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柽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发财的机会,派人专门修建了仓库,门店租卖给客商们使用,自己也设立店铺,开了酒店、坻店,通过商行成立的管委会管理整个市场,维护公平交易,也只收点卫生费,治安费这些小钱,却绝不仗势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从中抽头。一业兴,百业兴,一时间这里各行各业齐聚,繁华盖过普通州城!

都说‘大隐于市,小隐于野’,现在蔡京,童贯等人把持朝政,朝廷下让他们搞得乌烟瘴气,庞大的知识分子队伍中也有鲜廉寡耻之徒,钻营进入统治集团的权力体制,迎合当局独裁的政治意识。但那些有自己独立价值追求的知识分子,大部分宁愿闲居不仕,不再入朝为官。

宋代有优待士大夫的政策,有了这个条件,这些士大夫们哪怕不去担任实职性差遣,还可以领取一份薪水。一些人爱慕这里清明,交通便利,消息畅通,生活方便,便选择在这里定居,做起了隐士。他们这些人慕山爱水,虽然这里没山,却有水,就从府中或买或租土地在水坝两边修起了房屋,过起了小日子。

这些人说是隐居,却也要吃喝、交际、消遣,但他们不屑去码头那边,于是在他们周围就出现了一些茶馆、饭店、斋、纸铺、表演杂剧的小型瓦院,满足他们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只是王府严禁宿妓嫖娼,所以少了勾栏青楼,让这些喜欢拥妓高歌的家伙们有些失落。

清明已过,谷雨将近,已到了暮春时节,人们去了厚衣,换了轻薄的夏装。下午申时,街的行人多了起来,那些晚睡晚起的读人也从家里出来吃茶喝酒。这时从街头走过一老一少两人,老的虽是须发皆白,却也硬朗,腰板挺直。跟在他后边是个的年轻人,身材修长,面目俊朗,两人皆穿圆领、窄袖、前后缺胯,形制短窄的紫衫。

“老师,走了半天了,咱们楼歇歇?”来到座三层酒楼前,年轻人问道。

“也好!”老人笑笑说道。

见客人门,小二立刻热情的将二人迎了进去,“客官,还是楼下!”小二问道。

“三山!”年轻人说道,老人却笑着摇摇头,跟着楼。小二楞了下赶紧跟。

有人要问,怎么楼论‘山’,原来宋朝这时节,酒阁名为厅院,楼则又以山为名,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意指酒力高远。大凡入店,不可轻易登楼阁,恐怕酒力不胜。如果买酒不多,就在楼下散坐,称为门床马道,凑合吃点喝点就行了。

“二位客官要几斤酒,我们这都是府中产的烧酒,清亮醇厚,后劲十足!”小二给二人挑了个临窗的座位摆四盘菜蔬说道,那里可以看到悠悠碧水,确是个不错的地方。

“先二斤!”年轻人没有动筷子,看看老人说道。他进店时已经看到楼前的红杈子,店门挂的贴的金橘红灯,知道这里是仿的京中酒楼,行的肯定也是那里的规矩,的菜不过是看菜,匆忙动起筷子夹菜,就被酒家人笑话。

“要什么菜!”小二又问道,“我们这里肥鸡嫩鹅都是庄子产的,鲜鱼也是河里刚捞来的!”

“随便几个你店里的特色酒菜,不要啰嗦了!”老人好像有些疲惫,摆摆手道。

“好嘞,这就给你配齐!”小二答应一声倒茶,下楼去了,报过点的酒菜,由到了店门前,招呼过一个提茶瓶沿门点茶的卖茶者,在他耳边低语几句,卖茶的点点头匆匆离开,他们这些人走街串巷,信息灵通,往往负责传递市情消息,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如果邻里有吉凶之事,他们还为其往来传语,或帮助凑集人情分工,早已约定成俗,所以有人看到也不以为意。

楼的两人小声说着话,看着窗外的风景,这时小二引领着七八人又楼来,其中一人看看他们两人,在小二耳边低语了几句,小二有些为难的解释着,却挨不过那人,只好凑了过来。

“两位客官,这几位大人想在此会聚,可否移步二楼?”小二媚笑着说道。

“楼还有众多空位,还搁不下他们几个人吗?为何叫我等下去,难道怕我们付不起钱吗?”年轻人有些恼火地说道,小二却不在回话,只是看向老者。

“我们下去二楼,麻烦小哥了!”老人无奈的摇摇头说道。

“老师怕他们作甚?”年轻人不解的问道。老人指指自己的衣服,又看看刚楼的人站起身,先下楼去了。

“唉!”年轻人看看刚楼的那几位,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腰里束着角带,蹬着皮靴,乃是士大夫们会客交际时常穿的帽衫,他又看看自己的衣衫,乃是紫衣,这种衣服便于活动和行走,是军将们常穿的,他虽然不忿,也只能叹口气随着下楼了。

“嘻嘻,这两个武夫却也识相,大家坐!”为首的人嬉笑着说道。

第一卷我的地盘我做主第一百一十九章文重武轻

“老师为何如此?”听着楼放肆的笑声与那人的揶揄,年轻人有些控制不住,大有暴走的倾向。

“呵呵,我等身负武职,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一赤脚健儿’,现在朝野下皆是如此,闹将起来吃亏的也是我们!”老者苦笑着说道,脸满是无奈。

“唉,老师也是满腹经纶,殿堂对策哪个不服,治理地方也是成绩斐然,现在却要受这等人的气!”年轻人长叹一声,也是没了脾气,端起桌的茶水一饮而尽。

“吾六次进京参加科举,却屡屡落榜,承蒙曾相器重,入朝当堂对策论武,蒙先帝错爱以特奏进士,授右班殿直,武学教授,授命编撰《武经七》,功成,封博士,却依然没能离了这个‘武’字!”这时小二来换下看菜,了酒菜,老者缓了一缓。

“两位客官,给您了两壶酒,六道菜,糖醋鲤鱼、红焖羊肉、白斩鸡、清炖鸭、还有两道素的假煎肉和瓠瓜羹,另赠点心两盘,水果两盘!”小二高声唱道。

“下去,有事再叫!”年轻人见小二罢菜没有离开,皱皱眉掏出串铜钱扔给他说道,小二笑着躬身退下去。

“二爷,您来了,二楼!”刚下楼的小二又返了回来,引领着三个少年楼,“二爷,这里只有一桌客人还算清静,三楼一伙士子正开酒会,呱噪的很,扰了您可就是小的罪过啦!”小二殷勤的把本就一尘不染的桌椅又擦了几遍,才请他们落座。

“就你会说话,先给我沏壶好茶,几样点心,我饿坏了,不要那些能看不能吃的东西!”为首的少年扔给小二个小银锞子,扫了一眼邻桌的两人说道。

“得嘞,二爷稍等,我这就给您张罗去!”小二笑的都没了眼睛,小跑着去了。

“哎呀,这些日子天天骑马,刚吃饱饭一会儿就颠没了,今日咱们定要大吃一顿!”少年揉了揉肚子笑着在主位坐下,其余两个少年分左右坐在他下手。

先来的年轻人回邻桌的三个少年,为首的少年一身白色劲装,腰里束着条金带,头只裹着块头巾,面目看着不丑,却晒的黝黑,另外两个年纪也不大,穿着淡蓝色劲装,只是腰里束着漆皮革带,像是这个少年的随从,他们看似是哪家大户人家的公子带着伴当出游。

只是片刻功夫,小二已经返了回来手里端着七八样各式点心,后边跟着个笑面菩萨似的酒店掌柜,拎着茶壶,拿着茶杯,“二爷来了,您可是有日子不来了,我还当您生我的气了,吓的我是吃不好睡不着!”掌柜的吩咐小二摆点心,他亲手给少年斟茶又送热毛巾说道。

“张胖子,你糊弄鬼呢,我看你又胖了几圈,还吃不好睡不着呢!”少年拍着掌柜的肚子说道。

“二爷,今天我要吃干炸猪排,东坡肘子,赵勇你要什么?”

“二爷还没说话,赵信你多什么嘴!”赵勇点了他下说道。

“二爷最疼咱们了,说好今天愿意吃什么随便要的吗!”赵信白了他一眼说道。

“赵勇,赵信说得对,想吃什么随便要,不要给我省钱!”不用问这个就是赵柽了。

“好,那就给我只烧鸡,一条羊腿,再来条大鱼,勉强够吃了!”赵勇也不客气地说道。

“这么许多,你们能吃得下吗?”掌柜的看看两人,又看看赵柽吃惊地说道。

“这还只是他们两个的,我的还没要呢,最近你这有没有什么新鲜东西?”赵柽笑笑说,这些日子运动量大,每个人都变的跟饭桶似的。

“二爷巧了,昨个儿我们从猎物那收了只刚猎获的野鹿,你尝尝鲜!”掌柜的说道。

“行,挑几块好肉烤了,再给我来瓶酒!”赵柽说道。

“二爷,您没带酒啊,我这的不如府里的好,要不我派人到府里跑一遭?”掌柜没想到王爷要酒喝,面色一紧说道。

“这是哪家的孩子,他府中的酒居然比这烧酒还好?可看他们言语粗俗,要的菜也只是大鱼大肉,没有精细的菜肴,定不是什么官宦人家。”年轻人听了几句对话,不再理会他们,吩咐小二搬过道屏风拦在中间,“老师不是曾得苏学士举荐,改了官资吗?”年轻人又问老者道。

“呵呵,我的文章确实得苏学士称赞,他以为我居武职未尽才,两番保荐,却只加了个承奉郎散官衔,依然居武职,此后外放知富阳县,修筑了富阳石堤,御钱塘江洪水,便利交通,复改通直郎。后又通判沧州,抚恤流亡百姓,先调我入京为官,改任司农寺丞,却仍以武为职!”老者饮了杯酒道。

“唉,文武之别如同高山溪流,我蒙荫入仕,授忠训郎,也入武职,每日只是厮混,还要受这些人的鸟气,真不如读进举了!”年轻人听老人的讲述也长吁短叹道。

“以文入武易,以武入文难啊!庆历中,范仲淹与文臣韩琦、庞籍及王沿共同主持陕西对夏战事,宋中央一时下令将四位统帅改换观察使的武职,范仲淹等人接到任命后,先后坚决辞不拜,不了了之,我屡屡却不可得!”老人再饮杯酒道,已是满脸寥寂。

“文武并重,这是中国历史的政治常识,没想到宋朝竟偏颇到这种地步!”赵柽捧着块肉边吃边听两人的对话,心中不禁感慨,连以兵略见长的何去非,著有《何博士备论》、《司马法讲义》及《三略讲义》等兵的兵家,其最大的愿望不是效法孙膑、李靖等前代军事家,而是孜孜以求将武职身份改为文臣。由此可见,自己虽然尽量高估宋朝‘防武’的政策,没想到还是低了,而且低的可怕。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唐太宗早在《帝范》中就明确指出“斯二者递为国用。至若长气亘地,成败定乎锋端,巨浪滔天,兴亡决乎一阵,当此之际,则贵干戈,而贱庠序。及乎海岳既晏,波尘已清,偃七德之余威,敷九功之大化,当此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也。”

自先秦以来,文臣与武将在历代王朝的统治过程中扮演两大重要的角色,各负其责。统治集团中的精英人才常能被军旅所吸引,遂涌现出一大批兼通治国之术的杰出军事家。

赵柽所不了解的是北宋建国后,与以往相比,武将群体的地位和素质开始明显发生转变。朝野下皆视武人为动乱的根源所在,在加强君主集权的背景下,确立了百般防范武将的政治原则。与此同时,在“与士大夫共天下”思想的支配下,科举制度的迅猛发展及其地位的日益显赫,不仅使文官队伍不断膨胀,而且从“文”也成为世人追求的目标。这就不能不严重地腐蚀了“军功”的感召力。于是,优秀人才不再愿踏入军营,文臣更不愿改换武职。

到宋仁宗时期,“重文轻武”之风达到了顶峰,军功遭到了社会的普遍轻视。宋人对此有这样的看法:“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在此背景下,文臣完全控制了军队的指挥权,武将群体则沦为指挥系统中的配角。枢密院中武将已寥寥无几,地方驻军也基本由文官任统帅。

……

“老师,我们已经在此地逗留了多日,你怎么看这里!”也许是文贵武轻这个话题太让两人伤感,年轻人转了话题。

“从这几日所观所感,那人所说确实不虚!”老者感叹着,“我早年曾乘船从此处经过,这里还只是荒村僻壤,一片萧条,现在却是客商云集,工坊遍地,更可贵的是这里筑坝修渠引水,灌溉万亩良田,是利于万民之事,而且这里民风淳朴,百姓富足和睦,安居乐业,比之京城不逊,真是世外桃源之地,如这里百姓所言不虚,那兖亲王却有治世之才啊!”

“老师,我却看这里人人尚武,你看他们的社丁训练有素,就是禁军恐怕也不过如此,而且他能已自己区区五十余人的亲卫用计剿灭了‘一阵风’,二百多人杀得一个不留,手段可谓狠辣,我是自叹不如!”年轻人苦笑着说道。

“此战他先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撤离马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