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化之源-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海水制盐

  在研究跨湖桥“黑光陶”黑亮之谜时,专家发现8000年前湘湖人已会海水制盐。

  考古学家在对40件黑光陶陶片的表面和内部化学成分进行测试时发现,被测陶片基本是夹碳陶,而且氧化钾和氯化钠的含量非常高。

  黑光陶中高含量的氧化钾并不完全来源于陶器的胎土,还来源于草木灰。同时,黑光陶表面氯化钠含量最高达1。83%。这些盐和氧化钾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钠钾铝硅酸盐玻璃相,从而使黑光陶又黑又亮。

  但这些盐是从哪里的来的?实验数据表明,通常海水的食盐含量是大大低于黑光陶表面所测出的食盐含量的,由此可能推断,古人制黑光陶时应该是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利用古老海水制盐法制作出来的原始食盐。同时,古人还在制陶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利用草木灰、食盐和黄铁矿作泥釉的制陶工艺。

  4。最早的独木舟

  在跨湖桥遗址还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这只独木舟出土时船头朝东北,船尾向西南,非常狭长,接近船尾有一小部分因为砖瓦厂取土而被截掉。船现长5。6米,船身最宽处为53厘米,船体深20厘米,船帮有部分被损坏,因而宽窄不一。考古专家依据古船出土的地层年代,推断出独木舟的“年龄”约为7600到7700岁。

  跨湖桥的这条独木舟的发现,把迄今发现最早古船的年限再次向前推移。在此之前,江苏武进曾发现距今2000多年的独木舟,这条独木舟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古船。河姆渡遗址也曾出土过7000年前的船桨,以及可冲气浮于水面的兽皮,但并没有发现木船的整体。从世界范围来看,最早的古船要算是埃及墓穴出土的“太阳船”,距今约5000年。在英国约克郡曾经出土过距今达9500年的船桨,但并没有发现整船。跨湖桥古船的发现,把全国纪录和世界纪录一下子向前推了2000多年,堪称一个飞跃。

  5。我国最早的稻物遗存

  在跨湖桥遗址中还出土了农用工具骨耜,这些骨耜使考古学家开始关注跨湖桥的农业遗存。

  为了深入了解跨湖桥是否开始种植水稻的问题,研究人员对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除第11层外,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遗存,并且形状较大,与现代栽培粳稻的相似。稻物遗存调查显示,湖桥遗址中有大量的稻谷、米和谷壳等古稻遗存中,谷粒型与现代栽培稻的籼稻相似。研究结果表明,跨湖桥遗址的古稻可能是尚未完全分化的群体。虽然,跨湖桥人以狩猎为主,并没有创造河姆渡人那样辉煌的农业文明,但他们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

  跨湖桥遗址现状

  跨湖桥遗址是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内涵特殊,不同于以往确立的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体系,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1999年跨湖桥遗址被萧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为了保护跨湖桥遗址,2001年,萧山区政府禁止当地砖瓦厂在遗址范围内取土。第二年萧山区人民政府又下达文件要求当地砖瓦厂停产,在遗址范围内取土二十多年的萧山城厢砖瓦厂也在停产之列。2003年,萧山区政府在遗址现场设立了值班人员。

  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4年10月召开了有全国及省、市有关专家参加的独木舟保护方案论证会,通过了《跨湖桥独木舟遗迹原址保护可行性方案》,各项保护工作正有序进行。

  2004年12月17日下午,在“跨湖桥遗址考古学术研究会”上,来自著名权威机构的35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新颖独特,其器物群基本组合、制陶技术、彩陶风格等不同于浙江境内任何一支已知的考古文化。因此,可将跨湖桥遗址视为一个单独的文化类型,这意味着“跨湖桥文化”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成了中国考古界的一个共识,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全国数十个考古文化概念并驾齐驱。跨湖桥文化的命名,不仅是萧山历史文化悠久的实证,也给江南沿海一带的考古科研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是中国考古学中一个崭新的研究成果。

  跨湖桥遗址陈列馆建设工程也于2005年12月18日开工,建筑面积700平方米,位于湘湖旅游度假区内,并于2006年4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集中展示跨湖桥出土的珍贵文物,是萧山8000年历史的缩影。

  馆中的陈列厅分为三部分,第一展厅以出土陶片精心拼接成的釜、罐、钵、盘、豆等陶器为主,并展示部分牛、鹿、狗等兽骨,十分引人注目的太阳纹彩陶和黑光陶陈列其中。第二展厅展出的有独木舟以及船桨、禾科类纺织物、石器、骨器等,其中的骨器和石器非常精致优美。影视厅播放的是全面介绍跨湖桥遗址考古过程及其意义的纪录片,全面展示了8000年前跨湖桥人类制造独木舟、古老磨床以及畜养的家猪骨骼、种植的稻谷的场面。

  目前,萧山区委、区政府决定结合湘湖开发,在跨湖桥建立遗址公园,并为跨湖桥遗址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湖底淤泥中的惊世文明

  最早走近跨湖桥遗址的是杭州砖瓦厂的一位厂医,名叫陈中缄。陈医生多年来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巡视湘湖一带砖瓦厂取土坑。每次他都能在这些土坑里找到一些被路人视作破烂,他却称为文物的东西。随着拣到的“破烂”越来越多,陈中缄把情况报告了县文物主管部门,却没有得到回应。

  真正让跨湖桥遗址走进考古学家视线内的是一个叫郑苗的学生。郑苗家在湘湖边,从小学开始他就对这些出土物感兴趣,看到一些精致奇特的,便拣回家里。就这样,郑苗一直到上大学还保留着收集古物的习惯。由于在学校他多少接触了一些文物方面的知识,意识到自己收集到的古物很可能是珍贵文物,就把他的发现告诉了老师。

  1990年5月30日,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接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的电话,告知有同学在城厢的挖土现场发现了文物,这个同学就是郑苗。文管会的工作人员立刻赶到学校,看到了郑苗出示的一些石器、骨器。第二天下午,工作人员在郑苗的带领下来到城厢砖瓦厂的取土现场。现场一片狼籍,随处可以见到陶片、兽骨。凭着职业的敏感,他们马上发现了挂在取土坑剖面上的文化层堆积。

  跨湖桥遗址在迟到近20年后,终于被正式发现,而此时,该遗址已历经20年的取土。为了抢救文物,文管会在取得砖瓦厂的支持、配合后,决定进行考古发掘。

  1990年10…12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和萧山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地处杭州萧山湘湖之滨的跨湖桥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这次发掘的总面积为330平方米,除发现建筑遗迹、房屋遗迹外,还发现了一些陶器、石器、木器、骨器等。由于遗址深埋于古泻湖底部,长期的浸水环境及深厚淤土的隔绝作用,一些有机骨质的骨木器很好地保存下来。

  这些出土的文物中,引起考古工作人员极大关注的就是彩陶。当时发掘的陶片大多由考古队员自己清洗,彩陶就是在清洗陶片时发现的。从此跨湖桥遗址发现太阳纹彩陶的话题在浙江考古圈中流传开来。因为在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极为罕见,河姆渡遗址只发现过三片,而且无论是用彩还是图案均很生涩。从跨湖桥出土的彩陶来看,跨湖桥时期彩陶的制作工艺远比河姆渡成熟先进。

  这些文物让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为弄清遗址年代,考古工作者将出土的木块送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进行年代测定,经测定得知跨湖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7000年至8000年之间。

  结论出来后,很多专家都表示怀疑。在浙江有南北两支最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两者距今都有7000年的历史。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虽然年代比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都早,但在文化类型上却不像是二者的源头。那么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马家浜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由于跨湖桥出土的陶片展示了陶器制作技术上的“成熟进步”,并且明显比河姆渡的早期陶器要先进得多,于是专家推测:跨湖桥文化遗存是河姆渡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并且年代与河姆渡文化晚期相当。   


水稻发源地“罗家谷”——马家浜文化遗址

  遗址名称:马家浜文化遗址

  发掘地点: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嘉兴市桐乡县罗家角等

  发现及发掘时间:1956年发现罗家角遗址,但并未发掘;1959年春发现南湖乡马家浜遗址,并于3月首次发掘。此后在长江流域陆续发现和发掘大量马家浜文化类型遗址。

  距今历史:7170年左右

  考古地位:马家浜文化代表着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新时期时代中期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社会文化,是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发源,其后续文化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三者形成了一脉相承的区系文化特色。

  江南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多年来,人们一直众说纷纭。其实,只要稍加考证与研究,便不难发现,江南文化的源头就在嘉兴,即马家浜文化。江南文化源头,之所以多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先在于对江南地域概念的理解不同,文化源头便也论说纷纭。

  考古发现过程

  按照以往的学术惯例,各种遗址文化大多是以首次发现及发掘地命名的。但马家浜文化却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它的首次发现地并不是马家浜,而是在嘉兴市桐乡县一个叫罗家角的地方。

  桐乡县地处杭嘉湖平原中部,罗家角在县西石门镇的东北约2公里的地方。遗址北临大运河,南依罗家角村,有小河自罗家角村流过,向北注入运河。遗址四周全为岗地,中部也有岗地将其分隔成两块水田。

  1956年,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在热火朝天地搞生产,结果农民们在罗家角的水田里挖出了大批兽骨和陶片。当地农民没有看过动物遗骨,但听说过“龙骨”可以入药的事情,便纷纷将其拿到中药铺出售。结果“龙骨”越掘越多,中药铺不收购了,农民就转卖给废品收购站。最后是收购站向文物部门反映,才使罗家角遗址出现在考古学家的视野里。

  10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人前往桐乡县罗家角调查,采集到石器、陶器、兽骨等若干,确定罗家角为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当时人力不够,对这一文化遗存也并不了解,认为没有太大的发掘价值,只是加以保护。1961年,罗家角遗址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家角遗址就这样沉寂了下来,历史的风霜湮没了曾经灿烂辉煌的远古文明,如果不是1959年马家浜惊世骇俗的重大发现,也许美丽的太湖流域还背着那“古来是蛮夷之地”的名声。

  马家浜坐落在嘉兴市城南7公里的南湖乡天带桥村,东北面临九里港,西至坟屋浜,南为马家浜,是一个三河交叉的平原。1959年春,嘉兴南湖乡天带桥大队马家浜村在沤肥挖坑中发现大量兽骨和古代遗物,赶紧报告了文物部门,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同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委员会与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大学历史系、杭州师范学院历史系等6个单位组成考古队来此进行了发掘,出土骨器53件、石器12件,同时还出土了很多玉器、陶器和兽骨。

  这次发掘坑位于遗址中部,总计2l3平方米。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分为两层,上层以灰黑色粘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层和淤泥层,出土有兽骨、石锛、砺石、骨镞和各种质地的陶片,还有建筑遗迹;下层含有大量腐烂的兽骨碎片,另外还有骨镞、骨锥、骨针、骨凿以及石斧、砺石和陶片等。

  考古学家还在这里发现了长方形房屋遗迹。这座房子南北7米,东西3米,门朝东。室内是经过加工的黄绿色土面,还有带树枝和芦苇痕迹的红烧土块堆积。下层中的居所较简陋,房基为椭圆形凹坑,还发现了碳化圆角菱,与现在的南湖菱相仿。经测定,马家浜文化的年代距今约为7170年左右,甚至比先于发掘的河姆渡遗址年代还略早一些。

  最让人震惊的发现是位于上下层交接处的墓葬,共出土了30具人骨架。这些骨架埋葬密集、重叠,南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