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很快便在各地学子中掀起轩然大波,一些原本对科举表示怀疑,还持有观望态度的学子也开始发愤读书,准备在四年之后大展身手。这种结果却是刘子秋始料未及的,他的本意只是要展示一个平等原则。

当然,也有细心的人发现,在文科榜单上的这三百六十人,有两百七十三人都属于各个大大小小的世家,真正的庶民和寒门不过八十七人,依然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也就说,虽然实行了通过科举取士的政策,但朝廷的大半江山仍然会由各个世家所占据。

不过,一些有识之士也明白,出现这种状况不能怪科举制度,更不能怪刘子秋。毕竟世家大族掌握着许多资源,他们的子弟从小便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起点自然比那些庶民和寒门高上许多,在科举考试当中的优势也十分明显。

……

此时,在大业殿中,魏征一脸的兴奋:“陛下,这次科举比前朝的科举成功多了,乃是一场真正的盛会。如今,朝廷的抡才大典已经完美落幕,接下来,该是考虑册封大典了。”

册封大典可只是给刘子秋现在的几个女人改改封号那么简单,按赵凌出的主意,那是要广选秀女,至少让刘子秋的后宫充实一半。这个消息早就有意无意地传扬了出去,一些有想法的世家和官员已经开始在家族中挑选适龄女子,暗做准备了。被这个消息所鼓舞的还有皇宫里的一些女人,除了那些宫女,就连杨广的一些遗妃也暗自心动,毕竟她们还年轻,谁也不想孤独终老。

刘子秋却摇了摇头,说道:“抡才大典并没有结束,这里面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总结和完善。”

听到自己倾注了无数心血而结果也令自己十分满意的科举考试,居然被说成有许多问题,魏征的心便是一沉。他敢于对刘子秋当面直谏,当然也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连忙拱手道:“陛下,此次科举,臣在考生资格的审查上未能尽职,以致令长孙无忌和李建成蒙混过关,臣自请处分!”

当初他让这两个人通过初审,的确有试探刘子秋的意思。不过,他也做了两手准备,毕竟最终能否通过考试,权力还是掌握在考官手里。但在评卷结束以后,刘子秋突然出现在太学院,直接将初拟通过的三百六十份试卷取到面前,让他们当场排定名次,然后立即予以公布。因为考生的姓名都是密封的,此时打开封条,名次再无更改的可能,魏征等人也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长孙无忌位列榜首,而李建成同样出现在榜单之中。

“这是他们自己的本事,与你无关。”刘子秋虽然还不知道这两人的入榜,对天下学子有多大的激励作用,但至少对他所宣扬的“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一次最好的诠释。不过,刘子秋很快又说道:“朕讲的完善,是指整个制度方面。”

魏征松了口气,躬身道:“请陛下示下。”

刘子秋摆了摆手,说道:“可以将考生的名额分配到各郡,根据每一郡的人口、教育状况分配不同的名额。在各郡先进行一次初试,通过初试的方可以进入最后的科举。当然了,两京的名额可以略有增加,毕竟朝中大臣、勋贵皆居于此,对他们的子弟也要适当予以照顾一些。”

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种事情刘子秋做不出来。人家辛辛苦苦帮你打天下、帮你治理天下,无非就是图个封妻荫子。现在实行科举制度,已经断了他们直接入朝为官的道路,如果在名额上再不给以一定人倾斜,将会危及到整个朝廷的统治。这样的轻重缓急,刘子秋还是拎得清的。

其实魏征也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毕竟全国的考生都集中到洛阳来,对朝廷、对考生,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如果能够通过初试,先淘汰掉一部分考生,对于整个科举是件好事。当然,如何让名额的分配更加合理、公平,这也是一件相当大的课题,恐怕会消耗掉魏征和整个内阁不小的精力。还好,魏征是个勇于面对挑战的人,当即拱手道:“臣遵旨!”

刘子秋却笑道:“你先别忙着领旨,朕的话还没有说完。这毕竟是第一次科举,如何搜检、如何封卷、如何阅卷、如何发榜,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魏先生可以把大家召集起来,多担点心思。事关国家取才大计,容不得半点疏忽。至于册封大典,等科举制度完善以后,再议不迟。”

以魏征的智慧,又怎能不明白刘子秋这是有意拖延。但刘子秋已经站在了一个道德的高点上,他也只能连声应诺。只不过这一拖,刘子秋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迎娶谢沐雨的日子也只能随之延后了。

……

在相对和平的日子,刘子秋并没有放松对军队的训练。而且随着百姓安居乐业,国力逐渐增强,刘子秋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军事力量的建设当中。通过训练提高士兵们的个人素养和团队协作是一个方面,不断开发精良的装备,也是刘子秋提高战斗力的又一个重点。

从年初开始,刘子秋就在长安、洛阳两地分别设立了官方作坊。几乎所有的军队都已经换装完备,各种武器盔甲也全部按照刘子秋的要求实现了标准化。这样做,看似代价很大,其实不然。无论在战时还是训练,只要装备发生损坏,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维修和更换部件,也就极大地提高了装备的再使用率,从而节省了朝廷在装备方面的支出。

当科举考试落下帷幕,太学院正式开学,内阁忙于完善科举制度的时候,刘子秋又把自己的精力再次倾注到军队当中。这一次,他的重点是对军队进行思想改造,向他们灌输一个重要的观念。大汉王朝的军队不是为哪一个人服务的,也不是为他这个大汉皇帝服务的,而是为大汉王朝这个国家、为大汉王朝所有的子民服务的。

这一次的思想改造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刘子秋几乎每天都会出入各处军营。当然,大多数将士并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刘子秋也没有丝毫气馁,至少他的一些话已经在将士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原本,刘子秋想把这种改造持续到年底,但一件来自边关的急报却打断了他的计划。

第36章不可接受

边关急报仍然来自辽西。两个月之前,朝廷大军一到,高丽兵马即刻撤走,后来高丽王还派人送来了一封请罪书,愿意对大汉王朝称臣。如今北边早就是冰天雪地,为了便于补给,留守招远的一部分兵马陆续调往燕城。而就在这时候,高丽大军又卷土重来,再次攻陷的招远城。

这一次却与以往不同,永济渠中已经封冻,船只无法通行,想要从洛阳调兵前往不知要经过多少时日。刘子秋只得下令从河北各郡就近抽调一部分地方军增援燕城。这些地方军战斗力肯定不如朝廷的正规军,依托城池守卫没有问题,进攻方面便多有欠缺,想要靠他们收复招远城肯定是没有指望了。而这个季节,朝廷大军又不宜轻动,刘子秋眼看着边关失利,却不得不暂时忍下这口气。

正因为有了这次高丽人的反复无常、再次入侵,让刘子秋痛下决心,要彻底灭了高丽!同时,他也有些理解杨广了。在后世的历史上,多认为杨广三征高丽是穷兵黩武之举,却没有进一步深究杨广征伐高丽的原因。高丽人屡次入侵辽西、辽东,直至威胁到了柳城,当隋军强大的时候,他们就假意投降。当寻到战机时,他们又会突施袭击。这种反复无常,最终惹恼了杨广,决意要给高丽一次痛击。只不过杨广自负虽高,却没有做好真正的,以致一败涂地。

刘子秋不会允许高丽人多次反复,有这一次就足够了,何况这片土地原本就属于华夏,他要做的只是收复失地。

当然,刘子秋不会像杨广那样盲目冲动,也不会无止境地耗损国力,他要从长计议。

……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刘子秋不想重蹈杨广兵败辽东的覆辙,就必须找出杨广兵败的真正原因,从而采取针对的措施加以解决。尽管刘子秋是从后世穿越而来,对于那段历史仍然知之不多,但通过对杨广的了解以及这段时间收集得到的情报,他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杨广好大喜功,每遇战事便会出动庞大的军队,上次征讨吐谷浑是五十万人马,而攻伐高丽更是多达百万大军。兵法有云: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并不在人数的多少。尤其在这个年代,后勤运输十分困难,兵马越多,消耗越大,后勤补给的负担就越重。一场战争下来,单是百万大军所需的粮草就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按每人一天消耗一斤粮食计算,一个月下来就需要粮食近百万石。

另一方面,大隋实行的是府兵制,军队平时为民,战时为兵。除了京军宿卫等少数军队的装备由朝廷统一配备以外,其余将士的武器、盔甲、马匹都是自备。这样的兵制,直接导致军队的装备杂乱不齐,严重削弱了战斗力,对此参加过吐谷浑战役的刘子秋深有体会。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辽东气候恶劣,冬季的气温往往低到零下三十多度。如果没有事先做好充足的御寒准备,极可能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而高丽军队本就生活在那里,对当地气候的适应能力肯定远远超过隋军,只要将战局拖入冬季,局势就会发生逆转。

历史上那场战斗,隋军百万之众,最后活着回来的不过数千人。结局之凄惨,令人震惊。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高丽军队有多强大,如果高丽军队真的很强大,他们便不会只在辽东一地折腾,早就染指中原了。所以三征高丽的失败,最大的原因还在于隋军自身。只要解决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要说高丽,就百济、新罗都加到一起,也同样是不堪一击。

当然,刘子秋一直没有放松军队建设,一些问题其实已经得到解决。比如,军队的建制问题,比如军队素质的提高问题,再比如军队后勤补给问题,这些一直是刘子秋主抓的重点。尤其是后勤补给方面,吸收了清剿砀山、鱼山贼寇战斗中的经验,现在的正规军中,已经组建了专门的辎重运输部队。刘子秋现在要做的只是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调整。

最需要的准备的有两点,一是大量屯积战略物资,二是将士们对当地气候的适应。

普通的棉衣棉被很难抵御那里的严寒,即使加上一些羊皮袄也不一定有效,刘子秋想到了羽绒服。一道圣旨传往全国各地,大量收集各种羽绒,尤以鸭绒、鹅绒为最佳。当然,野鸭绒、大雁绒甚至天鹅绒那就更好了,只是数量有限。在这样一个纯粹依赖手工的年代,要收集大量羽绒算得上一件十分浩大的工程。幸亏现在已经进入农闲时节,百姓们倒是有许多时间。在各地官府的发动下,几乎所有的百姓都行动起来。

除了收集羽绒,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准备干粮。干粮主要由两种腌肉和炒面这两种食品组成,腌肉由漠北和西域各部落提供,炒面则是军队将士利用训练的间隙自己炒制而成。所有的干粮并没有立刻派发给部队,而是陆陆续续运往蓟县储存起来。

蓟县是涿郡郡城所在地,也就是后世的北京城,那里有杨广修建的一座行宫,叫做临朔宫。不过,临朔宫中的宫女、太监都已经被遣散,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宫室。如今,这座临朔宫已经被改造成一处粮仓。在临朔宫的地下挖了一个巨大的冰窖,腌肉、炒面就存放在那个巨大的冰窖内,即使过个三五年取出来,照样可以食用。

还有其他许多战略物资也在逐步运往蓟县,整个蓟县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前线基地。这种运输,整个冬天就没有停止过。因为北方降下大雪,运河河面封冻,完全依靠人挑马拉,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新成立的辎重运输队就成了这项任务的主力,刘子秋在西海战役中“发明”的雪爬犁也在这里得到了大量使用,又从漠北调来了许多牛马。即便如此,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运输工作依然没有停止,足见运输量之大。这只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至于让将士们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到当地去接受严酷的训练。攻打高丽,刘子秋虽然不可能像杨广那样动辄便是百万大军,但二十万兵马是少不了的。他不可能真的把二十万人马都放到那边去适应,如果这样的话,当地的后勤补给也负担不起。刘子秋只挑选了五万人调往柳城郡,这五万人将会在明年攻打高丽的战争中担任主力。

……

内阁忙于修订科举考试的规程,刘子秋在积极备战,册封大典的事情众人也就无暇谈起,直到春节临近,洛阳城又再次热闹起来。春节是汉人最为重要的一个节日,和元宵、端午、七夕、中秋一起,被刘子秋定为全国的五**定节日。当然,在西域、漠北以及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当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