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在好莱坞-第4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画面转到了机场指挥塔,瑞士的这架航班被安排在了第二位起飞,只需要短短的时间,托尼一行人就会离开这个囚笼般的国度,飞上自由的天空。

事情永远都不可能顺利,哪怕真实事件很顺利,电影也会让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和危险。

伊朗人拼出了一副图像,正是小罗伯特?唐尼的头像,他们立即发现了这行人的真实身份,用最快的速度冲到了加拿大大使馆,却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不但他们的目标不见了,加拿大大使一行人也消失了,留给他们的只有满地的垃圾。

不用细想,伊斯兰卫队的头目也能猜到他们去了机场,想要打电话的时候,却发现使馆的电话都遭到了破坏,只好四处寻找,在浪费了要命的时间后。终于拨通了驻守机场的伊斯兰卫队的电话。

机场值班室的士兵,急匆匆冲去报告,那名曾经验证过托尼等人身份的头目懊恼的大发雷霆,手下却告诉他,那班飞机因为故障的原因还没有起飞,他立即打电话想要通知指挥塔,却发现电话打不通。

伊斯兰卫队分为了两路,一路冲向了指挥塔,另一路冲向了已经进入跑道的客机。

托尼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他透过机窗向外望去。只能看到宽大的机翼,和向后移动的跑道,除此之外,再也看不到其他……

嗯……还有机场高高铁围栏外面的碧蓝天空,太阳缓缓爬出了乌云的遮盖,阳光透射下来,光明的一片分外耀眼。

飞机在移动,即将冲入天空,后面的那六个人屏住了呼吸。盼望已久的自由正在向他们招手。

画面向着远方拉伸,跑道的全景画面中,伊斯兰卫队的越野吉普在跑道上疯狂奔驰,但汽车的速度哪里追得上飞机起飞时的速度。他们就像是追着太阳奔跑的傻瓜一样,目送波音客机冲上了天空。

什么?开枪或者来一发rpg?

电影之前都有交待,这些追随霍梅尼的伊斯兰卫队成员,大都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背景。如果真的摧毁一架属于瑞士,还是载满了国际乘客的飞机,那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恐怕联邦政府最希望看到这一幕了。

“机轮离地了!”

中央情报局中。众多人都在焦急的等待。

飞机上,空乘人员的广播终于响起,“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已经离开伊朗领空,现在可以饮用酒精类的饮料了。”

六个人互相拥抱,脸上全是劫后余生的欣喜,就连一向冷静的托尼,在经历了如此曲折的过程后,也露出了淡淡的笑意。

当中情局的工作人员在庆祝,当李斯特和约翰?伯恩斯狂喜着大喊‘救出了他们’时,被紧张的情节压抑了许久的观众,这时终于爆发了出来。

受困人员因得救在飞机上喜极而泣的时候,其惊心动魄之后的感染力跨越了银幕和现实的差异,感动了所有的观众。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经久不息,他们的激情也随着电影人物的庆祝发泄的酣畅淋漓。

影片中的特工不会飞车、没有高明的身手、也不懂得爆炸,看起来就像是个普通人,但就是这样普通的像是自家邻居的角色,就像是路人般的角色,却更有代入感,他们随同托尼?门德兹,经历了一场电影中的电影,经历了一次匪夷所思的营救,经历了一次跌宕起伏又紧张刺激的旅程。

电影还没有结束,凡是参与了行动的人员,大都给出了不错的交待。

比如那位伊朗女管家,顺利通过边检站进入伊拉克,逃出了伊朗;比如肯?泰勒,所有的功劳都记在了他和加拿大政府的头上,他获得了联邦政府的特别嘉奖;比如那六个人,同样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为了不影响到使馆中的人质,中情局只能将这件事密封,托尼?门德兹获得了情报部门最高的‘情报之星’奖励,却连家人都不能通知,还要在颁发后立即交还回去,只有等到事件解密那一天,才能真正拿回自己的荣誉。

幸好,他只是等了十几年,没有等到死。

英雄当然要有属于自己的归宿,于是最后他回到了家,亲吻妻子,抱着儿子,仿佛这些才是属于他的一切……

画面最终定格在了《阿尔戈》的一副插画上,这部拯救电影就此落下了大幕。

剧院中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虽然电影的结局早在预料之中,营救成功也是他们早就知道的结果,但其中的宕起伏状态和紧张气氛的渲染,通过连续地铺展,不给人放松的机会,一气呵成最终达到高。潮。

“恭喜你,瑞恩。”

掌声渐渐稀落,杰拉尔德首选送上了恭贺,接着更多的人围了上来。

乔治?克鲁尼则成为了全场另一个瞩目的焦点,相当多人围拢在了这位导演界的新人身边,赞美的话同样不少。

影片之后,还有必不可少的新闻发布会。

“尽管片子只是还原了一段拯救人质的事件,不过‘重现’正是它的可贵之处。”

面对记者对电影主题的询问,瑞恩对着话筒侃侃而谈,“因为它如实地反映了那个混乱的时代和一段匪夷所思的中东往事,暴戾疯狂的伊斯兰革命,歇斯底里的伊斯兰卫队,一筹莫展的白宫,以及妙想天开的中情局,还有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好莱坞!”

其实话说回来,这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国价值观折射片。

好莱坞一干电影人的仗义出手,成就了这部‘电影中的电影’,男主角的勇气和责任让其成为救世主般的英雄,其上司的勇于担当在关键时刻让这个‘最好的坏主意’变为成功的现实,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会让人感受到了一股激励人心的正能量。

白宫在关键时刻的决策果断迅速,中情局不像印象中的那样冷冰冰,好莱坞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功利,电影的时代背景虽然阴暗压抑,却让人心中充满温暖,六个公民的生命原来如此重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算是为老美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当然,这是电影中的内容,至于真实的情况如何,有谁会在乎?

只要北美观众喜欢,只要美国人肯掏腰包买票,好莱坞就会制作这种符合市场主流口味的电影。

随后,瑞恩恢复了沉默,以他现在的身份地位,不需要在这种场合出风头,反而是乔治?克鲁尼和一众演员,需要面对媒体宣传自己,增加曝光的机会。

不过,一个明显有着中东长相的记者的问题,引起了全场的哄笑和无数鄙夷的眼神。

他问乔治?克鲁尼,“既然是纪实性电影,为什么《阿尔戈》没有考虑伊朗的立场,从相对公允的视角出发来解读伊朗人质事件?”

这样的问题确实很好笑,无论是乔治?克鲁尼还是其他演职人员,根本就没有想回答的意思。

瑞恩不禁看了看那个明显是新人,很可能信仰伊斯兰教的记者,他显然忘记现在站的这个地方是北美,是美利坚合众国。

一部典型的美式主旋律电影,会考虑伊朗人的感受,会站在伊朗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吗?

别忘了,伊朗核问题一直存在,在美国人眼中,它与北韩一样,都属于邪恶国家的范畴。

其实,在好莱坞电影中,中东题材的影片早就形成了固有的机制,作品必须以美国主流社会的审美情趣、鉴赏品味作为唯一机制,必须符合全美语境中特有的‘中东主题’,符合联邦政府与媒体塑造的‘中东形象’,也要符合全美民众心目中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好莱坞的人不是傻子,瑞恩更不是,哪怕是脑袋进水,他也不会投资几千万美元,去拍摄一部反映伊朗人站在正确立场的电影,不说这几千万的投资会打了水漂,这样的电影上映后肯定会引发舆论的哗然。

这样的话本身就很好笑,好莱坞毕竟是美国的好莱坞,它怎么会站在别的国家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即便偶尔有这种情况,掩藏在背后的,仍旧是抹之不去的大美利坚主义。

至于《阿尔戈》上映后,伊朗国内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对他本人来说,重要吗?

即便是伊朗政府将他告到海牙国际法庭,瑞恩也不会在乎。

第六百四十五章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电影

1979年伊朗成立了伊斯兰国家,1980年美伊断交,伊朗拒绝向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屈服,于是伊朗成为了美国政府和媒体口中的邪恶国家和敌对国家,美国公众对这个国家向来没什么好的观感。

虽然其中存在众多抹黑的地方,但伊朗人竟然能做出囚禁一国使馆人员作为人质的行动,也给了美国媒体充分抹黑他们的理由。

这几年,伊朗核问题是美伊关系的核心问题,并成为美国伊朗战争的潜在导火索和美国可能对伊朗采取战争行动的借口。

总之,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宣传中,伊朗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邪恶国家。

《阿尔戈》的视角乍一看上去好像很公允,实则瑞恩写出的剧本美国立场远比前世更加明确,完全是以美国中情局工作人员的视角俯瞰伊朗,通过多处侧面情节描绘那是一个疯狂、丧失理智、一片恐怖的国度。

如果深究电影内在的精神价值的话,瑞恩和乔治?克鲁尼都有意厚此薄彼,从而制造一种影迷观影上的错觉——伊朗全民恐怖,是一个恐怖主义国家,只有逃离德黑兰,才有得到平安的可能。

这是一部标准的美式主旋律电影,甚至比《美国队长》还要主旋律,符合全美公众的观点和政治正确那是最为基本的前提。

既然美国社会认定了伊朗是个邪恶国家,不管是为了舆论,还是为了票房,这部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电影,都会将伊朗塑造成一个大反派大坏蛋。

说起来,政治电影并非好莱坞原创,它最早流行于欧洲影坛,带有鲜明的政治观点。不过当政治电影进入好莱坞。很快就被包裹了商业外衣,好莱坞一直有拍摄政治电影的传统,题材风格各异的政治电影历来也都很有观众缘。

作为政治色彩浓厚的电影,《阿尔戈》所反映的主题和观点,肯定会受到主流社会的欢迎,必然会有大批主流媒体为之叫好。

“从类型上来说,《阿尔戈》自然是归到政治惊悚片一类,不过从首映的回馈来看,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做到了将生死攸关的戏剧性及机智的喜剧性成功结合。影片的严肃性是必然存在的。因为这毕竟涉及到美国人敏感的伊朗、人质、反恐等诸多热点,这简直可以称得上中情局历史上最诡异的一次行动!”

“影片呈现出来的纪实风格,配合上历史画面的穿插让人有回到现场的感觉;加上层层推进的剧情和恰如其分的配乐,氛围烘托的恰到好处,cia的特工回归现实中的职业,不再耍酷扮帅、技艺高超,而是同样负担着生活中的种种困惑的普通人;影片没有爆破飞车,没有子弹横飞,却始终牵动着人的神经。甚至最后逃离的阶段轻易就能让人心跳加速!”

——《洛杉矶时报》

媒体对于这部电影的好评,占据了绝对的主流。

《好莱坞报道》评价说,“《阿尔戈》是一部精彩绝伦的政治惊悚片,影片的讲述手法充满了智慧。又有着丰富的年代细节,更让人意外的是,在这样一部讲述伊朗人质危机的严肃电影里,竟然还加入了不少令人会心一笑的幽默成分。”

《娱乐周刊》的评论认为。“《阿尔戈》并非那种典型的娱乐大众的电影,但其主要的震撼力在于它捕捉到了我们当下世界的一些不祥预兆。””

尽管迪士尼没有邀请职业影评人参加试映会,引起了这个团体的不满。但电影上映后,他们还是乖乖买票进入了影院,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在北美乃至全球都拥有着恐怖影响力的人的最新力作,如果他们连这种主流电影都不去评论,地位只能更加边缘化。

而且,他们未尝没有期盼着电影出现大问题,然后群起而攻之的想法。

不过,看过电影后,这些过往习惯了对电影和观众指手画脚的人,发现根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动,因为这部电影的政治立场是如此的鲜明,透射出的主题和价值观又是如此的正确……

“《阿尔戈》是一个成功之作。它有张力、诚挚的情感、神秘、艺术责任、娱乐价值和专业技术,用最少的虚饰和最大的影响讲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它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脚注,是2004年最佳影片之一,绝对是明年奥斯卡之夜各大奖项的有力争夺者。”

来自《纽约观察家》的影评人雷克斯?里德直接给影片亮出了满分十分,他在纽约的另一位同行,《纽约邮报》的影评人卢?拉姆尼克同样给了电影十分的评分,并在专栏里如此写道。

“一个绝对靠谱的奥斯卡奖项争夺者,同时也是一部活跃、让人振奋的出色电影,瑞恩和乔治?克鲁尼联手打造的的《逃离德黑兰》,给我们展现了很多远超出你在伊朗人质危机这一残忍背景下能想象到的那些让人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