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第7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钱镠的安排下,劝进鼓动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挤在董昌的帅府前喧嚷喊叫,纷纷请求董昌称帝。

董昌却蒙在鼓里,真以为得人心如此,心中欣喜不已,亲自在府门前道:“时至,我当应天顺人!”

各地那些靠投色子赢得任命的官员,也纷纷进献各种祥瑞吉物,董昌大把赏赐,一一发给赏钱。一开始,每人赏给数百贯,以至到后来天天都有人来进献,赏钱不得不减到了几百文。

而最终让董昌心意已决的,其实还是山阴老人送来的那首譏语,欲问天子名,曰从曰上生。这一下,是彻底的打动了董昌的心,他感觉,自己真的已经得民心顺天意,若是不称帝,简直就是对不起他的子民们。

在听了山阴老人的话后,董昌终于行动了。

他立即命术士硃思远筑坛祭天,称天符夜降。董昌对外宣称,天符上说兔上金床,意思说我董昌属兔,我当即位。

这时,钱镠又加了一把火。他让早已经被他收买的董昌幕僚倪德儒向董昌献言,称他找到了董昌应当即位天子的依据。

“咸通末,《越中秘记》言:‘有罗平鸟,主越祸福。’中和时,真的有大鸟在吴、越出现,四目而三足,其鸣曰‘罗平天册’,老百姓都向它朝拜,可以攘难。”说完还从怀里拿出一张画有所谓“罗平鸟”的图来。董昌见了,更是高兴。

不过浙东镇并非所有的官员都跟董昌一样的皇帝梦烧昏了头,有不少的官员都感觉到了不好。

节度副使黄碣听说董昌要做皇帝,连忙赶回直州,向董昌说道:“现在大唐皇室虽然衰败,但是天道民心还没有厌弃他。大王从田间民夫起身,承蒙朝廷宽厚恩泽,位居将相,爵至陇西郡王,荣华富贵已至极点,为什么却还要做诛灭九族的打算啊!”

忠言逆耳,董昌听后勃然大怒,认为黄蝎不跟他一条心,是在妖言惑众,当即将他斩杀,杀了还不出气,还让人把他的首级砍下投进了茅坑之中,痛骂道:“这个狗才,我做皇帝,他原本可坐三公高位,现在却先要找死!”骂完还不解气,又让人去把黄碣全家八十余口通通杀了。

越州会稽令吴镣也直言相劝,“大王若做诸侯,能让子孙世代袭传,现在要当假天子,却只会自取灭亡。”

结果董昌大怒,把吴镣全家也杀了。

董昌找来山阴令,对张逊道:“你有主政之才,我深知之。等我当了皇帝后,就命你主管御史台。”

张逊苦笑道:“大王你当初从石镜镇兴起,在浙东建下节度使的基业,荣华富贵也有数载。大王若是称帝,只怕各州不一定会附和。你徒然据守越州一座空城,只会让天下人耻笑啊。”

董昌这次忍了忍,没有马上杀掉张逊,而是让他说说他们的理由。

“大王觉得秦王李璟如何?”

“天下枭雄!”董昌没有犹豫的回道。

张逊笑笑,“那大王觉得自比李璟如何?”

这下董昌说不出话来了,他若说他比李璟强,明显给自己脸上贴金。可他若说不如李璟,这不是跌自己脸面嘛。

张逊却冷笑着道:“秦王李璟天下枭雄,宇内战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如今坐拥江山半壁,治下子民三千余万。上将千员,带甲百万,可谓地广兵精粮足民多。可就算如此,李璟到现在也不曾公开反过唐室,一直还打着尊唐旗号。看看秦王李璟的做法,再看看大王的迫不急待,这不是不知量力,徒惹天下人耻笑是什么?”

董昌心里承认张逊说的很对,可他现在已经是鬼迷了心窍,一心要做皇帝了。哪还听的进去这等逆耳忠言,脸色铁青的董昌一挥手,“李璟不敢反唐,只不过是他无胆尔,某不是李璟,某有天意民心,吾顺承天意民心,自当得享天下。”说完,挥手让人将张逊拉下去斩了。

真龙元年,公元884年。

董昌在越州称帝,国号大越罗平,改元顺天,铸银印方四寸,文曰:“顺天治国之印”。并将各地官员乡绅百姓所献的铜铅石印和鸟兽龟蛇等“瑞物”陈于宫廷,称为“天瑞”。给越州城楼题字为“天册之楼”,命令所有文武官吏都称他为“圣人”。

董昌任命以前的杭州刺史李邈、婺州刺史蒋瑰、两浙盐铁副使杜郢、屯田郎中李瑜为宰相,又任命吴瑶等人为翰林学士,李畅之等人为大将军。将手下军队分为两军,中军衣黄,外军衣白,在军服上铭印“归义”两字。

紧接着,董昌给钱镠送去圣谕,通知钱镠自己已经即罗平国皇帝位,特赐封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

钱镠其实早就在一边暗中看戏许久了,他一直就等着这天到来。

当董昌的使者终于带着圣谕到来后,钱镠在杭州刺史府中与手下的五虎上将举杯欢庆。

董昌妄然称帝,这下就算李璟也绝不会再容忍了。没有了李璟的支持和保护,连老天这下也救不了董昌了。不枉他费了这么我功夫,董昌居然真的一头往里钻,真是个愚蠢的家伙啊。一想到曾经为这家伙卖了多年的命,钱镠就觉得不值。

钱镠当即聚文武议事,朗声道:“董昌谋反,我身为大唐臣子,岂可坐视不顾?”然后又假腥腥道:“不过昔曰董昌有恩于我,我也不能遽伐,还是先劝其迷途知返,如若不从,再行讨伐。”

钱镠先写了一封信,令其幕客沈滂带着信去见董昌,信中说:“与其闭门作天子,与九族、百姓俱陷涂炭,岂若开门作节度使,终身富贵邪!及今悛悔,尚可及也!”

然后又马上亲笔手书一封,让使者出海赶往燕京,向李璟报告。信中写道董昌对李璟各种怨念,尝说各种怨恨之语,还说董昌打着李璟招牌,做下诸多恶事,使秦王贤名在浙东受损。如今董昌竟敢称帝,他钱镠做为秦王的十三门徒,以及江南行省总督,义不容辞为秦王扫平董昌这等宵小。”

当天,钱镠刚把信送出,根本不等两边回信,就斩杀董昌来使,焚其圣谕,然后领军三万,直攻越州!

第996章谁得利谁嫌疑

真龙元年,在李璟的授意下,监军国事睦王李倚正式上书长安朝廷,提请幽州蓟城正式升为大唐第六座都城,以京师为西京,改东都为东京,改北都为燕京。凤翔府号为西京,成都为南京,燕京为上京。中京京兆府,东京河南府,燕京太原府,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并改幽州为顺天府,共为六府六京。

上京顺天府,设留守朝廷,以监国睦王李倚镇守上京留守监军国事,以平章军国重事秦王李璟为上京留守,顺天府尹。同时,在上京设立三省六部诸衙,一应仿长安朝廷设置,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又有三台六部五寺九监,留守部衙规则只比长安中枢朝廷低半格。李璟就任上京尚书令兼中书令、侍中,并任御史台御史大夫。

新设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三台,与秦藩诸部衙合并。合并后,上京总有六省,除尚书、门下、中书核心三省外,还有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三省辅助,主掌宫廷等事务。在尚书省下的六部之外,还有九寺的职能为六部补充,并且秦藩还设有次一级的财政、建设、交通等十八个司,这十八个司并不直属于六部,是读力于六部二十四司之外的新设之司。

原有的监察厅、检察厅等厅衙依然保留,加上秦藩原来的内阁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参谋院,整个秦藩的中央部衙规模扩大许多,职能分工更加明确。

总的来说,依然是省阁院府的格局,三省和内阁及参谋院、五军都督府这四大部门为核心。

上京各部衙纷纷兼并重组或者新设,整个燕京的权力格局也再一次洗牌。

李璟也借此机会,开始对调中枢的重要官员们。

尚书省的崔芸卿和李振这两个左右仆射,李璟将他们调任到门下和中书二省,尚书省其它官员也多调任二新设之省,然后又从地方各行省抽调官员以及部份燕京官员,组成新的尚书省。同时,内阁也完成换届,原内阁学士们调任地方,新的内阁学士从各书院和学院抽调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就连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也与兵部一起,三衙对调。

短短时间,李璟就对整个秦藩的上层来了一次大调整,其目的自然是不让人长期执掌一衙,特别是挂着参加政事的政事堂宰相们长期把持一衙,使得诸相的权利过大,以影响抑制李璟的君权。早在以前,李璟就定下了各个官职的任期,这并非是空话。

如尚书省的左右仆射,这是首相和次相,李璟早就规定,五年一任,最多连任两年。届满之后,就得转任他职。按李璟的制度,以后各省的主官,如尚书省左右仆射,门下省门下左右侍郎,中书省中书左右侍郎等必须有先在地方担任总督的履历,才能入选。而少则一届,多则两届之后,三省主官要么退休,要么就得按制度对调中央他省。第二次中央三省任职,只能任职一届五年,届海后,要么加大学士、或者太傅等荣衔成为秦王顾问不再理具体事务,或者再转任地方行省担任总督职务。

这是一个严格的规定,三省的主官,得先有地方总督的任职履历,然后得在六部中担任过尚书主官,之后才能拜相成为三省主官。拜相入三省后,第一次可以连任两届,最多十年。然后必须得转任三省中的其它二省,或者转调地方行省。第二次中央三省主官只能担任一届,届满就得离职,或者调入地方,或者加荣衔成为秦王顾问,不再理具体实务。

对于其它的中央主要官职也几乎如此,内阁成员更是只能从学院和书院中选任德高望重五十岁以上者,任满最多两届就不能再连任。

而分掌兵权的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以及兵部三衙,更是严格规定不得连任,五年期满,就得三衙对调。

虽然这样的制度,会照成一些弊端,比如一些贤相可能得受制于任期,任满之后不得续任。但李璟认为,把官员的任期缩短,也还是利大于弊端的。把整个官制弄的流动起来,这会大大增加中央和君主的集权,防止出现权相,或者各部衙职能下降的危害。同样的,这也是增强君主权威,平衡秦藩官制设定中诸相权力很大的一种方法。

在李璟如今的权威之下,这新的改革很快就颁行下去。

崔芸卿调任到了辽西行省任总督,保留同平章事的宰相荣衔,和太傅的荣衔,但不再是政事堂会议成员,也就等于不再是真正的宰相。尚书右仆射李振,则被调任中书省门下左侍郎之职,按新制度,三省的六个主官都直接就是政事堂的参知政事,是宰相。因此,李振依然是真宰相。不过从尚书省转到门下省,他也从次相位置离开,制度规定,首相由尚书省左仆射担任,次相由尚书省右仆射担任。

新的尚书省左仆射之职,李璟提名由郑从谠担任,次相之职由郑畋担任。这个拜相结果,让不少人都大为惊讶。二郑虽然在天下名望极重,但他们毕竟是李唐之臣,投奔秦藩时间并不久。秦王居然直接拜二人为相,而且还分别任首相次相,主掌尚书省这个核心中的核心部门,他们很难不震惊。不过许多人马上想到,年前郑从谠和郑畋都被李璟授为东北新设行省的总督,到现在,这个任职刚满一年。可从制度上来说,二人却是有地方行省总督的履历,是完全符合三省主官须先有行省总督履历的。并且二人上月从东北调回燕京,都还在六部中各担任了一个月的尚书职。从制度上来看,他们的拜相没有丝毫的问题。但从另一边可以看出,这是秦王早就谋划好的,为了让他们拜相,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开始为他们铺路了。

新一届的政事堂成立,这一次共有十三名大臣得授参加政事,拜为宰相。三省六名主官,加上六部中的史部、户部、兵部三部尚书,以及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各两人,一共十三名宰相。而核心部衙中的内阁,却在新制中规定是不得拜相的。内阁本身的作用就是为了平衡相权,因此,内阁不得入政事堂。不过内阁的权利却丝毫没有削减,这一次内阁成员更是从原来的九个,扩增为十三个内阁成员。

新的内阁首辅为名士司空图,次辅则是江西人芳林十哲中的郑谷。十三名内阁成员,全被授予文华阁大学士之位。

政事堂十三名宰相,文华阁则有十三名内阁大学士。

在这轮秦藩中枢的大调整同时,李璟也对地方进行了一**调整。

真龙元年四月,东北地区已经基本稳定下来,秦藩取得了全面控制。也就在这一月,李璟正式传令,代朝廷赐封渤海王大玮瑎为顺国公,原渤海地区和东北其它地区,自东面大海一直到西边的潢水发源的大兴安岭以外的蒙古高原的东端,将包括北海贝加尔湖在内的这一广大地区,全部划省设州立县。

在燕山山脉以外的地区,除辽东、辽西、安东、热河四行省外,新设海东、辽宁、吉林、松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