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6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斥责。这个时候胆子再大也没人敢顶风作案讨个没趣,都是黑着脸在照章办事的基础上又严了三分!

于阗使团好不容易进了京城,顾不上欣赏汴京的繁华。胡萨拉就急忙前往鸿胪寺报到递交国书送上贡品。果然京官的素质就是比地方上强了不少,一个司官热情的接待了他,不过却是告之其于阗国和大宋并无臣属关系,也不曾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因此不承认他使臣的身份,至于贡品也请他带回。同时建议他到相国寺,或是马行街找个摊位将货卖了。换点盘缠早回家。

最后一丝希望破灭,胡萨拉这下彻底傻了。他不明白为何一向要面子的大宋怎么拒绝了自己这么好的群众演员,难道他们不再上演一年一度万国来朝的大戏了吗?他瞅瞅周围。原来有着同样遭遇的不止自己一个,暹罗、安南、苏禄、南掌等国的‘使臣’们也茫然的蹲在门口不知所措呢!不过他们都明白大宋的风向变了……

…………

京城中的百姓们也很快发现了今年的变化,宣和门前没有像往年搭起高高的鳌山,支起无数的彩棚,只是比往日多了几个花坛。而祭祖归京的皇帝也是选择在子夜悄悄进城,据说是官家不想惊扰百姓。在接下来的数天里,皇帝没有按照成例乘车绕街,坊间却传出皇帝轻车简从先后视察了安济坊和居养所,赐下了衣物和吃食,并承诺年后会拨下专款整修房屋改善条件。

腊月二十三日,皇帝前往城外的荣军所慰问,看望在历次战争中伤残军兵,承诺将由官府奉养一生。并颁下诏令提高对阵亡将士的抚恤,改善其家人的生活,子弟在入学、科举中予以照顾。此后数日间,皇帝马不停蹄又接连前往工部匠作营、太学、京城各行会及京畿驻军中视察慰问,送去了大量的年货……

对于皇帝频频下基层慰问,提出改善民生措施,当然赢得了广大百姓的拥护。可也有心人发现今年皇帝没有到任何一座道观、寺院中烧香祈福,受其影响宫中的后妃们也没有像往年送上香火钱。上行下效,大臣们一时摸不清皇帝的脉,也不敢妄动,使得本是各寺观发财的日子却‘生意’冷清,收到的功德钱不及过去的三成,让僧道们不免心慌,担心自政和年以来优待出家人的政策有变。

果然不久就有小道消息传出,皇帝已责成尚书省并礼部和户部、吏部取消实施多年的道阶,各级官员不得在担任观职,收回国家历年赐予寺观的土地,将地方各州县当年建立的凌霄观庙产收回改建为各级学馆,土地划为学馆所有,产出用于乡学和县学支出。

消息一出,‘神仙’们是人心惶惶,他们这些年过得可真是神仙般的日子,领着国家俸禄不说,还用用大片的土地雇佣佃户耕种收取租赋,而且不用向国家缴纳一文赋税,一个个都成了大地主,成了附着在大宋肌体上的寄生虫。他们当然不甘失去昔日的特权,纷纷向太上皇教主请愿,要求他维护广大僧道的权利。但意外的是一向崇道的教主拒绝发声,此刻他早就意识到当年自己的行为是多么荒唐,在自己陷入绝境的时候也并没有拉一把,如今又何必帮大仙们说话。

而今年元旦的大朝会更让大家感到了皇帝推行的务实新风,一些华而不实又繁琐的礼仪被取消,应邀出席观礼的外国贡使也只有高丽、大理、西夏及归附的蒙兀、汪古等漠北诸部,比往年大为减少,回赐也正与他们的贡物价值相仿。宴会照常举行,一向只能看不能吃的看盘虽没有取消,但是却小了很多,有的只勉强铺满了盘子底。与之相反的是正餐却丰富了很多,不仅样式多,而且美味可口,可量也刚好饱腹。

新年一向是大宋的狂欢季,可今年官方主办的活动大为减少,更多的是民间力量的参与,这并没有减少大家的兴致,反而少了过去的程式化的呆板僵硬使人更觉丰富有趣。上元节灯会是新年的**,可今年没有宣和门的鳌山灯海及遍布的彩棚也没有让大家失去欢乐,因为今年皇帝虽未出现在宣和楼上,却走到了大家中间一同欣赏,且宫中挂出的灯笼据说还是出自各宫娘娘之手,让人更觉亲近。

今年过年一切从简,让大宋的京官们不用在假期随时准备着陪皇帝出席各类活动,便清闲了很多,可以利用假期好好休息一下,养神访友,陪陪老婆孩子。但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因为京城‘大害’又回来了,而这个人他们又谁也惹不起,不仅不敢发火,还得小心的陪着笑,好好款待……

初二是去相国寺烧香的日子,今年皇帝不提倡,可信徒不少大家也都想讨个好彩头,官员们大都担心被御史弹劾不敢去,可是拦不住家属们要去,捱不过老婆孩子的絮叨便也从了。李纲虽贵为宰执当然也不能免俗,但为了避人耳目也换了便装,刚刚收拾好了准备出门,便有门子来报,有人投刺。

宋代士人已有贺年投刺风习,一般的读书人令人牵着马,每到豪门官宦家门就喊数声,留一刺字表示来过,这就是宋代贺年新方式了。李纲也没当回事,想借己谋个出身的人多了,叫门子收了便是。可门子说那人不肯走一定要进府拜见,李纲刚想叫人轰走了事,但突觉心中不安,让门子将名刺拿来一看。

这一看不打紧,把李纲吓得魂飞天外,脸色苍白,两手乱颤,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大家都十分纳闷,大宋朝能把李纲吓成这样的人屈指可数,看名刺上只写着‘雨师来贺’四个字,而这名字生疏的紧并无人听说过有这么号人物。

“呵呵,李大人一家这是要出门,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啊!”大家只见一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已经闯了进来,他身后只跟着两人,进院便笑盈盈地与大家打招呼。

“二爷,您看他们备有香烛、时鲜,这是要去大相国寺烧香啊!”中年士人身后的随从眼尖,已然看到一边摆放的香烛,指点着说道。

“臣参见陛下,不知陛下驾到,还请恕罪!”李纲这时缓过神来了,‘噗通’就跪地上了连声请罪,心中却琢磨着被抓了现行可如何收场……

第三百六十二章皇帝的‘报复’

皇帝到臣子家串门虽有先例,但是几乎每回都出事儿。

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喜欢串门,有一次,吴越国主钱俶遣使送海产十瓶给赵普,放在廊下,恰巧太祖悄然驾临,看到后便问是什么东西,赵普急忙答是海产。太祖说:“这海产必佳。”即令打开,却见满瓶都是瓜子金。赵普惶恐顿首,说自己不知底里,否则一定奏闻谢绝。太祖没有怪罪只笑着说道:“受之无妨。他以为国家事都由你书生做主。”

这事儿虽然以太祖一笑之间化解了一件可以问罪的大事,但是皇帝的心思有几个人能琢磨透,可此时赵普在朝中独断专行已是尽人皆知,且贪财好货,造邸店,夺民利,每每被朝臣攻击。但太祖一者因其敢作敢为,勋望卓著,对他十分信任,并不相信。此次后太祖没有说什么,却开始扩大参知政事薛居正和吕余庆的参政权力,以分割相权;同时亲命重选中书堂后官,削去其心腹,终被罢相。

太上皇当年也爱串门子,当年宰相王黼新修了府邸,他常常前去寻欢。又一次王黼以请他去看自家廊柱上长出的狗尿苔,结果太上皇喝得大醉导致次日罢朝,且被发现其家后门与梁师成家的角门想通。遂引起太上皇的猜疑也犯了大忌,他最讨厌内臣和外官勾结,结果是逐渐失宠,也被罢了相。于是皇帝上门就如同‘黄鼠狼拜年’为群臣所忌……

雨师是皇帝字,古时讲究的避讳,皇帝的名字不是谁都能叫的。久而久之之下早已被人忘记。但李纲却不能忘的,因此见到名刺立刻知道皇帝来了。不免有些惊慌。他自诩为官清正,不怕皇帝找茬。可今年皇帝要整顿寺观,带头不去寺观进香祈福,而自己身为朝廷首官却要携家眷暗自前去大相国寺烧香,岂不是与皇帝的旨意相勃。往小了说是行为不捡,往大了说那就看皇帝的意思了,要多大有多大!

可李纲毕竟是久经政治风暴的老臣,现在避无可避反而冷静下来,赶紧跪下请罪。家人们见状还有什么不明白,这是皇帝到他们家串门来了。也赶紧跟着跪下迎驾,不过他们却没有李纲那么多的想法,反而觉得是种荣耀,这种恩宠不是谁都能得到的,自然个个喜笑颜开,还不时偷眼瞅瞅传说中英俊威武的皇帝。

“李相不要多礼,朕只是兴致偶发出来走走,到此恰好累了,进来讨杯茶喝。真是打扰了!”赵柽上前两步将李纲搀起,抬手让其家眷也起身。

“陛下驾临寒舍,乃是臣的福气,何来打扰!”李纲退回两步再次施礼道。心中却是百转千回,自己的府邸离宫中足有七八里,途中所经的王公大臣府邸不知凡几。偏偏走到自己门口渴了,岂不太巧?分明是有意为之。只是还猜不透皇帝到此的用意,只好小心应对。

“轿马齐备。李相是要出门,我们就不留了!”赵柽嘴里说着,招呼跟随自己进来的见喜和赵忠两人转身要走,仿佛不知道他们要去做什么似的。

“陛下,臣只是闲来无事想出去走走,并无要事,请陛下进堂中歇息!”此时就算有天大的事情,李纲也得说没有事情啊,所以心里恨不得喊着恭送陛下,嘴里也不敢说。

“也好,我们就在李相家歇歇脚!”赵柽说着抬腿便当先向堂中走去,他怎么能猜不透李纲的心思,今天自己来就是来给其添堵的,谁让其领头反对自己亲征呢!

“陛下小心脚下!”李纲看皇帝也不客气,只能落后一步引路,同时使眼色让家里人赶紧将那些见不得的东西都赶紧收了,烧水煮茶,关门闭户防止外人相扰。

“李相家中布置的不错啊,富贵中含着优雅,朴实中含着奢华!”赵柽进了大堂并未坐下,而是在堂中转悠,敲打敲打桌子,摸摸架上摆的古玩,欣赏着墙上的字画,嘴里不停的赞赏着。

“陛下过奖了,都是些粗鄙之物,怎能与宫中之物相比!”皇帝口中虽说的都是赞美之词,但李纲听在耳中却如百爪挠心。他作为百官之首,如何不知道皇帝一向提倡节俭,这次新年消减了不少庆典就是明证,而他现在直夸自己的家‘好’,是不是另有他意啊!

“哦,李相喜欢宫中之物,明日朕遣人给你送几件来!”赵柽回头笑笑说道,好像根本没有听出李纲话中的谦虚之意。

“陛下心爱之物,臣怎敢夺人之美!”李纲被吓了一跳,赶紧推辞道。宫中之物也不是谁都能用的,弄不好就会被人弹劾有不臣之心的,而他可不敢比王黼,什么东西都敢往家搬,最后脑袋都搬了家。

赵柽见李纲步步为营,回答得体,就是不上路,便开始东拉西扯的说闲话。其实他知道李纲是个官二代,其祖上乃是李唐皇室后裔,地位隆宠,父亲李夔也是皇帝的近臣,他本人在三十岁后又多年在朝为官。而宋代的官员,待遇之厚为历朝之最,以他的出身和地位,决定了其一生不缺乏锦衣玉食。据赵柽前世看过一些野史笔记上载,即便他后来遭贬后,家中财富也甚多,拿出来赠送朋友的珠宝,一出手数量就大得惊人,可见其家底殷实,家中有些贵重物品也不稀奇,自己就是故意找茬逗他玩儿。

皇帝驾到,李纲的家人必须得前来请安,在更衣后以李纲的二品诰命夫人为首,率领一家老小前来请安。这下赵柽来劲儿了,将李家老小‘盘问’了个遍儿,从师从何人,读过什么书,有没有功名,多大岁数了,一直问到每天吃什么、娶媳妇订亲了没有,事无巨细都问的清楚。

皇帝看似亲切,像是关心臣属的生活,李纲在一旁紧张的要死,他明白言多必失的道理,而皇帝问话又不能不答,他唯恐家中子弟对答失礼,或是说出些不该说的话,那可就惹出大祸来了。好在自家教育的不错,个个回答的得体,没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来!

“陛下,快到午膳的时间了,就请在臣家中用膳吧!”皇帝说讨杯水喝,可茶都喝了一壶了也没见走的意思。而时值正午,眼瞅着到了吃饭的时间了,可李纲知道皇帝一般是不住外边用餐的,主要是担心安全问题,怕有人下毒。所以他提醒下皇帝时间不早了,该回家了。

“是吗?李相一说朕还真感到腹中饥饿了!”赵柽摸摸肚子说道。

“陛下,李相的家宴可是闻名京师的,只是无缘品尝啊!”赵忠听了笑着说道。

“嗯,我也早闻李相家厨手艺不输于宫中的御厨,尤其擅长烹制河鲜!”见喜在一旁也言道。

“哦,宫中总是那几样饭菜,咱们就讨扰李相一餐!”赵柽咽了口唾沫说道。

“呵呵,外界传闻言过其实,府中饮食只有几个粗苯的厨子打理,恐怕难入陛下之口!”李纲听了二位的评价这个气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