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趁着新诗的讨论刚刚结束,此时出诗集正是时候。

连郭沫偌都出了本《女神》,新诗的奠基人岂能没有诗集,有了诗集才好意思说自己是诗人,否则总有种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不得不说,平禁亚在揣摩上意方面很有一套。

林子轩对此颇为满意,他把自己的诗作整理一番,选出30首新诗,并写信请胡拾和周作仁作序文。

这是为了回报两人在和郭沫偌的论战中对自己的支持,如此也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

想要在文坛上混下去,朋友自然是越多越好,胡拾和周作仁无疑都是这个时代文坛的领军人物。

第四十七章一念之间

林子轩之所以没有请鲁讯写序文,是因为他摸不准鲁讯的脾气。

胡拾和周作仁都是很好说话的人,写出的序文一定会夸赞林子轩的诗文。

按照后世林子轩对鲁讯的了解,那是一个逮谁骂谁的主,林子轩诗文中大多是爱情诗,恐怕不合鲁讯的口味。

万一鲁讯写了一篇批评他诗作的序文,他是用还是不用呢?

用了序文他心里不舒服,不用序文鲁讯心里不舒服,为了大家都舒服,林子轩就没有请鲁讯写序文。

反正周氏兄弟中有一个写序文就够了。

林子轩的诗集叫做《一代人》,低调而大气,在收到胡拾和周作仁的序文后就可以印刷发行了。

与此同时,在美国,也有一件和出版有关的事情。

纽约大学,季鸿明正陷入挣扎之中。

此人正是当初帮助林子轩翻译《老人与海》和《小王子》的留学生,他来到纽约留学有三年了,学习西方文学。

他出身官宦人家,祖上曾出过进士,不过在清政府倒台后,家中逐渐衰落。

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考取了纽约大学的留学生,然而家中对他的支持有限,所以生活上不怎么富足,或者说较为落魄。

他有着自己的骄傲,看不起像林子轩一样出身富商家庭的子弟。

可现实是残酷的,在外国生活需要金钱。

季鸿明依靠写一些文学评论赚钱,不过他的性子里还有着傲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较为坚持,不大看得起西方文学。

这就很矛盾了,他学习西方文学,却又看不起西方文学。

这其实代表着民国时期一批文人的真实想法。

他们想接受西方文化,又觉得这些国家才建立多少年,能有什么文学,还不如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积淀。

这类人如果认真下来,放下成见,可以研究比较文学,或许会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

不过季鸿明显然不愿意如此,所以他在文学评论这个行业没有混出头,甚至可以说混的很潦倒。

然而正是因为他在这一行混过,才偶然发现了最近文学评论的一个新动向。

很多美国的文学评论家都在关注一本叫做《老人与海》的小说,纷纷对这本小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杰作。

是巧合么?

季鸿明翻阅了纽约大学图书馆里的文学类期刊杂志,最终确信,被美国人赞誉的那本《老人与海》正是一年前他翻译出来的那本小说。

经过一年的发酵后,世界级的名著终于露出了它应有的锋芒。

季鸿明非常不解,那本言语直白,内容简单的小说怎么就一下子出名了。

他看了美国人的评论才知道,美国人崇尚那种坚持不懈,永不屈服的精神。

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

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

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

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

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

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在美国人看来,这是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是一部异常有力、无比简洁的作品,具有一种无可抗拒的美。

小说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赞扬了具有顽强意志力,不屈服于失败的人类,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

体现了人类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总之,似乎要把所有的溢美之词都强加在这部小说之上。

季鸿明这才发现他虽然在美国生活了三年时间,却根本不了解美国人的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提倡君子之风,和美国这种鼓吹竞争意识和永不屈服精神的国度截然不同。

在他看来没什么意义的小说,却被美国人赞誉有加。

这是两个国家民众观念的不同,那么为什么林子轩能够写出这样的小说呢?

在季鸿明眼中,林子轩就是一个喜好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是他最看不起的那类人。

他最近没有关注国内的文坛,也不知道林子轩写了新诗的事情,就算是知道,他也会认为那是个和林子轩同名同姓的家伙。

然而,正是这个他看不起的林子轩,却写出了一部令美国人称赞的小说。

这让季鸿明觉得沮丧不已。

在冷静下来之后,他发现美国人正在寻找《老人与海》的作者,似乎这个作者在发表了作品后就消失不见了。

最先刊登《老人与海》的是位于波士顿的《大西洋月刊》,不过这家杂志也不知道作者的下落。

他们给作者的稿费被退了回来,后来《大西洋月刊》的编辑还按照地址到纽约找了一趟,发现地址那里早已住上了其他人,没有人知道作者是谁。

作者的名字也很怪异,是个很难拼写的单词,甚至有人认为是作者胡乱编造出来的。

一场寻找《老人与海》作者的活动被发起。

有不少出版社想要找到作者,来出版这部《老人与海》。

在纽约,有些出版社的职员还隐约记得曾经有个年轻的黄种人来到出版社,想要出版他的小说,那本书似乎就是《老人与海》。

于是,《老人与海》的作者可能是亚洲人的传言出现了。

是日本人,中国人,还是其他亚洲国家的人?

按理说,报纸杂志上这么长篇累牍的报道,《老人与海》的作者应该能够看到,可至今还没有人声称自己就是作者。

季鸿明看着报道,眼下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林子轩。

他想着自己的处境,心中挣扎不已。

第四十八章侥幸之心

季鸿明回到宿舍,翻找起来。

最后,他从堆在墙角的一摞废文稿中翻出了去年翻译《老人与海》时的草稿。

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他一边翻译,一边嘲笑林子轩的文笔之差,完全不是写小说的材料,真是浪费他的时间。

草稿上写着不少外国的地名和鱼的种类,有中文也有英文。

那是他查找资料留下的痕迹。

虽然看不起林子轩,但季鸿明是骄傲的,他要让林子轩看到自己的能力。

如今季鸿明没有证明他的能力,反而是林子轩证明了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我不甘心!

季鸿明面部有些扭曲,心里发出不甘的怒吼。

《老人与海》是我翻译的作品,也就是我的作品,这些草稿恰好能够作为证明。

如果我来冒充林子轩的话……

这个念头在他知道美国人一直寻找林子轩的时候就隐约的冒了出来,如今找到了草稿,有了证据,冒充林子轩的想法更加的迫切。

想想看,他会成为著名的小说家,会受到美国人的赞誉,会名利双收。

到时候衣锦还乡,光耀门庭,是何等的激动人心。

其实,以他在纽约大学获得的文凭,回国之后在学校里教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季鸿明觉得国内军阀混战,生活水平低下,不如美国文明安全。

他就是那种一边鄙视美国,还不愿意放弃在美国生活的人。

至于林子轩那个纨绔子弟,还不知道在上海的那个角落里花天酒地呢,既然这么长时间都没有音信,或许已经死掉了也不一定。

那么他冒充林子轩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即便林子轩还活着,知道了这件事,他还能跑到美国来揭穿自己不成。

到时候,整个美国的人都相信了自己才是《老人与海》的作者,自己有草稿为证,林子轩有什么?

下定了决心,季鸿明冷静下来。

他需要把这个谎言变成事实,要杜绝一切破绽。

他翻阅着杂志上的报道,不断的在心里模拟记者对他的质疑。

“既然你一直在纽约,为什么没有出来承认自己是《老人与海》的作者?”

“我一直在潜心研究西方文学,没有注意到外界的评论,最近才偶然看到这个消息。”

“《大西洋月刊》的编辑说寄给你的稿费被退回,也找不到你的人?”

“当时我住在朋友那里,也是在那间公寓里把稿件寄给了《大西洋月刊》,后来我搬出去了,朋友也已经回国,就这么错过了,所以我一直不知道《老人与海》在杂志上发表了。”

“你的笔名是什么意思?”

“哦,那是我随手写的,没什么特殊含义。”

为了掩饰稿件寄出的地址,季鸿明把林子轩说成是自己的朋友。

当然这个朋友是没有名字的,如果林子轩真的来美国揭发他,他也有了应对措施。

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季鸿明带着草稿,从纽约来到波士顿,《大西洋月刊》的总部。

《大西洋月刊》随后宣布《老人与海》的作者找到了,是来自中国的季。

这个消息在美国文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各大报纸的文学板块都进行了报道,《老人与海》的影响力和作者的神秘都具有讨论的话题性。

季鸿明是纽约大学研究西方文学的硕士生,正在攻读博士,这样的教育背景写出一篇西方式的小说并不让人意外。

反而林子轩这种学习经济学的家伙写出《老人与海》才会让人吃惊。

一时间,季鸿明成为了媒体的宠儿,被各家媒体争相采访,纽约的出版社也向他发出橄榄枝,想要出版《老人与海》。

真的是名利双收。

以前他写的文学评论被翻找出来,得到了赞誉,认为这是中国人眼中的西方文学。

还有他被退稿的文学评论,也被刊登在文学杂志上。

从一名落魄的中国留学生变成著名文学家,季鸿明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

一切都恍然如梦。

他有时候也担心被揭穿了会怎么样,但这种荣耀光环下的生活他绝不想放弃。

随着记者一遍遍的采访,季鸿明一遍遍的回答,连他自己都相信《老人与海》就是他的作品,林子轩不过是一个写了一篇烂小说的人而已。

如果没有他的翻译,《老人与海》怎么可能被刊登在杂志上,获得美国人的赞誉。

他的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把林子轩的烂小说升华了。

所以说,《老人与海》就是他写的,他完全担当的起这种赞美。

于是,季鸿明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著名文学家带来的荣耀和金钱,过着舒服的生活。

在美国,中国的留学生不少,也有来自中国的记者。

美国文学界发生的事情原本和中国人无关,可这次因为季鸿明,获得了中国人的关注。

一个中国人写的小说竟然被美国人推崇,这是为国争光的好事啊!

中国留学生和记者纷纷向季鸿明道贺,甚至惊动了当时中国驻美国大使施肇吉。

这么振奋人心的消息怎么不传回国内呢,记者们纷纷发电报给自家的报馆,把在纽约的消息发送回去。

关于季鸿明在美国的传奇经历就这样返回了国内。

包括《申报》、《新闻报》和《大公报》这样的主流报纸都刊载了季鸿明和《老人与海》的故事,在国内文坛引起震动。

当我们在翻译外国小说的时候,有个同胞在美国写外国小说成名了。

这说明我们中国的文学并不比世界文学差,这给中国小说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条新路子。

不少文人纷纷发文给季鸿明点赞,称他是国人的骄傲,文坛的大师。

这么热闹的事情,林子轩作为在文坛混的诗人,自然也看到了。

看到季鸿明和《老人与海》的字样,他被气笑了。

我以为自己剽窃海明威的名著够无耻了,没想到还有人比我更无耻啊!

这真是一个没有底线的世界。

对于这件事绝对不能忍,事情拖得越久越难办,要迅速反击,否则等时间长了大家形成了固有意识,都会认为《老人与海》是季鸿明所写。

林子轩迅速进入了战斗模式,准备和季鸿明来一场跨国大战。

第四十九章林氏汉语拼音方案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林子轩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