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第三帝国-第7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美国工程师还有军方人员的测算,这架飞机完全可以从英国起飞,到达美国东海岸。

于是,得到这个消息的美国高层震惊不已,他们害怕高枕无忧的东海岸,被卷进这场来自欧洲的战火中。很明显的一个想法就是:看别人打架和花钱雇人打架,绝对是与自己挨揍有着本质性区别的。

如果德国轰炸机出现在美国东海岸,那么加上之前出现的东海岸德国潜艇危机……美国很可能要面对两线开战,而且还有一线是被动挨打的局面。上帝保佑,要是真的出现那种情况,美国人宁愿继续奉行孤立主义,退出战争自己关上房门来过家家。

“不能让任何德国轰炸机,飞到美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这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看过这张飞机的照片之后,立刻说出来的话。一旦美国本土陷入德国攻击,那么雄厚的工业实力,就要再分出一大部分来,去生产各种各样的高射炮了。

也正是因为这张照片,美国国会在最终通过了继续向冰岛增援的计划。同时通过的还有增加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生产数量的计划,为的是让大西洋舰队可以装备上更多的航空母舰,以抵消德国海空军越来越重的威胁。

这名英**官放下这第二张照片,拿起了第三张,脸上的表情更凝重了一些。照片上的东西更稀奇古怪一些,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发体积巨大的德国腓特烈火箭炮的炮弹。不过后者显然更粗胖一些,而且明显这东西要被腓特烈火箭炮的炮弹复杂的多。

要说这张照片的来历,可是让眼前这位英国情报官员肉疼。他们在德国潜伏的一个最有价值的间谍网路,就因为这份情报被党卫军连根拔除了。而拿到了这份情报的英**方,也确实被德国这个可怕的计划吓了一跳。

德国打算用这种超远程的火箭弹,作为运载超级武器攻击美国的载体。不过从这份情报显示的内容中看,德国科学家们还没有掌握远程制导的有效手段,无法让这种超级火箭弹进行精确打击。

不过情报内显示,德国有关方面正在积极的实验和部署这种超级火箭弹,并且将这种东西命名为v2制导火箭弹,简称v2导弹。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情报,都显示着一个问题:德国正在研制一种体积小但是威力巨大的武器,少量就可以对美国东海岸进行战略摧毁。另一个被凸显出来的问题是,德国正在研制各种各样可以改变战争格局的武器,而这方面盟军虽然也有一些积累,却完全没有做到德国这样的地步。

比如说火箭这方面,盟军显然也有科学家提出了这种远程打击武器的概念,可是他们得到的经费并不充足,甚至连一个实体都没有制造出来——而这张来自德军的照片,却是几名科学家正在研究一枚实体火箭的实物照片。

可惜的是,如果阿卡多坐在这里,可能会对这些照片哈哈大笑,因为这些来自五花八门渠道的间谍照片,事实上有很多都是胡乱猜想出来的“错误情报”。因为德国的反间谍工作还有保密工作,这些盟军间谍事实上都只获得了一知半解的情报,而将这些情报串联起来,得到的结果就距离实际情况更加遥远起来。

比如那架6发动机的巨型“轰炸机”,实际上是德国帝国航空公司的远程运输新项目。虽然德**方也参与其中,并且提到了在设计中考虑部分军用环境。可事实上那架试验机确实是一架彻头彻尾的民用飞机,里面有70个座位供人们舒适乘坐。

而那个所谓的超级火箭项目,则是完全两个不同部门被间谍渗透之后,得到的情报被汇总起来错上加错。那张照片其实是德国海军反舰弹道项目的收尾工作。因为海上颠簸还有制导能力有限,以及海上加装燃料的风险性,德国最终放弃了反舰导弹计划——照片是几名工程师在解剖剩下的导弹弹体,总结经验教训。

那份附带的文件,是在其他地方找来的,显然和照片其实并不配套。德国研究的大型火箭要比照片上那枚反舰导弹长两倍,体积更加巨大……当然这是核心机密,现场是不允许私自拍照的。

同样的事情,德国那边也闹过这样的笑话,比如说德国间谍找到过一份来自美国海军的分析报告,是分析日本氧气长矛鱼雷的,却被德国海军当成美国海军的黑科技了。要不是一次例会上阿卡多听到长矛鱼雷之后安排第二次调查,到现在邓尼茨还有雷德尔还相信着美国人的鱼雷可以打出40节的时速这种天方夜谭的事情呢。

另一方面,德国人自己搞的纯氧鱼雷,进展却非常缓慢,这东西在实验室里确实表现的不错,可是震动带来的氧气爆炸事故却始终无法彻底杜绝。根据阿卡多不可靠的武器一律不列装的规定,这东西依旧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之中。

事实证明德国并不能在所有的方面都保持世界领先的水平,至少在氧气鱼雷这方面,日本人确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可惜的是,这种优势并没有让日本海军走向胜利。

对比战绩也不难发现,德国鱼雷击沉的盟军舰艇数量,远远超过日本鱼雷击沉的盟军舰艇数量——日本海军山城号也是被德军鱼雷击沉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单靠一种高科技兵器,是无法改变战争的局势的。

阿卡多不相信唯武器论,他坚信战争不是一种武器可以改变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也不是唯士兵论的支持者,因为他相信一种武器无法改变战争,但是一百种武器就可以让战场发生一场革命!

任何战争,人和武器都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可以提升的空间实在太小了,那么值得投入改进的东西,就只剩下武器了。而在未来回到现在的阿卡多,自然知道所谓的武器,并非只是一个武器,而是一个系统!

排除人的影响,任何武器单独拿出来的时候,都不是无敌的,武器打得远就不可能射速快,射速快就不能打得准,打得准可靠性就略显不足。所以任何武器都不可能单独拿出来去比较去评价,它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在一个作战指导思想下,诞生的一系列互相弥补的存在!

所以,单纯拿出一种武器来,去和对手的武器去比较,这对武器自身而言,是一种亵渎,是一种侮辱!而脱离的系统去分析武器,得到的东西,也只是不客观的评价罢了!

第1111章1112武器体系

如果硬拿着一种武器,去和对手的武器做比较,是极度外行而且不负责任的。就比如说德国国防军炮兵部队现在装备的150毫米口径牵引式榴弹炮,如果单纯比较性能的话,其实是不如其他国家的同类型火炮的。

论射程,德国的火炮是比不过美国的155和苏联的152口径火炮的;同等条件下,发射炮弹的装药量也少于这两种敌军装备的火炮。所以如果只讨论性能的话,那么德国炮兵一直在用落后的武器装备在战斗。

可是这种150毫米口径的牵引式榴弹炮,却得到了德国官兵们的一致好评。因为牺牲了作战性能,所以这种火炮大规模的减少了自重,易于牵引拖拽,是为没有完成机械化的德军长途奔袭量身定做的一种武器。

这种火炮甚至可以用战马拖拽,伴随着德国装甲部队一路滚滚向前,让德国的炮兵部队跟上了坦克部队的推进速度,为装甲掷弹兵提供了有效的炮火支援——尽管在炮战的时候德军时常吃亏,可是依旧无法改变这种火炮在德国炮兵部队里中流砥柱般的地位。

为什么德军装备了这么一种看上去性能并不算突出的火炮呢?一方面是考虑到伴随装甲部队作战的机动能力问题,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德国的支援火力很大一部分,已经交由空军攻击机来承担。

另一方面,在空军攻击机分担了大量炮兵应有的工作之后,德国掷弹兵部队装备的各种类型的突击炮,也承担起了一部分炮兵支援任务。这些突击炮可以伴随步兵进攻,支援更及时也更直接。

也正因为德国空军有能力在进攻发起之前,就摧枯拉朽的瓦解敌人的防御,摧毁敌人的炮兵阵地,打乱敌人的后方部署;而战场上的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又能够扫清敌人的碉堡工事,直接掩护步兵发动进攻——所以德国炮兵才心安理得的使用着轻便但是性能不佳的火炮。这种火炮如果放在法国英国或者苏联美国,显然都是非常垃圾的武器,可是放在德国手中,却展现出了闪电战支援利器的特制。

同样正因为如此,所以德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阴雨天气中火力发挥受到严重影响。整个支援体系中,因为空军飞机无法出动,所以立刻显现出了火炮方面的短板,只能陷入与敌人的苦战之中。这个现象很好的说明了一旦系统被打破,单一武器的短板与无力。

那么同样来分析,德国装备的斯图卡2型攻击机,已经被世界公认为现役武器装备中,最好的对地攻击机。特点就是结实耐用,而且航速不快,可以反复在战场上空盘旋,提供及时稳定的战场支援。

但是如果单一的来看,这种飞机使用的是一台低马力的廉价发动机,因为自身重量和发动机局限能力,空中机动能力并不十分突出,俯冲拉起的特性甚至比不上斯图卡。可是因为廉价可靠,德国依旧大量采用。

这种飞机如果拿出来说性能,那只能说是一种“能飞”的飞机,性能并不突出甚至有些落后。但是这种飞机因为德国空军先进的战斗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原因,立刻变得好用起来。飞的慢的特性变成了优点,设计可靠廉价便于制造的优点就被无限的放大了出来。

所以很多武器在性能数据上其实表现非常一般,但是却依旧不容小觑。而反过来说,某种武器看似非常强大,却不一定是一种只要装备就能改写战争的灵丹妙药。

ak…47突击步枪看起来强大无比,但是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装,就会成为一场士兵的灾难——堑壕战让双方的步枪射程普遍在800米以上,可ak…47的射程只有400米。勉强列装的结果就是这些空有强大火力的士兵们,只能被对面压制的抬不起头来。

同样的,因为德国开发的mg42通用机枪实在太过好用了,好用到掩盖了其自身的稳定性不足等缺点,让德国国防军至今都没有装备像样的重型机枪。那些德国部队留下的重机枪要么是缴获的,要么是之前封存的旧物资。

阿卡多来自后世,他是一个穿越者,他按照自己知道的未来将德军打造成了一支尽可能强大的部队,在这个过程中,他真正体会到了“强军”这个梦想究竟实施起来有多么的艰难。

尽可能的实现军队的机械化,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结果就让部队的油耗上升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装备大量汽车坦克飞机大炮,如此多的先进装备让部队的训练和素质都大规模的提升,士兵越来越金贵,也越来越无法轻易补充;详尽办法提升部队的火力打击能力,让部队可以快速突破敌人的防御,直接导致了部队弹药消耗几倍几十倍的增长。

于是需要革新的就不是一线作战部队,还要包括资源的开采能力,后方的生产能力,国家的运输能力,人口的综合素质以及动员能力。而如果算上这些能力,那就差不多代表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说得直白一些,就是在提高整个国家。

古代打仗,磨一磨刀,背上干粮,就出发了。这样的部队有可能一触即溃,可是守城或者捧个人场,绝对可以算是够用了。而现代化战争,每一名士兵都要进行训练,掌握复杂的武器如何使用,才能够成为一名新兵。而那些低素质被临时征调武装起来的部队,作战能力被压缩到了历史的新低,甚至完全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

所以阿卡多知道,在他的部队达到历史性的750万之后,德国就已经耗尽了最后一丝战争潜力,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穷兵黩武的国家。他的军队不能失败,因为一旦失败,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再一次扩军补充了。

而在博克将军奉命调离总参谋部,成立德国最后一个集团军p集团军之后,德军部队将不会再进行新的扩充,整个帝国将保持16个集团军,一直到胜利或者失败。

前线的军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元首为他们如此的殚精竭虑。这些奋勇作战的士兵只是知道,如果他们在几个月之内打垮斯大林,那么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中,享受一个难得的圣诞节。

所以他们将一枚接着一枚的炮弹塞进火炮的炮膛,然后闭合上炮闩,拉响一门接着一门的重炮,将成百上千吨的炮弹,发射向莫斯科城内。那里此时此刻硝烟四起,燃烧的火焰甚至映红了天空。

战争掀开了血腥的序幕,那么在漫长的战线上,就会有无数种厮杀。德国海军在大洋深处对着敌人开火的同时,德国陆军也在漫长的东线感受着炮火连天。每一个人都已经被这场该死的战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