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界生活助理神-第2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碗泡面,要开始搬砖去了……

这是方天前世时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个段子,也可以说,是一段妙语

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方天终于深刻地领会到,到底什么是“神展开”或者说“神逆转”了,什么画龙点睛,远远不足以传述其中之妙

这个时候想起这段话,却是应景起兴

当虚幻无法照进现实的时候,过度投入在虚幻之中,享受着虚幻之中的成长、快乐和荣光,到头来,终是要受到现实的嘲笑或者惩罚

只是这样的虚幻很容易识别,一眼就可以看穿

而有的东西……

“你的这喜悦不可能一直保持,就像现在天边那云的色彩不可能一直保持一样时间一长,你的那喜悦必然慢慢淡去同样,日头一高,天边那云的色彩也将慢慢淡去这么说的话,我看这两者之间,并无不同”

安迪对伊凡的疑问如是答道

确是如此

人生中无论是多大的喜悦又或是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慢慢淡去,以致于彻底没了踪影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想着那事情,想让自己再次喜悦或痛苦起来,也很难办到

所以又有一个叫纳兰容若的才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为什么当初的惊艳和感动会慢慢淡去,以致于有朝一日曾经的深情缠绵变成形同陌路呢?

真是因为人心擅变?又或者只是当初“迷了眼,迷了心”?

这会不会是另外的一种现实击败虚幻?

如果说现在的这喜悦是真那随着时间推移,这“真”必然散去,直到另外的一次喜悦或者痛苦再次降临,但是那些在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同样再次散去直到再一次的降临

——问题是,当那些感觉散去的时候,人心之中,还剩有着什么?

平静?

平淡?

还是仅仅只有空白?

平静本义是描述水面的,用平静来形容人心,很容易让人想起人心是一个湖泊或者说大海,当这个湖海无波的时候我们说“平静”,而当这个湖海被风吹、被别的东西击溅,就会有着涟漪或者波浪

这涟漪或波浪就是那种种喜悦或悲伤吗?

假如这样的形容成立,那么关键在于人心的这个湖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一成不变,还是会枯竭又或扩张,或者只是单纯地纯净或者污染?

如果一成不变,那什么问题都没有,不存在什么修行不修行一说

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所有的涉及心性的修行,不过都是痴人说梦又或者说是徒劳无功

就好像前世时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这位阁下每天都要将一块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但是第二天,这石头还是落回原处,他又要持续着同样的工作……

如果这个湖海会枯竭又或扩张,那么是枯竭好呢还是扩张好呢?

这是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就是,有没有什么手段或者说办法让它向好的那个方向变化呢?

再接着,如果这个湖海会纯净又或污染,那么,是纯净好呢还是污染好?

有人会说,纯净好,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其实不然

换个角度来讲,纯净其实也是一种贫瘠,而污染也可以说是一种丰富

生儿的心思够纯净?但是如果什么东西都不让他接触,只把他关在井底,就像方天现在住的井一样,那么,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后,会是何等光景?

什么光景不好说,但是必然谈不上美好

……

这只是一个“平静”,平淡和空白都各有引申,这一刻,方天想了很多,很多

为什么要想这些?

前世时,这些与他无关,与他的人生无关

但是这一世,不一样了

这些东西,牵涉到他的修行,严重影响着他未来的道路——连自己的心性都不知为何物的人,你能相信他可以走出多远?

这一时,方天还想起了庄子的一句话,是《大宗师》篇里面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就简直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一个傻子或者说白痴

但是庄子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白痴

理由很简单,一个傻子或者白痴不可能写出那么汪洋恣肆又那么想象力丰富的篇章来

所以这里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只是权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目的却是后面的“同于大通”

大通也就是大道,这句话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一种手段,把自己和那个冥冥中的“大道”连接起来

方天这时又想起了前世华夏古时的“斋戒”

原始的斋戒是与祭祀联系起来的,人们普遍认为,通过清净身心,可以祀通神明

本质上,这就是庄子的“同于大道”,而斋戒的内容,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的内容,也很是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

那么问题就在于一个生儿,是不是不经过任何手段就可以“同于大道”了呢?进一步,比人类原始的兽类以至于草木之属是不是是“同于大道”呢?

方天不认可这样的一种说法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无限追究下去,甚至可以推导出宇宙根本不必演化,直接保持在最原始的“奇点”或者说混沌状态最为适宜,那才是最最最最大道嘛

你还演化干什么?不是自甘堕落么

所以,现在方天已经基本可以断定“清静身心”,不是修行的正道,不是大道

但问题在于,一般而言想要冥想的效果好,确实需要这种状态——这也正是让方天感到不解的地方——为什么他已基本断定为非正道非大道的状态,居然有利于修行?

这是一个极大的矛盾

但是矛盾也是机会

把这个矛盾解开了,一切就会变得通透了

之前,方天对安迪等人说道,“我的路,是直指本心之路”

这话,纵然没有装b的嫌疑,也绝对是漫不经心的随口之言,当然也有可能是受到前世看过的某些小说的影响,还有就是,随着修行的进展,方天越来越感到自己有点喜好上某种“简单”

于是,“直指本心”一语,就这么地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了

但是说出来之后,在安迪等人的询问和探讨下,在他自己的思索下,方天才发现这居然是一个修行上的黑洞

破开这个黑洞,就是一个大大世界,于修行而言,那将是毫不逊色于神话传说中的“开天辟地,定地火水风”那样的一种大开拓、大成就

破不开,怕是就要被它给吞噬了

这个时候,方天心中有着喜悦,也有着苦恼

喜悦是因为发现了机遇所在,苦恼也是同样的原因——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个机遇所在的房门撞开?

安迪、法尔斯坦等人的争论探讨一直在继续着,甚至有着越来越升温的趋势

显然,他们也发现了这个黑洞的迷人之处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这是方天提出的问题——把它搞清楚了,会不会获得方天殿下那么神的晋升呢?

在场八位,都是**级的魔法师

用前世的话来形容,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嗯,真正的精英每个人都是有好几把刷子的

加之在方天面前,每个人大概都存了那么一些表现一番的心思,于是,探讨的精彩之处,层出不穷,而在探讨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时时的面露若有所思或若有所得之色

反倒是方天,一直沉默着

随着讨论的进行,看到方天只是倾听,众人也就干脆抛开了他,只将其当成透明人看待

有时候,研究一个东西,直接成果没有得到,间接或者说附加成果,倒是会有一大堆

这在方天前世的各种项目研究中,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就比如有人研究怎么才能减肥,在此过程中却发明了一种绝妙的方便面配方一样又比如古时的刘安刘大侠,和他的那一帮伙计们研究怎么炼丹,在此过程中却把豆腐给搞出来了一样

这一场讨论也是这样

在讨论的过程中,“本心”这个黑洞没有被破开,但是因为探讨者皆是非凡人物,所以探讨和碰撞中时时有着发现

安迪想到了方天之前回给约瑟夫的那封信

在那封信里,方天教给了约瑟夫扎小人或者摔石雕的方法以好地冥想,安迪此时就得到了一个结论,“把各种情绪使劲地发泄,越发泄,就越接近本心,就越有助于冥想”

方天就感觉这位老兄在修行上此前可能一直是收敛派的,就是有什么情绪都强行压抑使平静下来的那种,所以此时就物极必反,逮着了一个机会,大爆发了

在安迪就此征求方天意见的时候,方天微笑着点了点头

这个点头,促成了安迪站到试剑台上的决心日后,“安迪大魔王”之名响彻九星榜与魔法秀堂,缘于今日当然,此是后话

埃里克感到自己以往东奔西跑,以自己识见宽广为豪,实在是一件很浅薄的事情

和方天殿下比起来,简直是无地自容

于是这位老人便决定在以后的修行中,以“断绝万缘、清净身心”为要

在他就此征求方天意见的时候,方天同样微笑着点了点头清净身心虽非正道,但在此君身上,却是能发挥不小的效用的

徐霞客每天只有静得下来,才有机会酝酿并成就着《徐霞客游记》,如果一直只是东奔西跑着,白天精疲力尽,晚上倒头就睡,那也不过就是个寻常游客罢了

伊凡、法尔斯坦等人都是各有结论,各在这一场讨论中发现了自己过往的某些不足,于是决定在以后的修行中作出调整,而他们的调整都很奇怪,几乎是同一个模式地“大转弯”,或者说大转折

以前小纯洁的,决定转变成大腹黑

以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决定以后走路时必须仰头45度角,那样才霸气侧露

以前冥想时间短冥想次数多,一天冥想几十次的,决定以后一天只冥想一次或两次,无限制地拉长每一次冥想的时间

……

被一直询问着,方天也一直微笑地点头着

于是最后,八个人一起躬身,真心地严重地感谢方天殿下的殷切指点和无私教导未完待续)

—://。。

第四百二六章中庸,道路

更新时间:2013…1…1620:07:30本章字数:5401

走向原本的反面,其实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或行为

理想的行为,应该是举一反三

什么叫举一反三?

前世的华夏先哲孔夫子曾经有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隅”在这里作方向、方面讲,四隅,就是四个方面、四个方向

举例而言,看一个人的性格,你不能只看他顺风顺水时的表现是怎么样他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表现得很谦虚,你就点头赞许道:“不错,这个人真不错,我喜欢不像某些人,稍有点得意立马就把尾巴给翘起来了”

这个时候孔夫子就会摇头曰道:“nonono,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你这样的看人,会很杯具的”

你还应该看看这个人失意落魄的时候怎么样如果他失意了,落魄了,倒霉了,陷在烂泥坑里了,就表现得很乖张、很孤僻、很怪异,那就说明,他春风得意之时的所谓谦虚,不过就是挟着胜利的果实,悠哉游哉地将心中的那份骄傲转化为怡然自得罢了,于是看起来,像是谦虚

其实这谦虚只是形于表面的,内里么,谁都没有他骄傲

这只是两隅,还有两隅呢?

得意、失意是临时的状态,那么另外两隅就应该是较为稳定的层次

就好像一碗水,这水的平静与不平静表现的是状态而水量的多少,比如说一碗啊、一缸啊就表现的是层次

看了一个人得意和失意时的两种表现,还不够

你还要看他身处低位和身处高位又或者身处客位和身处主位时候的表现

他是一个小职员并且才进公司工作中勤勤恳恳,工作外任劳任怨,举凡端茶倒水扫地抹桌的事他都抢着干,并且大事小事,早请示晚汇报,于是你就说:“这个人不错我喜欢再观察观察,如果可以的话,就把他收为小弟”

若干年后,该大哥被该小弟一刀干翻“汝妻子,我养之,大哥九泉之下但请安心,一切都有小弟也”

他是一个开拓创业时期的君王,求才若渴,虚怀若谷,你明明只有三四分的才华,他把你捧着伺候着,当无双国士、无上国师看待终于有一天,他鼎定大业了你欣慰而笑,而他高兴,为自己自豪

晚上睡觉的时候你还在想着,他会封我一个什么职位呢?

被你想着的这个人正在深宫中对左右密令:“派几个刀斧手,去,把这个老家伙给我给剁了,草,老子忍他很久了真当自己是个人物了?”于是你这一觉睡得太酣,酣到再也没有醒过来

三天后举国哀悼,那个人在你的灵前痛不欲生,“呜呼哀哉痛失国师悠悠苍天,此后何人能再殷勤教导于朕?国师于我,如师如父,今日朕失师失父矣”末了下令,国师有大功于国,配享王庙,子孙后代,非反不罪于是你的家人感激涕零,你的儿子愿以一死报君恩

这就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杯具

因此中国古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