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氏家族全传-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通过此项决议时,经张群说明,根据此一决议,总裁和居正同志都可以依法联署竞选总统;李宗仁、孙科、程潜、于右任等四人都可以联署竞选副总统。
  蒋介石因为由党内提名竞选的主张被国民党临全大会取消,心里很不高兴,他在各种公共场合大骂不受党内约束的人,矛头直指李宗仁。
  4月19日,国民党大会举行第十三次大会,选举总统,蒋介石以2430票当选。居正作为陪选人,也得到269票。废票35张。有的在蒋的姓名上打X,更有写“孙中山”的。
  4月23日,“国民大会”选举副总统开始了。
  整个过程波涛汹涌,险象频生。
  开票结果:
  李宗仁754票,孙科559票;程潜522票;于右任493票;莫德惠218票;徐傅霖214票。
  由于无人得到超过代表总额一半的票数,依选举法的规定,定于次日将前三名,即李宗仁、孙科、程潜,进行第二次选举。
  23日下午,发生了一些意外的情况:一是龚德柏所办的《救国日报》刊载了孙科和他的“小妾”蓝妮的故事,广东国大代表十分恼火,由国民政府参军长薛岳率领前往,把这家报馆给砸了。
  事后李宗仁嘱程思远拿四根金条给刘士毅转龚德柏,以示关注之意。
  二是蒋介石召见贺衷寒、袁守谦,面嘱他们立即为程借助选,并拨出一笔相当可观的经费交他们支配。
  蒋介石很聪明,他见形势的发展已不利于孙科竞选,干脆支持程潜,用程潜来击败李宗仁。
  而蒋介石这样做,还有别人难以看出的用心,就是要程潜来分李宗仁的票,好让孙科渔翁得利。
  4月24日,第二次投票产生结果。
  李宗仁1163票,孙科945票,程潜616票,名次仍然未变,依法必须进行第三次选举。
  可是风暴突然起来了。
  24日下午,蒋介石召见贺衷寒、袁守谦。要他们把所有的程潜争得的票全部给孙科。
  贺、袁大发牢骚,说蒋介石不把他们当人看。
  同时,蒋介石又示意程潜放弃竞选,要程潜把选票全部给孙科。程潜严词拒绝,当晚即发表声明放弃竞选。
  李宗仁与程潜在竞选中原订有“攻守同盟”的口头协定,程潜放弃竞选,李宗仁势难单独进行。
  24日晚,李宗仁召集白崇禧、黄绍宏、黄旭初、邱昌渭、程思远等到大悲巷雍园一号白崇禧寓所举行会谈。
  最后,与会众人一致认为放弃竞选较为有利,遂于午夜后2时作出放弃竞选的决定。
  李宗仁、程潜放弃竞选的行动,激起了其支持者的群情激愤,纷纷罢选,25日,“国民大会”竟不能如期举行。
  孙科处境尴尬,也被迫放弃竞选。
  25日下午4时,蒋介石召开中央常委会,劝请李宗仁取消放弃竞选。
  经白崇禧说和,李宗仁取消放弃竞选。
  4月28日,“国民大会”召开,进行第三次投票。李宗仁得1156票、孙科得1040票,程潜得515票。
  最后一次投票,竞选者只有李宗仁、孙科二人。
  4月29日上午9时,“国民大会”进行副总统第四次选举。
  李宗仁得1438票。孙科得1295票。李以微弱的多数战胜了孙科,当选为国民党政府第一副总统。
  李宗仁之所以能够当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反对陈立夫及CC系的人倒向了李宗仁。
  2.幸得桂冠——是非声中的陈副院长
  蒋介石镇静地说:“赞成陈立夫任立法院副院长的请站起来!”CC系的特务们都站了起来,只有汤如炎半坐半立,蒋介石问他:“你这个样子,是赞成还是反对?”汤说:“我原是反对的,既然大家都赞成,我只好服从。”
  1948年5月8日,所谓“行宪”后第一届立法委员首次在南京举行会议。
  开会前,蒋介石在他的黄埔路官邸约集CC系、政学系。朱家骅系和黄埔系的国民党的中常委兼立法委员的陈立夫。张道藩、谷正鼎、赖琏、吴铁城、王启江、刘健群、黄宇人、倪文亚、汤如炎、白瑜等举行午餐会。
  蒋介石说:“今天召集大家一来是吃便饭。最近,大家都很忙,局势又很紧,好久没跟大家在一起吃饭了。二来就立法院院长和行政院院长问题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
  蒋介石过去讲话总是板着面孔,今天却格外和气,大家有些莫名其妙。
  席间,蒋介石说:“我提议张群、何应钦两人中选择一位担任行宪后的首任行政院长,你们看怎么样?”
  蒋介石说完,看看周围的人。呆了一会,一直没人出声。
  大家心里都明白,蒋介石实际上是想在立法院选举正副院长和对新任行政院长使用同意权时,都应受党的约束,也就是唯蒋之命是听,不能有所异议。
  过了一会,黄宇人起立发言:“蒋先生为何不提胡适?”
  蒋介石脸色一沉,非常不高兴地说:“书生能成什么气候?”
  赖琏站起来说:“我赞成何应钦先生。”说完又看看大家,又补充一句:“我的意见仅代表我自己。”
  蒋介石却说:“何应钦还要负责军事,现在战事要紧,军事上离不开他。”
  陈立夫看出来了,他知道蒋介石极力让张群当行政院长,就站起来说:“我赞成张群。”
  蒋介石得意地看了陈立夫一眼,示意他坐下。
  对陈立夫的提议,却没人表态。
  蒋介石等得不耐烦了,立即宣布表决:“同意张群同志的请起立广
  在座的人都站了起来。
  之后,蒋介石说:“好,行政院长的人选全部通过。”
  在座的人都坐下了。
  大家接着劝酒、吃饭。
  蒋介石说:“下面开始讨论立法院院长、副院长的候选人。”
  在座的人谁也不说话,等待着蒋介石提名。
  蒋介石接着说:“我提议,由孙科、陈立夫为立法院院长、副院长的候选人,请大家发表意见。”
  沉默。
  这时,黄宇人站起来发表意见:“孙科任立法院院长,本人表示赞同,但陈立夫任副院长恐有些不妥。”
  这时,汤如炎、朱家骅、王启江等人站起来,表示反对陈立夫当立法院副院长。
  蒋介石默不作声。
  陈立夫有些尴尬,他万没想到黄宇人等人竟当着面反对他当立法院副院长,他暗地里咬牙,他心里又有底,有蒋介石撑腰,不论什么人反对,都是徒劳的。
  在这种态势中,CC系的人当然挺身而出替陈立夫说话。
  首先站起来的是张道藩,他说:“我赞同立夫同志当选立法院副院长。立夫同志在我党内德高望重,年富力强,工作经验和政绩都十分突出。我认为,立法院副院长的位置,非立夫同志莫属。”
  赖琏站起来责问黄宇人等人:“请问你们不赞成立夫同志当选立法院副院长的理由是什么,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黄宇人说:“立法院的正副院长,应以平素在党内少有恩怨的同志来担任,才能协调各方面的立法委员,为民主宪政树立良好的基础,立夫同志显然不宜担负这一职务。”
  张道藩有些激动地说:“照你这么说,立夫同志在党内有不团结现象,与党内同志有个人恩怨。现在是选举,不是共产党的批评和自我批评。”
  赖琏也跟着说:“立夫同志为人怎样,政绩如何,我想,党内同志自有公论,委座心里更是明白。”说完,看了一眼蒋介石。
  黄宇人、汤如炎、朱家骅、王启江等人又站起来向CC系反驳,双方对峙,各执一辞,互不相让,选举争论进入白热化状态。
  蒋介石见双方争执不下,喝了一声:“大家不要吵了,现在宣布表决!”
  大家都静了下来,陈立夫像见了救星似地看着蒋介石,等待他的裁决。
  蒋介石吭了几声鼻子,镇静地说:“赞成陈立夫任立法院副院长的请站起来。”
  大家面面相觑。
  CC分子们齐唰唰地站了起来。
  黄埔系分子也相继站了起来。
  黄宇人坐着不动。
  朱家骅磨蹭了一阵,见大家都站起来,自己也站了起来。
  王启江犹豫着站了起来。
  只有汤如炎的姿式最有意思,半坐半立,说不清是什么姿式。
  蒋介石过来问汤如炎:“你这个样子,是赞成还是反对?”
  汤如炎说:“我原是反对的,既然大家都赞成,我只好服从。”
  有人想笑,但没有出声。
  蒋介石又对黄宇人说:“民主是应少数服从多数,你是否服从多数的决定?”
  黄宇人站起来说:“我不过是代表一票,起立与否无实际意义。”
  蒋介石听了十分震怒:“你这是什么话?难道我压制民主,压制群众了吗?”
  黄宇人吓得不敢说话了。
  陈立夫站起来对蒋介石说:“委座息怒,委座息怒。”
  宋美龄一看势头不对,低声对蒋介石说:“今天谈了很久,可以休息了吧!”
  蒋介石宣布散会,率先拂袖而去。
  几日后,经过酝酿,黄埔系、三青团、朱家骅系、政学系以及其他无党派的立法委员在新街口东南角一家银行二楼上举行午餐会,相约另举傅斯年当立法院副院长,以与陈立夫相抗衡。
  在会上,政学系的文群发言,列举反对陈立夫支持傅斯年的理由,要求大家口径一致,共同对付陈立夫。
  一些人认为立法院副院长不应由一个搞派系的人来担任,会场情绪十分热烈。
  自此以后,他们每隔一两天就在原处举行午餐,餐费由参加者分摊。如有不足,则由邱昌渭支付。
  有一次,邱昌渭带的钱不够,由他在账单上签字。
  第二天,邱昌渭派人到供应午餐的安乐餐厅清偿欠款,并索回签字的单据。
  餐馆经理说:“欠帐登在簿上,但账单找不到了。”
  过了一两天,黄埔系的刘健群、黄宇人听到与军统有关系的立法委员会委员说,中统已向蒋介石报告,说这次反对陈立夫,支持傅斯年,完全是李宗仁一手策划的,并附上邱昌渭签字的那张单据为证。
  蒋介石信以为真,对李宗仁恶感更深了。
  1948年5月17日,立法院投票选举院长、副院长。
  孙科当选为立法院院长。
  陈立夫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
  这次选举,使反对陈立夫和CC系的人败下阵来。陈立夫也出了一口气。
  后来,有人说,陈立夫顺利当选的原因,是傅斯年无意参加竞选,这样,支持傅的人就中途退出了,也有一部分人被陈立夫收买了。
  当了立法院副院长的陈立夫,很快对党员通讯局的改组付诸行动。
  但对于中统局这班人马,陈立夫是绝对不会放弃的。他仍然采取上次的办法:换汤不换药,将中统想办法塞到行政部门去,以解决经费问题。
  陈立夫通过与中统骨干几次密商后,决定在内政部下设调查局,将中统组织全部塞进局内,而“中央党员通讯局”的名称仍然保留,只是成为一个单纯的党务机构,而中统全班人马则从党通局移到内调局。
  这一计划提出后,即得到内政部长张厉生的同意,在立法院讨论时,陈立夫吸取上次搁浅的教训,这次,他以立法院副院长的身份,动员了一些CC派及与CC派亲近的立法委员们施加影响,才勉强通过。
  1949年5月,内政部调查局在广州正式成立,其局本部及下属各级分支机构的官员,均由陈立夫一手安排。
  内政部调查局报编制设局长一人,陈立夫委派老牌中统特务季源溥担任。副局长之职,陈立夫原准备让党通局副局长王保身担任。但后来,张厉生下台,李汉魂当了内政部部长,他也想插一下手,便推荐桂系的张益民任副局长,陈立夫只得答应。
  张庆恩任第一处处长,朱凌云任副处长,第二处处长徐政,副处长黄九成;第三处处长苏恕诚,副处长袁更;第四处处长陈庆斋,副处长朱韵涛;人事室主任李裕德,会计室主任王大光。
  各省、市调查处处长一人,副处长一人,秘书一人,下设总务、业务、交通三科。
  局本部及各省市调查处的人事安排好后,他又增设贵阳、重庆、海口、华北、台湾五个办事处。
  同时,由陈立夫本人按着局势变化情况,随带一个袖珍班子,机动往返于各办事处指挥全局。
  人民解放军已经打过长江,南京宣布解放,各路大军正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胜利大进军。
  国民党大小官员都打点行装,纷纷准备飞台湾,跑香港,逃海外。
  因此,内调局成立后,所做的工作只有是收拾残局了。
  陈立夫与季源溥反复商量,其主要工作便是着眼于大陆解放后的潜伏和破坏活动。
  主要抓三件大事。
  一、派第一处副处长朱凌云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