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依依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第一弄臣-第4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郁闷的是,这玩意想脱还挺耗时耗力,对方的骑兵冲的太快,两轮箭雨之后,前锋已经切入了后阵,然后就象刀切豆腐一样的奔着自己这边来了,想跑也来不及了。

所以,穴户元源只剩下了最后一个愿望,那就知道自己死在何人之手,也好死得瞑目。

“毛利家家老,毛利小五郎参上”

骑兵中传出了一声大吼,语调有点怪异,穴户元源听得分明,这好像是九州那边的口音啊,毛利家什么时候有这么个家老了?

名字这么古怪,肯定是假的要知道,日本的风俗是有了地位之后,都会换个威风的名字,甚至连姓氏都会换掉,小五郎这个名字没问题,可放在一个能率领上千骑兵的家老身上,就很不合适了。

最重要的是,毛利家怎么可能养得起这么多骑兵?别说骑兵了,就算是一千头羊,就凭他们那点实力,也未必养得起啊

尽管窥破了真相,可穴户元源的哀怨依然只能随风飘散了,毕竟拳头大的人才能制定规则,他的联军虽然人多,但打起来却不怎么中用,在蒙古骑兵不计伤亡的冲锋之下,联军迅速崩溃了,他也死在了骑兵的马蹄之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竹片甲的防御力确实不怎么样,敌人手里的刀也太利了些。

……

能岛港外,舰队云集。

“马兄弟,小七派人回报,毛利那边已经解决了,等收拢完败兵,安顿好局势之后,就可以向石见进军了。”

汇报了一下情况,猴子不屑的说道:“倭国兵还真是不禁打,而且还没脑子,那些武士其实还有点战斗力的,偏偏要混上一大堆民兵,这不是傻么?不过,咱们大明的军制也差不多,那些士大夫自诩有学问的大儒,结果却跟倭国鬼子一个水准,真是傻透了。”

“哼,他们很快就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了。”马昂不屑的哼了一声,传令道:“起航回五岛。”

“这么急?”猴子一愣,“小七他们的补给怎么办?”

“让他们去乱捕呗,反正他们本来就擅长这个,现在敌人多,应该还能对付一阵子,等不够了再说吧。五岛那边要防范海盗,维持商路,然后还要送人去佐渡和越后,不抓紧点怎么行?”马昂随口答道。

“佐渡,越后?那边也有消息了?”

“嗯,佐渡岛上只有些土人,送五百兵马过去就足够了,矿工有点麻烦,朝鲜这边可以征集一部分,不过要都是朝鲜人也不好,运送起来也麻烦,还是得抓点倭人。”

马昂点点头,又叹口气道:“倒是那个长尾家很识相,难怪谢兄弟一眼就看中了,不过,矿工加上驻守佐渡岛的五百人,再加上剩下的一千蒙古骑兵……唉,要跑好几趟呢,按照事先安排,天津那边的海商也应该奔这边来了,事情多着呢。”

“切,金山银山的搬着你还嫌累,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哈哈。”猴子的讪笑声中,舰队扬帆离开了能岛,谢宏的倭国攻略就此全面展开。

……

就在倭国被马昂搅得一团糟之际,在旅顺港,三封信又摆在了谢宏的案头,这一次送信的人和内容都有些古怪。

“怎么这么多信?马兄弟也是的,有啥事儿就不能一封信都写完?”之前海盗的消息就颇让旅顺紧张了一阵子,结果这次的信更多了,让他看得眼皮子直跳。

“两封是朝鲜送到总督府的,最后这封才是马兄的,除了告诉我倭国攻略已经顺利展开之外,内容也跟朝鲜的信有关。”谢宏已经看完了信,随手将其扔在书桌上,懒洋洋的说道。

“朝鲜?棒子又闹啥幺蛾子?”

“一封是求购的,写信的是朝鲜国王;另一封是告密的,写信的是朝鲜的领议政大人,哈哈,江大哥,这事儿有意思吧?”谢宏一脸惬意,笑得很是畅快。

“朝鲜这些当官的,跟咱们大明也是一个模子啊那个国王虽然跟咱们不对付,好歹还有点骨气,可这个什么领议政,割地赔款加带路,啧啧,卖国卖的这叫一个彻底,比北京那些文官还夸张呢。”

“夸张?”

谢宏对江彬的说法很是不以为然,他冷笑道:“那是没到时候呢,现在大明是天下第一的强国,所以,他们想卖也找不到买主,只能干点挖墙角的勾当,可等到以后,要是大明衰落了……哼哼,你看这帮官僚卖不卖国?他们卖起来,不会比那个闵议政差的。”

有了两世的经历,谢宏对官僚的本质非常了解,这帮人可不是会不会卖国那么简单,他们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明末的时候就有很多典型,闵郑浩干的都有人干过,他没干的,或者说现在正在做的,也有人做过,带路,告密,杀己方的干将,甚至开关纵敌,明末士大夫们无恶不作,投降这种小事根本就没有提出来的必要。

所以,谢宏不打算给官僚们任何机会,始终在不留余地的挤压着对方的生存空间。

没错,玩政治就应该妥协,可谢宏却不认为自己是政客,本着身上的草根本性,他的目的就是将传统的官僚彻底的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所以他不能妥协。

如果妥协了的话,那就得放弃一部分利益,让旧有的官僚进入他的团队,然后潜移默化的改造。可那些就有官僚都是老狐狸,把他们放进来之后,是谁改造谁还说不定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老话说的是不错的,习惯了特权和钻漏洞,谢宏对那些老官油子没有丝毫信心,若不是怕将对方逼得太急,以至于孤注一掷,他甚至恨不得立刻就在京城来此大换血。

至于会引起的混乱,或者说政令不通,谢宏倒是不以为意,哼,当官很难么?官场上的那些人情世故的确很有学问,他自己也没有入门,但是,如果单就政事来说,其中的技术含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见识了朝鲜官员的无耻之后,谢宏的信念就更加坚定了,这些打着儒家弟子旗号的旧官僚必须退场,除了各种钩心斗角,把好事变坏事,坏事变惨事的特长之外,他们什么也不会,对社会没有半点益处。

当然,这事儿不能太急,绳索已经套在那些人的脖子上了,只需慢慢收紧就可以了,若是太快的话,难免他们不会铤而走险,导致天下大乱,谢宏可不想看到那一幕。

此外,还要顺便鉴别一下,以免误伤了好人,旧官僚中也不都是一类货色,偶尔也会有比如王守仁或者后世的海瑞这样的特例,这两人名声比较大,也许还有不少是默默无闻的,因此,谢宏倒也没有一刀切的打算。

“倒也是。”江彬对士大夫也没啥好印象,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谢宏的愤恨,不过倒也没啥异议,他关注的是其他问题,“谢兄弟你说求购,莫非那个国王想要买飞轮战舰?”

“嗯,表面是那个国王的主意,不过实际上却是北棒们的谋划,而北棒后面,很可能还隐藏着咱们大明的士人……”谢宏扳着手指,一一点数道。

“哇,好复杂的关系。”江彬咂舌道。

“确实有点乱……”谢宏心有戚戚的点头。

出使大明的金判书动作很快,半个多月以前就已经回到了汉阳,并且通过左议政,在朝会上提出了购买飞轮战舰的要求,并且得到了李懌的首肯。

而李懌之所以会答应,则是因为左议政的劝告,准备拉拢外援,振作国势。

闵郑浩虽然感到了疑虑,可在朝会上也没说什么,而是通过王宫内的眼线探知了李懌和左议政的动向,并且推测出了他们的打算,甚至连后台都猜到了。

于是,为了南棒的势力不被压倒,也为了自身的权势,更是为了向总督府讨好卖乖,他也不在朝堂上直接提出反对意见,而是玩起了阴招,也就是写信告密。

密谋,间谍,告密,各种阴谋交汇其中,每个参与者都有各自的打算,这能不乱吗?

“那,飞轮战舰还是不要卖了吧,若是给江南人得到了,岂不是用咱们的刀来砍咱们自己?”江彬很是唏嘘了一番,然后又提议道。

“为什么不卖?原本我还担心朝鲜人没钱买呢,现在不是正好吗?等下我就回信给马兄,让他提价,哈。”谢宏打了个响指,笑得很得意。

“可是……”

“为了不让咱们起疑,他们肯定不能把买到手的都送走,所以要多买一些,这可是好大一笔钱啊。江南人得了之后拿去研究也不要紧,反正也是要淘汰的了,而且还能让他们耽搁些时日,旅顺这边也多点准备时间。”

谢宏贼兮兮的笑道:“等他们来旅顺的时候,我会好好的给他们一个惊奇,然后……嘿嘿,就有人要倒大霉了。”

正文第582章天津试点

第582章天津试点

谢宏改革吏治的构想,其实在京城已经可以见到端详了。不过除了少数如李东阳这样极具远见,或者也可以用谨慎过度来形容的智者之外,并没有什么人意识到。

无论是正德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还是提高底层官吏的待遇,以及改善军户、匠户的社会地位,都被视为谢宏对士人阶层的打压和对其他阶层的拉拢,没人认为这是吏治改革的先兆。

其实,就算是最谨慎的李东阳,也时常觉得自己是在杞人忧天。如果说谢宏试图抹去儒家千年的荣光,进而恢复百家争鸣的行为算是狂悖和疯狂,那么取消所有为官者的特权,甚至将他们的地位降到比匠人、军人还低的程度,就只能说是逆天之举了。

华夏数千年,以士大夫为名的官僚阶层一直处于超然的社会地位,所谓刑不上大夫的说法,只不过是这种超然地位的冰山一角罢了。

他们可以任意发表言论,却不因言而获罪;他们名下的田亩可以不缴税赋,并且可以以此进行土地兼并;他们还会搞官商勾结,打压民间商人的同时,自己却赚得钵满盆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至于欺男霸女却可以脱离于法律之外,根本就算不上什么罪过了。

这种超然,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后世,不管打着什么样的名义,施行的是什么样的制度,自始至终,官僚们都站在民众的对面,或者说站在头上更恰当一些,而双方也都对此习以为常,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尽管发现了不少征兆,可还是没人真的认为谢宏会有这种打算,把士大夫彻底拉下马?且不说他将会遭遇到何等庞大的阻力,就算真的成功,莫非他认为凭借书院中的那些落魄文人,就能支撑起大明的运作不成?

和谢宏的认知相反,士大夫们无不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技术含量非常之高,高到了说出来都没人听得懂的地步,听都听不懂,还想做吗?

不过,也有人嗅到了改革的味道,并且紧紧的追随着谢宏的脚步,甚至对于新吏治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这个人就是严嵩。

能成为闻名后世的奸相,严嵩的素质是很高的,这一点不单是体现在他处理事务的能力上,更在观察形势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来天津之前,唐伯虎就曾借着当时朝堂的形势,对他透露了些变革的内容,然后才有了他这个天津主事兼登莱巡抚。

正常情况下,身处官场中的人,没人会喜欢这种变革,毕竟自身的利益会受到影响,谁也不是圣人,当然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可严嵩却是毫无怨言的接受了这个差事,并且兢兢业业的在天津搞起了试点。

新吏治其实很简单,就是公事公办,定下规矩,然后明文公示于众,最后照章办事,不许推诿,用尽量少的人手,处理尽量多事情。

各种特权一并取消的同时,也有一个名为高薪养廉的举措。从太祖时代流传下来的薪俸制度委实不合理,靠薪俸生活的官员,活的那叫一个窘迫,导致更多的人都更倾向于使用特权。因此,新吏治中同时改变了这两个方面,可以说是从根本上在改造着大明的官场。

京城龙蛇混杂,牵一发就会动全身,如果全面推行新制度,很可能会引起不可测的反应。不过在天津推行起来,却容易了很多。

原本关注天津的势力就不多,漕运虽然油水很多,可那些漕船后面站着的大人物也多,不是等闲人能碰的。

所以,虽然天津不像辽镇那样如同一张白纸,可相对于京城而言,这里却是个无主之地,可以任意发挥。

原本有可能成为障碍的兵备副使施槃,清军同知周文,早就在大沽口那一战之后认清了形势。二人每日里只是闭门不出,饮酒作诗得不亦乐乎,对外间的变化充耳不闻,往京城的发送的奏报甚至都会先给严嵩看过,这才送走,完全没有任何掣肘的举动。

而河运总兵袁杰更是转职成了一个包工头,整日里围着严嵩,鞍前马后的伺候得极为妥帖,是以天津的工作开展得极为顺利。

严嵩带来的随员不是书院的学生,就是明经科出身的吏员,基本上都是没有功名的。他们原本就没有特权,对于取消特权也没什么抵触,反倒对以绩效、补贴为名提高的薪俸很满意,尤其是那些吏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