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驿唐-第1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操心这些事的同时,李潜还想到了太上皇赐给的云薇。他特意将叮嘱麦紫澜与云薇谈谈。若云薇愿意回家他绝不阻拦。不久麦紫澜告诉他,云薇说她的家人早已不在人世,她一个弱女子孤苦伶仃能去哪里?李潜听了只得作罢。

第六件是修订贞观律。按照李世民的观点律法越简单越好。比如刘邦的约法三章,虽然简单却深受百姓的拥戴。秦朝律法严苛细节过于繁琐以至于百姓茫然无措心生厌恶。武德律(武德初年由裴寂、刘文静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于武德七年施行)虽然比隋律简略了许多,但仍然有许多条文有重复而且也比较繁琐需要重新修订。这件事引起了武德重臣的极力反对。

这也难怪,律法乃是王朝的根本,而且一旦参与修订律法其人必然名垂青史。所以能够参与修订律法乃是朝臣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他们一辈子的追求。武德律是裴寂和刘文静修订的,虽然刘文静后来被李渊抛弃被裴寂落井下石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但在武德初年他的确是朝中唯一能与裴寂相提并论的重臣,后世史册中也留下了刘文静的大名。

另外废弃武德律隐含的意味便是李世民要抛弃武德年间的施政方针,进而抛弃那些武德旧臣。眼看着要被边缘化甚至被新王朝抛弃,以裴寂为代表的武德旧臣怎能甘心?他们以武德律刚刚施行不久而且没有明显的疏漏和错误没有必要费时费力重新修订为由反对修订律法。然而李世民铁了心要抛弃这些处处掣肘的老家伙,以武德律存在重复和条文繁琐的弊端为由坚决要修订贞观律。而且将修订律法的任务交给了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中书令房玄龄和大理寺少卿戴胄。其中长孙无忌负总责,房玄龄、戴胄协助。

李潜与麦紫澜闲聊时曾谈到过李世民的这个安排。麦紫澜以此为例向李潜深入浅出的剖析了一番李世民这样做的用意。麦紫澜首先告诉李潜李世民此举分明是在为提拔长孙无忌做铺垫。其理由是:

修律乃是国家大事应有一个地位较高的官员牵头负责。修律还要考虑到三省六部的职能(尚书省包括六部在内负责执行诏令,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批驳诏令)应将三省的相关部门的头头纳入其中。其中门下省可不必直接参与修律,待制定出律法初稿时交给门下省审核。门下省若有不同意见可直接驳回。

按照朝廷的官职来讲以三公三孤为最尊。只是这些乃是荣誉职衔地位虽然尊崇但并不负责具体事务(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李世民,他在武德年间曾做过司徒,但因他兼了许多职务实权极大)。武德九年裴寂被册拜为司空,因他在朝中有不少亲信所以他说的话还很有分量。裴寂此前修订过武德律且是武德旧臣之首,李世民当然不可能把修订贞观律的殊荣再给他。

除了三公三孤外文武百官以三省的长官为首。其中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因李世民担任过此职,他登基后别人因为忌讳不能再任此职所以就空置了。尚书令的两个助手左右仆射便成了尚书省的正副职。现在的左仆射为萧瑀右仆射为封德彝。这两人皆是武德旧臣,只是萧瑀和封德彝与李世民早在武德年间走的就比较近(至少李世民是这样以为的,因为他是在封德彝死后才知道当时他曾建议李渊杀掉自己),所以李世民对他们并不像对裴寂那般想将他们马上踢出朝堂,但也不会将修订律法的荣誉给他们。而他们也心知肚明自己的处境不会出来唱反调。

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现由房玄龄担任。他就不用多说了,乃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也是参与修订律法的人选。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现在是高士廉。他是长孙皇后的舅舅,虽然也是武德旧臣,但与李世民的关系就不必再说了。更何况长孙无忌是他的亲外甥,他怎可能抢外甥飞黄腾达的机会?

除去这四人,剩下的六部尚书中虽然有不少人适合,比如兵部尚书杜如晦、刑部尚书李靖,但他们的资历和与李世民的亲近程度比长孙无忌差了不少。所以李世民安排修律三人组中长孙无忌、房玄龄两人没有什么悬念也没太大的阻力。至于戴胄,嘿嘿,戴胄现任大理寺少卿才是正儿八经的律法专家也是真正出苦力干活。也就是说真正修律的是戴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不过是挂个名。可功劳却得归他们,更准确的说是归负总责的长孙无忌。

“戴少卿会不会对此心有芥蒂?”李潜纳闷地问。将心比心,如果自己出大力辛辛苦苦干活,结果却得不到应得的待遇心里肯定不舒服。

“不会。”麦紫澜笑了笑,“他其实巴不得呢。首先他只是大理寺少卿上面还有正卿,陛下让他参与修律已是对他青睐有加了。其次参与修律乃是名垂青史的绝佳时机戴胄当然乐意。最后他把这件事做好了日后肯定会受到提拔,同时送给了长孙无忌、房玄龄一个人情。这两人自然也会对他投桃报李。”

“原来是这样。”李潜恍然大悟。

麦紫澜品了口茶,“陛下的这六件大事在民间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现在百姓对陛下已是由衷地拥戴,民间的风貌与武德年间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唐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贞观气象。大唐兴盛指日可待。”

李潜笑了笑,暗忖,这简直是一定的。

麦紫澜放下茶盏抬眼望着正在微笑的李潜忽然道:“闲聊完了,该说说正事了。”

“正事?”李潜诧异地望着麦紫澜。

“是啊。过了新年云薇姐姐都十九了,再拖下去就成老姑娘了。小菊小兰两位姐姐的婚事已经办完了,是不是该办云薇姐姐的事了?”

九月末小兰小菊由李潜做媒嫁给了侯小八和孙金柱。侯小八和孙金柱两人虽然不是豪门大户出身,不过现在都当了校尉也算事业有成。小兰小菊都这两桩婚事很满意。

“你和云薇谈过没有?”李潜问道。

麦紫澜点点头,“谈过。她说她没意见。现在就看你这个大忙人什么时候有空了。”

虽然麦紫澜的说的很轻松,但李潜还是从她的口气里听到一丝醋意。于是李潜暗暗打定主意,一切交给麦紫澜来办。若自己表现的太热切了肯定会引起她的不快,“这事还是你决定吧。”

“哼哼,”麦紫澜忍不住揶揄李潜,“眼看着就可以美人在怀了你是不是很想早点办了此事?”

李潜的脸难得红了,“麦子,若说美人在我心里只有你是美人,再说,”李潜说着伸手将麦紫澜搂在怀里,“想搂美人还不简单,你看现在我不就是美人在怀了吗?”

麦紫澜甜蜜地一笑捏捏了李潜的鼻子,“算你还有良心。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武德九年是极不平静的一年。玄武门之变引发的动荡还未完全平息颉利就率二十万大军屯兵渭水之畔直逼长安,幸亏李世民沉着冷静计退突厥,暂时赢得了和平。

由于久经战乱百姓困顿,加上政治上积弊甚重,还要给突厥很多财帛来换取和平,李世民接手的大唐可谓疲弱。为了休养生息李世民开始推行新政。目前来开新政推行的还比较顺利,然而李潜知道贞观元年的大唐处境并非一帆风顺,接连会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他要早做准备。

按照李潜前世的记忆贞观元年首先发生的大事是李建成的余党李艺谋反。李建成活着时结交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手握重兵的没几个。其中一个是庐江王、幽州大都督李瑗。另外一个就是燕郡王李艺。

李瑗已死于武德九年,不过他并非死于玄武门之变而是被奸人利用。每每想到李瑗之死李潜就觉得脊背冰凉,忍不住感叹政治果然无比黑暗无比阴腐

事情是这样的:李建成被斩之后,李世民派遣通事舍人崔敦礼召李瑗入朝。李瑗得知后非常害怕。王君廓(他是秦王的亲信)素来阴险刻薄,想yin*李瑗起兵造反然后再剿灭他以此立功。于是王君廓对瑗说:“京都发生巨变,情况到底是怎样现在还说不准。大王您乃是陛下亲近宗室,受陛下委托坐镇幽州,麾下有精兵数万,怎能听信一个小小的通事舍人说陛下召见您就信以为真回长安?若是有人故意召您回长安想对您不利怎么办?而且我早先就听到赵郡王已被拘押了,太子、齐王若真的被斩了,大王你去了长安还有谁会替您说话呢,您还能活命吗?”

李瑗虽然是幽州大都督不过领兵能力很差,而王君廓是员猛将军事才能出众,李渊就对王君廓很看重,与他结亲将他当成心腹,王君廓以前对他也表现的非常推心置腹。李瑗听了这番话以为王君廓是为他考虑,心生悲切抱着王君廓嚎啕大哭,王君廓为了取信与他也掉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第二卷大展宏图事可期第一四二章闹哄哄的贞观元年(二)

第一四二章闹哄哄的贞观元年(二)

而后李瑗将崔敦礼抓起来准备举兵造反。他召来北齐州刺史王诜准备与他商议。兵曹参军王利涉劝说李瑗道:“大王不奉诏而擅自发兵这可是造反的大罪啊。再说即便您想造反也得变个方法,多准备几套方案,做好安定百姓的措施。不然诸州刺史如果不遵守您的命令,您连士卒都无法召集起来凭什么来造反?”

李瑗觉得他说的有理就问他:“你说该怎么办?”

王利涉道:“河北这个地方,最初追随窦建德造反,窦建德死后朝廷为了安抚那些人皆委任了他们的官职。后来朝廷腾出手来将这些人全都罢黜贬为庶民。这些人早已心生不满,渴望有人带领他们造反就象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一样。您应该派遣使者到那里去让这些官复原职,召集他们原来麾下将士,当地的官员若是干反对,就让他们随便杀了就是。若是这办法实行的顺利,河北之地瞬息之间便归您了。让后您派遣王诜北连突厥,让他们派兵打下太原、蒲州、绛州这些地方。而您自己亲自率军打下洛阳,然后从发兵西入潼关。若这样兵分两路进攻关中,不出几个月天下就归您了。”李瑗听了极为高兴采纳了他的意见。

李瑗想将军政大事都交给王君廓办理。王利涉告诉李瑗“王君廓乃是个奸诈反复的小人又是秦王的亲信,您不能信任他。不如除掉王君廓将兵权交给王诜。”李瑗非常犹豫拿不定主意。

这话很快传到了王君廓耳朵里。王君廓见大事不妙立刻带兵斩了王诜,然后拿着他的首级告诉其他人:“李瑗与王诜囚禁了陛下派来的敕使,擅自召集大军准备谋反。现在王诜已被我斩了,还剩下一个李瑗。不过他乃是个无能之辈。你们若追随他,绝对逃不过抄家灭族的下场。若跟随我抓住李瑗,马上就能得到荣华富贵。哪样是福哪样是祸我都给你们说清楚了,你们怎么选?”

众人听了都愿意跟随王君廓讨贼。于是王君廓领其麾下的将士从西面翻城而入,李瑗也真够蠢的竟然没有察觉。直到王君廓自己带领千余人到监狱中放出崔敦礼来,李瑗才知道消息。他赶紧率数百人披甲迎战。他才到门外便碰上了王君廓。王君廓对李瑗身边的人道:“李瑗造反肯定会连累你们,你们为何还要跟随他自取灭亡?”

众人一听心中恐惧连忙扔下兵器溃逃,只有李瑗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对王君廓说:“你这个小人以前讨好我,后来诱我造反然后再杀我来换取功劳,我虽死不过你的下场也好不了”王君廓擒住李瑗将他缢杀。后来王君廓因此功被封为幽州大都督,李瑗的家口也悉数被王君廓接收。

按说李瑗乃是宗室,虽然是李建成的人但他当时若封召入京以李世民对魏征、薛万彻、王珪、韦挺等人的态度,最多将他留在京中当个闲散郡王,不会置他于死地。然而那样一来王君廓就没什么功劳了。幽州大都督也不会是他的。他为了得到幽州大都督的官职竟然采取如此阴险下作的手段实在令人心寒。每每想到李瑗的下场,李潜就暗暗提醒自己切莫被他人蛊惑,成为他人晋升官爵的垫脚石。

不过阴险狡诈的王君廓最后也没好下场。他担任幽州大都督后目无法纪横行霸道,幽州长史李玄道负责监督他,经常说你要不遵守法纪我就向朝廷举报你云云。换做别人如此对待王君廓,王君廓肯定会找个理由将他干掉了。只是李玄道不是一般人,他是房玄龄的外甥,王君廓不敢得罪他。后来王君廓的所作所为还是传到了李世民耳朵里。李世民很生气,诏令他进京。李玄道便趁机请王君廓给房玄龄捎封信。王君廓怕李玄道在信中向房玄龄告发自己,于是走到半路私自拆开信想看看内容。谁知信是用草书写的,王君廓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看不懂草书。这下王君廓更担心李玄道告自己黑状了。王君廓走到渭南,心中愈发害怕,于是杀死了驿卒抢夺马匹准备逃往突厥,结果没逃多远就被百姓发现,以为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