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李承训-第1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之后便是对着身后的尉迟敬德道:“敬德,让军队在城外扎营吧!”目光闪过了几下。李承训便是明白了李孝恭的意思。李孝恭这是不想夹在自己与李渊中间为难,直接是给自己来了一个狠的。可是面对李孝恭这般的坦白,而且其还是自己的恩人。

李承训也是没有了办法,强来不说干不干的过,就是自己的内心深处也是感到愧疚的。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君。正是这个道理,李承训目光闪烁了一下便是有了答案,那便是待在潼关与李渊交涉。

“王叔,不知侄儿可否进城一观?”听到李承训的这般问话,李孝恭目光闪烁了一下便是答应了下来,因为事情同样的道理,李承训将兵马驻扎在了城外,孤身一人进关自己不答应就是不地道了。更何况李渊也是说了,让李承训孤身一人前来长安。

李孝恭心思几个乱转,便是对着李承训伸手邀请道:“王侄,请!”

“哈哈,王叔请!”

李承训没有多说什么便是跟着李孝恭入关了,身边只是带了燕云十八骑。李承训虽然跟着李孝恭再走,但是内心深处的变化确实惊天动地一般的。

通过李渊的圣旨李承训便是察觉到了李渊对于自己的态度变化,与之前相比简直就是天上和地下一样。李承训心里清楚肯定是自己的势力,引起了李渊的忌惮。目光闪过之间,李承训便是想通了这个问题,并没有过多的纠结。

他能够明白李渊的忌惮,但是让自己孤身一人前去长安这件事情,李承训是万万不会干的。因为在长安,有着他的生死大敌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甚至于李渊也不会放过自己。如果自己真的孤身前去长安,那跟送羊入虎口有什么区别。

此时此刻的李承训心里清楚,李渊等人忌惮的就是自己手底下的军队。所以在这个时候什么都可以丢弃,唯独军队不可以丢弃。在这种关键时刻,军队就是自己的护身符。试想一下当初韩信要是拥有十万大军,吕后还敢在未央宫内用竹剑杀了他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吕后不敢!因为那十万军队就是韩信的护身符。就如同此时此刻的李承训一样,但是重活一次的李承训可没有韩信那样白痴。李承训知道在这个乱世,谁都没有手中军队靠的住。

来到李孝恭的王府,李承训自然是一顿好吃好喝的招待。酒足饭饱以后,李承训便是重新将那个问题提上了桌面,对着李孝恭道:“王叔,还请你朝着长安送一份奏折,就要本王要去长安!”

……

回到住处之后。李承训坐在房间思考着接下来的事情,目光闪烁了一下道:“李一,让盖世太保的人传令帝洲,让杜如晦代本王上一道奏章,言本王要入长安,态度强硬一点!”

“是!”

这便是李承训的想法,利用压力逼迫李渊妥协。

第203章 李孝恭的心思

没有李渊的消息,李承训在潼关之内小住了半天之后便是酒足饭饱的带着燕云十八骑出关了。虽然自己与赵郡王交好,但是让李承训仅仅带着燕云十八骑待在潼关之内,他做不到。

燕云十八骑虽然名声在外,但是在这潼关之内,若是稍微有一点的异动,不出一刻钟就会被关内的弓箭手射杀的一干二净。自己的性命还是由自己来把握,更加的让人有安全感。

古语有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更何况李孝恭忠诚的是李渊,而不是自己。所以离开潼关是必须的。李承训知道,心里更加的清楚自己的弊端。那便是自己没有子嗣,这便代表着李承训的国社党没有接班人。

在这个时代,国社党的接班人必须姓李,甚至于必须是自己的儿子。只要这样庞大的势力才不会出现动乱,然而此刻李承训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只要李承训死去,由李承训组建而成的这股势力就会被人接手,而这个人最有可能的便是大唐皇帝李渊。

离开之时,杜如晦,百里挑一等人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保护好自己。对于这件事情李承训看的比较重,事情一旦上升到了面对生死的时候,就意味着大条了。所以李承训比谁都要珍爱生命,因为对于他,或者他们来说,只有自己活着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潼关之外十万党卫军驻扎,兵连着兵,营接着营。抬头望去一片森然。兵戈之气冲霄而上,空气之中弥漫着迫人的铁锈味道。潼关之内。城墙上李孝恭与家将李家福等人看着底下的党卫军,神色惨然。

“楚霸王不愧是少年成名的英雄。手下之兵马当真是天下精锐!”李家福看着党卫军的举动也是微微一愣,思考了一下便是对着李孝恭说道。

“恩!”

听到家将的话,李孝恭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这段的正确性。李孝恭的目光直直的打量着李承训的党卫军,良久之外才打算叹息道:“这十万党卫军是跟随楚霸王最早的军队,他们都是经历过铁与血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不言而喻,甚是强悍!”

相对于李承训的兵威之盛李孝恭虽然吃惊,但是并不意外。这样的百战精锐,虽然少。但是就李唐也有不少。只是真正让李孝恭震惊的发展也是李家福的那句少年英雄,站的位置高低不同的两个人自然眼界不一样了。

李家福只看到了李承训的风光无限,却没有深思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代表了什么。有此精兵强将,就代表着李承训的势力与野心不甘心于一个小小的楚霸王而已,这些东西到时候必然会导致李承训为了取得天下最高权力而动用武力。

李孝恭虽然是外放的武将,但是他依然还是李唐的皇室中人,对于李唐内部的问题与矛盾自然是观察的极其透彻的,可谓是洞若观火。目前李唐内部的矛盾主要就聚集在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楚霸王李承训这四个人身上。

其余的皇子皇孙要么就是没有资格,要么就是没有实力。原本李唐内部的争斗乃是由李渊的三个儿子,组成的三足鼎立之势。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之内皇孙李承训逆天崛起。加入了这一场争斗之中,开始由三足鼎立变成了四国争霸。

太子李建成以其嫡长之名,坐拥天下大义名分收拢天下儒家士子为己用。壮大自己。秦王李世民凭借无上军事才华,收拢军中猛士。礼贤下士聚天下贤士相助,秦王府的势力一时之间大增。至于齐王李元吉也是文不及太子李建成。武不及秦王李世民,跟在李建成后面打着酱油。

至于底下的那个少年并没有像太子等人一样将目标定在长安,他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南下江都。这一切让原本的平衡被一次性打破,短短三年之内李承训已经聚集起了,近乎百万大军,三州之地。有了彻底直面诸王与李渊的勇气。

原本有着太子名分的李建成无疑是四方里面势力最大,最有机会问鼎江山的那个人,但是如今一切都变了。坐拥南方富饶之地,拥有京杭大运河之利发展经济,更是有着长江天险为自然的屏障,如今的李承训势力已经不是单靠太子或者秦王一个人能够匹敌的了。

李孝恭的目光闪烁了几下,看向了长安的方向。他知道李承训绝对不会真的听从李渊的圣旨孤身前去长安,如果李承训真的那般天真,到了这个时候还相信着血脉亲情的话,李承训早就死了,根本就没有可能发展壮大。

而且这个时候李承训必定是想到了让李渊妥协的手段,故而李承训才会在潼关之外,光明正大的驻扎等候消息。摄十万精锐于关在,这不仅仅是等待,还是一种无形的压迫。

逼的李渊不得不妥协,作为一名军人自然知道乱世有军队就是草头王的道理。拥有百万大军的李承训就是此刻李唐内部最大的藩镇,完成了蓄势的李承训必然会变得更加强势起来。

此刻这一切的变化,主动权的拥有者不再是李渊这位大唐皇帝,还是城下的那个少年王爷。绝对的实力带来的压迫,是没有任何计谋可以破解。李孝恭知道此刻的长安必定也是乱了套,因为李承训一人北上,需要长安城内的四股力量恩联合才能匹敌。

这是一场较量!

属于李唐皇室内部的较量,至于这件事情最终会如何解决这都不是李孝恭能够猜测的。唯一可以预知的就是,十有八九这一次打不起来。不是这位少年霸王妥协,就是长安城内的九五至尊妥协。

此刻除了妥协,再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作为帅才,李孝恭的战略眼光依然很独到,他自然是明白这个时候,正是到了争霸天下最关键的时候了,一旦李渊不妥协就会代表着一统天下的机会,就此流逝。

这种情况自然不会是李渊能够接受的,作为一名开国之主,谁不一样自己可以一统寰宇,八荒六合之内皆皇土。所以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李渊必定会先妥协。为了一统天下,而做出妥协。

想通这一点李孝恭看着底下的少年王爷,目光之中闪过一抹惊讶。内心深处倒吸一口凉气,这李承训对于人心,局势把握之精妙绝伦,简直让人觉得可怕。

第204章 一人双王

年关越来越近了,李承训还是在潼关之外盘横。潼关乃是长安的门户,两者之间的距离,快马一日就可以到达了。所以说李承训的时间还很多,驻扎在潼关之外的李承训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着急。

因为应该着急的不是他而是自己的皇爷爷李渊,今日不仅是李孝恭送走奏章的第三天,也是帝洲送上奏章的第二天了。李承训相信李渊接到奏章绝对不会还龟缩不出,肯定会想办法让自己去长安的。

知子莫若父,知爷莫若孙!

李承训对于李渊的了解是很深的,此刻在长安太极殿内,李渊拿着两份奏章在仔细的观察,目光闪烁着精芒,才让李渊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慈祥。

“张淑德,去找裴寂前来太极殿!”拿着两份奏章始终是下不定主意的李渊,无奈之下转头对着门外道。

“奴才遵旨!”

张淑德接到李渊的口谕匆匆忙忙的走了,因为他知道作为一名太监只有紧靠皇帝才会有无上的权力,不然的话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张淑德也是一个读书人,他舒服史记,心里清楚东汉末年的张让之事。

“哎!”

李渊将手中的奏章放下去,无奈的叹息了一声,目光里面满是复杂。李承训已经成长到了,他不能制的地步了。特别是接下来的武德四年正是自己规划下来的用武的一年,在李渊的计划计划里,这一年他西收巴蜀。就可以开始最后的统一战争了。

所以这个时候要想自己的计划得以实施,李唐内部就不能乱。但是此刻李承训紧紧相逼。要想李唐内部不乱就需要一个人妥协。李渊叹气是因为李承训是不会妥协的,那么妥协的只能是自己这位皇帝了。

试问天下。有哪一个皇帝当的像自己一般窝囊。李渊也是熟读百家之人,内心深处的打击可想而知。李渊知道这一刻,自己还什么都不能做,只得忍!

因为楚霸王李承训的势力太大了,一旦出手整顿就会在李唐内部掀起一抹狂风暴雨。一个不小心就会动荡李唐根基,天下霸业都付笑谈中,李家一脉也会为新的帝国,当做脚踏石。

李渊不仅是李唐的皇帝,还是陇西李家的家主。所以李承训可以任性妄为。和李渊不可以。就在李渊思索的瞬间,裴寂到了。

“微臣裴寂,见过陛下!”裴寂与李渊是发小,两人的交情不浅。自从李渊开国大唐以来,裴寂也就一直再为李渊出谋划策。可以说两人的关系不限于君臣,绝对的是不同别人。

李渊收回心神对着下拜的裴寂道:“裴卿,起来吧!以后只要你跟朕的时候无须多礼!”裴寂是自己的宠臣,因为他们的有着最铁关系的存在。俗话有云: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同过窗。

李渊与裴寂就是一起抢过女人,一起嫖、过、娼的过命交情。哪怕李渊明知道裴寂有着手脚不干不净,甚至于结党营私,李渊对于这一切都视而不见。如此就可以说明裴寂在李渊心目中的地位了。

“陛下召臣前来是为了……”裴寂在官场打磨十几年。很是懂得说话技巧。就如同这一次一样,他能够将一句话说的既将自己的意思清楚的表达出来了,还能够顾及李渊的心底感受。不得不说。每一个在政坛屹立不倒的常青树,都有着他们独特的法宝。

听到裴寂的话。李渊苦笑一声,将御案上的两道奏章拿起来递给了裴寂道:“朕召裴卿过来就是为了这件事。朕犹豫再三还是下不定决心,裴卿先看看吧!”

还没有打开奏章,就仅仅是听李渊说话的语气裴寂已经将李渊的纠结之事猜的七七八八了。现阶段,能够让李渊如此下不定主意的也就只有楚霸王这头皱凤了。目光隐晦的闪烁了几下,裴寂便是翻来了奏章,开始静静的观看了起来。

良久。

裴寂叹息一声合上了两道奏章,思考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