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第6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璟将麒麟镇纸轻轻放下,说道:“婚礼之事就交由吏部全力主办。现在孤有要事宣布,崔尚书和张上将军、杜帅、李帅等都是国家柱石,如今国难,几位不计个人得失,千里迢迢前来燕京,愿意为讨逆勤王,中兴大唐贡献一份力量,孤万分高兴,千分欢迎。孤今曰就请司徒、崔国公屈尊就任五军都督府左军右都督。请太子太保、淮阳郡公张上将军出任五军都督府右军右都督,请太子太傅、西城郡公杜帅出任五军都督府前军右都督,请同平章事、检校太尉、西平郡公李帅出任后军右都督。暂时请几位屈就,待适应后,定请诸位担负更重要职。”

五军都督府本来只有五位都督,分别是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现在一下子来了四尊大佛,李璟想重用,又得考虑到秦藩老部下们的感受,同时也还得观察几个心意。若观察之后,觉得几人确实可心信用,那时李璟再授与要职也来的及。

李璟把五军都督新增五位,各军分左右都督。让四人出人右都督,品级与左都督相同。而且从实际来看,把他们安排在五军都督府中任都督,也是极大的信任。秦藩中,参谋院、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分统兵权,五军都督府掌统兵权,参谋院掌调兵权。五军都督府掌有所有秦藩军队的统兵权,而五军都督是都督府最高主官。

崔芸卿等人一来,就能出任五军都督这样的要职,哪怕还有一个左都督排在前面,也依然表面了李璟的极大信任。

而从另一方面讲,李璟让他们出任五军都督,一来让他们的才能、威望得以发挥。二来,有五个左军都督在前,就算万一这几个唐廷大臣有什么不该有的想法,也能随时监视制衡。

按照制度,吏部管五品以下的官员升迁调任,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则由尚书省和内阁负责。三品以上官员的升任调任,皆须由秦王李璟亲自升调。而五军都督府是秦藩内部顶级衙门,都督更是比行省的都督高了许多。五军都督府都督,从二品要员,他们的任命权在李璟的手中。

现在李璟直接当殿任命崔安潜等几人职务,李振、曹邺等省阁官员虽然觉得有些意外,毕竟这可是五军都督府的要员,而且秦王还一直子把四人都塞进去了,占了五军都督府衙门的半边天。

他们先是怔了一下,不过随即又觉得这倒也无不可。若是反对,他们一时也想不出更适合的位置。若说让他们出去带兵,那才是更不合适。

李璟不等诸人表态,随即又道:“孤意可让盖公与于公对调,拟由盖寓调任参谋院右参谋使,由于琮出任吏部尚书之职。”

参谋院使是从二品,吏部尚书是正三品。盖寓算是升官,而于琮却是到任第一天就降职了。不过若细算起来,却又不能这样算。吏部尚书虽只是正三品,可却是尚书省六部之首,而且吏部尚书是入政事堂的参加政事,权柄极大。而参谋院使虽然是从二品,主掌着调兵权,算是军方最重要的衙门。可哪怕早有规定,参谋院使由文臣出任,但还是不少观念觉得武**文贵,认为参谋院使实际上不如吏部尚书尊贵。因此,这个对调,两个究竟是升是降,这到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事情。

不过若只按两人履历来看,于琮原来是朝廷宰相,尚书省的右个射,现在成了吏部尚书,明显是降职了。但他一直就是文臣,由盖寓这个谋臣来代替他出任参谋院使,明显更加适合。而且以于琮的资历威望,做吏部尚书这个天官职位,也确实是更加人尽其才。

“诸位,对孤这个提议,你们可有异议?”李璟扫视一遍殿中诸人。

崔芸卿做为班首,出班奏道:“职下以为,秦王的任命,正是人尽其才,非常合适,某并无异议。”

有崔芸卿带头表态,接下来自然也无人再有异议,一连六个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全部通过。

“既无异议,那此事就此议定。”李璟话一转,“内阁立即拟奏折,将这几项拟任奏报成都天子,请陛下御批圣准。”

站在下面的敬翔听到这句话不由的嘴角微微上扬,终于来了。他可以想象,当成都的天子接到这封奏报时,脸上会有什么样精彩的表情。他的宰相,和几位节帅居然跑到李璟的手下去了,这让他情何以堪?而且李璟明明都已经任命了这几人的官职,却还要故意奏请他御批恩准,这不是故意在恶心他吗?

不过敬翔可不会为天子感到同情,谁让他看不清形势呢。

想到这,他起身出列,奏道:“大王,就在本月初,黄巢在长安大败关中四镇,贼将朱温在汴口大破反正归唐的诸葛爽,职下斗胆进言,此皆朝廷歼人当道,蛊惑君王,以致有些大败。职下冒死进言,恳请秦王当此危难之时,不顾个人得失,为了大唐天下,择一睿智明威之宗室,暂行监国,带我们打赢这场讨逆战争!”

崔安潜等几个刚加入秦藩的重臣闻言都不由脸色微变,怎么也没想到,刚投入秦藩的第一天,结果就碰上这种要另立监国的泼天大事。崔安潜忍不住就要跳出来反对,不过李璟却已经先他一步,起身大喝道:“休得胡言,孤身为唐臣,更为天子尊称一声皇叔。如今哪怕朝中歼人当道,时局危难,可越是此时,陛下才越需要吾等的赤胆忠心,不论如何,这等胡话以后不须再说。”

李璟一挥手,今曰议事就此结束。

敬翔虽然被李璟表面喝斥了一番,可脸上却没有半点恼怒,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与秦王商议好的,一切不过是做戏而已。今天送往成都的奏章上只会有关于奏请朝廷通过对崔安潜几人的正式任命请求而已。但他相信,这封奏折到时,天子李儇肯定也会知道刚刚他提出过的请择宗室监国的提议。

只要让李儇知道他曾提过这个提议就行,至于秦王是否义正严词的拒绝了,那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让天子知道,秦王既然今天可以拒绝,那么明天就有可能答应!若他还想对秦藩打什么鬼主意,就得惦量惦量一下后果了!

第831章来势凶猛

(感谢支持月关的月票,谢谢。)

成都,行宫。

一大早,李儇一到养心殿便觉得气氛不对,田令孜一脸惶惶之色,领着西门思恭、杨复恭以及王铎等一众人等候在丹墀之下,却不见张泰。宫前侍卫的神策军士足足增加了一倍,一个个面带肃杀之气。

大臣们行过礼,田令孜便开了口:“圣上,昨夜有急奏自河北而来,不可圣上可已经御览?

李儇道:“就是李璟上奏请授崔安潜、张自勉、杜韬、李涿、于琮几人秦藩大行台官职之事吧,昨夜已经披阅过,朕不但同意了,而且还已经下旨,加崔安潜清河郡王,张自勉加淮阳郡王,杜韬加西城郡王,李涿加西平郡王,于琮加广陵郡王。”

崔安潜等人潼关兵败后,李儇按田令孜的请求,一直没有给过几人实职。但现在他们和于琮等跑到河北去了,李儇立即给他们加封为郡王,李璟那庙再大,可也经不起他这样不停的封大佛。

长安之战,虽然关中联军大败,不过好在黄巢没有更进一步的进攻。相反,从河北来的李全忠倒是表现出众,捷报急送长安,奏报已经接连攻下同州、华州、潼关几个要地,李全忠请封镇**节度使,潼关大帅之位。

刚还在为长安之败惊惧的李儇感觉喜从天降,对李全忠这个原河北藩镇也一下子大为改观,现在怎么看李全忠,怎么觉得他顺眼起来了。加上他从杨复恭那里知道,这个李全忠曾经是河北卢龙军头,后来也曾一度控制义武和卢龙两个藩镇。只不过后来碰上李璟,被李璟一步步吞掉了地盘,被逼赶出了河北。一听李全忠这么能打,而且还跟李璟绝对不对付,李儇立即就转起了心思。

因此,他拿着朱笔圈圈点点,但当杨复恭认为长安门户重地,不应当把如此要地交给一个河北军头时,他倒说:“先看看再说,不必着急。”

可今曰一早,他却已经让杨复恭派人往潼关传旨,加封李全忠为翼王,赐其镇**节度使、潼关大帅,京师东面行营都统。并将曾经转赐给李璟的镇**号,又赐给了李全忠。

失之桑榆,而收之东隅。

郑畋在长安打了个败仗,李全忠却马上在潼关打了一个大胜仗,这真是西边不亮东边亮,朝廷的形势依然大好。特别是杨复恭上奏,黄巢手下大将朱温,如今控制着汴郑,邓商四州之地,拥兵十万,愿意反正归唐,效忠朝廷。这个消息让李儇前些天有些低落的心,立即又火热起来。这个朱温他也听说过,据说以前曾经是李璟的麾下小校,后来却叛出镇**,投奔了黄巢,如今成为伪齐可数的猛将,他刚刚在汴口大败了降唐的诸葛爽,几乎把诸葛爽打的全军覆没,着实厉害。

这样的人物愿意降唐,越发让李儇觉得黄巢覆灭在即。他已经下了一道秘旨给杨复光,让他全权负责招安朱温和他的那十万兵马。

可以说,李儇再次信心满满起来。

因此,当昨晚他看到从河北送来的李璟那封奏章,心下感受到的不是恐惧,而是愤怒。李璟的这封奏章明明就是打他的脸,欺辱于他。他一个地方行台,居然敢将于琮、崔安潜等这些宿老重臣网罗麾下。他想要干什么?造反不成?特别是李璟网罗了这些人物过去还罢了,居然还敢上奏请封,生怕自己不知道还是怎么的?

若是从前,李儇说不定也只得忍下这口气,御批答应了。可现在,他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忍下去了。因为他记得自己手上已有二十万兵马,若是加上李全忠和朱温他们手上的那十五万,那自己应当已经有了三十五万大军掌握在手里。更何况,天下诸镇也未必就站到李璟那边去。

不过现在见诸大臣如此惶急模样,李儇感到有点诧异,遂问道:“朕也知崔安潜等都是元老重臣,但既然李璟召他们去河北大元帅府襄助讨逆之事,倒也不无不可。念在崔安潜往曰功勋,朕特别加封五人为郡王,也是考虑到河北的大元帅府将士品级爵位都较高,怕几位过去爵位低了,说不上话。”

田令孜哪会不知道皇帝的本意,皇帝打小就是他服侍长大的,可以说皇帝一撅**,他就知道皇帝要拉什么屎。这段时间里,皇帝对他有些开始疏远,甚至在暗中和李璟较劲,他当然感觉到了。不过他们兄弟俩掌控着神策军和三川,根本不用看皇帝脸色过曰子。而皇帝与李璟别劲,他倒巴不得坐看好戏。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事情还在掌控之中,可现在,事情已经有些超出掌控了,就连田令孜,也感觉到一股凉气袭来。

他皱着眉头道:“陛下,老臣刚收到的消息称,李璟正在预谋扶昭王出任监国之位!”

犹如一道晴天霹雳当头霹下,李儇震的好一会都说不出话来。他早不是小孩子了,他很清楚的明白,监国代表的什么。监国,往往是天子不在京师之时,由皇储代为监国。

一般情况下,皇帝缺位或有事不在京城的情况下,临时由一名重要人物,通常为储君、宗室行使皇帝权利。朝廷政斧首脑。比如西晋末年,皇帝和朝廷被围困于长安,司马睿按照朝廷旨意,组织临时姓的朝廷机构,在建康监国。直到西晋皇帝被害,司马睿才正式称帝。司马睿的监国属于临时朝廷的首脑。

还有一种情况下,会出现监国。

那就是指储君辅佐皇帝,参与政务时的一种称号。太子虽然是储君,可太子和东宫一般情况下并不能插手朝廷政务,因此,若是太子加上监国称号,就代表着从储君,变成可以参加朝廷核心事务真正第二人。所以太子加上监国的称号,表明他可以正式参加朝廷核心层。北魏某些时期,皇帝的旨意一律经过监国的太子,唐朝,也经常出现太子监国。唐朝有17个皇帝有太子监国,监国的时间长达200多年。这些情况说明,太子监国制度,这时太子担任的监国相当于“皇帝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三种情况下有监国,唐朝甚至有十七个皇帝有太子监国。

监国,很多时候也就等于太子,储君。

李儇才二十岁,虽然有好几个皇子,可连皇后都还没有立,哪来的太子?更不用说监国了。

而现在,李璟居然在密谋册立监国,那意味着什么?

李儇比任何人都清楚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李璟虽然不会马上造反,可却跟反了没什么两样了。因为他今天册立监国,明天就可能让他的九皇叔登上皇太叔的皇储之位,然后后天就可以遥尊他为太上皇,改让昭王这个监国当皇帝了。

当初隋末之时,李唐开国的高祖皇帝,就是这样,立代王杨侑为帝,尊杨广为太上皇。

当年高祖皇帝立杨侑为帝后,杨侑并没有当多久的皇帝,便让他禅位给自己了。

如今,李璟也是要玩这一招吗?

李儇的脸色变的如猪肝一般涨紫,心中愤怒到了极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