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志 作者:陈寿注释:裴松之-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一 去 据资治通鉴六八改
四一 辞曰 据太平御览二六一
四一 难复 据太平御览二六一
四一 为之 据太平御览二六一
四一 末乃 据三国志辨误中改
四二 主公 从朱邦衡说删
四二 疑 从李慈铭说删
四二 亦可 从李慈铭说
四二 夫 从李慈铭说删
四二 主上 从沈家本说
四二 方 从何焯说删
四二 射 从赵一清说删
四二 射 从赵一清说删
四二 受之 据资治通鉴七八
四二 书 从潘眉说删
四二 披 何焯据册府元龟改
四二 里 据淮南子道应训删
四三 安上 从钱大昕说
四三 姊 从潘眉说删
四三 民夷 据太平御览二四0改
四四 叵复 从何焯说
四四 河关 从何焯说
四四 如升 从胡三省顾炎武说
四五 大 从钱大昕说删
四五 圣仁 从何焯说
四五 南 从谢钟英说删
四五 飞 据三国志辨误中
四六 三十六方 从何焯惠栋说
四六 葵园 据后汉书董卓传资治通鉴五八改
四六 东屯横江津 从赵一清说
四六 同 从何焯说删
四六 然 从陈景云说
四六 始 从何焯说
四六 乃 从何焯说
四六 狼 从何焯潘眉说删
四六 且 从李光地说
四七 会稽 据资治通鉴六四注删
四七 魏 从朱邦衡说增
四七 丁孚 从赵一清说
四七 百 从潘眉说增
四七 王宫 据资治通鉴七二删
四七 将军 从钱大昭说增
四八 建兴元年 从何焯钱大昕说增
四八 改明年元 据三国志辨误下
四八 据 从赵一清说增
四八 永宁侯 据孙琳传
四八 据 据孙琳传
四八 赀财 据郝经续后汉书五一
四八 晋贼 从赵一清说
四八 改明年元 据三国志辨误下
四八 巨先 从陈景云说
四九 大夫 从沈家本说删
四九 命 据资治通鉴六一删
四九 乃 何焯据册府元龟改
四九 消 据太平广记十二改
五0 仕 从何焯说删
五0 于 从钱仪吉说删
五0 醴陵侯 从钱大昭说
五0 孙 从何焯说删(下同)
五0 尚 从卢弼说删
五一 黄初 从顾炎武钱大昕说删
五一 圣台 据郝经续后汉书五三
五一 违 从何焯说
五一 全权 疑当作‘全翊’
五一 夔 从赵一清说
五二 半州 据三国志辨误下
五二 秦晃 从钱大昕说
五二 选曹尚书 何焯据太平御览增
五二 一 从钱大昭说删
五三 离 据资治通鉴七一改
五三 曰 从何焯说删
五三 将 从何焯说增
五三 所服 从何焯说
五三 辄 据册府元龟
五三 能 从何焯说删
五四 卒 据殿本考证改
五四 宫亭 从赵一清说
五四 闲 从李光地说改
五四 乡 从卢弼说改
五四 孙皎 从朱邦衡说改
五四 令 据文义改
五五 津 从卢弼说删
五五 从 据三国志辨误下改
五五 罔 从李光地说
五五 巫 从钱大昕说改
五五 都乡侯 据三国志辨误下
五六 吴郡 从潘眉说改
五六 围 从钱仪吉说增
五六 魏书 据三国志辨误下
五六 卒 据三国志辨误下改
五六 宪 从钱大昕说改
五六 胆定 从卢弼说
五七 歆 从杨通说改
五七 此说为胜也 据文义改
五七 大农 据古写本
五七 手 据古写本删
五七 邪 据古写本改
五七 桓文林 从侯康李慈铭说改
五七 鄮 从陈景云钱大昕说改
五七 翟素 从李慈铭说改
五七 存 据古写本改
五七 逼厄 据古写本
五七 不永 据古写本
五七 大农 据古写本
五七 以 据古写本删
五七 丕 据古写本改
五七 凶烦 据古写本
五七 入 据古写本删
五八 非 据殿本考证
五八 主 据资治通鉴八0改
五九 诸葛壹 据孙权传注引江表传改
五九 生 据宋书礼志删
五九 同毌 据群书治要二八删
六0 广汉 据蜀志周群传后汉书杨厚传改
六0 帝 从何焯说删
六0 大潭 从何焯说删
六0 二 据文义改
六0 堑 从何焯说
六一 在 据三国志辨误下改
六一 暴风 何焯据册府元龟改
六二 款 何焯据册府元龟改
六三 历阳鄱阳 从潘眉说
六四 诸 据郝经续后汉书六三
六四 古 据通志改
六四 语使婢 从杨通说
六四 张怡林恂 据孙亮传及资治通鉴七六改
六四 月 据三嗣主传改
六五 掷 据资治通鉴七九改
六五 蔓 据群书治要二八改

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㈠桓帝世,曹腾为中常大长秋,封费亭侯。㈡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㈢嵩生太祖。
  ㈠'曹瞒传曰':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王沈魏书曰:其先出于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于邾。春秋之世,与于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于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适嗣国于容城。
  ㈡司马彪续汉书曰:腾父节,字符伟,素以仁厚称。邻人有亡豕者,与节豕相类,诣门认之,节不与争;后所亡豕自还其家,豕主人大惭,送所认豕,并辞谢节,节笑而受之。由是乡党贵叹焉。长子伯兴,次子仲兴,次子叔兴。腾字季兴,少除黄门从官。永宁元年,邓太后诏黄门令选中黄门从官年少温谨者配皇太子书,腾应其选。太子特亲爱腾,饮食赏赐与众有异。顺帝即位,为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余年,历事四帝,未尝有过。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其所称荐,若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溪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蜀郡太守因计吏修敬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函谷关搜得其笺,上太守,并奏腾内臣外交,所不当为,请免官治罪。帝曰:“笺自外来,腾书不出,非其罪也。”乃寝暠奏。腾不以介意,常称叹暠,以为暠得事上之节。暠后为司徒,语人曰:“今日为公,乃曹常侍恩也。”腾之行事,皆此类也。桓帝即位,以腾先帝旧臣,忠孝彰着,封费亭侯,加位特进。太和三年,追尊腾曰高皇帝。
  ㈢续汉书曰: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黄初元年,追尊嵩曰太皇帝。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㈠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㈡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㈢征拜议郎。㈣
  ㈠曹瞒传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喎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
  ㈡魏书曰:太尉桥玄,世名知人,鷪太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
  续汉书曰:玄字公祖,严明有才略,长于人物。
  张Ш杭驮唬盒恢型猓愿斩铣疲笙率浚灰酝蹙羲角住9夂椭形荆跃貌〔甙眨萏写蠓颍洌移斗Σ担盐匏搿5笔酪源顺莆肌
  世语曰:玄谓太祖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太祖乃造子将,子将纳焉,由是知名。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尝问许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㈢曹瞒传曰: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夡,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㈣魏书曰:太祖从妹夫隐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是后诏书敕三府:举奏州县政理无效,民为作谣言者免罢之。三公倾邪,皆希世见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奏上,天子感悟,以示三府责让之,诸以谣言征者皆拜议郎。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㈠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㈡
  ㈠魏书曰: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闻太祖至,咸皆举免,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窜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初,城阳景王刘章以有功于汉,故其国为立祠,青州诸郡转相仿效,济南尤盛,至六百余祠。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
  ㈡魏书曰:于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托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㈠
  ㈠司马彪九州春秋曰:于是陈蕃子逸与术士平原襄楷会于芬坐,楷曰:“天文不利宦者,黄门、常侍(贵)'真'族灭矣。”逸喜。芬曰:“若然者,芬愿驱除。”于是与攸等结谋。灵帝欲北巡河间旧宅,芬等谋因此作难,上书言黑山贼攻劫郡县,求得起兵。会北方有赤气,东西竟天,太史上言“当有阴谋,不宜北行”,帝乃止。敕芬罢兵,俄而征之。芬惧,自杀。
  魏书载太祖拒芬辞曰:“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托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鷪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㈠卓未至而进见杀。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㈡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㈢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㈣是岁中平六年也。
  ㈠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㈡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