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设计在童年 作者:高燕定-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成事,必须要下决心,有坚忍的自制力!
  我毅然决定,除了对她确实有意义的节目,我们大家一起看以外,绝大部分时间家里的电视都不开。实际上,后来可能是一两个星期才开一次。我也逐渐把兴趣转到读报纸和杂志上来。
  这样的规矩一直持续了两三年,直到我母亲从中国来看望我们时才打破。我们相聚在美国,一家子过得很温馨,我也把给女儿安排的所有“事儿”都暂停了。
  高倩对奶奶的感情非常深,虽然5岁来到美国,5年过去,她对奶奶的依恋不变。我想,这除了她继承了我的多愁善感和浪漫温情以外,和她读过很多高雅的经典名著有关。我相信名著对人的情操和人品的熏陶作用。
  奶奶来到美国,白天一人闷在家里,到了晚上,一家子边吃饭边聊天。女儿是核心人物,聊起来没个完,一顿饭常常吃上两个钟头。
  吃完了饭,再接着聊,她还喜欢拿奶奶开心,把奶奶当小孩子逗着玩。到了晚上八九点,往录像机里装入一盘连续剧,全家乐融融地围着电视机看起来。高倩从小精神就特别足,晚上故意和奶奶挤在一张单人沙发上,一看就是好几集,过半夜才睡觉。
  没过多久,我母亲开始不安起来,她总是对我们说,她来了以后把我们的生活全搅乱了,特别是影响了高倩,让她没法安心学习。我母亲望孙女成凤之心比我更切。她不安和内疚的心情与日俱增,每天都唠叨着:“不行,不行,我得回去( 中国 ),我在这儿对倩倩影响太大了,我在这儿,她什么事儿都做不成。”她也知道,孙女有很多“事儿”要做。
  我母亲因为担心对高倩的学习造成影响,加之挂念还留在国内的我的父亲,在美国只住了一个多月就执意要走。她一再说:“只有我回去了,倩倩才能静下心来,过正常的生活,好好做她该做的 ‘事儿’。”
  我母亲是个思维清晰、深明大义的人,很多对孩子教育非常挂心的父母都没能像她那样,保持理智的头脑,明白为了子孙自己该作什么样的牺牲。
  奶奶走后,我们的电视机就再没有开起来过,我在此后的多年里一个月都难得开一次电视机。女儿也看出了我的决心,好好地回到她的书桌上做她的“事儿”去了。女儿来美后的最初几年里,她所做的那些“事儿”对她以后成长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全家克制爱好
  在一位朋友的家里,我曾经受他的诚恳要求,介绍我的家教经验。那位朋友对孩子不专心学习十分无奈。但是,这位朋友自己每天都离不开电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之后接着上网,即使是“虚心”向我求教的时候,他家的电视机仍然还开着,眼睛不时瞄到屏幕上。我对他的唯一忠告是,只有当他自己有毅力把痴迷电视的习惯戒掉的时候,才有资格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评说。他终于没能做到这一点,最后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不过,对他孩子遗憾的结局,他总有一大套解释:人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嘛。
  很多人以为在美国只有多看电视,才能了解美国文化和社会,这种认识很偏颇。十几年前从报上读到,美国华裔劳工部长赵小兰自述,她就是在不开电视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最后上了哈佛,成了白宫学者,30多岁就当上了交通部副部长,至今已连任两届劳工部长。了解文化和社会知识有很多方式和方法,电视上了解到的有时还是有限的,是经过过滤的信息。
  成天在网上浏览的父母,别指望用大道理让孩子远离电脑、不痴迷网络和电脑游戏;常常呆在电视机前的家长和坐在牌桌旁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无所事事、没有生活目标是很自然的。家长的榜样是重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家长应该检点自己,要有顽强的自制力,对自己的爱好应有所选择,而且全家老少都要一以贯之。
  该牺牲就牺牲
  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应该享受快乐的童年。这个新的“皇帝新衣论”如今堂而皇之地在各种媒介上一统天下。可惜,多数家长正在实践的,既合情合理合法,又利国利民利己的“望子成龙”思想几乎噤声。
  大人不引导孩子选择并走向成功,难道应该漫无目标、放任自流?大人难道有权为孩子选择失败?!
  部分地“牺牲”童年的快乐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整个儿地耽误了宝贵的童年,浪费了童年的时光去做无谓和无用的事情。
  “牺牲”童年短暂的“快乐”,获得一生的辉煌;还是享受“快乐的童年”,牺牲未来?您的选择是什么?您长大成人后的孩子更希望您早年为他们作何选择?如果明明知道,孩子走上的是牺牲未来的道路,不如“牺牲”一时,去换取一生。
  为了一生长久的快乐,该牺牲的就牺牲。
  有人认为,孩子应该好好享受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快乐时光,而不是整天关在家里学习。女儿小时候,因为常被我关在家里而成为人们的笑料。
  女儿当时写的一篇日记,记录了那一段从“野孩子”到被关在家里的“郁闷”。
  我的朋友们经常跑上门来,叫我出去陪她们玩,爸爸却因为她们的干扰而总是不那么高兴。不过,因为我是爸爸的小宝贝女儿,我总是能说服他,让我出去和小朋友们玩一会儿。那时候,琳娜、金子和我都不过六七岁,我们三个人都有顽皮好强的特质,经常玩一些小孩子的把戏,比如说去敲人家的门,然后跑掉,或者躲在一个地方吓一吓过路的人。
  我们那一伙有三个女孩和三个男孩,在一块儿玩得很融洽。每天放学后、周末午饭后总能看到我们在公寓楼路口的大草地上打球,这成了我们定点定时的活动。
  我念三年级的时候,约翰从中国来了,我常笑他文静得像女孩,相反的,我自己却像个恐怖的女孩,经常折腾出一些麻烦事来。那时,我的很多朋友都有自行车,我也想有一部。然而,我的父母是很节俭的,( 我的孩子:那是为了节省吗? )他们认为我并不需要自行车。为了买车的事我发了很多脾气,举出种种理由,其中一个是,约翰刚来美国就有了,而我至今还没有。我又是乞求,又是争辩。后来,我又提出,只要买一部旧的,他们还是摇头说“不”。
  有一天,约翰对我说,他妈妈已经帮他买了一部崭新的自行车,他可以把旧车给我用。我为得到一部可以骑着到处跑的自行车而高兴得不得了。我们这一帮人组成了一个车队,从此整个住宅区的人们都能看到我们吵吵闹闹,疯狂地骑着车,绕着住宅区冲来撞去,就像一群野孩子。
  没几个月,爸爸对我更严了,我一星期只能到外面玩一次。我的心简直都碎了。不仅如此,爸爸还给我布置数学作业。接着,又开始一个又一个的新计划,让我实在厌烦。
  我不甘于这种现状,总是想办法出去。但是,爸爸一直在监视我,他是我的狱卒。我无事可干,只能忧郁地呆在家里按他的指示办事。由于对没完没了的作业反感,我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娱乐,做我真心喜欢的事:读书。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父母就鼓励我看书。当我还在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订了一个阅读计划,我总是让爸爸看我读的那些书,他也总是想办法鼓励我,一再问我书里的详细情节,如果发现我读得很懂了,他总要露出十分惊奇的样子。
  因此,我常常在家里苦苦地等着他,然后读书给他听。
  他这种鼓励方式大大刺激了我的阅读欲望,使我远远超出老师的要求,每天都要到图书馆去借书。很快的,我看完了图书馆里每一本书。没多久,我阅读的水平在班上已经是无人能比了。那时,我也许是少有的七八岁就开始阅读《傲慢与偏见》、《简爱》等名著的小孩。对阅读的挚爱使我忘掉了不让我和朋友们一起玩的苦恼。我开始以一种无法想象的一天一本书的快节奏看起来。
  朋友们常常来敲我的门,我总是对他们摇头说不。我知道,用不着问,因为不问也知道爸爸会说什么。过不了多久,谁都知道我是个不让离家的孩子。朋友们慢慢地也不再来了。
  有一天,我终于憋不住了,要求爸爸妈妈让我出去,我甚至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妈妈似乎对我尴尬的处境感到挺歉疚,她说服爸爸让我出去走走。
  那天天气真好,有的家长也跑出来和孩子们一起玩。索亚的妈妈向我走过来,接着就开起我的玩笑。我知道她是个女强人,有时还很烦人,我有点怕和她讲话。不过,这会儿,躲也躲不开了。
  “咦,高倩,你爸爸总算把你从监牢里放出来啦?”她笑着逗我。
  该牺牲就牺牲
  我觉得很不自在,装作不在意地回答她:
  “监牢?啊?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我是说,你整天被关在家里啊!”她说。
  “喔,没有啊”,我说,“我不是被关在家里啊,我有好多事情要做,为了以后的成功,我现在就要开始努力。”
  她一时说不出什么话来反驳我,就走了。虽然我不喜欢每天留在家里,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捍卫爸爸的决定。我要让别人认为是我自己愿意呆在家里,而不是被迫关在家里,所以我就脱口而出,说了一通爸爸一再给我说的那些大道理。
  在那一段时间里,爸爸妈妈由于把我紧紧地关在家里而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每家人都笑我父母,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有他们快乐的童年,而不应该整天被关在家里学习。我父母也知道别人笑他们,但他们却从来不反驳什么。
  爸爸总是笑着对我说:“你瞧着吧。”
  没过几个月,我发现情况真的有了变化。现在只能看到极少的孩子在户外。学着我爸爸的样子,一家家都收紧了他们的绳索,孩子们被带回去严管了起来。
  笑看着这个变化,爸爸又一次对我说,他的做法总是对的。
  令我感动并且觉得很可爱的是,她在被“牺牲”了童年快乐的时候,还能理解那些“大道理”,还知道有必要捍卫爸爸的决定。
  许多人虽然身在美国,对美国的教育还是了解得很皮毛。他们认为,美国学校学业轻松,华人孩子很容易脱颖而出。这种看法至今还在麻痹着生活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很多华人,使他们自我陶醉,对孩子没有很高的要求,不好好“管”孩子,最终形成大人孩子都感到遗憾的结局。人们普遍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任其自由发展,享受快乐童年,孩子也发展得很好。也许很多美国家庭确实是这样的,但并不全都这样。其实,就我所知,美国父母,特别是很多中产阶级上层以上家庭的父母,对孩子也有很严厉的。
  美国学校每年都有开放日,那一天,家长可以到学校,挨个与任课老师谈话,了解情况。我注意到,女儿好友贝迪的爸爸每到这一天,都带着纸和笔,一个个教室地转。他可能并不和每位老师谈话,但是,他要到教室门口,认真地看墙上贴着的,按学生社会安全号为代号的成绩表,不但把他女儿的成绩抄下来,还抄下每个班上的最高成绩。贝迪说,他爸爸就是根据抄下来的成绩,和她“算账”的。她爸爸是毕业于斯坦福的博士,对女儿有很高的要求。
  女儿考上哈佛以后,我太太的一个美国同事心理很不平衡。当时她已预感到自己孩子的前途不妙,非常焦虑。在这种微妙的心态下,她见到我太太总是很冷淡,但是,还是旁敲侧击地向她了解我们的一些“秘密”。不久,她下狠心卖掉住了多年的房子,从邻城布赖恩搬到我们住的大学城,租了个公寓,让孩子上了我女儿读的那所学校。美国的公立学校是按住址划分学区的,如同国内的划片招生。她为了孩子教育,下决心搬到比较好的学区,算个有心的美国“孟母”。后来,又听说他们家“发了疯”,把3台电视机全卖了!只留下1台收音机听新闻。全家铁了心,不看电视,奋力一搏。
  美国人也这样?好像不可思议。下这么大的狠心,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大学!3年后,有一天下班,她站在公司门口等着我太太,热情地和她打招呼、拥抱,很诚恳地道歉说:“过去很对不起。我要离开这里了,准备搬去加州住。我女儿高中这几年成绩很好,SAT考了1 500分,她准备申请斯坦福大学。我确确实实要想对你说的是,谢谢你,是你们一家让我们学到了重要的东西。”
  太太回来说这事,我一时感动得眼泪差点流出来,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
  这个孩子后来如愿以偿地上了斯坦福,这件事也成了他们公司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