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中国近代史-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述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哈萨克与中国内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为了战争的需要,在国家的政策引导下,董氏和南方铁路公司还在某些关键的线路上,修建了复线。
  1923年年初,国防军进行了裁军。由于种种原因,国防军未能达成预期目标,裁军五十万——国会说什么也不同意——只裁军三十万。这一次海空军,都缩小了规模。海军淘汰了老旧舰艇,只保留了舰龄在十二年以内的,并以舰龄八年以内的为主力。其余舰艇报废的报废,好一点儿的,改装后划归海岸武警队。海军缩编后,总兵力下降到九万。空军也进行了缩编,飞机暂时没有更换。但裁减了地勤人员,并对飞行员等主力淘弱留强。空军裁军后,总兵力在九千几百人。
  裁军数量最多的还是陆军。陆军裁军以后,总兵力只剩下六十万。其中四个骑兵师,六个步兵师,四个山地师,五个炮兵旅,以及我费尽心血组建的五个装甲师,加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部队,总共二十个师七个旅,约六十万人。
  装甲师的装备没有什么大变化,还是坦克和装甲车。每个装甲师装备了56辆虎式坦克和112辆豹式装甲车。只是坦克和装甲车更换了更大功率的发动机,坦克速度提高了一点儿,达12KM/H,装甲车速度未变,但装甲略厚了一点儿。值得一提的是,坦克去掉了37MM速射炮,而装备了55MM的滑膛炮,在射程和威力上都略有提高,自然重量也提高了。此外,太平汽车厂对坦克进行了精心改进,极大的改善了虎式坦克的使用稳定性和维护性能。
  从这一点儿看来,坦克的参数虽改动不大,但杀伤力、生存力、经济性和后勤维护性的四大指标中,除生存力外的其它三项都有所提高,战斗力上升一个台阶。
  装甲师的组建,花费了我无数的金钱。武装一个步兵师,需要780万元,武装一个炮兵旅需要1760万元,武装一个装甲师则需要3150万元。如此高昂的费用,使1923年军费开支没有降低,反而高出去年七千万。好在第二年就降下来了。这两年,军费开支都维持在3亿2千万左右。
  照例,陆军大部被安排在北方,以防备俄罗斯和日本。联军部队已经撤离北海,蒙古、北海及东北地区,安排了一个骑兵师,一个装甲师,一个山地师和两个步兵师,还安排了一个炮兵旅,近十四万人。中亚安排了二个骑兵师,一个山地师和三个步兵师,及一个炮兵旅,共十六万余人。新疆及西北地区则安排了四个装甲师和一个骑兵师,及一个炮兵旅,近十四人。
  新疆地区安排这么多军队,主要是为了在需要的时候,增援东北/中亚。所以,新疆的铁路受到了加强。此外,把装甲师部署在新疆和蒙古,也是为了保密。而中亚部队的分布,也呈北重南轻的态势。南方仅布置了一个山地师又一个步兵团,其余部队都部署在北方。
  1926年八月,由于俄罗斯形势不妙,国防军进行了局部动员,开启封存的装备,重新武装了六个步兵师和二个山地师,把国防军总兵力由七十万提高到九十万。随后,苏军陈兵哈萨克边境,国防军也增兵六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旅。
  国防军在哈萨克北部兵力达到三十万,依托永久工事,严阵以待。
  【看书要砸票,做人才厚道】  ?
  第84章
  哈萨克地势西低东高,其防御的重点,在东部是以阿克莫拉中心,在西部是以切尔卡尔为中心。
  哈萨克北部防线以阿克莫拉防御中心,该地区有两个重要城市——科克切诺夫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科克切诺夫位于科克舍套山区,其最高点是科克舍峰,海拔947米,地处高原,是防守的要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位于西西伯利亚低地的南部边缘,有许多湖泊洼地、森林草原带和草原洼地。1752年沙俄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设立军事堡垒,1807年获得城市地位。该市位于叶西尔河(伊希姆河)岸边,有几家大型的军工厂,也很重要。
  哈萨克西部地区,地势平坦,境内大部为荒漠、半荒漠,不利于防守。所以,国防军在此的防御,以二线防御为主。在西部的铁路枢纽切尔卡尔建立了军事基地,国防军的骑兵部队多数驻扎在这里,后来增援的四个装甲师,也全部部署在这里。
  中苏之间的战争,是1926年年底发生的,直接的导火线,是国防军在北哈萨克的进攻。
  1926年8月,红军连战连胜,白军一路撤退到鄂木斯克。国防军趁白军溃败的时候,夺取了这一地区。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吴佩孚率领的步兵师与红军东方面军某部,发生交火。双方先头部队稍为接战,便在上级的命令下,停止交火。红军权衡利弊,后撤了一段距离,以便向上级请示。
  随后,红军卷土重来,从东向西,对吴部展开进攻。这一回红军可吃了大亏。
  吴佩孚在红军撤离后,就马不停蹄的开始修建工事。待红军进攻时,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市的工事已经基本完善。面对坚固的工事,强大的火力,一交火,士气高昂的红军就碰了个头破血流。
  两军在此激战十七天,国防军小胜一场。苏军进攻未果,死伤四千多人,国防军放弃第一道防线,死伤不足一千三百人。双方都对对方的战斗力,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苏军士兵的战斗力很强,作战反应极为迅速,无须指挥,就能迅速作出适当的反应,但火力一般。国防军火力强大,士兵枪法好,作战意志顽强,但缺乏实战经验,有许多无谓伤亡。
  其时,红军已经攻克鄂木斯克,苏联派出了使节,中苏双方正式开始接触,苏军撤离,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冲突宣告结束。该冲突极为时短暂,却很惨烈,是中苏战争的预演。双方停火以后,积极开展了外交交涉。苏联是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为自己争取时间以消灭白军;中国则需要时间来做军事动员,以向哈萨克增兵。双方一拍即合,心照不宣。
  1926年10月,苏军彻底打败了白军,感到不安的中国再次进行了动员,组建了八个步兵师、六个山地师和五个炮兵旅。国防军总兵力高达130万,陆军在很短时间内就扩充了一倍。在此之前,中国还召回了退役飞行员,定购了新飞机,正式扩大空军。
  稍后,中国第二次向哈萨克增兵。此次增兵,国防军陆续派出了四个装甲师,六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三个山地师和三个炮兵旅,共三十八万余人。这样一来,中国在哈萨克的驻军将会超过七十万。因为时间关系,中国不得不先从内地抽调部队,连东北地区也抽调了两个师。
  国防军进驻哈萨克时,国防军与董氏联系后,从内地调集了一批火车司机等工作人员,专门为此次军列服务。所有列车均加派卫兵,沿途车站也全部封锁,列车工作人员被限制活动范围,只能活动在车头及第一节车厢……总之,国防军采取了一切措施,为部队调动保密。装甲师秘密进驻哈萨克,是在十月初。四个装甲师被部署在切尔卡尔。
  与此同时,彻底解决白军的苏联红军,开始向哈萨克集结。苏军的集结速度,远远超过中国增兵的速度。到十一月中旬,国防军刚刚增兵三分之二,苏军已在哈萨克边境地区陈兵百万了。
  ……
  1926年11月14日,苏联红军越过乌拉尔河,战争爆发。
  ……
  战争的过程就不详细描述了,简单说一下。
  我们都已经知道,哈萨克北部地形有利于防御,而且靠近新疆,比较受重视,防御能力强;哈萨克西部则截然不同,地势一马平川,地广人稀,利攻不利守。而且,哈萨克西部靠近俄罗斯腹地——苏军运输便利,中国却运输不便。
  所以,苏军的进攻兵分三路,选择了北部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西部古里耶夫和西北的阿克纠宾斯克三个方向。其中,西部为重点,两路大军将近七十万,由图哈切夫斯基亲自率领。
  此时此刻,中国驻军的情况却不是很好。
  中国的第二次增兵,还没有结束,在哈萨克的驻军不足六十万。而且,北哈萨克部署了十五万守军,南哈萨克有五万,卡尔切尔的守军仅有三十五万——这已经是驻军总部竭尽全力了,驻军总部阿克斗卡的兵力还剩不到一个师。但是,卡尔切尔的守军并不是一个防守的配置,其中大半是装甲部队和骑兵部队。预订的计划,是以步兵防御,以装甲兵和骑兵突击。在广阔的荒漠上,装甲部队的大规模突击,绝对不是步兵所能够抵抗的……
  然而,现在兵力相差悬殊,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都略有不足。进攻不足以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防御,骑兵和装甲兵的防御能力,还不如步兵呢!
  ……
  汪道铭在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让骑兵下马,转职成步兵,参与防御,并为装甲兵的转职作了心理上的准备。
  再说,北部防线。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已经被修建成堡垒密及分布、战壕纵横交错的军事要塞。并得到了增援部队。苏军虽然从东西两个方向猛攻,试图以两面夹击取得进展。但在吴佩孚的指挥下,国防军有条不紊地,依托地势积极防御。苏军虽数倍于守军,却没有取得有效进展。
  但是,中国在北部只有六个师,除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外,在东哈萨克塞米巴拉金斯克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地区,也有一条通道。此外,在阿克莫拉和科克切诺夫也需要部队守卫。所以,国防军在东哈萨克,只布置了一个师。
  苏军在此的兵力占据了绝对优势,虽然东哈萨克的交通很差,苏军进攻需要绕远道而行。但苏军还是派出了军队从这里进攻。不断有小股的苏军深入东哈萨克,进行破坏,王泽被迫从阿克莫拉有限的驻军部队中,派出大批骑兵,在此地区巡逻搜索。
  我得知哈萨克的情况以后,心急如焚,只能加快部队的组建工作。很多恢复性的训练,只得到哈萨克去训练了。并派出了除近卫师以外的所有内地部队,前往哈萨克。我以三天二个师的速度,向前方增兵。
  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后悔裁军的决定,即使我明知那是必须的,却也无法不后悔。这两年的军费开支,仍然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近六分之一,如果不裁军……都怪高尔察克,失败的也太快了,真是烂泥扶不上墙!白军不用多,再坚持两个月,国防军就都布置完了,怎么会如此慌张……
  在这里,不得不说,将铁路复线修到卡尔切尔是明智的。国防军在古里耶夫和阿克纠宾斯克,各布置了一个团的守卫部队。两地的守军早有准备,将两地居民迁移到安全地带,并对两地进行了坚壁清野。苏军一进攻,守军就迅速带上所有列车,一路撤回到卡尔切尔。
  这里要说明的是,中国铁路与俄罗斯的铁路轨距不一样,也就是说,俄罗斯的列车拿到哈萨克,不能直接用。当然,苏联也预备好了改造。但改造也是需要时间的,加之数十万大军,只依靠一条铁路,苏军行军自然快不起来,每天不到一百公里。从进攻开始,苏军到达卡尔切尔足足用了六、七天。
  就在这几天之内,汪道铭不顾东哈萨克的形势危急,把增援上来的部队全部派到了卡尔切尔,使卡尔切尔的守军在11月20日达到四十五万,足以一战了。
  ……
  此后,就是按计划行使了。
  我翻着计划,总觉得有些古怪。
  参谋部的计划很切合实际,扬长避短,发挥我军的优势。既然我军将领的指挥比不上图哈切夫斯基,那就不比指挥。
  参谋部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发现我提出的空地一体战思想的不足。这种不足,不是说战术不先进,而是说战术太先进。空地一体战思想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诸军兵种整体作战的威力,形成“1+1>2”的作战效能,用由各种作战要素整合而成的有机体系去制胜战争。
  但以目前的飞机技术水平,最多只能在作战中起到辅助作用,尚不能承担起战争主角之一,这么重的责任。说白了,空地一体战思想,是十年,乃至二十年后的战术思想,还不适合现在使用。
  同时,参谋部依托中国的技术现实,参考了欧战中和内战中坦克部队的作战经验,组织了许多次大大小小的演习,蒋百里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作战思想。大体说来,就是“以步兵为主体,并得到装甲、火炮等兵种的支援,在整个战场正面向敌军发动进攻,一旦打开突破口立即使用机械化部队实施巩固和突破,攻击敌人的纵深防御,形成分割包围。同时,航空兵在敌人后方实施打击。必要时使用各种手段欺骗敌人隐瞒自己的突击方向”。
  此次作战,就是这种思想的第一次实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