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驿唐-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听了皆茫然摇头。他们对驿传的了解还很少,如何能看出其中的弊端?

李潜继续道:“眼下驿传系统存在三个弊端。一是部分驿将暗自倒卖驿马。二是驿将侵吞驿田。三是驿将压迫驿丁驿卒。这三个弊端皆与驿将有关。说到这本官不得不解释一下何为驿将。自前朝以来,州县城内的驿站由官府负责,州有兵曹参军,县有县令分别负责州县城内的驿站事务。州县城之外的驿站则由驿将负责。本朝承袭前朝惯例,州县城外的驿站皆从当地大户人家选择合适人员担任驿将。”

“兵曹参军和县令皆是朝廷命官,主要恪尽职守就能升迁。且朝廷对他们稽考严格,若他们不遵法度则会被严惩。所以这两者敬畏朝廷律法轻易不敢以身试法。驿传系统的三个弊端在州县城内的驿站中并不明显。可那些驿将就不同了。他们不属于朝廷官员,干的好得不到升迁,干的不好朝廷也没办法严加惩戒。而且他们没有俸禄,所以他们就变着法子从驿站中捞取好处。盗卖驿马、侵吞驿田,将驿丁驿卒当作奴仆呼喝责打只是他们捞取好处的一部分手段而已。这些弊端由来已久,早在前朝便不是什么新鲜事。陛下更是早已知晓,只因大唐立国以来连年征战无瑕顾及此事,且驿传系统关系重大贸然撤掉驿将定会引起大乱,所以陛下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现在天下安定,陛下特命本官解决此事。”

众人听了面面相觑。

李潜扫视了一遍众人继续道:“本官征召你们让你们到各地驿站做驿丞的主要目的就要解决驿将倒卖驿马侵吞驿田这种种弊端。本官要求你们到任后必须在半年之内彻底掌握驿站的运作。半年后陛下将发布诏令裁撤驿将。解释你们必须保证诏令下达之时全面掌控驿站,将驿将从驿站里踢出去,而且不能让驿站发生任何骚乱。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那些预备驿丞听了好多人都举起手。

李潜看了一遍众人点名道:“许德昭,你有什么问题?”

“郎中,听您所言那些驿将皆是当地豪强,若他们勾结歹人公然抗命怎么办?”

李潜冷笑一声,“勾结歹人公然抗命?难道你们手中的刀是吃素的吗?本官为何选拔你们当驿丞而不通过科举中选拔?本官看重的就是你们的悍勇你们都是在沙场上百战余生的老兵,若连几个地痞无赖都应付不了赶紧滚回家种地,别在这给本官丢人现眼”

许德昭听了面色凛然拱手道:“只要有郎中这句话咱们心里就有数了。请郎中放心,半年之内咱们一定把驿站攥在手心里。那些驿将胆敢说个不子,咱们就送他去见阎王”

其他他听了齐刷刷拱手道:“请郎中放心”

李潜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本官要的就是这个。你们放心,只要你们完成任务本官会为你们请功,提拔赏赐一样都不会少。另外,你们也不要一味的动刀动枪,对于那些肯退让的驿将要适当放他们一马。你们要记住,不主动动手,但若对方只要动手,就狠狠地打,出了事本官为你们顶着。”

众人齐刷刷地大喝一声:“诺”

接下来李潜便将分配方案公告众人。由于此次只选拔了六百四十二人,而由驿将负责的驿站却近千个,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让这些人取代驿将。所以李潜首先选择了地处边境、险要之处附近的驿站,其次再选那些历年来驿马死损较多的驿站,最后再将富庶地区的驿站划入派遣驿丞的范围。由于驿站的情况千差万别贫富不均为防止别人说分配不公,李潜采取了让众人通过抓阄来选择。用李潜的话来说,你们所去的地方是苦寒之地还是鱼米之乡全都看你们的运气了与本官无关。但若是你们中有谁选了不中意的地方而心生不满,耽误了本官的大事,那你们就休怪本官不留情面。

对于这个办法众人都很赞同。所以众人抓阄选完之后那些运气不好选到偏远贫瘠之地的驿丞、班头虽然心中郁闷垂头丧气但因李潜有言在先皆不敢发牢骚。将众人的去向登记造册,李潜吩咐营地的火头军将好酒好肉送上来与众人饯行。这些人中有很多都多年同袍或同乡,感情自不必说。由于分别在即,再见不知何年何月,离愁满怀之下难免多喝几杯。李潜能理解他们的心情所以没加限制,敬了他们三杯酒后便借故离开好让他们开怀畅饮。到最后近两千人能保持清醒的不过两三百人。

第二日李潜放假三天,让他们逛逛长安城。到正月二十三日,驿丞、班头们离开大营各自赴任。

等他们离开,李潜开始对那三百个预备探子进行训话,“突厥、吐谷浑以及西域诸胡对大唐虎视眈眈屡屡兴兵进犯我大唐。就在去年,突厥的颉利竟然率军兵临长安城下威胁陛下。这是大唐的耻辱每个大唐子民都不应该忘记这耻辱陛下也对此深以为耻。本官明白告诉你们,陛下之所以会与颉利签订城下之盟是想为大唐争取休养生息的时间。等大唐恢复实力定然将兴兵雪耻,将这些异族打的服服帖帖,让他们永远记住冒犯大唐的后果。你们身为大唐的战士,大唐的子民告诉本官应该怎么办?”

“追随陛下打到草原去,一雪前耻”三百个预备探子立刻振臂高呼。

等他们喊了几声李潜摆手示意他们停下,“让你们上阵杀敌实在太委屈了。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知己不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百战不胜。突厥、吐谷浑乃是异族,与大唐风俗不同信息隔绝,难以用常理度之。所以,陛下要在草原安插耳目,了解突厥、吐谷浑的动向,做到知己知彼以便寻找合适的机会一举扫平草原。”

李潜指着众人,“你们的任务就是担任陛下的耳目,让陛下了解突厥、吐谷浑、高丽等地的情况。你们在边境生活多年通晓番语熟知番邦风俗,本官要你们化整为零到各个商号去当伙计,跟随商队到突厥、吐谷浑、高丽以及西域诸胡去,打探他们的一切消息,及时汇报给本官。你们的消息将会为大唐在沙场上战胜这些狂妄的异族提供保证,更会减少我们同袍的伤亡。告诉本官,你们愿不愿意?如果你们不愿意现在马上离开,本官绝不追究。”

那三百个预备探子脸上出现了惶恐不安之色,互相之间你看我我看你,想从其他人那里看出端倪来。过了好一会终于有一人越众而出,“郎中,卑职愿为陛下充当耳目”

“好”李潜鼓掌大笑,“果然是条汉子。好汉,告诉本官你叫什么名字?会什么番语?”

“回郎中,卑职曹丘,会说突厥话、高丽话。”

“很好。曹丘,本官任命你为负责突厥方面的总使。所有在突厥境内打探消息的人员全归你节制。”

曹丘大喜过望连忙长揖道:“谢郎中”他原来的官职不过是个小小的执戟郎,只因第一个站出来便成了突厥方面的总使,这无异于一步登天,而且他已进入李潜的视线日后的前程定然一片光明。

曹丘的事例立刻激发了其他人。许多人纷纷高举胳膊嚷嚷道:“我愿意,我愿意。”

李潜摆摆手,“一个一个的来。本官点到的人到前面来,告诉本官你的名字和通晓的番语。”接着李潜一一点选人员,了解他们的姓名和特长,让后分配职务,并让张希元一一登记,很快便有两百人被分派完毕。

为了表示惩戒剩下的一百人李潜将他们全部开除。这些被开除的人其实很可怜。因为李潜事先已经向兵部那边打好了招呼,这些人现在去兵部想要求重新安置已经不可能了。所以对他们来说他们从军多年出生入死到头来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从事密探工作对个人素质要求很高。首先是忠诚,其次要有勇气。如果他们连干密探的胆子都没有要他们何用?

剩下的两百多人按照十人一组编成二十组,每组设组长一名,每五组设队长一名。队长之上设总使,负责一个区域。比如突厥方面的总使是曹丘。由于当前的重心是突厥,他手下共有两名队长,管理一百个密探。高丽、吐谷浑不是目前工作的重心,所以各派一队负责,队长即为总使。总使直接向李潜负责。必要时可用李潜赐予的令牌使用驿传系统传递情报。所有密探按照等级领取俸禄。不过这个俸禄不是发给他们的而是发给他们的家人。这样一来他们就没了后顾之忧,而且李潜也通过这种方式将他们的家人控制在手中,不虞他们会背叛。除非他们连家人也不要了。

分组完成后李潜给他们十天时间互相熟悉,考虑打入商队的办法,然后再分批到洛阳、兰州、太原等地混入商队。

将所有密探派遣出去之后,李潜将情况写成奏章上报给杜如晦。杜如晦看了极为高兴,将奏章转呈给了李世民。李世民看了非常满意,将李潜狠狠夸奖了一通,并赐予他直接奏报之权。也就说若李潜接到有关突厥的军情可直接越过兵部尚书和政事堂奏报给李世民。不要小看直接奏报之权,这权利可比升官加爵实用的多。按律,除非皇帝特赐,文武百官中只有尚书省左右仆射、门下侍中、中书令、御史大夫、兵部尚书等少数几人有直接奏报之权,其他五部尚书以及太常寺、鸿胪寺等寺、监的九卿都没有直接奏报之权,想要上奏必须得通过政事堂,至于各部的侍郎以及九卿的副手则更没直接奏报之权了。李潜不过是个驾部郎中却享受了兵部尚书的待遇,这可是天大的殊荣。

虽然律法规定不得私传宫中禁语。可皇宫的城墙也不是密不透风的铁板,这事还是传到了某些人的耳朵里,让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其中有一人便是长孙无忌。此刻他心里正无比郁卒。此事还得从贞观元年六月的一天说起。

那天尚书左仆射萧瑀与右仆射封德彝两人在政事堂闲聊等李世民议事。两人说着说着不知怎的就说到了当时李世民与李建成争夺储君的事上。两人都说自己最有先见之明,最早成为李世民的铁杆,和李世民一个鼻孔出气。但究竟谁最铁杆两人互相不服,于是两人就开始互相挖苦揭对方的短,以证明自己要比对方更铁杆。

其实以前萧瑀与封德彝的关系还算不错。现在之所以会这么不对付是因为封德彝为人圆滑两面讨好为萧瑀所厌恶。而且封德彝最擅长踩着别人的肩膀表现自己。比如两人成为左右仆射后,萧瑀与封德彝商议某事,封德彝当着萧瑀的面对萧瑀的建议一味表示赞同从不提出反对意见。可到了李世民面前封德彝却提出相反的主张,而且专门针对萧瑀建议重点漏洞,好让李世民觉得他的才干在萧瑀之上。这样一次两次还行,次数多了萧瑀便明白过味来了。

萧瑀这个人耿直固执,有时他连李世民的面子也不买,非得坚持己见不可,被李世民誉为“劲草(此语出自李世民赐给萧瑀的两句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当他知道封德彝有意贬低他表现自己之后对封德彝的态度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而封德彝也是可耻伶俐之辈,所以两人经常互相挖苦揭短。不过萧瑀的口才比起封德彝来要差一些,往往说着说着就不敌了。这次两人互相拆台揭短也如以往一样,萧瑀已经落在下风,按照以往的惯例萧瑀很快就会输。可这次萧瑀忽然想起一件事对封德彝道:“你说你对陛下忠心不二,可我记得当年你曾建议太上皇诛杀陛下,这事难道你忘了吗?”

封德彝听了立刻满脸羞愧呐呐无言。

萧瑀见封德彝吃瘪心里洋洋得意,“你说陛下要是知道此事会怎么想?”

封德彝的脸色立刻变的蜡黄额头上全是汗,紧跟着脸色铁青然后变成绛紫色,过了没一会他双目圆睁口中发出两声痛苦的嘶呵声便扑通倒在地板上。萧瑀大惊失色急忙过去搀扶,却发现封德彝已全身僵硬。他试了试鼻息才发现封德彝竟然被自己几句话给吓死了。

第二卷大展宏图事可期第一四九章讨伐梁师都(一)

第一四九章讨伐梁师都(一)

封德彝暴亡之事自然瞒不过李世民,很快他便知道了封德彝暴亡的原因从而对其心生厌恶,只是碍于面子没有再追究。不过李世民虽然没有追究已死的封德彝,但对知情不报的萧瑀他已心生不满,加上萧瑀言辞直率屡屡忤逆李世民让李世民心中的不满日益增长。贞观元年十二月,有一次萧瑀与陈叔达意见不合(这个陈叔达的来头也不小,他是南陈宣帝的儿子与萧瑀一眼也是皇亲贵胄),在朝堂上脸红脖子粗的争论不休,李世民几次都制止不住,满朝文武乱作一团。李世民初登帝位,本来就想树立威信震慑大臣。见二人如此放肆,他心中集聚的怒火终于不可遏制的爆发出来,下旨罢了萧瑀的左仆射和陈叔达的礼部尚书职务。

当然,萧瑀罢相乃是后话,而且他日后还会几次拜相几次罢相。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