首的这些部队突击一次侧翼,那该是何等灾难的后果啊。

叶韬已经和谈晓培商量了先巩固战果的作战方式,戴云所部也终于可以开始休整了。而戴云,则将帅帐前移到关使镇,是个交通极为便捷的小镇,处在一片草场的中心位置,向着北辽方向前进二十里,就是现在云州军的最前锋,再向前五十里不到,才能碰到大批的敌人。这地方就现在看来,有利于掌控全军动态,做出部署,而从将来看,则有利于第二阶段对北辽作战的时候进行指挥。虽然有人说关使镇距离前线太近了,对于要长期处于北辽境内,要集中诸多高官的地方来说,有些危险。但当时戴云就提出,距离敌人都快一百里了,这还要被敌人攻击么?那这种老弱残军来北辽干嘛来了?

当中军营那有着鲜明特点的带着紫色装饰条的旗帜终于在关使镇停留下来之后,这个镇子也随即被改名为中军镇。这里将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成为整个征辽作战的中心。已经从一个“武装”侍女变成老练的中层军官的石榴带着中军营到达这里之后三天,戴云乘坐飞艇来到了这里,又过了四天,叶韬带着血麒军一部驰入中军镇,这个指挥中心正式开始运转了起来。而他们最先开始绸缪的,则是潜藏在背后的战斗。

第四百九十七章 春天

北辽朝野谁都没想到,在中军镇扎下营来之后,东平大军居然真的就这么停住了进军的脚步。不知不觉之间,好几个月了,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

血麒军为首的各路大军奢侈地用北辽的广大国土进行适应性训练,而东平各军已经成为传统的营地建设作业也随着充裕的时间和物料投入,不断完善着。中军镇这个原本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现在因为大军的驻扎和大批营房的建设,简直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城市。

一条不算宽阔的简单的道路从云州延伸开来,已经快要全线贯通。自然,修路的主力军还是北辽战俘,但当这些战俘经常能享受到比自己在军营里更好的伙食,感觉和以前为长官卖命打仗的唯一区别是战俘没有军饷,他们也觉得很奇怪。

东平方面并不觉得他们给俘虏的饮食标准很高,主要是叶韬觉得,让俘虏们好好干活尽快让道路等工程完工,付出不高的人力成本是应该的。另外,这些道路工程并不是官方在组织,而是由几个大型的营建团体出面承包的。叶氏工坊不在其内,虽然叶氏工坊现在哪怕在全世界都是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施工建设、相关配套工程营建乃至到物业管理方面水准最高的组织,也并不是对修路这种利润很高的项目不动心,而是索庸在权衡计算之后,还是觉得,赶紧先把丹阳新都的工程做完再说吧。

这一次来的几个大型团体,都是这些年在东平的诸多道路、桥梁工程方面有着扎实经验的营建行。原本在和他们的约定里,预计使用大批雇工,有详细的劳动保障方面的条款。当时考虑的是北辽的坚壁清野,可能没办法在当地招募,而现在,在有了一批批战俘之后,自然将这些战俘以极低的价格租用给这些营建行来使用,由守备营系统负责管理。这样一来,对于营建行来说,可是超低的成本。叶韬并没有要求这些营建行退回部分工程款项,只是要求,将这些战俘,尽量当作可以“团结”的人来对待。一边是叶韬的再合理不过的要求,一边是守备营的战士们在边上盯着,似乎也不好做得很过分,这些营建行给出的伙食标准,大约相当于东平一般战斗部队的三分之一强。

但即使是这样,对于这些一进入战场,伙食通常就是卖茶加上烙饼,偶尔有肉食的北辽战俘来说,也已经很不可思议了。一般来说,伙食总是米饭、面、包子、烙饼以及现在逐渐在东平开始流行起来的炒粉什么的轮换,而每顿饭必然有菜和汤,虽然算不上很丰盛,和一旁的那些守备营的战士们的伙食不能比,但这些战俘还能要求什么呢?不仅如此,如果因为过敏症状或者宗教信仰而有忌口,还会另外安排。北辽北方就有一部分人是不吃猪肉的,而来自这一地区的战俘就被统一编制用餐,要是觉得好吃不好吃而嫌弃这样的伙食,那就纯属找抽,连自己人也不会帮着说话的。

开始的时候北辽战俘们还战战兢兢,但到了后来,他们对于这种宽厚的处置也渐渐习惯了。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他们闲暇下来,却也能够壮着胆子去和那些看守他们的守备营军士们攀谈一下了。守备营的军士们是所有军中最擅长和人打交道的,他们平时的任务里,城内治安巡防类的事情远多过战场勤务。听着那些守备营的军士们不无遗憾地诉说他们被那些主战营淘汰下来的经历,北辽战士们不胜唏嘘。但哪怕是最基础的守备营,一年的综合训练时间也超过四百五十个时辰,每个人从头到脚,连上马匹等等的装备费用超过四百云州银元,新兵一年的薪饷是一百二十银元,一年的作训耗费是两百银元左右,而到北辽来担负各种战场勤务的守备营,甚至还有每个人每个月十五银元的战勤津贴。

这些数据让这些北辽战俘们不知道说什么好,唯有沉默以对。哪怕是这云州战斗力最弱的守备营,装备和养活一个战士的费用,都足够在北辽攒出一支十来人的小队了。北辽的士兵可没有那么高的薪饷,不少人甚至只为了吃饭就加入了军队,更不要提哪怕守备营的小兵都有的精美的皮革和钢片混合的精美的铠甲、精钢打造的锋利的战刀以及包括马鞍、急救包、乃至于水囊在内的各种统一的装备。北辽不少地方的地方部队,每个人有一杆长枪,或者一柄铁刀就算不错了。当战俘们得知叶韬的侍卫营里,每个战士的每件武器都是定制的,他们的全身装备加起来不说别的,光是造价就是两三千银元,都完全沉默了。有不少战俘是当时在阵前面对过那些侍卫营的战士的,他们只能一边叹气一边承认,那些家伙值得用那么好的东西,他们丫的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就是战场上的杀人机器。军中的这些消息,可是最能影响同样在战场上讨生活的这些战俘的。当他们感觉到东平大军的强大,自然而然不会再将自己摆在和东平对立的一面,这种心情一变,接下来什么都好说了。这种奢侈的军队建设,在叶韬看来无非是两句话“美军装备,德军的意志”,当然,这种话也只能对谈玮馨说,其他人压根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但是,这种精兵政策的优势却在这次攻辽的战斗中展示得淋漓尽致。

战俘们在建设道路的同时,也看到了道路两旁的土地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原先停滞下来的生产全面恢复,在经历了整个秋天、冬天的疏浚河渠、平整土地、规划种植方案、进行适合冬天移栽的果木种植之后,到了春天,大片大片的土地都开始播种,一片片嫩绿色的芽苗,看起来让人心情为之一爽。而在田间,不少新建的农庄也开始有了勃勃生机。由于北辽方面前期的坚壁清野进行得实在是很彻底,北辽西路军管辖的地方,尤其是靠近云州的这边,人口已经稀薄到了一定境界,哪怕东平的第一批移民已经来到,仍然只能在道路两侧新建起这些农庄。将整个荒芜的平原逐渐开发出来,不知道要经历多少代人的努力呢。

而在这个时候,守备营的军士们不失时机地告诉这些战俘,他们在服两年劳役之后,都有机会申请一片土地进行开垦,或者到城里去申请一份活计养活自己。将来,毕竟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养活自己,东平不会一辈子管饭的。而听到这样的消息,这些战俘们的心思可就活络了起来,一点也没注意到守备营的战士们已经将战俘的概念偷换成了管饭……而他们,对于将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远远多过了对现在被俘虏着,没有私产的生活的怨念。

在这条由战俘修建的道路的两端,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围绕着原本用于对抗北疆经略府麾下大军而修建的要塞群,现在被当做一个个大型仓库和物资转运点,还有若干个分类的市集让大大小小的商人们进行各种交易。虽然进入北辽不意味着马上就能挣到钱,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前景是非常好的,那些有实力的商人并不拒绝进行一部分的前期投入。在要塞群这里,最重要的建筑物莫过于传信局的北辽分支机构的筹备处,这里囤积着大量的物资,而一批批的专业人员不断往返北辽和这里,他们在已经控制的疆界里建立起了初步的有线电报网络。在军方的配合下,在已经占据的疆界里所有镇一级单位都有了初步的飞艇系泊设施。相比于这些建设成果,中军镇作为攻伐北辽的中心,却显得安静得有些不可思议。叶韬和戴云两人至少有一个会呆在中军镇,那些军队的训练、整备、营房建设等等大家也都看得到,可是,下一波的进攻会在什么时候呢?商人们消化现在这些成果都需要点时间,顾不上这个,而军队方面早就得到了指示,都在为了下一次的大举进军作着准备,而出于保密,也不会到处去宣扬。唯一操心着这事情的,可能就是高森旗和他麾下紧绷着神经的几十万大军了。他们知道,他们不是东平那些一夜之间可以随时转入攻击的职业军,在这稍稍平静下来的时候,几十万大军里有不少都纷纷回到地方,或者在后勤供给比较宽裕的地方驻扎。高森旗手里直接掌握的随时可以投入作战的精兵不超过十万。而这十万人,现在还分驻在和东平大军的控制线相对的市镇里。高森旗变得有些喜怒无常,叶韬不怎么玩阴谋,看东平方面大张旗鼓的建设工作,他就能想到对方的耐心是为了将来打他们更容易,可是,他偏偏没有任何办法,眼睁睁看着北辽的土地被叶韬巩固,看着北辽的子民不少已经完全投向了东平,甚至那些在自己控制之下的市镇里的百姓,都观望着,暗暗期盼什么时候日子会有改善……这样的变化对于高森旗来说,实在是一种煎熬。而更麻烦的是,朝中的风向也在这个平静的春天隐隐变化着。

第四百九十八章 分歧

担任北辽工部尚书十二年来,司徒联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花在模仿和学习东平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了,但是,越是追赶,这差距反而越是遥远。现在东平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采用的那些技术,哪怕通过那些暗谍搞来了成品或者部件,也不是现在的北辽工部豢养的工匠们能够搞明白的。电报这种东西就是典型的例子,牺牲了三个暗谍,攻入了一个电报站,将电报机等一些东西拆了之后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东西运回来,但那些工匠对着那些线圈、金属片、和木头框架无计可施……看起来,电报机好像不是什么关键,那些提供电源的风力发电机,还有连接一台台电报机的电线,以及那些四路交换机才是关键所在,但是,要再从东平那里搞来这种东西谈何容易。虽然现在传信局的电报业务也对民间开放,但每个节点的守备都是相当森严的。东平本来就是一个军事强盛、武风极盛的国家,而现在包括云州在内的各个机构都很喜欢雇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