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都是中国人,便攀谈起来。

巧合的是洪慎是学习戏剧的,和郑证秋有共同语言,作为中国戏剧界的前辈,郑证秋就把洪慎介绍进了林子轩的圈子里。

洪慎1894年12月31日出生于官宦世家,江苏常州人。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热心新剧活动。

1916年夏,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陶瓷工程,继续编戏演戏。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

他在哈佛大学学习文学与戏剧,并在波士顿声音表现学校学习,又在考柏莱剧院附设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导演、舞台技术、剧场管理等课程,获硕士学位。

1920年学习结业后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

此时回国,经家人介绍准备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总公司材料总管理处任理事,兼任总经理简照楠的英文秘书。

第七十六章专业和业余的差距

说起洪慎你可能印象不深,不过他有个弟弟叫洪季。

洪季后来主持上海金龙影片公司,兼任导演,拍摄了不少武侠片,然后去了香港,创办了华南影片公司。

洪季的妻子钱似莹出身精武体育会,一身好功夫,是民国时期的第一代武打女星。

如果你还没有印象,那洪季的孙子叫做洪金保,是香港著名的武打明星。

这是一个电影世家。

洪慎对郑证秋可谓是闻名久矣。

他还在清华上学的时候,郑证秋就搞起了新民社,排演话剧,在上海轰动一时,说是他的前辈一点都不为过。

这次能在邮轮上偶遇,可谓是意外之喜,而郑证秋又把他介绍给了林子轩。

洪慎在纽约的一个剧团里演话剧,对于林子轩的事情也有耳闻,只是不太清楚内情。

他没看过林子轩的小说,不过听说《乱世佳人》在美国很受欢迎,能写出受到美国人称赞的小说也算是本事,所以洪慎没有因为林子轩年轻而有所怠慢。

几人的年纪都不大,在交流上没什么隔阂,又有共同的话题,聊的很投机。

洪慎是学习戏剧专业的,在理论上比较有发言权,郑证秋创建过剧社,有实践的基础,周剑允算是半个话剧圈子里的人,陆小蔓是戏剧爱好者,喜欢看戏。

他们大多在聊话剧在中国和国外的发展,以及话剧圈子里的趣事。

这个话题林子轩实在没有研究,插不上嘴,不过他是个好听众,会时不时的捧哏。

洪慎颇有话剧方面的才华,他不仅懂理论,还在纽约的剧场做过实践,而且还会自己写剧本,可谓是多才多艺。

他对于中国话剧必须要改革的观点得到郑证秋的认同。

国内文明戏的衰落虽然有历史原因,但更多的是文明戏的陋习,如果按照美国正规剧团的方式发展,话剧在国内也可以兴盛起来。

说到底还是个利益的问题。

洪慎拿出他在去年创作的英文剧本《木兰从军》,请郑证秋指教。

这个剧本虽说是他和张彭纯合写的,却是他这几年的得意之作,在纽约演出的时候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只是没有造成轰动而已。

“呵呵,这里就有位大剧作家,还是请他来看吧。”郑证秋对着林子轩打趣道。

虽然林子轩从来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承认过他是《雷雨》的作者,可他身边的人不是傻子,从欧阳予仟对林子轩的态度就能看出端倪来。

此刻在邮轮上,一众朋友闲聊,刚好碰到这个机会,郑证秋就拿林子轩死不承认的事情说笑一番。

洪慎久在美国,不了解国内话剧的情况,也不知道《雷雨》在上海的火爆。

他听到郑证秋说林子轩是大剧作家,心里难免有些不服气。

如果郑证秋这么说自己,洪慎无话可说,毕竟郑证秋曾经写过很多受观众欢迎的话剧剧本,有这个底气。

可林子轩这么年轻……

洪慎有才气,也有些傲气,在他心里大剧作家这个称号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他把剧本给郑证秋看是请教,给林子轩看算怎么回事啊。

“不知道林先生写过什么剧本?”洪慎客气的问道。

他和林子轩还不熟悉,话语里带着一丝疏离。

“别听郑大哥说笑,我哪里称得上剧作家。”林子轩摆摆手,否认道。

“这里没有外人,你还不承认《雷雨》是你写的,否则予仟兄会对你那么客气。”郑证秋微笑着逼问道,“《雷雨》一出,我们以前写的那些剧目算是过时了。”

他话语里有些欣慰,也有些惆怅。

《雷雨》的剧本是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以前文明戏的剧本太过粗糙,无论从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和《雷雨》没法比。

好在郑证秋已经脱离了话剧圈子,准备拍摄电影了,不然的话有了《雷雨》的珠玉在前,他还真不知道写什么好。

现在的上海不少剧作家仿照《雷雨》写一些大家族的恩怨情仇,故事倒是越来越古怪离奇,却再也不像《雷雨》那样让观众感动了。

洪慎听了这话,觉得郑证秋不像是说谎,这个《雷雨》似乎真的是个好剧本。

“我在国外,消息闭塞,不了解国内话剧界的状况。”洪慎沉声道,“不知道能不能拜读一下这部《雷雨》?”

众人都看向林子轩。

林子轩颇为无奈,在这种朋友小聚的私密场合,如果一味的否认就没意思了,只会让人觉得这人太假,不值得结交。

“剧本我没带在身上,到上海后一定给你送去。”林子轩回应道,“其实没有郑大哥说的那么好,都是朋友抬爱。”

“你不如另写一部好了,予仟兄还等着你的新作呢。”郑证秋听到林子轩终于承认,不由得催促道。

“没错,上海的《雷雨》都排演烂了,也该换换新剧目了。”周剑允附和道。

陆小蔓只是看着林子轩,不说话。

她还不知道林子轩原来写过话剧,《雷雨》可是得到过鲁讯称赞的戏剧。

洪慎也颇为期待,他倒是想看看林子轩能写出什么剧本来,他可是专业学习过戏剧的,而林子轩似乎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毕业的。

专业和业余,这还用说什么?

“那可能要三四天之后了。”林子轩不确定的说道。

三四天之后?

洪慎差一点没把手里的茶杯扔出去,一个好剧本需要精心的雕琢,无论是台词还是布景都要精益求精。

别说三四天,就是十天半个月也不一定完成,你以为自己是莎士比亚啊!

其他人倒是没有惊讶,他们亲眼看到林子轩用了两个半月写成了将近80万字的《乱世佳人》,已经习惯了林子轩的写作速度。

四天一个剧本,这应该算是慢的吧。

随后的几天,林子轩一直窝在舱房里写剧本。

洪慎不时过来闲聊,其实是为了打探消息,作为话剧界的专业人士,他才不相信林子轩在四天时间内能写出什么好剧本呢,或许只是一个大纲吧。

等到时候自己是笑话他呢,还是笑话他呢?

第五日,林子轩拿着稿纸出来了。

洪慎顾不得和郑证秋说话,站起来接过稿纸,只见稿纸的开头写了两个字。

《日出》。

第七十七章《日出》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道德经》七十七章。

“上帝就任凭他们存邪僻之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行这样事的人是当死的。然而他不但自己去行,还喜欢别人去行。”

——《新约罗马书》第二章。

“我的肺腑啊,我的肺腑啊!我心疼痛,我心在我里面颂躁不安,我不能静默不言。因为我已经听见角声和打仗的喊声。毁坏的信息连络不绝。因为全地荒废。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我观看天,天也无光;我观看大山,不料,尽都震动,小山也都摇来摇去;我观看,不料,无人;空中的飞鸟也都躲避。我观看,不料,肥田变为荒地。一切城邑,都被拆毁。”

——《旧约那利米书》第五章。

“弟兄们,凡有弟兄不按规矩而行,不遵守从我们所受的教训,就当远离他。我们在你们中间未尝不按规矩而行,未尝白吃人的饭。倒是辛苦劳碌,昼夜作工。我们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曾吩咐你们说,若有人不肯工作,就不可吃饭。”

——《新约帖撒罗尼迦后书》第三章。

“弟兄们,我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是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新约哥林多前书》第一章。

“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约翰福音》第八章。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也必复活。”

——《约翰福音》第十一章。

。。。。。。

。。。。。。

“我又看见一片新天新地,回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

——《启示录》第二十一章。

洪慎先看到了这八段引文,倒没有觉得林子轩乱写。

他是戏剧界的专业人士,知道有些戏剧前面加上引文,是为了点题之用。

一般来讲,引文的内容规定着剧本的整体构思和结构框架。

一方面统筹全剧,另一方面点明主题。

洪慎注意到这些引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点明了世间的不公之处,而最后一句似乎暗示着一片新的天地。

这有点推翻旧时代,迎来新世界的意味。

不过你这个引文也太过夸张了,又是老子,又是上帝,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创世纪呢。

洪慎在内心里吐槽,他有些期待林子轩写的是什么故事,可千万别是神话传说啊。

下面是人物介绍。

陈白露——在××旅馆住着的一个女人,二十三岁。

方达生──陈白露从前的“朋友”,二十五岁。

张乔治——留学生,三十一岁。

王福升——旅馆的茶房。

潘月亭——××银行经理,五十四岁。

顾八奶奶——一个有钱的蠕妇,四十四岁。

。。。。。。

。。。。。。

看到这里,洪慎放下心来,这是一出现代剧目,讲述的似乎是发生在大都市里的故事。

这种题材是中国话剧常用的题材,因为接近现实,容易被观众认可。

同时,他也有些失望。

这种题材很容易写,可想写的出彩很不容易,翻来覆去就那点故事,没什么创新,他可是一心要改变话剧界现状的男人。

时间早春。

第一幕在××旅馆的一间华丽的休息室内。

——某日早五点。

第二幕景同第一幕。

——当日晚五点。

第三幕在三等妓馆内。

——星期后晚十一时半。

第四幕景同第一幕。

——时间紧接第三幕,翌日晨四时许。

洪慎诧异了,竟然是四幕剧。

四幕剧在国外并不新鲜,但在国内一般都是独幕剧或者中型戏剧。

四幕剧要算得上是大型戏剧了,一般演出需要两到三个小时,人物众多,剧情复杂,能够展现更为丰富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写作剧本还是舞台排演都有很大的难度。

他编写的《木兰从军》只相当于中型戏剧,对于四幕剧的写作,他也无法做到纯熟。

林子轩竟然能够写出四幕剧,说明此人的确有一定的才华。

洪慎端正态度,认真翻看着剧本。

这一看,他就沉浸到了这个故事之中了。

《日出》讲的是交际花陈白露受银行家潘月亭供养,整日与一群游手好闲的寄生虫相周旋,虽厌恶和鄙视周围的一切,但只能抱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昔日的恋人方达生试图拯救她,但她无力自拔。

潘月亭投机股票失败,陈白露债台高筑,深感前途渺茫,终于服毒自杀。

剧本情节很简单,但故事容量并不简单。

整部戏剧用人像展览式结构,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白露的客厅和三等妓馆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

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崇洋媚外的张乔治等,这些人物聚在陈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这不像是戏剧,更像是生活本身。

洪慎看的内心发冷,他出身官宦世家,接触过上海滩十里洋场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

他身边的朋友就有《日出》中那些人物的影子。

他抬头看了看林子轩,觉得林子轩写的应该就是上海租界内的真实状况。

上海滩的交际花大多都被有钱有势的商贾和官僚,或者是海上闻人出钱供养着,而围绕着这些人的故事构成了《日出》这个剧本。

洪慎可以确定这不是什么编出来的故事。

他有些佩服林子轩,敢于把身边的事情写出来,以往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