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啸大明-第6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多尔衮向南京发出试探信号,也是由商人带来,这是属于范永斗的一支私人商队,并且派遣了两名汉旗的小官,跟着商队一起南下,如果南京政府也有和谈的意向,那么这两名官员也可以和南京方面作第一步的接触。

范永斗也知道这件事情关系重大,如果办得好了,也可以为清朝再立一功,另外他心里到也真的希望南北能够议和成功。因为南北议和之后,那么南北通商也就可以正常化,自己也能从南方购买更多的商品。

现在南方的商品在清廷都有很好的销路,像一面一尺见方的大玻璃镜,在市面上己经被抄到两百两白银了,前不久从南方买进来五块一尺八寸的大玻璃镜,范永斗可是一面都没留,全送出去了,多尔衮两面、两宫皇太后和皇帝毎一人一面,结果也大受赞扬,结果获得了山东的盐引资格,范永斗也大为高兴,正打算再从南方弄几件稀罕对象,再送到宫里去,没想到确接受到这个任务。

因此范永斗才派儿子范三拔押队前往,帮助周旋此事,争取能够促使南北议和成功。

到达南方以后,范三拔立刻找到了管理榷场的官员,向他表达了清廷的意向,而管理榷场的官员们也不敢怠慢,立刻向上报告,传到了南京内阁。周世奇、李岩、王夫之、李格非等人接报之后,也立刻向商毅禀报。

商毅听了之后,也点了点头,道:“很好,既然清廷想谈,那就谈一谈好了。你们准备一下,首先派人通知榷场那边,让商队多留几天,我们会安排人手,和他们相见面谈。”

几个人听了,也都有一些意外,王夫之忍不住道:“王爷,您难到真的打算要和清廷议和吗?”

商毅笑道:“为什么不谈,反正现在暂时也打不起来,闲着也是闲着,既然人家主动要来与我和谈,我们如果连谈都不谈一下就拒绝,那岂不是太失礼了吗?谈得好了,当然是更好,要是谈不好,以后再开仗。”

李岩到是有些明白商毅的用意,道:“那么请问王爷,如果要和清廷议和,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条件呢?”

商毅看了他一眼,点了点头,道:“清廷想要和我们议和,必须割让南直隶和山东剩余的土地,还有河南省,这就是我们的条件。”

其实商毅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是清廷首先提出来要议和,那么割让土地,当然是必须的,如果清廷接受南京方面的土地要求,自巳那么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获得南直隶和山东剩余的土地,以及河南省,当然是更好,如果不答应,又南京朝廷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的,反正双方现在还是敌对,大不了就发动几场局面战争,商毅还想试一下几种新武器在战场上的效果如何。

当然商毅也知道,清廷肯定不会接受一下子割让这么多土地的条件,但这也不过是漫天开价,就地还钱的谈判手段而己,商毅的底线目标是南直隶和山东剩余的土地,这几块地方其实也不少了,加起来大约也有七万多平方公里。至于河南省的地方,则吴能要到多少算多少。

不过谈得再好的和约,也是需要用实力才能保证执行,因此就算清廷答应了割让土地,最终完成了议和,商毅也不会放弃北伐,只要等自己做好了充份的准备,就会立刻出兵北伐,向清廷发动进攻,因为对商毅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那么任何的协议都不俱备什么约束力,找个什么借口都可以把责任先推到清廷的身上去。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二六章 排华事件(一)

了解了商毅的用意之后,其他人也就都释然了,其实在中国古代,这种撕毁和约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汉族也有,而异族也有,只要是最后能够获得胜利,基本就不会有人说什么,相反还会受到赞扬,因为胜利者都不该被指责的,在这方面,中国人其实也相当然的现实。因此众人也对商毅的意见也没有异议,周世奇立刻下令榷场方面,先挽留清廷的商团,然后再准备安排人选,拟定自己的条件,去和清廷的代表会谈。

别的事情说完之后,李格非出列,神色凝重道:“王爷,马尼拉那边,好像出事情了。”

商毅怔了一怔,道:“马尼拉出了什么事情,难道是干纟腊人禁止通航了吗?这不大可能吧。”

和直通日本不一样,南京地区和菲律宾的通航进行得十分顺利,因为在马尼拉本来有大量的侨民定居,而且还有许多经常来往马尼拉的中国商人,因此华人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势力。另一方面加上现在商毅大力支持海外贸易的发展,在这次通航的背后实际是有官方的推动作用,有不少菲律宾的华人也希望得到中国本土的支持和保护,因此对这次通航都十分支持。在张庚秋等几个菲律宾华人领袖的带领下,在港口选择,建馆地止、费用、关纟等方面也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而在另一方面,现在占领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也和日本不同,他们更重视贸易,而且西班牙国内年年战火,国库几乎消耗殆尽,全靠这几个海外的殖民地支撑着,而殖民地的收入来源,也主要靠贸易。在中国和马尼拉直接通航之后,当然也是对菲律宾有利的,因此现任西班牙的菲律宾总督迭戈·法多哈·查孔对此也采用默许的态度。

到现在中国和菲律宾通航己有十个多月了,通航之后,双方的贸易量果然大涨,因为现在中国的商品不用经过其他商人的转手,直接运到马尼拉,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比过去増加了许多,但价值却有所下降,由其是在海外最畅销的丝绸,虽然高级丝绸的价格不维持不变,但中低级的丝绸价值却降了二成多。虽然在通航之后,通过海关运送到马尼拉的商品都是先出售给当地华人,然后再转卖给其人,因此华人也从中受益最大,但西班牙人也获利不小。因此商毅是很熟悉西班牙人的需求,并不认为他们会禁止和中国通航,可能是因为其他事情。

李格非道:“回禀王爷,当然不是通航的事情,而是干系腊人好像又准备对马尼拉的华人动手了。”

商毅听了也不禁大吃了一惊,自己怎么把这一点给忘了,在十七世纪,在马尼拉一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规模的华人大屠杀。

第一次发生在一六零三年,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很偶然的事件,引发了这次马尼拉华人大屠杀。

原来在一六零三年的时候,一个叫张嶷的商人,不知是出于什么目地,上书当时明朝的万历皇帝,称:吕宋有一机易山,其上金豆自生。万历皇帝信以为真,下令福建官员前去勘查。西班牙人本就对中国颇为忌惮,何况当然在菲律宾的华侨己达数万之众,势力极尢,因此疑心中国以此为借口,是与菲律宾的华人联络,以便里应外合将西班牙人赶走,因此排华情绪渐浓。

在一六零三年十月三日,不愿坐以待毙的华侨爆发大起义,但由于缺少武器和军事经验,他们仅坚持了四十一天,因北起义很快演变成一场对华侨的大屠杀。在西班牙人的煽动和蒙骗下,包括菲律宾土著、日侨在内的各方力量,都参与到这次屠杀中。据统计,在这次大屠杀中被杀的华侨人数在三到四万之间。

在这一次大屠杀之后,也使中国商人对菲律宾心存恐惧,不在到菲律宾经商,对菲律宾本土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物资匮乏、经济萧条。财政状况严重恶化。同时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也但心明朝会报复,因此派遣使臣到中国来周旋澄清。

尽管后来万历皇帝查明了马尼拉大屠杀的真像,但由于当时的明朝国力疲惫,无力举兵征讨菲律宾,同时中国对海外的事务也并不太上心,因此只是不痛不痒的对菲律宾当局写了一份《谕吕宋檄》,也就不了了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陆续有商船来往马尼拉通商,马尼拉也逐渐恢复了元气。

从表面上看,引发一六零三年的马尼拉华人大屠杀的原因很偶然,其实西班牙殖民者与当地华侨的积怨是长期积累起来的结果。

因为菲律宾原来本是明朝的藩属,后来被西班牙人强占,因此西班牙人一直都对中国心怀警惕,而菲律宾的华侨人数极多,而且也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势力,自然也会引起西班牙殖民者的敌视情绪。另外中国人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菲律宾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又会引起了殖民者的贪婪,以殖民者凶残的本性,排华、屠华也就会必然发生的。

而明朝的纵容和不做为,也使得西班牙人对菲律宾华侨的欺压更加有恃无恐,于是在后来的一六三九年;一六六二年,一六八六年,又先后发生了三次华人大屠杀事仵,尽管后三次的屠杀规模比第一次小一些,但两次死难的华教人数也都达到了两万人以上。另外在这几次大屠杀事件中,马尼拉的天主教传教士也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作用,因为在马尼拉的传教士眼里,华人都属于异教徒。

尽管华人的人数很多,但实力却不强,因为在华人背后,缺乏中国政府的支持,而自身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没有武装力量,加上内部又不团结,相反还有少数华人为了保全自己的个利益,不惜充当了西班牙殖民者的走狗,因此在每一次大屠杀中,尽管华侨都组织了起义反抗,但最终还是脱离不了失败的结果。

但让人非常纠结的是,菲律宾的经济发展和繁华却又离不开华人和中国的商船,因此在毎一次大屠杀之后,华人的势力大减,而西班牙殖民者又都会假惺惺的做一些修补措施,比如释放部分幸存者,发还给他们财产,当然主要还是依靠一些汉奸走狗回国去鼓动中国商人到菲律宾来经商。

而中国人也确实不是记仇的民族,商人又多重利轻义,结果每次屠杀之后,只用几年时间,中国商船又继续停靠菲律宾,帮助当地恢复经济。而华人又慢慢在菲律宾聚集起来,等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西班牙殖民者马上就开始进行新一轮的屠杀。说得难听一点,西班牙殖民者对待华人就像是养猪一样,养肥了之后就杀,然后再接着养,就这样周而复始。

当然菲律宾华侨的处境,也是十七世纪以后,中国海外华侨遭遇的一个缩影,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没有国家的支持,仅靠华侨自身的力量远不是有国家背景的欧州殖民者的对手。

如果说十七世纪的前三次马尼拉华人大屠杀中,华人得不到国家支持,是因为那时中国正处于明末清初之际,国内战乱不断,国力衰弱,想支援马尼拉的华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在一六八六年、一七八二年,马尼拉又发生了两起反华的大屠杀事件,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号称历上最强的康乾盛世时期,国为可谓是强盛之极了,完全有能力保护自己在海外的子民们。但当时的中国统治者依然是毫无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圣祖”作为自已庙号的皇帝,采取的措施仅仅就是禁止中国人去马尼拉经商。而国家没有支持华侨的原因,则完全是因为没有海洋意识。

到是后来退守台湾的郑成功,曾经想过要保护菲律宾的华侨,不仅派人向菲律宾总督下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并且还组织筹备军队,准备征伐马尼拉,但郑成功尚未出兵,台湾就出现内乱,而不久之后郑成功病逝,其子郑经没有父亲的大志,只是安于台湾一隅。如果当时郑成功或郑经真的出兵攻下了马尼拉,那么后面的历史,到有可能真要改写了。

商毅在和菲律宾直接通航的时候,也曾考虑过这么做会不会过份刺激西班牙殖民者,再引发一场对菲华人的大屠杀,但商毅也想到,在另一时空里的四次大屠杀期间,分别相隔三十六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而现在离一六三九年的那场大屠杀还不到十年时间,菲律宾的经济还没有第二次大屠杀之前的水准,而且自己在一六四三年、一六四四年曾两次击败过西班牙军,对西班牙殖民者应该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在最近几年,应该不大可能会再次发生大屠杀事件。

因此商毅对此还有些半信半疑,道:“这是真的吗?”

李格非道:“回禀王爷,这是张庚秋专程从马尼拉赶回来,告䜣我的。”

商毅点了点头,道:“立刻请他来见我。”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二七章 排华事件(二)

四名内阁成员中,李格非是付责海外事务的,因此其他三人也向商毅告辞,去准备和清廷使臣交涉会谈的事情。

不一会儿,李格非带着张庚秋来见商毅。张庚秋和商毅也是老熟人了,早在商毅开办丝绸厂的时候,张庚秋就己经是商毅坚定的支持者。张庚秋是一个做海外生意的老商人,在海外的生意很多,在马尼拉也有很多产业,因此也相当于商毅在马尼拉的代理人一样。

而这几年在商毅的支持下,张庚秋的生意也做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