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谋生手册-第3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为什么?

汪孚林和沈懋学对视了一眼,同时看到了对方眼神中流露出来的疑惑,可紧跟着,两人便同时露出了震惊的表情。

莫非接下来会有战事?

主位上的吴惟忠一直在留心汪沈二人的表情,见他们显然明白了,他便笑了笑说:“总而言之,董家口关城乃是山海关北翼的要塞,绝对坚实可靠。你们可以放心地在这里过完元宵和正月再走,那时候,辽东的天气也不如之前那么寒冷,否则,你们要这时候上路的话,得做好被冻掉手脚的打算。”

吴惟忠既然没有进一步解释的打算,汪孚林和沈懋学也不好追问,当即答应了下来。两人起身要告退的时候,沈懋学先走,汪孚林却被这位山海路参将给留了下来。吴惟忠详细追问了一番他和戚继光相见的事,随即就提到了汪道昆那把剑,眉宇间不无好奇。汪孚林只好实话实说道:“因为来见吴将军,佩剑太不恭敬,我就把剑交托给了家人保管。”

“这么重要的东西,除非你到辽东见李大帅,否则都大可佩戴在身上。我曾经在戚大帅身边看到过两次双剑相合,这一次却漏过了,想想也有些遗憾。南明先生当初在义乌的时候,断案公允,赋役公平,我们这些义乌出身的都很敬服他。要说大帅从东南抗倭开始,也不知道和多少人共事过,但交情最好的,除了南明先生,再没有别人,就算大司马谭尚书,单论和大帅的私谊而不是公义,也要逊色些……”

汪孚林见吴惟忠也要对自己叨叨汪道昆和戚继光的战斗情谊,不禁觉得颇为有趣,但他更庆幸的是,戚继光没有对吴惟忠透露小北的事情,也免去了他再次解释说明的功夫。吴惟忠这一年还不到四十岁,正当盛年,又是平易近人的性子,闲话家常起来,一如邻家大叔。汪孚林发觉对方丝毫没有借拉家常来试探什么的心思,只纯粹是对晚辈的态度说话,一来二去竟叫起了叔叔,吴惟忠本来还不肯,可见汪孚林这新科进士半点没有傲气,自然也就顺了他。最后,他竟是硬被吴惟忠留了饭。

当他回到安排给自己一行人的宿处时,已经入夜了。一进屋子,他就看到小北和碧竹主婢二人正在灯下拿着毛皮做针线。虽说知道赶制这些,是因为这一路紧赶慢赶,风里来雪里去,行头多有耗损,再加上辽东比蓟镇更冷,所以需要更防寒的装备,但想到吴惟忠的吩咐,他还是上前去抢了东西丢到一边,因笑道:“晚上别赶着做这些,小心伤眼睛。别说什么白天要赶路的话,接下来我们要在董家口住到正月过去才能走。”

小北本待抢回东西,可听到这话不禁目瞪口呆:“这是为什么?难不成吴惟忠故意扣着我们?”

“不是,你听我说……”

听完汪孚林的解释,小北这才明白了过来,倒也心有余悸地松了一口气。这一路冒着寒风鞍马劳顿,她确实累惨了,能有个地方暂时休整也好,至于董家口可能会招致的袭击,她半点都没放在心上。毕竟,戚继光既然早有提防,她还怕什么?既然心情轻松,她少不得把沈有容今天来过的事说了,只省去那婶子的奇葩称呼,果然就看到汪孚林笑了起来。

“我正愁回头如何哄他入彀,既然他主动送上门来答应了你这条件,那就再好不过了!我这次去辽东,除却想会一会辽东总兵李成梁李大帅,还想到抚顺看看有没有机缘。如果运气太好的话,真的很需要高手。说实在的,真希望吕师兄在……”汪孚林见小北破天荒没有因为这个称呼而瞪视自己,不禁有些奇怪,但还是继续说道,“如果有天下勇士吕公子在,此行把握就大多了。”

虽说现在只是万历三年,而不是万历四十六年,但有备自然无患!

第五三六章 正月里的烽炮

董家口关城中,近半的兵卒和家眷全都是义乌以及邻近县镇的人。所以,在这里逗留,出身南直隶的汪孚林小北以及沈家叔侄,听到各种南方方言充斥在北地的官话当中,颇有一种回到东南的感觉。尽管徽州和宁国府一带的方言,和义乌话并不相通,可南方人碰到南方人,言谈间总不免会说起江南气象,背井离乡多年的兵卒和家眷们都忍不住会问个不停。

这其中,去过杭州、宁波、普陀山、新昌这几个靠近义乌地方的汪孚林和小北,自然更受欢迎。夫妻俩没过几天就和不少军中将士家眷都厮混熟稔了,小北的女儿身也被好几位热心大娘给看破了。可人家小夫妻结伴出来游历,她们又不清楚对方的身份,谁也不好当面说什么,背地里却不禁觉得如此眷侣实在有趣。

而吴惟忠这位山海路参将在逗留两日之后就回了山海关,守备冯静中和几个将领便邀了汪孚林和沈家叔侄一块准备元宵。尽管这样的节日不可能像中原腹地那些太平城池一样通宵达旦,一连数日灯火通明,但也是董家口关城这种地方最难得的节日。当一盏盏将卒家眷们亲手做的兔子灯高高挂起,将简陋的灯市也映衬得颇为应景的时候,一块出来看灯的沈有容就忍不住说道:“若是能年年太平,再不打仗,那就好了。”

“东南尚且会有倭乱,更不要说直面鞑虏的蓟镇了。”沈懋学毫不留情地打断了沈有容的痴心妄想。自从汪孚林帮忙,巧妙在沈懋学面前挑破了沈有容的志向之后,他就一直没有表态,此刻见侄儿讪讪的,他就淡淡地说,“你要从军,就得丢掉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朵颜三卫当年得到大宁为游牧之地,老实过一阵子,可后来怎么样,永乐末年宣德初年,那时候我朝还是兵马雄壮之际,可他们还不是一样蠢蠢欲动?指望虏寇不图南侵,根本不可能!”

见沈有容一时狂喜,沈懋学方才叹了口气道:“真正说起来,也是我不该从小对你灌输封狼居胥这些东西,以至于你不好文章好武装,来日你父亲那边,我会出面去说。只有一条,从文从武,都不要丢了宣城沈氏的脸!”

沈有容只觉得浑身一身轻,赶紧连声答应之后,见身后的汪孚林和小北并肩而行,正笑吟吟地看着他,顿时心头一热,赶紧转身来到他们面前,深深一揖道:“谢谢汪叔叔,谢谢婶婶……”

小北顿时很想捂脸。这简直是愣头青啊,想要道谢你回头找个机会好不好,也不看看这什么地方!叫汪孚林叔叔也就算了,可你也不瞧瞧后头的沈懋学什么脸色了,不管不顾就是一声婶婶叫出来!果然,她只是斜睨了一眼,就瞧见汪孚林已经嘴角抽搐了,当下只能没好气地低声说道:“沈公子,这是在灯市,你要高兴也等回去了之后再说吧?乱叫什么!”

最后四个字,她的嘟囔很轻,可回转身走过来,此刻几乎和沈有容并排的沈懋学却听了个清清楚楚。他已经听出了小北这会儿的声音和从前那低哑声音截然不同,因为宁国府和徽州府毗邻,先后任歙县令和徽宁道的叶钧耀在徽州嫁了两个女儿这样轰动的事情,他自然听说过,此刻,他见汪孚林那脸上又尴尬又无奈的样子,心里自然如同明镜似的敞亮。果然,下一刻,他看到汪孚林把沈有容给拽起来之后,就冲着自己笑了笑。

“让沈先生见笑了,这是内子叶氏。”

沈有容已经醒悟到自己一高兴又犯错了,当下压根不敢抬头和沈懋学以及汪孚林对视,而沈懋学见汪孚林身边的小北落落大方拱手为礼,不禁也郑重其事还了个礼。哪怕他心里有再多话想要提醒,也清楚这灯市上不好说,只能一把揪起沈有容,找了个借口先走一步。

看到这叔侄俩和跟着的沈家几个家丁都走了,小北见四周围喧哗依旧,她这才有些郁闷地向汪孚林问道:“沈家人应该不会那么大嘴巴吧?”

“没事,从前你手刃格老大的时候,因为还没谈婚论嫁,传扬出去怕人家嘴碎议论,岳父岳母这才让碧竹顶了这件事,可现在你都是汪家媳妇了,还怕人说?董家口万一真有战事,咱们说不定得拼一下,到时候杀两个进犯的虏寇,就说是你英勇救夫,那不就行了?”

“……”

你还真敢想……

小北只觉得汪孚林的思路实在是和寻常人截然不同,一时小小的担心登时烟消云散。

这一夜上元节的灯市上,董家口关城之中男女老少齐齐涌上街头,然而关城之上,墩台敌楼之中,却依旧有众多台军在瑟瑟寒风中守在岗位上,顶多只能回头看向那座灯火通明的关城。但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是暖乎乎的,不是因为晚上加菜的那一碗热汤,也不是因为墩台敌楼都是新造的,格外避风,只是因为家人全都就在目光可及之处,他们守着这条防线,便是守着自己的家园。

正月十五过后,董家口关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骤然多出了汪孚林这一行三十多人,对于这里来说,供给的负担看似会大一些,但因为汪孚林他们一路上带足了骡马驼运补给,肉干菜干更是没少带,来自喜峰口的那些亲兵们也都是打猎一把好手,倒也最终堪堪持平。最重要的是,回到山海关的吴惟忠还让人额外送过一次物资补给,再加上董家口关城原本的存货,足够支持大半个月。

正因为如此,汪孚林和沈家叔侄渐渐喜欢上了这里,没事还去教一些幼童识字读书,久而久之,除却知道他们身份的守备冯静中之外,大多数将校对这些来自南方的客人都大有好感,甚至有人私底下说,不如大家合力凑几个束脩,把这些读书人留下来,如此说不定家里也能出个秀才举人,甚至进士。然而,这议题捅到冯静中那儿,就被又好气又好笑的守备大人给打了回来。

“人家是出来游历的,接下来还要去辽东,喜峰口参将沈将军这才借了几个人给他们,哪里就会在董家口久待?等到开春天气转暖,人家就要出发了!”

嘴里这么说,冯静中心里却暗自叹气。打算留下一个进士一个举人在这开私塾,这帮家伙也真敢想!可被这么一闹,当他亲自出官署下去巡视的时候,听到某些地方传出来的琅琅书声时,仍是心底有些说不出的盼望。他不是义乌人,但想到麾下这些本来生活在东南太平富庶地方的将士,如今却要带着家眷扎根在蓟镇苦寒之地,总不免心里感慨。要不是大帅上任的前十几年,整个蓟镇可以说是糜烂透顶,将熊熊一窝,又怎会非得从东南的义乌调人?

一时兴起,他就循着读书声进了一家小院。董家口关城总共就这么一点地方,大冷天很少有外人进城,所以他只带着两个亲兵,看到正在洗衣服的妇人慌忙站起身抹手相迎,他冲着人打了个手势,就笑着钻进了正房。就只见不大的屋子里挤着十几个孩子,显然左邻右舍的全都在一起,正跟着汪孚林摇头晃脑地念着三字经。听着一段念完,汪孚林开始逐句逐句地讲解,他也不由觉得自己回到了当年在蒙学中读书的情景。

汪孚林早看到冯静中来了,但既然人家守备大人没出声,他也就只笑着点了点头,没有惊动底下这些孩子。他可不比大多数私塾中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夫子,除了解说典故,还顺便引申开来,不一会儿就能跑题万里。可对于孩子们来说,枯燥的文字又怎么能和故事相比,一个个全都听得聚精会神,不时还嚷嚷着问问题。临到最后,汪孚林说今天就上到这儿的时候,还有稍大点的孩子忍不住叫道:“先生,以后还讲吗?”

面对这一个声音后,孩子们此起彼伏的类似问题,汪孚林不禁想到了后世的支教。他很想说以后还会继续讲,但最终还是摸了摸那个大孩子的头:“以后,你们也能像我这么给人讲课的,一定会有那一天的。”

冯静中见屋子里这些孩子大多失望得很,只能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就在这时候,他只听得隐隐一声闷响,留在外头的两个亲兵似乎在嚷嚷什么,顿时什么都来不及说,立刻转身冲了出去。才一出屋子,他就厉声喝道:“怎么回事?”

“墩台那边放炮了!”

果然,随着那亲兵的声音,紧跟着又是第二声炮响,不多时便传来了第三声。院子里那原本正在洗衣裳的妇人已经是面色发白。即便是晚一步跟出来的汪孚林,当他听到第四声炮响之后又跟着第五声,又看到远处墩台上那五道狼烟的时候,也有一种呼吸摒止的感觉。

蓟镇自从戚继光上任以来,便定下了烽炮示警的规矩。一烽一炮,代表百人进犯;二烽二炮,则是五百人;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至于五烽五炮,则意味着来犯之敌超过了万人!

第五三七章 攻防和反击

尽管汪孚林事先从吴惟忠那边得到了消息,尽管连日以来他甚至还有些隐隐盼望,认为如此一来便能观瞻蓟镇强军的风采,可是,此时此刻真正看到五道烽烟,亲耳听到五声炮响,院子里那洗衣妇人脸上分明流露出几分惊惧,而守备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