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鼎革-第5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谭纵对荆州城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准备将功德教的主力困死在荆州城内,根据荆州城内传来的情报,当运往荆州城的粮食被官军切断后,经州城内的存量最多只够荆州城的百姓和功德教的人吃上两个月,两个月一过城里就要开始闹粮荒,届时荆州城将不攻自破。

谭纵去了武昌城见了关海山后,正式以第一钦差的身份全面接管湖广的事务,关海山成为了第二钦差,协助他处理湖广的事情。

直到这个时候,外界才知道谭纵的存在,他收服洞庭湖湖匪和勇闯功德教湖广总坛所在地柳镇的事情立刻传遍了大江南北,为他的传奇故事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鼓舞前线将士们的士气,谭纵带着关海山等官员从武昌城搬到了潜江城,在潜江城内处理湖广纷繁复杂的各项事务。

湖广先是经历大旱,后又被功德教这么一折腾,早已经元气大伤,没有一年半载是别想缓过劲来,这还是谭纵费尽心思才得来的一个局面,他之所以没有让官军对功德教进行强攻,就是不想湖广受到严重的破坏,届时战火一起,生灵涂炭,湖广可就真的完了。

官军围困荆州城两个月后,谭纵料到城里的余粮已经不多,于是采取了诱惑战术,每天让人在城墙下的阵地上喝酒吃肉,并且将白面馒头和肉包子用投石车扔进城里,引得那些只能吃个半饱的功德教教徒你争我夺,士气大跌。

不仅如此,谭纵还让人向荆州城内投放了大量的劝降文书,表示“只惩首恶,胁从不究”,为了使得那些教徒们相信,那些文书上都落下了他的名字。

终于,在第三个月月底,城内严重缺粮的功德教教徒发起了暴动,擒拿住了功德教的高层人员,随后打开大门向官军投降,至此湖广一举平定。

谭纵让人对功德教的人员进行了甄别,本着“只惩首恶,胁从不究”的原则,将那些罪大恶极者关进了大牢,其余人员予以释放,让其回家务农。

当谭纵处理好湖广的事务起身回京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底,他在湖广差不多待了一年的时间,经过他的不懈努力,通过各种惠农政策,使得湖广各地的经济已经开始了复苏,社会秩序井然有序。

此次一举剿灭湖广的功德教,谭纵可谓是立下了一件大功,谁也想不到,回到京城后等待他的却是一个离奇的结局。

第六百六十二章弹劾

六月中旬,北疆的一片绵延的群山中,一支打着大顺旗号的军队在山路上缓缓前行。

队伍的中部,一群护卫簇拥着两名骑马的人,一个人是谭纵,另外一个人是一个中年人,两人皆顶盔掼甲,一身戎装。

去年过年以前,谁也想不到在湖广立下了大功的谭纵竟然会被逼得离开京城,远赴北疆,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谭纵回到京城的时候已经临近年关,由于谭纵在湖广的出色表现,清平帝让太子亲自率领内阁和六部大员去城外迎接谭纵,可谓是荣光无限。

清平帝原本打算在过年以前表彰谭纵以及平定湖广有功的人员,吏部已经按照那些人员的功绩列出了表彰的奏表,只等清平帝在金銮殿上对奏表用玉玺就能正式向外公布。

至于湖广地区的赈灾钱粮被贪墨一事,谭纵在功德教被剿灭后就已经查清,湖广那些州府的官员们开始时并没打这笔赈灾钱粮的主意,不过功德教开出高出市价一倍的价格收购粮食,于是他们禁不住诱惑就动了歪心思,终于对赈灾粮食下了手,想要大捞一笔。

州府的官员们只是贪墨了三成的赈灾粮,私下里卖给了功德教,在他们看来剩下的七成赈灾粮完全足够救济那些灾民。

可是谁能想到,当那些粮食从州府运出后,又被下面的各个县里的官员们贪墨后卖给功德教,继而被乡镇里的官吏效仿,只要是经手人,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反正上面的人都贪了,出事了自然有人顶着。

就这样,赈灾粮被层层贪墨下来,分到灾民的手中自然也就寥寥无几,这也是为什么功德教的手中有如此多的粮食能提供给那些入教的灾民,都是从湖广的那些贪官污吏的手中买来的。

在那些贪墨的官吏中,有些人已经死于功德教的祸乱,有些人临阵脱逃,有些人投靠了功德教,有些人则与功德教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对于那些临阵脱逃和投靠功德教的人,清平帝展开了血腥的手段,依旧活着的人满门抄斩,死了的人不仅要从棺材里挖出来暴尸,而且也要满门抄斩。

而对于那些与功德教展开了坚决斗争的官员,清平帝则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一些人罢官回乡,一些人被训斥后调往其他的地方任职。

至于那些与功德教展开了殊死对抗的官员,虽然他们也贪墨了赈灾粮,不过清平帝却将们的名字从谭纵提供的贪墨官员的名单中划去,予以了表彰,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官员效忠于朝廷,清平帝自然会法外开恩。

经历了功德教的大乱以及清平帝的血腥惩处后,湖广地区的官位出现了大量的空缺,这使得京城的各个派系又是一番争夺,谁都想安排自己的人去湖广任职,要知道湖广可是大顺除了江南以后最富庶的地方,在这里任职不仅能熬资历,更能暗中大捞一笔。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虽然谭纵并没有参与,但是却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因为湖广地区分量最重的两个官位给予了章逾之和李延年这两个跟随着谭纵从京城官驿里出来的“死党”,一个成为了武昌府的知府,另外一个成为了长沙府的知府。

不仅章逾之和李延年,那些跟着谭纵从京城官驿中出来的官员都受到了清平帝的重用,纷纷被委以了重任,担任地方上的实权官员。

在朝廷中,由于谭纵在清平帝支持下的异军突起,已经有了“谭党”一说,虽然“谭党”的官员并没有在京城任职,不过由于他们在地方上握有实权,成为了朝廷里最为“低调”的实权派。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吏部将表彰谭纵以及有功人员的奏表上报给清平帝后,御史台的御史,有着“鬼难缠”称号的钟正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上述弹劾谭纵以及那些进入湖广平叛的军队乱杀无辜、军纪败坏,请求清平帝按照大顺律例治谭纵以及那些军队的罪。

钟正在奏疏中列举了一个官军在湖广滥杀无辜的例子,这个例子就是柳镇,经历了一场血腥厮杀后,柳镇几乎被两广的城防军夷为了平地,成为了一片废墟,侥幸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钟正的奏言立刻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谁也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给搅了这喜庆的气氛,当即就有大臣对钟正进行了指责,认为两军激战之时死伤在所难免,岂可以此来定谭纵以及那些有功人员的罪?

不过,钟正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竟然搬出了大顺律例,大顺律例规定擅杀平民者要被克以重刑。

为了表明自己的说的没错,钟正当众询问刑部尚书仇勇,问他大顺是否有这条律例,仇勇虽然不想搅和进这件事情里,但是在众目睽睽下他不得不回答钟正这个问题,向清平帝表明大顺律例确有这个条款。

随后,钟正义正严词地指责谭纵没有约束好手下的军队,致使无辜百姓惨死,已经触犯了大顺的刑律,要其受到刑部的审查。

对于钟正的指责,谭纵还没有开口,朝堂上的武将们就炸开了锅,当堂与钟正吵了起来,毕竟行军打仗伤及无辜再所难免,如果按照钟正的说法,那么以后打仗的时候大家岂不是要为畏首畏脚,稍有不慎就会被定罪。

钟正不甘示弱地与那些武将们辩论了起来,吵得是不可开交,如果不是有人拦着,一些脾气火爆的武将准备动手揍钟正。

面对着眼前的这场闹剧,清平帝终止了朝会,冷冷地瞪了钟正一眼后拂袖而去,满朝文武都感觉到了清平帝对钟正的不满。

原本在春节前还有一次朝会,清平帝不想钟正在朝堂上再针对谭纵,于是下旨停了朝会,并且让御史大夫去给钟正做工作,让他放弃弹劾谭纵,很可惜被油盐不进的钟正给拒绝了。

据宫里传来的消息,当得知了钟正是铁了心要弹劾谭纵的时候,清平帝气得摔了手中的茶杯,大骂钟正有负皇恩,要罢他的官让他滚回家乡种地。

虽然清平帝无比气恼,但他毕竟是一位以仁爱著称的贤君,生完气后并没有罢钟正的官,只是让他在家中休息,没有圣旨不得上朝,想以此来断了他弹劾谭纵的念头。

谁料,过完年后开朝的时候,不能上朝的钟正竟然手里捧着大顺律例跪在了午门外,请清平帝按照大顺律例来治谭纵的罪。

或许是受到了钟正的影响,抱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一些大臣们也开始弹劾谭纵在湖广放纵手下滥杀无辜,尤其是御史台那些以钟正为目标的年轻御史们,纷纷加入了钟正的阵营中,跪在了钟正的身后,以维护大顺律例为由,请清平帝惩处谭纵。

眼见事情越闹越大,为了平息这一场风波,谭纵在朝堂之上将钟正所指证的罪责一力承担了下来,为那些参与了湖广平叛的官军进行了开脱,表明那些官军都是按照他的命令行事,毕竟湖广确实有百姓死于官军与功德教的交战中。

伴随着谭纵的表态,钟正弹劾谭纵一事的后果逐渐明朗化,清平帝不得不对他做出相应的处理,在升任谭纵为监察府正五品的巡查使后将他调离了京城,委任他为北疆边防军的一名将领,前往北疆戍边,算是对他的惩戒,同时也将他调离了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在临去北疆之前,谭纵回了一趟江南,见了苏瑾和施诗等人,安排好了家里的事情,在被施诗接来扬州城的家姐面前郑重承诺,一旦他从边疆回来,那么就正式赢取苏瑾和施诗等女过门。

如果他不幸战死的话,希望苏瑾和施诗等女另外嫁人,他会在九泉之下祝福她们。

谭纵的一番情深意切的言语打动了苏瑾和施诗等女,使得她们眼眶红润,心中感动不已,都抱定了今生非谭纵不嫁的念头。

对于谭纵被贬往边疆一事,民间的百姓们对此是忿忿不平,纷纷为他感到冤屈,毕竟打仗的时候死人再所难免,况且杀人的是那些官军而不是谭纵,凭什么要谭纵来承担这个责任,而他在洞庭湖和柳镇的事情成为了又一段传说,令百姓们津津乐道。

虽然谭纵去了北疆,不过以他为首的“谭党”却在清平帝的特殊关照下异军突起,成为了大顺官场上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也使得苏瑾和施诗等女的事业蒸蒸日上。

从江南回来,谭纵进宫面见了清平帝后就启程赶往了北疆,太子亲自前去给他送行,不过已经从五台山回来的赵云安却没有出现,着实令人感到有些玩味,毕竟赵云安与谭纵关系菲浅,谭纵又是他的准美服,他理应前来送行才对。

在外人的眼中,从五台山回来后,赵云安就过着低调的生活,可以说是闭门谢客,家里冷冷清清,好像一下子从京城官场里消失了似的。

不过,自从赵云安回来后,太子与他倒是走动得越来越勤了,经常邀请他去太子府去作客,两人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好了。

第六百六十三章边防军

谭纵所要去的地方是大顺在北疆的重镇――达拉城,边防军的主力驻扎在此,人口达到了数百万之巨,是北疆最大的一个城市,担负着捍卫大顺北部领土的重任。

与谭纵同行的那名中年人是达拉城的副将马啸天,得知谭纵要来的消息后,达拉城的主角王双派他前来迎接谭纵。

王双是清平帝的心腹,他不仅是达拉城守军的主将,同时也是北疆边防军的统帅,手中握有大顺最为精锐的五十万北疆边防军。

谭纵此次前来,身份很是特殊,虽说他是王双的手下,但是同时由兼任着监察府的巡察使一职,这个官职足以表明他身份的重要。

先前谭纵在江南的时候,是江南六品游击,只能监察江南的官员,而此次前来北疆则不一样,清平帝给了他一个监察府巡察使的官职,这个职位可以监察大顺的文武百官,就连王双也在他的监察之列。

马啸天是王双的得力助手,土生土长的达拉城人,对北疆的事情了如指掌,从他那里,谭纵对北疆的形势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北疆地域辽阔,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其中以阿斯曼帝国最为强大,是北疆各国的盟主国,是大顺在北疆最大的对手。

阿斯曼帝国的都城是阿鲁拉城,阿鲁拉城是北疆诸国最大的城市,充满了异域的风情,是北疆文化的聚集地。

听到阿鲁拉城三个字的时候,谭纵的心中不由得一动,眼前浮现出一位身材妖娆的碧眼美女来,在扬州城的时候,对方曾经大胆地向自己示爱,令他感到颇为尴尬,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她好像就住在阿鲁拉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