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第一弄臣-第5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杀戮的进行,请愿的儒生们崩溃了。仗义死节,说起来很美丽,但放在现实中,却很残酷,看着眼前的杀戮场,谁也没办法再鼓起勇气。

让别人去死很简单,但自己仗义死节,却需要太多的勇气。

!#

最新章节第757章大明要干什么

第757章大明要干什么

刀斧起落中,一场声势浩大的请愿行动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儒生们互相搀扶着离开了承天门,茫然走在路上,身后是一阵阵的惊呼声,和急促的马蹄声。

京城居民很多都见过法场的景象,可这样连杀数十人,杀得皇城血流成河的场面,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看到,由不得他们不震骇。而在这个当口,敢于在京城内纵马奔驰的,只能是奉旨办事之人。

信使的目标是天地坛,三公公念的罪状,就是碑文上的内容,这边人一死,就立刻有人送信,所以马蹄声频频,如响雷般敲在儒生们的心头上,让他们战栗不已。

他们不是不明白,谢宏故意大张其事,目的就是宣扬并震慑,可他们还是止不住的发抖,杀人毁名,这手段实在太毒辣了。

所以,儒生们都忘记了额头上的疼痛,下意识的加快了脚步,想要快点离开这个断魂之地,离得越远越好。什么拯救儒家,什么保存颜面和希望,都被他们丢到九霄云外去了,相反的,先前被忽略的募贤令的内容却突然在脑海中浮现,继而清晰起来。

旨意中只是说了个大概,但儒生们最擅长的就是咬文嚼字,当然不会忽略其中隐含的那层意思。在中原,儒家那套东西会被彻底摒弃,可在海外却会被发扬光大,甚至可以抛去外面那层遮羞布,名正言顺的保持特权并且愚民。

不少心眼活泛的人,都打起了这方面的主意,与其在中原和光同尘,最终默默无闻,还不如去海外保持人上人的地位呢。比起相应的些许风险,保持优越感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这……海外宣抚使,莫非是针对我们的?”发出疑问的是琉球使臣尚荡。

在典礼正式开始前,众使臣被吩咐在午门外候着,然后他们就见到了这惊人的一幕,心生震怖之余,疑虑也随之而生。

对大明国情最熟悉的当属东海三国,但倭国君臣接连受惊,脑筋一时转不过来,只是呆呆傻傻的看着那一地鲜血,嘴张得老大,合都合不拢,当然无法做出质疑了。而朝鲜的闵议政却是笑而不语,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所以,这话也只能是琉球的尚荡先生说了。

尚荡觉得自己挺可怜的,去年出使的收获非常差,因此回国后,他很是受到了一番责难。还好琉球国小民更少,物产相对丰富,倒不至于象当初的朝鲜一样,没了回赐就吃不上下顿饭了,最终他也就是受了些冷嘲热讽罢了,倒没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不过,他心中还存有一片阴霾,对琉球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噩耗,那就是正德炫耀的大舰队,和称雄四海的志向。

琉球国王尚真也是个有大志向的,即位之初,他就派兵征伐过八重山群岛的几个小国,甚至对台湾也有了些想法,只是慑于盘踞在澎湖的许家兄弟,这才打消了念头。别看许家兄弟在旅顺被打得得一塌糊涂,他们在东南沿海的名号却是响当当的。

向西不行,北面则是倭国的实力范围,尽管倭国正处于战国时代,九州岛也在乱战之中,琉球的扩张顶多面对一两个大名而已。但是,尚真很清楚,凭借琉球这点实力,哪怕是倭国的一个小大名,也不是他们能够正面抗衡的。

至于大明,他反倒不是很担心,大明的海盗固然很可怕,但大明朝廷却一直施行海禁之策,又没有扩张的**,对邻国来说,不过是个捞钱的好去处罢了。

可是,尚荡带来的消息却颠覆了琉球国固有的观念,大明居然改变对外政策了。在琉球人眼中,倭国已经是很强大,貌似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了,而大明的幅员更是远在倭国之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行动起来,会有多可怕,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惶恐不安中,尚真动员起了琉球的信息网,从澎湖,从倭国,探听到了一系列的消息,于是,他的不安加剧了,变成了恐慌。

因为这些消息是那样的匪夷所思,却又理所当然,就在他懵懵懂懂,依然还做着扩张领土,成为东海强国的时候,东海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变。

强大的许氏海贼团,以及东南沿海的多个著名的海盗团伙,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而琉球直面的倭国九州岛,也尽数掌控在了大明倭朝总督府的指掌之间!

也就是说,大明天子并不是在吹牛,他的大舰队在东海已经纵横无敌,而琉球已经彻底被包围了,如果大明天子想的话,随随便便就可以将琉球拿下。

怎么办?尚真懵了。

抵抗?别开玩笑了,被大明皇家舰队征服的,无一不是琉球无法抗衡的强力敌人,面对这样的敌人,尚真心里一丝侥幸都没有,不可能抵挡的。

投降服软?这是最实际的一个办法,琉球不是倭国,早在大明开国之初,琉球就已经是大明的属国了,时不时的就会去大明朝贡,态度应该是足够谦卑的,按说大明没有非得征服这里的必要。

同时,尚真也不舍得自己的王位,和曾经的大明以及另外两个邻居的一把手比起来,尚真这个国王的权力相对还是很大的。尽管国内也有能与他抗衡的权臣,可对方也是王族,是他的亲戚,属于窝里斗,性质当然不一样。

所以,思来想去,他最终还是觉得,应该再派使臣去大明一趟,详细的探询一下大明的意向。要是有可能的话,琉球就采取更谦卑的态度来面对大明,以换取对方的忽视;要是正德一定要硬上的话,那说不得,只好乖乖从了,嗯,还得趁个早,抢个先机。

有了这样的考量在先,尚荡的敏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句话问出口,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应,只有那些西域人茫然看着他,旁边有通译翻译,当然不会是语言不通的问题。此时离班定远匹马定西域已经过了千多年,大唐的西域都护府也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宣抚使是什么,这些西域人对此完全没有概念。

他们也是来看风色的。

西域的这些小国由察合台汗国分裂而来,其开化程度远不如东海三国,和蒙古鞑子在伯仲之间,对中原政略和语言都是一知半解。

但是,他们的嗅觉却很敏锐。自去年春天开始,瓦剌和鞑靼就已经开始酝酿对中原的攻势了,西域各国并没有收到确切的消息,不过,跟瓦剌人打了这么多年交道,西域各国哪里还不知道瓦剌人要干什么?

而且,瓦剌人此次集结的规模之大,已经超出了近年来,跟鞑靼的几次会战,很显然,火筛的目标是大明。

大明对蒙古,一直是居于守势的,几十年前还吃过一次大亏。这一次瓦剌兴师动众的,大明没准儿就会重蹈覆辙,那样的话,西域各国说不定也能分上一杯羹呢。

实力相对较强的吐鲁番本就对大明的河西诸郡垂涎三尺,此前也多有入寇之举,哪里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其他各国实力不行,可终究也是蒙古人的后裔,在吐鲁番的倡导或胁迫下,也都是动了心。

所以,他们成帮结伙的来了,想看看双方的战况如何,准备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西域距中原路途遥远,道路也不好走,等他们沿着丝绸古路到了中原的时候,已经是深秋时节了。在山西境内,他们得到了消息,大明天子正跟鞑靼小王子在大同接战。

听到这个,一群人都来了精神,也不慌着往京城走了,而是停驻下来,想等得到确切的消息后,再决定行止。若大明落败,京城必遭兵灾,又何必去自讨苦吃呢?若是大明胜了……

还没等他们琢磨明白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便万分惊诧的收到了大同传来的消息,鞑靼和瓦剌联手的战果,居然是一败涂地!

这帮人都傻眼了,瓦剌是什么样的存在?那是横行西域的老大!虽然还不能说可以对各国都予取予求,但离得近的几个小国确实深受压迫,而且还不敢陪着笑脸。无须质疑,在大漠上,惹恼了瓦剌人,那就是亡国灭族之祸!

而瓦剌人又是被鞑靼人赶跑的,而且在对抗中,一直处于下风,双方实力如何自不用说。这么两个巨无霸一般的存在,却被大明给收拾了,大明到底有多强,还用说吗?

在某种程度上,西域各国的心情,和琉球人是差不多的,他们都是从侧面了解了大明的强大,并因此而战栗。

当然,西域人只是表示了对强者的崇敬罢了,大明会否向外扩张,他们并不怎么担心。西域太远了,从中原出兵的话,需要的后勤补给将会是一个恐怖的数字,就算以大明的富饶,也一样会被拖垮的。

所以,他们的心态,和琉球人知道皇家舰队存在之前差不多,觉得事不关己,对尚荡的话,自然不会很热烈的响应。

!#

最新章节第758章美好愿景

第758章美好愿景

西域各国是个泛称,实际上,除了哈密和吐鲁番这样的近邻,此次来朝的各国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利益诉求也各有不同。

哈密离中原最近,跟大明的关系也最紧密,早在永乐年间,大明就曾招封哈密王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并且委任明人周安为长史、刘行善为纪善,作为辅助,跟谢宏现在搞的宣抚使貌似差不多,哈密使者自是不觉有异。

吐鲁番则是哈密近邻,一直有统一新疆各部,重现察哈台汗国辉煌的志向,所以,也一直怀着吞并哈密,并以此为跳板,攻略河西的野心。

弘治十八年,吐鲁番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效,哈密汗陕巴卒,其子拜牙改信伊斯兰教,自称苏丹,虽然仍未向大明举旗反叛,但背离之意也是昭然若揭,否则也不会有此次探风之行了。

不过,来到大明,哈密人才发现,大明的实力确实超乎想象,在哈密使者的脑子里,顺从吐鲁番侵攻河西的念头已是不翼而飞,代之的,则是如何劝谏自家的苏丹,令其早日跟吐鲁番划清界限,重新回归大明的怀抱了。

吐鲁番的使者则是很头疼,他们与大明之间还隔了个哈密,加上本地出产不多,与大明的关系再怎么紧密,光凭通商朝贡,也是捞不到什么好处的。所以,一直以来,吐鲁番的目标就是吞并哈密,以为跳板,向中原渗透。

但是,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大明顾不上他们。

别看号称西域强国,但吐鲁番统共也不过几十万人口罢了。它西面的强敌,比吐鲁番更强大的撒马儿罕,也只有四十万左右的人口,就算全民皆兵,能上阵的又有多少?

从前大明的防御重心在北,对西域只以外交笼络为主,吐鲁番的野心还有点靠谱,可如今大明击败了鞑靼和瓦剌的联军,此后数年乃至十年,北疆的压力都会小上很多,那么……吐鲁番使者暗自犯愁,满速尔汗的谋划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了。

“宣抚使,是好事,还是坏事?”撒马儿罕使者是个包着头的大胡子,其国位于后世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跟大明没有直接的联系,他们来这里,就是纯粹捞好处来的,所以,他的问题也比较直接。

“应该是好事。”乌斯藏使者是个喇嘛,肥头大耳,一身藏黄色喇嘛袍,望之倒是有几分弥勒佛的风采。

乌斯藏是明朝对西藏的称谓,早在洪武五年,乌斯藏帝师喃加巴藏卜就曾遣使入朝,并接受了太祖皇帝的国师封号。对于大明的派遣官,他们有着深刻和独特的理解。

来大明朝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请自来,就如此番的西域各国;另一种则是应召而来,就如这次的倭国君臣。当年永乐大帝登基,乌斯藏也曾应过一次召,那一次的收获可是非常了得。

所以,说话的时候,那喇嘛也是一脸艳羡的看着倭国人,直看得对方有些发毛,怀疑这个装扮古怪的和尚,是不是有什么奇怪的爱好。

“那就放心了……”一个黑不溜秋的矮个子轻抚胸口,长长的吁了口气。

占城国位于后世的越南南部,如今正面临着安南国阮氏王朝的侵攻,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一次他们既是来打秋风的,同时也是来求援的。

使者名叫沙系把麻,是占城王沙古卜洛的叔父,对于大明的扩张,他们是欢迎的。百年前,大明统治安南的时候,占城国可没有这么大的压力,以正常的模式来说,大明向南扩张,首当其冲就是安南,这样一来,安南自顾不暇,也就无法继续南下了。

不过,和琉球人一样,占城人同样不想失去王位,沙系把麻对于大明要设立宣抚使之事,也是有些忧虑的,被尚荡紧张的情绪所感染,更是变得忧心忡忡,直到听了喇嘛的话,他才松了口气。

胖喇嘛单掌一竖,笑眯眯的安慰道:“活佛在上,本来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大明派遣的使臣,多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