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大文豪-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一名地质学家,丁闻江经常在全国各地进行地质勘察。

他跑过不少地方,见过中国各地百姓的生活,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生。

他对比了中国和苏联的现状,颇为担忧,苏联毕竟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中国还处在军阀混战的阶段。

他帮孙传方做事,就是希望孙传方能统一中国,改变军阀割据的局面,造福于民。

闲谈中,丁闻江还说到了另一件事。

在他勘察地质的时候,时常会发现古生物的化石,所以说他也算是一位考古学家。

1918年,在丁闻江的协助下,北洋政府雇佣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北平周口店考察时发现了古生物化石。

从而拉开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挖掘序幕。

在这个过程中,丁闻江发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贩卖文物的现象。

不少西方人打着考古的名义来中国盗墓,对于挖掘出来的文物,他们要么以“学术考察”的名义公然带走,要么是中外j商勾结贩运,还有大批经古董市场“合法”购买。

这种状况相当普遍,让人触目惊心。

第三百二十四章就从我们开始做起吧!

在后世,电视新闻上经常出现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消息,为了追回文物经历多少困难,还有爱国人士在国外高价收购等等。

能弄回来一件文物都要在新闻上播报,可见应该是真的不容易。

那时候的林子轩只是一介小民,看电视的时候感受不深,骂两句文物贩子也就过去了,反正他也做不了什么。

穿越之后,他和古董行业接触的不多,他不懂这个,也没有附庸风雅的爱好。

林家说到底是商人家庭,不是书香门第,林子轩算是个异数,一不小心成了文学家。

但他是冒牌文学家,对于这个时代文人认为风雅的事物都不怎么感兴趣。

不过,他虽然不了解上海的文物市场,却有所耳闻。

比如,上海《新闻报》的大股东加拿大人福开森就喜好收集中国文物,此人自1887年来到中国,生活了数十年之久,收集了数千件中国古玩。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早已有之,八国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抢掠无数文物。

根据《清季野史第一编都门识小录》记载。

“庚子间,《四库》藏书残佚过半,都人传言,英、法、德、日四国运去者不少。又言洋兵入城时,曾取该书厚二寸许、长尺许者以代砖,支垫军用器物。武进刘葆真太史拾得数册,视之皆《永乐大典》也。”

这只是一个开端。

中国的这些文物被带回西方,引起了西方人的高度重视。

西方的文物贩子和学者们不顾风险的蜂拥而至,他们要来东方抢掠宝藏,甚至有西方的博物馆开出中国文物的收购单据,明码标价。

那些士兵不识货,拿古籍当砖头,但这些文物贩子不同,他们知道什么东西有价值。

一些外国商人还在北平、上海、天津等文物汇聚地开起了贸易商行,专门收购中国文物。

有些中国古玩商也开起了专做洋人生意的古玩铺。

于是,双方勾结在一起。大量文物就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的运到了国外。

清朝末年,法国驻华第三公使魏武达以搜集中国文物出名,是鉴定中国古玩的专家,卸任后他在巴黎开设中国古玩店。

北平最大的古董商岳斌就是由他扶植起来而发财致富的。

这一时期。北洋政府既无禁止文物出国的法律、法规,又缺乏对旧书业、古玩业的必要管理,导致文物外流畅通无阻。

久而久之,这些外国的文物贩子不满足于市面上的古董。

为了牟取暴利,找到更有价值的中国文物。他们和中国国内的盗墓贼联合起来,开始以考古的名义在中国各地进行盗墓挖掘。

形成了盗墓销售运输一条龙的文物走私产业链。

丁闻江曾见过类似的情景,说起来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

因为不光有盗墓贼参与其中,还有各地的大小军阀为外国人提供方便,甚至这些军阀都参与盗墓,换取钱财。

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军阀盗墓事件要算是孙殿应于1928年在河北遵化的疯狂盗墓行为。

他选了两座陵墓,一座是清朝乾隆皇帝的裕陵,一座是慈禧太后的东陵。

在林子轩的记忆中,有两处地方的文物流失让他印象深刻。

一处是敦煌的莫高窟。一处是洛阳的龙门石窟。

在后世,他看过余秋羽写的《文化苦旅》,其中第一篇叫做《道士塔》,讲的就是敦煌莫高窟的故事,里面的那位王道士让人痛恨不已。

王道士原本是位普通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负责看守莫高窟。

有一天,他偶然在莫高窟的一个隐秘洞穴内发现了大量的文物。

他并不明白其中的价值,便拿了几卷经书送给县长。县长又送给了甘肃学台。

这位学台是位金石学家,懂得洞窟的价值,便建议送到省城保管,但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犹豫了。

最终,这件事就不了了之。

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被当作礼物送来送去。

后来,这些经卷被外国人发现了,他们如获至宝。

大批欧洲的学者、考古学家、冒险家们不辞辛苦的赶到甘肃。赶到莫高窟,只为了能获取洞窟中的那些经卷。

他们最后面对的就是那位看守着莫高窟的王道士。

一场完全不对等的交易在莫高窟前开始了,王道士的开价并不高,甚至低的可怜。

1905年,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

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迭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

1908年,法国人怕希和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

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

这位王道士并不知道从他手中交易出去的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在洛阳,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龙门石窟。

1931年,美国人普爱伦去洛阳参观,游览了龙门石窟,他对这些石雕感兴趣,将其中的《帝后礼佛图》拍摄下来。

《帝后礼佛图》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和文照皇太后礼佛的情景。

普爱伦返回北平后,同北平的古董商岳斌商议,签订合同,以5年为期,4万元为代价,将《帝后礼佛图》运往美国。

岳斌趁当时时局动荡,买通洛阳当地驻军,将《帝后礼佛图》凿成碎块,运回北平。

他请人将碎石块粘对修配,最后拼凑成《皇帝礼佛图》和《皇太后礼佛图》两块浮雕,卖给了美国人。

可以说是罪大恶极。

人民的愚昧,当权者的不作为,西方文物贩子的贪婪,是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主要原因。

正如《道士塔》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我好恨!

恨没有早生一个世纪,恨没有挡在莫高窟前,恨没有拦住那些驶往西方的货轮……

林子轩穿越到了这个时代,有了一点力量,他觉得应该做些事情,让后世的中国人不再那么的痛心,尽可能的把文物留在中国。

丁闻江和林子轩说这番话没有其他用意,他和林子轩的观念相同,教育背景相同。

两人都是从英美留学归来,都支持传统文化,反对苏联,都愿意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情。

林子轩知道这件事太大,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耗费的时间太长,要一直和西方的文物贩子作斗争。

所以,他需要寻找一群志同道合者,成立一个庞大的民间机构,持续的运转下去。

“就从我们开始做起吧!”在龙华镇的桃花丛中,林子轩坚定的对丁闻江说道。

第三百二十五章文化散文

林子轩提议成立一个拯救文物的民间机构,丁闻江自然是极力赞成。

丁闻江现在是淞沪商埠督办公署总办,在上海华界的地位仅次于孙传方。

孙传方只管军队,对政务不怎么精通,所以丁闻江就有了不小的权利,可以便宜行事。

加上林子轩在上海文化界的影响力,两人联手或许真的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当然,这件事不是说说就行的,还需要大批的人员做事,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

丁闻江能够从上海的财政资金中拨出一笔钱,林子轩捐出一部分,成立文物救助基金,打好基础,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他们决定把这个机构叫做中华文物救助会,总部设在上海,之后逐步在全国设立分会。

至于救助下来的文物,两人同意建立一座博物馆暂时保存,等到适当的时机捐给国家。

这个适当的时机是指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时候。

不过在建立博物馆的地点上两人有分歧,丁闻江觉得上海就很好,林子轩则认为最好建在偏远地区,避免文物毁于战火。

这让丁闻江很诧异,他认为在目前的中国上海租界无疑是最安全的地方。

林子轩想的更为长远。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上海并不安全,倒是重庆和云南等地是合适的地点。

这只是初步探讨,两人求同存异,把这件事暂时搁置,以后再做决定。

在龙华镇的这次会面,他们谈论了中华文物救助会的大体框架和基本方针。

也就仅此而已了,毕竟这件事牵扯到的东西太多。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说好的,还要和一些文物专家商量文物鉴定和保存的问题。

两人会联名在《申报》上发表一封倡议书,邀请有志于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参与进来。

无论是丁闻江。还是林子轩,在这个时代都是极具声望的人物。影响力不容小觑。

回到家里,林子轩稍稍冷静下来,不由得摇头苦笑。

想想以后中国的情况,这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就算是把文物保存下来,也经不起人为的破坏,这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难题。

他暂时没有更好的办法应对将来的危机,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很多事情总要有人开个头。才能让后来的人继续做下去,他愿意做一个开创者。

提倡传统文化,保护文物,这是一脉相承的事情,文物也是传统文化。

不能让后世的学者跑到外国的博物馆研究中国的文化,那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说起来,林子轩并不喜好文物,也不懂这些,只是有些不忿而已,既然现在有了声望。有了钱财,那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工作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作为一名伪文学家,当务之急不是组建保护文物的机构。那是一件长期的工程。

眼下,他要利用自己作家的身份发表文章来唤醒大家保护文物的意识,揭露西方考古学家在中国的盗墓行为。

这些事情不是没人知道,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因为种种原因,也没人说出来。

或许有人说了,却依旧没有人关注。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争和革命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有太多需要专注的新闻。盗墓和贩卖文物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林子轩要写的第一篇文章叫做《莫高窟》。

他结合后世的资料,讲述了敦煌莫高窟的飞天文化。这是一个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的文化传承。

从其中能研究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的融合,极具史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价值。

自然,他不会忘记那位王道士。

林子轩要写的不是学术论文,而是散文,学术论文适合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比如北大国学门的《国学季刊》。

那样只能在专业的小圈子里流传,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散文的形式自由,可以抒发情感,记人记事,进行哲理思考等等。

他写的这一类散文在后世被称为文化散文。

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色彩,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

余秋羽的《文化苦旅》和陈评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就属于文化散文。

在民国时期,有不少散文大家,各有特色。

鲁讯的《朝花夕拾》,周作仁的《自己的园地》,郁达浮的《故都的秋》,朱自青的《背影》,徐至摩的《巴黎的鳞爪》等等。

有的回忆往事,有的写景抒情,有的把文化和历史溶于生活之中。

所谓大师,就是无论写什么,怎么写,都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林子轩和他们没办法相比,只能老老实实的把后世的文章进行改写,删去在这个时代不应该出现的文字和资料,加上自己的一些见解。

余秋羽的散文,怎么说呢,太过于煽情了。

这或许正是《文化苦旅》在后世畅销的原因所在,能够引起青少年读者的共鸣。

民国时期的散文家大多比较内敛,用淡淡的笔触记录生活的点滴,给人自然而然的感觉。

就好像武林高手一样。

一个修炼的是内功,依靠内在的底蕴打动读者;一个修炼的是外功,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