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学者还是搞不懂,只是看在胡拾已经在中国出名,没有为难,给他颁发了博士证书。

胡拾拿了博士学位,正准备回国,接到了国内的来信,告诉他国内正在战乱。

以前他攻击过孙仲山,支持过段祺睿,很可能被广州国民政府判定为反革命,不少朋友都劝说胡拾暂时不要回国。

胡拾非常担心,他没有回国,而是停留在日本,等待国内的消息。

随后,他来到了上海。

就这样,鲁讯、胡拾和林子轩聚集到了一起,新文学三杰终于生活在同一座城市。

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三人因为各自不同的立场和坚持,时而合作,时而斗争。

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自由和革命,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未来的道路。

这是继五四之后,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最为激烈的交锋。

正因为如此,才谱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页。

第三百五十八章林孟尝

随着北伐战争的进行,北方知识分子的南迁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由于浙江省长夏朝宣告**,北伐军进入浙江,和孙传方的军队展开激战。

为了躲避战乱,徐至摩和陆小蔓从海宁来到上海,住在法租界环龙路花园别墅11号的一幢三层洋房内。

两人在海宁的日子并不如意,徐家的环境也没有改善,反而出了问题。

因为生活习惯和性格的不同,徐父看不惯陆小蔓平日里的做派,便与徐至摩的母亲前往北平,和徐至摩的前妻张幼义一起生活。

这是陆小蔓与徐至摩婚后在徐家受到的第一个打击。

也难怪,陆小蔓喜好玩闹的性子和徐家格格不入。

来到上海,徐至摩准备到学校里教书,闲暇时写写文章,以他的才华养家糊口没有问题。

和徐至摩一样,这段时间以来,有不少人陆续从北平或者山东等地前往上海,大多是拖家带口,想要在上海谋生,过上安定的生活。

对他们而言,上海租界是中国最为安全的地方。

其中就有新月社和现代评论派的学者们,他们来到上海自然是投奔徐至摩和林子轩。

徐至摩刚刚安定下来,自顾不暇,没有能力接待这么多人,只有找林子轩帮忙。

这些学者的身份和职业较为驳杂,有旧派文人,也有留洋归来的新式面孔,虽然各自的文学观点不同,可以确定的是都是北平颇有才华的人物。

林子轩发挥自己在上海的影响力,尽量为他们安排住处和工作。

在上海生活,尤其是租界,并不容易,房价和物价都高,很少有人能买得起房子,租房是普遍现象,亭子间是他们的首选。

他只是负责让人帮他们找房子。碰到实在困难的接济一点。

重点还是帮这些人找工作,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

林子轩在上海出版行业和教育界都有人脉,这些人无论是想到学校教书,还是到报馆和书局当编辑。都能找到一条出路。

万象书局正要扩大规模,只要他们愿意,就能直接上岗。

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最为重要,有了这批生力军。书局的实力会更上一层楼。

唯一让他担忧的是,一旦北方的局势稳定下来,这批人有多少能留在上海。

当然,这是几年后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他把不少人安排进了万象书局,这么做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削弱平禁亚对书局的控制权。

随着万象书局的规模越来越大,林子轩没有时间管理,平禁亚成了书局的实际负责人,大权在握,书局的编辑任免都是他一言可决。

林子轩听过不少人抱怨。有人说平禁亚太过霸道,有人说他贪财,还有人说他任人唯亲。

他明白人是会变的,平禁亚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鸳鸯蝴蝶派的三流作家了,而是成了一间大书局的负责人,心态和行事风格自然不同。

他仍然选择信任平禁亚。

毕竟在万象书局的发展过程中平禁亚功劳不小,他没有兔死狗烹的打算,只是给平禁亚制造一点压力罢了。

他希望新月系的加入能给万象书局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然而,林子轩的做法有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由于他热心接待各路文化界人士,还替别人安排工作。有人就拿他和古代的孟尝君相比,认为林子轩有大家风范,是当代的孟尝君。

于是,他就有了“林孟尝”的绰号。这是赞扬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

林子轩对这个绰号无所谓,只要不是“及时雨”就好。

只是,这个绰号传出后,以后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的文人一旦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林子轩。这让林子轩有点应接不暇。

好在他的家底丰厚,还能应付得来,如此一来,倒是招揽了不少人才。

久而久之,那些接受过林子轩救助的文人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平时没有什么,一旦有事,就能看出林子轩的号召力了,林孟尝的名号可不是浪得虚名。

1927年1月底,英国战舰12艘、英印军队一万六千名、铁甲车队、坦克炮队及航空队等分别来到上海,这是为了预防战争的发生。

美国政府令驻华公使马慕瑞向中国南北军事当局提议,将上海公共租界划为非战争区域。

上海华界一直处在戒严状态,防止有势力趁机作乱。

事实上,在上海进行一场武装暴动的计划一直没有停止,而是时刻做着准备。

林子轩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这场暴动贡献了一份力量。

《甲午风云》的持续放映,旅顺大屠杀事件的曝光,和日本人在报纸上的交锋,受到影响的观众和读者迸发出来的爱国热情。

无论是学生还是工人,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无形中在上海掀起了一股爱国热潮。

这无疑成了暴动的导火索。

依然在那间公寓内,湖南口音的男人已经离开上海,房间里的人在讨论着上海的局势。

他们决定趁机发动第二次武装暴动。

从2月份开始,上海工人有组织的发起了大罢工,到了2月21日,工人罢工人数达到36万,这时候,北伐军攻占了杭州,正在朝着上海赶来。

21日晚,上海工人、学生、市民奋起反击,开始不断与军警发生局部战斗。

到22日下午6时﹐总同盟罢工发展为第二次武装暴动﹐“建威”﹑“建康”两舰炮击高昌庙兵工厂,在上海华界的闸北、南市发生巷战。

由于武装暴动计划被泄露,各区工人纠察队失去统一指挥,加上北伐军在上海郊区停止前进,导致武装暴动再次失败。

其间工人、学生、市民牺牲、被捕共六七百人。

虽然这次失败了,不过林子轩知道离北伐军攻占上海为期不远了。

在这期间,他接到了国际笔会的信件,国际笔会同意了林子轩提交的建立中国笔会中心的申请,只是需要林子轩前往英国伦敦参加国际笔会的大会。

只要大会表决通过,中国笔会中心就算是正式成立了。

第三百五十九章大家风范

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参加国际笔会的年度会议,林子轩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笔会会员,需要在大会上把中国作家这个群体介绍到世界文坛。

国际笔会年度大会五月中旬在伦敦举行,他最迟要在三月底从上海出发。

到时候,会有欧美等国的著名作家与会。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向西方社会推介中国文化的大好机会,他预备在国际笔会大会期间举办一届中国文化图书展。

在万象书局编译所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大量的中国古典名著被翻译成英文版。

还包括一些新文学丛书。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效,和林子轩提出的方案有很大关系。

他要求编译所的翻译们先翻译那些篇幅较短的名著。

比如《聊斋志异》、《菜根谭》和《孙子兵法》等等。

像是《红楼梦》那种长篇巨著放到以后翻译,一本《红楼梦》就够翻译好几年的时间,外国人还不一定看得懂,太不经济了。

来自后世的林子轩讲究的是效率。

篇幅短,价值高,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让外国人感兴趣,这是翻译的首选。

《聊斋志异》在西方就是奇幻小说。

《菜根谭》讲的是东方人的生存哲学,为人处世之道,读懂这本书,就能了解东方人。

《孙子兵法》不用说,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除了这些,林子轩还提出了简化本的概念,就是把长篇故事进行略写和缩写。

比如《封神演义》,很厚的一本书,可以写一个故事梗概,或者分成几个小故事。

把中国的传统文学翻译成英文版的目的是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知道有这个故事,缩写版本同样能达到效果。

林子轩自己主编了一本介绍性的书籍。叫做《了解中国的五十本书》。

他从中国众多的传统典籍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五十本书籍,加以介绍,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可以先从这些书籍入手。

如此一来。他就不是一个人去伦敦了,而是带着万象书局的员工一起到国外去卖书。

林子轩的计划瞒不过上海的其他书局,尤其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最为关切。

到国外去卖书?这个主意可行么?

作为中国规模排在前列的出版社,他们自然想在国际上打响知名度,以前没想过这种事。总觉得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兴趣不大。

若是贸然到西方推销中国书籍,怕是会被人当作笑话。

这次林子轩要到英国办书展,他们想着是不是搭一下顺风船,如果中国书展在欧洲受到欢迎,自然最好,就算失败了,也是林子轩的决策失误。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要面对各种风险。

商务印书馆委派王云伍来找林子轩洽谈此事,王云伍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所长,他还有个身份是胡拾的老师。

其实。他只比胡拾大三岁,算是亦师亦友。

1920年,商务印书馆想邀请胡拾担任编译所的所长。

胡拾不愿意辞掉北大的教授职务,便婉言谢绝了,并推荐了王云伍到商务印书馆任职。

王云伍此人博学多才,尤其精通英文,在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他还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和编出《王云伍大词典》等书,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声名。

作为竞争对手,林子轩对商务印书馆的高层了解的很详细,王云伍属于老派人物。或者说是保守派,和文学研究会的沈燕冰等人有很大的矛盾。

但不可否认,此人很有才能,这是作为对手的客观评价。

王云伍和林子轩不谈人情关系。而是谈起了弘扬民族文化的话题,这算是投其所好。

中国文化界的人都知道,林子轩和那些有进步倾向的新文学作家不同,他不赞成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主张批判的继承。

王云伍认为在英国办书展是件大事,关系到中国出版行业在国外的形象。

仅仅是万象书局太过单薄。应该由整个上海的出版行业共同来操办,才能取得成效。

不得不说,王云伍说的有道理,反正都是宣传中国文化,林子轩不能拦着其他出版社。

如果上海的各大书局作为一个整体出现,那么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或许会在西方社会引发一股中国文化的热潮。

当然,这是最为理想的结果。

在国内,他们是竞争对手,在外国,他们都是中国的出版行业,合作才能共赢。

有了这种共识,商谈进行的非常顺利。

王云伍回到商务印书馆,和商务印书馆的高层说起这件事颇为感慨,他以为林子轩会多方刁难,甚至是直接拒绝,没想到就这么谈成了。

“这才是大家风范。”他如此说道。

最近上海滩流传着一件趣事,不少人称呼林子轩为“林孟尝”,这大抵是从北方来到上海的文人对林子轩的戏称,上海本地的文人则没什么感觉。

也有人说林子轩有大家风范或者名士风范。

王云伍说这句话指的是林子轩的胸怀气度,林子轩做事向来是对事不对人。

有了林子轩的应许,上海略有规模的出版社都有了参与进来的意思。

即便不能和商务印书馆相比,自己出版社的书籍能够到国外走上一遭也好,兴许就能碰到了识货的西方人,从此在国际上扬名。

还有些人是奔着和欧洲各大出版社合作去的。

于是,上海的出版行业忙碌起来,纷纷要求组队杀向欧洲市场。

林子轩觉得这是好事,到国外见识一下,顺便参观和访问欧洲各国的出版社,能够提高中国出版行业的整体水准。

反正不是他出路费,这些人愿意跟着就跟着吧。

只是,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

上海出版行业这么多人申请前往英国,英国在上海的大使馆自然知道了这件事。

五卅惨案之后,在上海,英国人和中国人的关系闹得很僵,他们听到这件事后认为这是一个缓和彼此关系的好机会。

这算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