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李承训-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资格和实力引得青年才俊为己所用。

李承训知道像杜克明这般人学习的乃是王霸之术,如果李承训不能建立王霸之业是很难让这群人投资效忠的。此刻李承训一无功名、二无实力、三无地位整一个三无人员自然不入杜如晦的法眼了。其实若不是李承训言谈举止异于常人远不是普通孩童所比的话,杜如晦也不会反常到和一个孩子谈论这些事情。

“哦,小兄弟知道我杜克明?”杜如晦听到李承训的话诧异的问道,不过语气戏弄显然是不相信,以为是李承训说的客套话。

陈墨诧异的看了一眼侃侃而谈的李承训心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别人不知道他可是很清楚在这之前李承训的过往。在陈墨心里世子府的少爷们各不相同,三少爷表现一直都是差强人意,可是今日简直就是小宇宙大爆发了一般。

在这乱世颠沛流离见过了无数的,各型各色的人,也和他们打过交道。陈墨在这一刻看着和杜如晦谈论的眉飞色舞的少年突然有种错觉,好想自己面对的不是李承训而是唐王府的李世民。一样的锋芒毕露,一样的志气不凡。阳光从窗口洒落而进笼罩着李承训有着夺目的光彩,这一刻陈墨做了一个决定,一个自己不会后悔的决定。

也正是这个决定让后来的陈墨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当时多么的明智和幸运。

“杜家高祖:杜秀,曾祖:杜皎,北周仪同三司、武都郡守,赠开府同、大将军、遂州刺史。祖父:杜徽,周河内太守。叔祖父:杜果,周温州刺史,入隋后为工部尚书、义兴公。杜果的第六世杜黄裳为唐宪宗宰相。父亲:杜咤,是也不是?”李承训莞尔一笑决定给于杜如晦来记重的,确保能够为己所用于是便张口说出了杜如晦的家谱。

“这……”

对于杜如晦的惊骇目瞪口呆,李承训没有过多的理会和解释。抬起桌上面的一杯浊酒轻轻的一饮道:“杜大哥是不是很惊讶小弟如此清楚你的事?”愁了一眼杜如晦:“其实杜大哥不必惊诧,这不过是很自然的事。才智高绝者当名垂千古,百世流芳!”

“小兄弟果真是不凡,居然连为兄的家谱也知道的如此清楚!”目光之内质疑浓不可释,看向李承训的眸光里一失刚才的平和透出凌厉的光芒。

李承训看到眼里心里微微一笑感觉自己拿下杜如晦的可能性无限的暴涨,心情愉悦之下嘴角掀起一抹笑容道:“隋朝大业年间。杜大哥你被征为预备官员,礼部侍郎高孝基对杜大哥非常器重,对你说:“你有应付事态的才能,应该作为国家的栋梁,希望你能坚持住这份美德。我想先让你做个小官,就是俸禄少点。”于是用杜大哥为滏阳尉,但不久之后,杜大哥便弃官而回。哈哈……”

李承训依然还记得这个故事,这是自己当年偶然间得知的,不料跨越千年时空确是用上了还帮了李承训大忙。看着自己被自己忽悠的团团转的杜如晦李承训心里闪过一抹笑意和傲然:“任你是青史留名的智者仍然不过在本少指掌之间而已!”

这种傲然来的快消失的也快,李承训不愧是后世天朝重金打造的**。瞬间便是冷静了下来,李承训知道自己能够忽悠杜如晦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的智谋有多厉害而是自己凭借超越千年的见识和史书传记的先见之明罢了。

李承训可不敢和这个时代的古人比要脑子,要知道生活在这个乱世的人们经历的远远是后世天朝人想也想不到的心酸。天天玩脑子的大拿们又岂是那么简单,不是李承训自谦而是这些史书留名的智者们太过凶名昭著了。

“杜大哥也是明白人在这乱世上什么最重要?人才,像杜大哥这般的张良萧何之才!”李承训目光炙热闪烁着迫切的火花直直的看着杜如晦一字一顿道:“所以从得到杜大哥的消息小弟就对你十分关注,本来打算有时间去请教一下杜大哥呢却不料缘分使然让你我兄弟二人在这长安城内相见!”

“多谢小兄弟的看重,克明在这里先行谢过了!”杜如晦突然起身微微躬身道,语气不高却坚决如铁,正如其人刚正不阿,青史名留。杜如晦此刻心里波涛汹涌久久难以平复,今日之事对于他的冲击堪称无双,就算杜如晦是智谋深似海的人物也是有点吃不消。

杜如晦也不是凡俗人物想不通的事情便压下去不在思考,抬头看着李承训半响没有语言就连杯中浊酒也是忘记了痛饮。看向李承训的目光中有惊讶,有疑惑,有震撼,随之在时间的流逝中尽数化作凝重。杜如晦对于自己看人的本事还是极度相信的,在这一刻杜如晦清楚的看见了对面这个七岁孩童眼睛里的野心。

虽然一闪而逝,但是杜如晦发誓他绝对没有看错。那是野心,脚踩百万尸骨君临天下的无上野心。

看到这抹野心杜如晦瞬间便明白了这个小子怎么知道自己的私人问题的,因为但凡有志天下的人物都会关注天下大势,和世间英才。想了良久之后杜如晦心里微微一动,想到自己这胸中所学心情也是波澜起伏了起来盯着李承训道:“小兄弟若你为唐王当如何?”

李承训目光闪烁看了一眼死命吃酒的陈墨和周边的食客,深深的打量了一眼杜如晦一副小小翼翼的模样。但是内心深处却乐开了花,李承训明白杜如晦既然如此问那么就说明他将自己当做一明主来对待,想要看看自己适不适合他的投诚。

机不再失,失不再来。

李承训知道这个道理,心里也是知道杜如晦也是在这一年成为李二的手下的,还差一点来了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戏码。如果失去这个机会自己那便宜二叔一定会悍然出手将这堪比张良萧何的大才拿下!要知道此刻的李世民可比李承训有魅力多了。

有实力有实力,有名气有名气!

时不我待,拿下他!

李承训内心深处怒吼一声,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决定一博。看了一眼杜如晦心里大笑道:“二叔如此大才小侄为你分忧了,不用多谢哦!”

“天下乱局已成,杨广困守江都确是落了下策。若是第三次征伐高句丽之后杨广调动兵马坐守逐郡虎视天下的话,这大隋江山还有的救!”李承训淡然的说出了自己对杨广的看法,饮下一杯酒滋润了下干涩的喉咙看着认真做倾听状的杜如晦道:“当时天下虽然烽烟四起,看似大隋帝国风雨飘摇。但其实隋朝的根本从未动摇,农民起义军不过是群暴民,勇气可嘉。但是军队战斗力不强,甚至于他们不过是一群敢于反抗的百姓而已。如此军队又岂是大隋帝国百战之师的对手,到时候挥军平定刘武周,梁师都,平定北方下罪己诏安抚民心,不出数年天下可定!”

“哎!是啊,困守江都确是一步下下之棋!”杜如晦也是胸中自有韬略之人,只是没有李承训分析的这么大胆而已。此刻经过李承训的分析自然也发现杨广困守江都确是将大隋天下守亡了。

杜如晦心里虽然有些惊涛骇浪面色上却一丝不显,尽是一派从容之色对着李承训道:“小兄弟当真高论也,请继续!”说完笑眯眯的瞅着李承训仿佛要看穿所有伪装。

风骚卖弄只为拿下他!

“诚如杜大哥所指,小弟若为唐王当效法先贤与民约法三章,控制长安一图关中,一图巴蜀。远交近攻,一统天下!”说完大纲李承训饮下杯中浊酒幽幽的道:“杜大哥也知道,巴蜀乃是自然粮仓,有着巴蜀熟天下足的无双美誉。只要我军拿下巴蜀一地就会得到一个天然的粮仓,行军打仗的粮食确是不缺。再加上巴蜀之地未经历战火人口减员不多可以成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还有巴蜀之地群山环绕易守难攻,只需少数兵马就可固守不失。”

“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人才辈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潼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只要拿下关中和巴蜀,得其关中形胜之地背靠巴蜀之粮仓,我大唐便可横扫天下,靖平宇内!杜大哥决定如何?”李承训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战略观,然后看向了杜如晦。

成败在此一举,李承训可是连压箱底的底牌尽数而出了,折不折服杜如晦就看这一瓦刀了!

“嗯,小兄弟厉害,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杜如晦在片刻之后便回过了神,心里考虑了李承训的战略发现对于如今的唐王李渊十分适用。想到这小鬼欲求霸业杜如晦心里还是有着微微的不可思议,想了一会对着李承训道:“他日若有招,必为账下臣!”

第6章 老李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他日若有招,必为账下臣!”

李承训心里喜悦,脸上却没有丝毫改变笑嘻嘻的和杜如晦挥手告别,约定好了一起创出一个天下,这一刻李承训笑的像个孩子,原先笼罩着灵魂的沉稳消失殆尽。

“少爷我们去哪里啊?”也许是感觉到了李承训的不拘小节,陈墨现在也是放开了说话随意了起来。更何况陈墨心里有了决定开始将李承训当做君自己做臣来相对待。

谈不上掏心挖肺,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回去吧!出来不早了,回去的迟了父亲会责骂的!”李承训的脑海里突兀的出现了一张变得漆黑的脸,手里面拿着一把戒尺对着李承训指指点点,儒家经义自儒雅男子嘴里一句句道出。

“哎!”摇了摇头将脑海里莫名其妙的画面甩了出去,李承训心里终于知道为什么李建成会败在李世民的手里。儒家当真害人不浅啊!在李承训心里觉的李渊对待李建成的教育方面就有着十足的问题。曾经翻看史书的时候李承训就发现这李渊的后人之中就没有一个不成才的。

大名鼎鼎的李二陛下,娘子军领袖平阳昭公主,勇猛不可阻挡的李元吉,仁厚文武双全的李建成!

在一个时期李建成和李二的功劳是一样的,甚至于李渊对于李建成的重视绝对在李二之上。李承训的记忆里依稀零星的记得为了解除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李渊先暗中结好突厥。突厥要求李渊自立,否则不予支持,李渊坚决不肯。李世民、刘文静、裴寂等多次劝谏,但李渊仍旧坚持。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建成赶到太原李渊非常高兴,裴寂等人跟着李建成来见李渊,劝李渊仿效仿效伊尹、霍光废掉隋炀帝杨广拥立代王杨侑,发兵传檄各郡县,更改旗帜向突厥表态。师出有名,令中外归心。经过李建成的劝说李渊于是决定起兵,派遣使者告知突厥,送马千匹且许诺派兵。

李渊在太原远近招抚,西河守将则多次向隋朝廷表忠心,挡住了李渊西取长安的道路,于是李渊派遣李建成率军前往攻取,除了路上吃的只带了三日的军粮。李建成见招募来的义军没有经过训练,担心他们不能打仗,于是立下军法,整肃三军。

在兵进西河的行军路上,李建成与将士们同甘共苦,百姓种在道旁的瓜果蔬菜,一定要付了钱才能吃,得来的食物酒水,也与将士们一同分享。大军行至西河城下,李建成亲自前往告知自己的来意,城内人纷纷来投,只有郡丞高德儒不肯归降,李建成于是率军攻打高德儒,郡司法书佐朱知瑾从城上将李建成兵马引进,将高德儒生擒后斩首,其他西河人全部赦免。

李建成平定西河,往返只用了九天时间。班师后,李渊非常高兴说:“用这样的方法用兵,可以横行天下。”封李建成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

而后李建成随李渊进图关中驻军贾胡堡,李渊在李建成的建议下开始进兵霍邑,但李渊担心霍邑守将宋老生坚守不战。李建成认为宋老生虽然之前可以平定寇贼,但其人出身寒微,有勇无谋,可以引诱他出战。李渊于是派几百个骑兵往霍邑城东,在距城五六里的地方安营,等待步兵结果宋老生一战被杀,唐军攻破霍邑。

这累累证据都表明李建成之才不下于李二,这些被史书隐藏,被帝王篡改的东西无不说明在李建成立为太子前能文能武,是可以和李二不分一时瑜亮的存在。结合脑海里时刻教导自己仁义礼智信儒家巨著四书五经的李建成,李承训觉得他输得不冤。

古老的华夏有着一句话古语:自找死还说天要命呢!李承训觉得这句话用在李建成的身上简直是天作之合,仿佛它本身就是为了李建成量身打造的一般。这倒不是李承训不尊重自己的父亲,不尊重李建成,而是替李建成不值。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经历过乱世的人又怎么会相信仁义礼智信,相信儒家四书五经呢!他们相信的只是实力,在风雨飘摇中走开的人们没有安全感。他们只相信绝对实力带来的保障感觉,而是假惺惺的文学。

在这乱世纷争,在这皇家生存,靠的不是一本被阉割了论语,不是几本四书五经,不是脑海子的仁义道德。而是靠实力,靠铁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